住院精神病人突暴行为的防范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34.69 KB
- 文档页数:1
精神病院突发事件防范预案及应急处理流程一、冲动防范预案冲动行为通常是直接伤害另一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击行为,给病人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性影响。
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预防及终止冲动行为的发生。
方法归结如下:1.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做好分级护理及病房危险品的管理工作。
2.多方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及时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减少诱发因素。
3.鼓励患者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感,对有冲动趋势的病人应明确告之行为造成的后果,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组织适当的娱乐活动,使其旺盛的精力得到应有的疏泻,转移分散其冲动意图。
4.加强病房巡视工作,对有冲动倾向的病人应全面掌握其动态表现,严格在视线范围内,力争将冲动控制在萌芽状态。
5.对情绪不稳,激惹性增高的患者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有效控制精神症状。
冲动应急处理流程↗用简洁语言稳定病人情绪病人冲动→当班护士→呼叫其他工作人员→趁其不备夺取手中危险品→隔离约束冲动病人→↘疏散围观病人遵医嘱用药控制病人情绪→正确及时书写护理记录二、自缢防范预案精神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常可发生一些意外,如自缢,为防此类事件的发生,特别制定本预案,旨在使其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1.护理人员应对病房内的消极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患者动态变化,防意外发生。
2.结合消极病人的病情,做好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以转移、分散患者的消极自杀意念,改善情绪。
3.加强病室内危险品的管理,对消极患者应重点做好安全检查,尤其是每次外出返室时应仔细检查,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安全宣教。
4.夜间应加强消极病人的巡视,做好睡眠护理,对入睡困难、早醒的消极病人应密切观察,必要是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5.严重消极的病人应24小时在工作人员的视野内监护,必要时遵医嘱约束保护,或晴家属协助陪护。
6.一旦发生自缢病人:(1)即刻从其背部向上托起抱住自缢者,解松或割断套绳,然后将其平卧,快速判断有无呼吸、心跳。
精心整理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因此,精神科护理保同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
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评估工具:预防:1.合理安置,环境安静、宽敞、明亮,避免不良刺激2.注意观察病情,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可以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
及时发现与处理。
3.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地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如下棋、打蓝球等。
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做运动等,无法自控时,求助医护人同帮助。
同时,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并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控制精神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实践证明,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6.注意沟通交流方式:对待否认有病、拒绝接受治疗的新入院患者,避免使用命令性言语,切忌言语动作简单生硬、态度应和蔼、语气温和,从关心、关爱、体贴的角度,迎合患者的心理,让患者能接纳信任护士,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一、预案背景精神科作为特殊护理领域,患者群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患者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暴力冲突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自身、医护人员及医院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精神科暴力冲突事件,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的安全与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最大限度地减少暴力冲突事件对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环境的影响。
2. 提高医护人员对暴力冲突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处理。
3. 建立健全暴力冲突事件的预防机制,降低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率。
三、预案组织架构1. 成立精神科暴力冲突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预案。
2. 应急处理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安保人员等。
四、预案措施1. 预防措施(1)加强患者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病史、精神状态及潜在风险。
(2)严格执行访视制度,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焦虑、烦躁等情绪。
(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对暴力冲突事件的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4)完善医院安保设施,加强门禁管理,确保医院环境安全。
2. 应急措施(1)发现暴力冲突迹象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处理小组成员迅速到位。
(2)对暴力患者进行隔离,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
(3)安抚患者情绪,避免激化矛盾,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
(4)及时通知医生、护士及安保人员,共同应对暴力冲突事件。
(5)对受伤人员给予及时救治,并做好护理记录。
(6)对暴力冲突事件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五、预案实施与评估1. 应急处理小组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暴力冲突事件的实战能力。
3. 对暴力冲突事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预案。
六、预案终止1. 暴力冲突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情绪稳定,医护人员及医院环境安全。
2. 应急处理小组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案。
3. 预案终止后,相关责任人做好善后工作,确保医院正常运行。
精神病院防暴力冲动事件预案[五篇范例]第一篇:精神病院防暴力冲动事件预案……精神病院防暴力冲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为了有效防范精神科突发暴力冲动事件,切实保障全体精神病人及工作人员人身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及时处置侵害患者、工作人员安全的恶性事件发生,以维护精神病院的稳定,特制定《灌南县精神卫生中心防范暴力冲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工作原则树立“责任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抓平时,敲警钟,以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措施果断,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二、组织管理医院院长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防暴力冲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精神科防暴力冲动事件处置工作,一旦发生暴力冲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处置领导小组快速有效开展工作。
防暴力冲动事件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 1三、可能引发精神科暴力冲动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在院的重性精神病患者随时都可能突然发病,其造成的后果不可预料,有可能导致出走(给社会造成危害)、自杀、自残、伤人、损物等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导致精神科病区暴力冲动事件的主要原因。
四、预防措施1、加强对医、护及工作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处处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严格大门管理制度,坚持来访人员及患者家属探视登记制度,严禁违禁物品、食品带入。
3、实行全天候24小时值班与总值班制度,加强对院内精神病人的监控并对他们给予人性化的关爱。
4、对有可能发病的重性精神病人要逐一排查登记,当班的医护人员要时刻注意观察,并给予重点看护,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同时要做好交接班衔接工作。
五、处理程序:1、一旦发生精神病人暴力冲动正在自杀、自残、伤人、损物等事件时,当班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要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强行阻止并予以控制,但同时要做好自我保护工作。
2、对已经发生自杀、自残、伤人的患者病情严重的要即时采取抢救措施,情况危急的立即送上一级医院救治。
负责人:3、联络组立即报告院长及上级主管部门(卫生局电话83696908)。
1先兆行为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2语言方面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3情感方面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3.暴力行为的预防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具体措施:1交流技巧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护士应该将手置于口袋外面,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并调节身体位置,平视患者的眼睛,这样可使患者感觉是平等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常需要四倍于常人的空间;如果护士侵犯了患者的个人空间,会让其感到威胁,从而激发其攻击性;因此,护士在接近患者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紧握拳头、面部肌肉紧张或转身走开等都提示患者可能感到威胁,应立即纠正与患者的距离;2服用药物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护士应及时执行医师的处方,以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3环境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可使患者感觉到安全;提供丰富活动的病房可减少患者不适当的行为,并增加其适应性的社会功能;要管理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被冲动的患者拿作攻击的工具;4患者教育通过沟通性咨询及健康教育,教会患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表达愤怒情绪的适宜方式是一项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措施;应鼓励患者探讨自己被尘封的、忽视或压抑的情感,与其一起讨论情绪的表达方式,向其提供处理愤怒情绪的一些实用方法,如体育锻炼、改变环境、听音乐等,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4.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1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发生时,首先要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集体行动;2控制局面可以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疏散其他围观患者离开现场;3解除武装语言制止无效时,一组人员转移患者注意力,另一组人员乘其不备快速夺下危险物品;4隔离与约束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使用,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使其不会伤害他人或自己,帮助患者重建行为控制的能力,并减少对整个病房治疗体系的破坏;①隔离将患者与他人分开,隔离于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隔离的原则是封闭、孤立及减少感官刺激;②约束5行为方式重建暴力行为控制后,应运用心理治疗等来对患者进行长期性的行为干预;目前常用的方式是行为重建患者男,32岁青年,体重75kg、身高172cm,入院时被害妄想、幻听等精神症状突出,予以利培酮与氯氮平口腔崩解片治疗患者5月30日7:15护士突然听到某病房传来嘈杂的声音,立马赶过去询问情况,发现新入患者正对着同病房患者破口大骂,双手紧紧握拳,护士现在应如何处理。
精神病人暴力行为应急预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1)先兆行为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紧绷;呼吸增快;突然停止动作(2)语言方面威胁真实或想象的对象;强迫他人注意;大声喧哗;妄想性言语(3)情感方面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情感不稳定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3.暴力行为的预防密切注意有暴力行为的患者,若发现患者有暴力行为的先兆,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把暴力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
具体措施:(1)交流技巧通过早期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来化解危机状态。
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会使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①用平静低沉的声音与患者说话可以降低患者的激动程度,并避免不恰当的笑。
②可向患者说明工作人员关心、理解其心情,并会尽力帮助其摆脱困境,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
③鼓励患者倾诉内心困扰,参与治疗决策,给其提供治疗信息。
④鼓励患者自己控制冲动,处于冲动早期的患者受到安慰后,可能会离开刺激性环境来增加对自我的控制。
护士采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影响干预的效果。
护士应该将手置于口袋外面,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并调节身体位置,平视患者的眼睛,这样可使患者感觉是平等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有暴力倾向的患者常需要四倍于常人的空间。
如果护士侵犯了患者的个人空间,会让其感到威胁,从而激发其攻击性。
因此,护士在接近患者时应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紧握拳头、面部肌肉紧张或转身走开等都提示患者可能感到威胁,应立即纠正与患者的距离。
(2)服用药物药物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
护士应及时执行医师的处方,以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
(3)环境管理保持环境的安静与整洁,避免嘈杂、拥挤,可使患者感觉到安全。
提供丰富活动的病房可减少患者不适当的行为,并增加其适应性的社会功能。
要管理好各种危险物品,以免被冲动的患者拿作攻击的工具。
医院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处置一、背景在医院精神科,患者因病情或情绪波动可能会表现出暴力行为。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如何正确处理患者的暴力行为至关重要,不仅关乎患者自身安全,也关乎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二、暴力行为的原因患者在精神科疾病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暴力行为。
常见的原因包括:1.疾病恶化:某些精神疾病在病情恶化时会导致患者情绪失控,表现为暴力行为。
2.药物不良反应:部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可能引起患者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促使患者产生暴力倾向。
3.环境因素:医院环境、患者心理状态和医疗干预等因素也都可能影响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三、暴力行为的风险评估在处理患者暴力行为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以了解患者的暴力倾向和可能的危险性。
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 BVC(行为暴力评估量表)• HCR-20(历史、临床和风险管理-20)• PCL-R(对罪犯的量表修订版)四、暴力行为的预防为了预防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医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接受程度。
2.规范医院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管理有序、合理。
3.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辅导,帮助患者控制情绪、降低暴力倾向。
4.定期进行暴力行为的风险评估,及时调整医疗干预方案。
五、暴力行为的处置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时,医务人员应采取以下处置方法:1.保障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将插管、药品和其他易受伤害的物品暂时移开,确保安全通道畅通。
2.保持冷静:医务人员在处理暴力行为时要保持冷静,不要与患者发生争吵或冲突。
3.沟通和协商:尽可能地通过沟通和协商的方式,让患者放下暴力行为。
4.应用约束:在必要时,可以采取约束措施,如使用安全带、束缚衣服等,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
5.立即报警:如果情况严重,医务人员应立即报警并请求增援,确保处理过程中有专业支援。
在处理患者暴力行为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流程,保障患者的人权和安全,同时保护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精神病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加,精神病人数量逐年增加,精神病人可能会在生活中出现突发事件,如暴力行为、自杀、上吊等。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精神病人本人带来伤害,也会对周围的人员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制定一份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
二、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规范精神病人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应对,保护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预案内容1. 事前准备(1)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定期向工作人员开展应急预案培训,使之了解精神病人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2)制定通讯方案建立手机短信、电话、微信等多媒体通讯平台,以便在突发事件中及时互相联系。
(3)建立相关专业人员联系协助机制定期邀请心理医生开展心理疏导、专业诊疗等工作。
2. 事件发生时的处置(1)求助发现精神病人出现异常行为,紧急联系医务人员并迅速报警。
(2)隔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立即将精神病人隔离,并迅速报告所在单位或相关部门。
(3)现场处置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应对措施,如进行心理疏导、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细致观察等。
(4)后期处置需要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变化等,关注事件的后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四、预案实施本预案应通过定期演练、评估和完善来提高其实施效果,加强相关专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对于使用本应急预案的实际效果,应及时记录和总结,形成有效的经验,进行后续完善。
特殊应用场合及应对措施1. 病人企图逃脱针对病人企图逃脱的情况,需要增加以下条款:•在安全教育培训中加强病人逃跑的预防和处理教育。
•加强病房监控设施的安装和维护。
•建立病人逃跑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现病人企图逃跑,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注意问题及解决办法:•如何有效地防止病人逃跑?–加强安保人员的巡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采取加强监控等措施。
–对于存在逃脱危险的病人,采取隔离措施,并加强监控,定期进行检查和反复劝说,避免其产生随意逃跑的想法和行为。
一、背景近年来,精神科患者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环境的安全。
为了提高我院精神科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医院正常诊疗秩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目的1. 提高医护人员对精神科暴力事件的防范意识;2. 增强医护人员应对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3. 确保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环境的安全。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精神科防暴力应急演练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演练工作;2. 成立应急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组织、实施和指挥;3. 成立应急演练执行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演练内容。
四、演练时间及地点1. 时间:2022年X月X日;2. 地点:我院精神科病房。
五、演练内容1. 情景模拟:模拟一名精神科患者在病房内突然发病,出现暴力倾向,攻击医护人员和患者。
2. 应急处置:(1)医护人员发现患者暴力倾向后,立即呼叫同事和值班医生;(2)值班医生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抚,同时呼叫安保人员;(3)安保人员迅速到达现场,对暴力患者进行控制;(4)医护人员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5)对现场进行清理,恢复正常诊疗秩序。
3. 演练总结:(1)演练结束后,应急演练指挥部组织参演人员召开总结会议;(2)参演人员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3)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
六、演练步骤1. 准备阶段:(1)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的、内容、组织机构等;(2)确定参演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前的准备工作;(3)设置演练场景,布置现场环境。
2. 实施阶段:(1)按照演练方案,依次进行演练;(2)参演人员按照预案要求,密切配合,完成各项演练任务;(3)演练过程中,及时记录演练情况,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3. 总结阶段:(1)演练结束后,召开总结会议;(2)参演人员对演练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3)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
七、注意事项1. 演练过程中,参演人员要严格遵守纪律,确保演练顺利进行;2. 演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医护人员及医院环境的安全;3. 演练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为有效应对精神病人突发情况,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涉及精神病人的各类突发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 精神病人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事件;2. 精神病人走失、被拐骗、流浪街头等事件;3. 精神病人聚集闹事、滋扰社会秩序等事件;4. 精神病人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等场所发生的突发情况。
三、工作原则1. 生命至上,确保安全;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4. 依法依规,严格责任。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处置精神病人突发情况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情况处置,包括人员疏散、现场保护、人员救治等。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救治,包括现场救治、转院救治等。
(3)调查取证组: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事件原因。
(4)信息发布组:负责事件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等工作。
(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人员保障等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接报事件:接到精神病人突发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2. 现场处置:现场处置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人员疏散、现场保护等工作。
同时,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治。
3. 医疗救护:对伤员进行现场救治后,根据伤情及时转院救治。
4. 调查取证:调查取证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取证,查明事件原因。
5. 信息发布:信息发布组对事件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发布,确保信息准确、及时、透明。
6. 后续处置:根据事件调查结果,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并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完善应急预案。
六、保障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增强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对策男性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下,可发生突然冲动、自伤、伤人或毁物等,其中以攻击行为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是一种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处置的精神科护理问题[1],他们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料性,常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如何防范暴力行为,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护理安全质量,是待解决的护理问题,首先分析其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原因,再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主要暴力原因分析(一)患者受幻觉、妄想的支配,认为有人会对自身造成伤害而先发制人。
(二)不安心住院的患者,不能满足其出院要求时而出现暴力行为。
(三)精神运动性兴奋,若患者的意见被否定,活动受到限制与约束,甚至护理人员要求服药等常规事件均可引起患者暴怒,出现伤人毁物。
(四)患者之间因一些生活小节发生争吵,互不相让,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五)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生硬,或探视时家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告诉患者,使患者情绪波动,出现暴力行为。
(六)很多精神活性物质都可使患者过度兴奋,激动和多疑,容易诱发暴力行为。
(七)其他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都可由于患者紊乱的精神运动型兴奋或紊乱的思维而发生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八)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由于语言不当,或对患者的正当要求不予及时满足,亦可诱发暴力行为。
护理对策(一)环境准备:病房布置尽量简洁明了,保持安静与整洁,严格检查病房内的危险物品,包括清洁工人的笤帚、拖把等都要妥善保管好,适时上锁。
(二)工作人员要求:①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利索、长发盘起,不佩戴首饰,穿平跟或坡跟鞋。
②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了观察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
(三)患者準备:当患者入院时,我们一定要具体了解病史,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把握患者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安全护理。
(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防止暴力性行为发生的基础,应以尊重和接纳患者为前提,运用良性语言沟通的技巧,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真实的资料和信息,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2]。
精神病院患者暴力事件处置演练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精神疾病的普遍性,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频发,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加强精神病院患者暴力事件的处置能力,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可行的处置演练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一套完备的精神病院患者暴力事件处置演练方案。
一、背景分析精神病院患者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由于患者病情的加重、治疗失效、药物副作用等原因。
面对暴力事件,精神病院需要具备应对和处置的能力。
在制定处置方案之前,需要对现有情况进行充分的背景分析,包括患者人数、性别比例、病情种类、治疗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演练目标精神病院患者暴力事件处置演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护士、医生等医护人员的处置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应对和处理患者暴力事件。
根据演练目标的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演练方案,包括团队合作、危机处理、危机干预、安全疏散等方面的演练内容。
三、演练内容1. 暴力事件预防:加强患者安全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 告警机制建立:建立快速有效的告警体系,确保在暴力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做出应对。
通过技术手段,以及安保人员的配备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能力。
3. 医护人员培训: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紧急事件处置培训,包括急救知识、心理疏导技巧、危机处理方法等。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物理隔离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物理隔离设施的建设,确保在暴力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控制局面。
同时,加强设施的安全性能,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四、处置流程在发生暴力事件时,精神病院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处置流程来应对紧急情况。
该流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 快速反应:医护人员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精神科患者暴力防范与沟通精神病人暴力防范的重要性精神病人,特别是重性精神病人由于受症状的支配,其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常处于幻觉、妄想之中,加之服用抗精神药物,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及镇静作用,导致某些行为不能自控,不计后果或因患者感觉迟钝,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
护理安全事件不仅给患者、家属造成痛苦还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次序和给工作人员的自信心带来危机。
护理安全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制约医院综合效益的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
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于:1.安全管理可以消除各种隐患和风险,最大程度的预防和避免意外发生2.安全管理通过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因素,达到避免发生病人和医护人员受伤的事故,从而避免和减少病人.家属和医院的经济损失,避免医患纠纷发生。
3.安全管理通过对各种不安全状态的控制,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护理质量和品质。
4.安全管理通过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培训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具备意外事件的应急能力,降低意外事件的严重后果。
一、新入院患者最有可能出现暴力的包括:精神分裂症(有被害妄想、幻觉)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突然爆发)酒精依赖(醉酒状态)另外,有些患者被家属强迫住院,也极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
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的表现:1、行为:急躁,坐立不安。
多见于被害妄想病人和强迫住院的患者;兴奋、躁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劝说不能听从。
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行为茫无目的,怪异,劝说制止时有冲动行为。
多见于有意识障碍病人或酒精依赖(醉酒)患者。
精神病人暴力防范措施(新入院患者)2、语言:反复问“你们想干什么?”“为什么给我检查血压”等的患者,多见于被害妄想病人。
言语多为“我没病!我不住院!我要回家!”多见于强迫住院的患者。
“躁狂”患者多表现语速加快,对人热情,很难劝说。
而有意识障碍病人或酒精依赖(醉酒)患者,言语不多,有时凌乱。
精神病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精神病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精神病人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
通过预防为主、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原则,提高应对精神病人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做好病情监测、评估和干预工作,预防病情恶化。
(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精神病的认识和关注,降低病耻感,促进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精神病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成立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精神病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置。
(2)优化应急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确保救援工作高效运转。
(3)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三、组织管理1、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精神病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设立专项工作小组,包括医疗救治、心理干预、社会稳定、信息宣传、物资保障等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应急队伍,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投入救援工作。
4、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救援所需的药品、设备、物资等得到及时、充足的供应。
5、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预案。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建立健全精神病患者个人档案,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一、总则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暴力精神病人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对暴力精神病人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2. 确保在突发事件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 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处置暴力精神病人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处置工作;2. 设立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护组、警力保障组、通讯联络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小组。
四、处置原则1. 快速反应,确保第一时间到达现场;2. 依法依规,确保处置合法、合规;3. 科学施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4. 生命至上,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五、处置流程1. 接报:接到暴力精神病人事件报告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1)警力保障组迅速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封锁现场,维持秩序;(2)医疗救护组立即联系医疗机构,待命现场;(3)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勘查、调查取证,了解暴力精神病人基本情况;(4)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以下措施:(1)劝说:通过喊话、劝说等方式,稳定暴力精神病人情绪,争取其配合;(2)隔离:对暴力精神病人进行隔离,防止其继续伤害他人;(3)制服: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手段制服暴力精神病人;(4)救治:将暴力精神病人送往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3. 调查取证:现场处置组对暴力精神病人事件进行调查取证,了解事件原因、经过及后果。
4. 后续处置:(1)依法处理:对暴力精神病人进行法律追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心理干预:对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缓解心理创伤;(3)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病人关爱意识。
六、保障措施1. 警力保障:确保警力充足,快速反应;2. 装备物资:配备必要的警用装备、医疗救护物资;3.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 沟通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 各级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本预案执行,确保处置工作顺利进行;3.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精神病人攻击性行为的处理
以强力行事、态度粗暴,伤人毁物者称为攻击性行为。
(一)紧急处理
1、有三种控制行为的方法可使用:言语安抚、身体约束和应用药物。
用何种方式,取决于病人的具体情况,但优先要考虑的是安全,包括病人的安全、他病人的安全、亲属的安全、围观者的安全、参与处理的工作人员的安全。
2、处理急性冲动伤人毁物行为的安全基本点包括:
(1)掌握言语安抚方法,劝导病人停止暴力行为;
(2)有适当的人员用来约束病人;
(3)熟悉身体约束技术;
(4)参与约束时穿着应合适;
(5)在约束病人之前,应移开周围的、病人可顺手拿到的危险物品
3、约束或隔离
⑴制服病人:至少两个人同时行动;尽快将病人仰卧体位;持有凶器的病人应请保卫人员或警察协助。
⑵约束病人
⑶约束后的安全措施,清除病人身上的利器,腰带,钱等。
4、急诊入院
5、药物治疗
(1)控制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抗精神病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
氯丙嗪50—100mg加苯海拉明20mg肌注,紧急时可穿透衣服注射,若效果不佳可约一个小时后再注射同等剂量。
氟哌啶醇第一天5mg 3次/日,第二天渐增至每次10mg 3次/d,最大剂量40mg/d,疗程14天。
(2)下列情况禁用:
①年龄55岁以上,14岁以下
②T37℃以上,P120次/分以上及低于50次/分,血压高于150/100mmHg低于90/50mmHg者。
③营养状况极差或合并水电解质紊乱者。
④患有心、脑、肝、胃、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者。
(3)器质性疾病者可用苯二氮卓类:安定5—10mg肌注或静脉注射,氯硝安定1mg,2—3次/d。
住院精神病人突暴行为的防范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6-08-01T12:06:01.4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期作者:朱小丽黄慧肖福妹[导读] 精神科突暴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
朱小丽黄慧肖福妹
(南平市九二医院福建南平 353000)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人;突暴行为;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215-01 精神科突暴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最常见[1],突暴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病人及工作人员的安全,预防精神病人突暴行为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制止突发行为的发生。
1.突暴行为的原因及方式
1.1 精神症状影响;由于受听觉、幻觉、妄想支配产生攻击行为;
1.2 与病人发生冲突;引发矛盾未及时解决而做为发泄对象,进行躯体攻击;
1.3 医院人员语气不当;医护人员语言刺激,激起病人攻击行为;
1.4 性攻击;有些病人,特别是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和躁狂症的病人存在性欲亢进的表现,有时会对异性发生搂抱等性搔扰行为。
2.防范措施
2.1 发生突暴前病人的病情和症状加重,表现兴奋话多、行为紊乱、病人出现不满、气愤不服从病房管理,严重扰乱病房的秩序,就要提高警惕,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由于精神症状尚未控制,处于极度兴奋躁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攻击他人而发生冲突,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密切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对于突暴行为的病人要向下一班护士做好口头及书面交班,护士要严格落实分级制度,重点观察,24小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按医嘱认真服药,看服入口,保证治疗及时有效,尽快控制症状。
2.3 接触病人时态度和蔼,语气要温柔,尽量满足病人合理的要求,对不能满足的应耐心解释,减少激惹因素,使其情绪稳定,必要时可采取保护措施。
2.4 男女病房分开管理,集体参加工娱活动,女病人24小时在医护人员的视线范围内,预防对女病人进行性攻击,如果是女护士对存在钟情妄想的男病人因适当回避,对幻觉妄想的病人,护士被涉及怀疑对象时应减少接触。
3.对策
3.1 准确掌握病情
对于突暴行为的病人入院后首先要熟悉病史,了解病情,特别是有妄想的病人要掌握妄想的内容,便于采取不同的方式接触病人,避免激惹因素。
如有被害妄想的病人,在症状的支配下,不安心住院,拒绝治疗,对护理不配合,可能产生突暴行为。
对此类病人治疗前要进行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合作;对不能听从的病人,要组织人力协助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预防病人的突暴行为[2]。
3.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精神科病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有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确保病区安全。
安全制度是精神科的重中之重,规范操作行为。
同时定期检查病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每日安全小检查,周五全科安全大检查。
3.3 良好的沟通技巧
注意言语和态度要尊重病人,态度和蔼当病人态度凶暴。
污辱工作人员时,作为工作人员应心胸开阔,清醒地认识到病人是因为患病失去理智所为,此时,对病人保持沉默或采取回避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与病人发生冲突。
当病人之间发生冲突时,首先要将病人拉开,再根据情况安慰病人。
在病人心情恶劣时。
指责病人,犹如火上浇油。
对手持凶器的病人,要设法劝导病人放下或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乘其不备,从身后将凶器夺下。
当遇到突然发生伤人毁物等暴发行为时护士要大胆、镇静、机智、果断。
3.4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工作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心,对病区重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密切观察病人的动态,及时巡视病区,白天男女病人集中在户外操场活动,一切活动在医护人员的视线范围内,对于行为紊乱的女病人约束于单间,不能和男病人约束在同一房间,以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总之,精神科护士不仅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更重要的是在护理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按要求巡视病房,遇到突发事件能冷静的处理及应对,一定能够预防精神病人突暴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璐,宋现彩.30例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的安全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I):116.
[2]刘玉梅.精神病人伤人毁物行为的防护措施.2010年12月第4卷第12期健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