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8.22 KB
- 文档页数:6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一)“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道”开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学、地道之学、人道之学和王道之学;“逻各斯”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逻各斯”发展出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修辞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论。
通过对作为中西哲学之源的“道”和“逻各斯”这两个概念的回溯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而且可以寻找到中西哲学对话的一种可能性。
一、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是,“道”和“逻各斯”作为中西哲学的源头和最高范畴,虽然它们产生并影响于不同的地域,但在时间上却是几乎差不多同时出现的。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道”字虽然在《尚书》、《诗经》中已屡次出现,但是作为哲学范畴,则始于老子。
老子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五行和阴阳的学说,但是这种以多种元素为世界本原的学说,不仅难以说明有限的东西如何成为无限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且也无力对抗意志之天的绝对权威。
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并把它从有限升华为无限,这就从理论上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道”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其次,“道”无形无象。
“其上不jia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2]再次,“道”无始无终。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3]。
最后,“道”不可被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那么,“道”作为无形无象的绝对,它是如何派生宇宙万物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这就是说,“道”是“无”,由“道”最初派生出的是混然未分的统一体,然后再由该统一体派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者变化而产生出宇宙万物。
《老子》研究在西方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五千言《道德经》文约意丰,义蕴深邃,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和《共产党宣言》。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东方智慧的结晶,它倍受西方学者的青睐和推崇,相关的研究和译注,可说是汗牛充栋。
法国神甫戴遂良(P. Léon Wieger,1856-1933)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
著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i]、《历史文献:儒释道》[ii],其1913年在巴黎出版的两卷本《道教》(Taoisme. Tome 2: Les Peres du systeme taoiste, Lao-tzeu, Leu-tseu, Tchong-tzeu),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道藏》的总目,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
那三十几卷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汉学大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也研究过老子,撰有《摩尼和化胡经》(1903)和《有关〈道德经〉梵语译文的问题》(1932)。
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则有《道教》遗稿两卷,第二卷收入他1934年撰写的《老子和庄子书里的圣人与神秘经验》一文。
在老一辈汉学家中,还有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他1910年生于维也纳,师承马伯乐。
1950-1953年曾在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任所长,回国后继马伯乐任法国高等研究院第五部“中国讲座”负责人,从事道家与道教经典研究,不仅著述甚丰,而且还培养了不少道教研究人材。
其《老子和道教》[iii],从整体上论述了道家和道教,特点是短小而寓意深刻,是诸多西译本中可读性较强的一种。
此后的法译本还有刘家槐(Lieou Kia-hway,1908-)译本(1967年)[iv],梅底西斯译本(1974年),克娄德·拉尔(Claude Larre)译评本(1978年)[v]。
3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期总第835期No.2,2021Total of 8350引言《道德经》普遍被认为是老子(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归隐时,途径函谷关留下的,分为上下两篇。
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本源。
《道德经》的外译最早鉴于18世纪50年代,最初是拉丁文译本。
19世纪后又被译成法语、英语、德语等语言传播于西方世界,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
如今,《道德经》已被全世界翻译成40多种语言,有1100多种译本,居中华外译典籍之首。
《道德经》的译介开启了中国道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就曾引用过老子的话,他说“中国的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各国领导人如能遵循老子这一治国理念,世界定能持久和平。
”1道德经在德国的接受《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和接受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德国对老子及《道德经》的研究发端于1827年,一位德国哲学家翻译了著名法国汉学家雷慕莎(Anne-Madeleine Re'musat,1696-1739)的论文《老子的生平与学说》中《道德经》的节选,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这开启了德国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研究之旅,一百多年以来,德国人一直热衷于对《道德经》的翻译,译本层出不穷,译者也从最初的传教士演变成现如今学界的汉学研究者和爱好者。
1.1基督教释义下的《道德经》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第一次《道德经》翻译热潮,学界普遍认为德国著名的汉学家、神学家维克多·冯·斯特劳斯(Victor v. Strau ß,1809-1899)于1870年翻译的《道德经》为最早且最具权威的德文版《道德经》。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王充)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张载)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
”(刘禹锡)8、“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泰勒斯)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白《大金国》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
2014年5月第3期总第93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May.2014No.3Serial.93先秦道家“道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比较钟轶腾(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先秦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即顺应天地,效法自然,以无为的精神实行政治生活。
这些内容丰富、意境深邃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远在西方,自然法进行了四次大的变革和发展,借鉴西方的自然法文化来为我国的法律文化添砖加瓦,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自然法;实在法中图分类号:D90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4)03-0033-05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简介:钟轶腾(1991-),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
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各种学说随着人性的变迁觉醒与复归,形成了自己的学派。
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放眼宇宙,阔别常态,提出了“道法自然”等学说,奏起一支复归自然、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之舞曲,同时也开拓了一条与儒家学派大相异趣却又同时指向人格独立、社会平安和谐的基本道路。
在西方,随着法制史的源远流长,历史的脚步沿着古希腊古罗马一路走过。
自然法思想代表正义和理性,逐渐成为了西方法文化的主流。
思想家从普遍的宇宙法则里面推导出自然法,呈现出典型的形而上学思维。
自然法像是一颗鲜果,从古希腊的源头之树采摘下来,由中世纪包装成箱送往西方各地。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这个鲜果的喜好愈发的强烈,达到了空前之盛。
二战后,这个鲜果的种子又被播种在新的地方,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也就是新时代的自然法。
为何道家的自然法无法像西方的自然法一样,成为如今的主流思想?西方的这种“自然法则”与道家的“法自然”有着怎么样的渊源和异同,正是本篇文章所要探究的。
论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摘要:老子哲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学说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自然主义的。
在道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独树一帜,开掘出中国思想界中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友好相处的强大思想流派。
关键词:老子道自然自然主义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形上本原,但是它的形下根据则归依于“自然”,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道即自然”的一体观念。
老子遂把自然宇宙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他讲的道自然是自然之道。
这种自然原初地具有“生长”和“自己如此”、“自然而然”的天然本性。
于是,老子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和一切宗教唯心论的基础。
他的自然观和宇宙生成论,在中国文化史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道法自然“道”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西方哲学中找不到与之相应的称谓,中国哲学正是因为有了包括“道”在内的一系列范畴,才形成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特点。
可是,“道”的本义乃是“道路”,那么,“道”是如何由“道路”这样一个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概念演变、抽象成为宇宙万物的产生者和决定者的呢?这一任务是由老子完成的。
胡适就曾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1] 换言之,老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道”由一个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概念上升成为一个世界本原或本体概念。
从此以后,“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地位便确立了。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含义极其宽泛,但概括说来,大致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道”是天地万物的产生和主宰者,所谓道为“万物之宗”,道为“万物之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这一含义;(2)“道”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原理,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说的就是这一含义;(3)“道”是人生所追求的极致境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法,所谓“唯道是从”,“执大象(道),天下往”说的就是这一含义。
中西哲学的比较2000字哲学论文集虽然今年的毕业生已过了写论文,但是明年的毕业生还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下面请根据WTT提供的仅供参考哦!论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的、分析的,而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是体验的、综合的。
传统的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也是基于这个认识的,但对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当从中西方哲学智慧,内容以及他们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哲学智慧哲学可谓博大精深,虽然这个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但仍只是略懂皮毛,也可以说是只知道了一些大家都懂得的那些简单的哲学思想,对于那些复杂一点的哲学思想仍然是不理解。
现在就我的那一点理解来谈谈对中西方哲学的看法。
中华民族的哲学。
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而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公元前5~3世纪,人类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奇观,中西方文明几乎同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
中方哲学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为标志,而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科学文化的昌盛为特征。
中西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学传统对于后来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中西方哲学的异同点。
一、中国哲学的神秘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然的先哲。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由某种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它就是世界的基始或本原。
泰勒斯对自然的解释是“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的基始是水”。
这个观点为人类认识自然开创了一条可贵的理性认识之路。
它引导人们从自然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避免了用主观意志或凭个体好恶解释自然带来的任意性和神秘性。
虽然古代西方人对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的认识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但他们都是通过理性方法来解读自然。
其意义在于人类对自然开始有了理性思考,推动了哲学思维和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这对西方后来科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基础意义。
浅析老子的道与巴门尼德的存在之异同发表时间:2010-09-30T14:38:42.26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1期作者:万秋意[导读] 老子的道和巴门尼德的存在都是极抽象的哲学范畴,二者在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万秋意(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68)摘要:老子的道和巴门尼德的存在都是极抽象的哲学范畴,二者在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比较研究二者的异同,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找出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共性及其差异性。
关键词:老子;道;巴门尼德;存在;异同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76-01老子和巴门尼德是中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老子的道以及巴门尼德的存在(Being)都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哲学范畴,对其后哲学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尝试着对这两个重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共性及其差异性。
一、巴门尼德的存在与老子之道的相似点首先,二者都体现出对神话宇宙观的反叛,都是超越经验的为理性所把握的对象,都力图对世界万物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生成模式进行重新的构建。
不论是老子的道所面对的传统天命论中的上帝主宰论,还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所面对的由荷马的史诗和由赫西俄德的《神谱》所概括出的神话传说式的宇宙观,都是将自然力人格化为人们原始意识中的神,以神的感性形象来说明世界,并且在作此番说明时所运用的方法不是严密的论证而只是直白的叙述,这都不是哲学式的。
两位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在当时已有了较强的实践理性——对这种直观的经验的形象化的神话宇宙观当然是不能满意的,他们力图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理性思维抽象概括出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某种永久的真实、某种不变的基体,某种在变化的偶然性背后本质限定等方面的东西。
因此,老子的道也是对天帝至高权威的否定,它是比天帝资格更老的、非宗教的世界本原,并且对它的把握也不是依靠感官,而是需要去掉感官意识中对声色犬马、财货享受的欲求,“致虚极,守静笃”(16章),通过内在的“体悟”来把握道。
2020年第4期(总第119期)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No.4.2020Genera1.No.119《老子》之道的四重内涵吴文文(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道”的四重内涵:宇宙本原;秩序、法则;路径、方法及其指向的境界;从老子思想体系看,“道”这一概念还含有生命的意蕴。
〔关键词〕老子;道;内涵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0)04-0086-04〔收稿日期〕2020—10—06〔作者简介〕吴文文(1976~),男,江西省余江区人,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道”是《老子》一书的核心概念。
梁启超曾说:“五千言的《老子》,至少有四千言是讲道的作用。
”《道德经》五千言,有四千多个字是在围绕着“道”而展开论述的[1](P30)。
《老子》中的“道”具有丰富而多重的内涵,在不同语句中,其具体含义往往是不一样的。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对王弼本《老子》出现的全部73个“道”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和归纳,将“道”从“实存意义上的”“规律性的”“生活准则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诠释[2](P2-29)。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老子》一书以及老子思想体系中“道”的内涵:宇宙本原;秩序、法则;道路、方法及其指向的境界;从老子思想体系看,“道”这一概念还含有生命的意蕴。
一、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终极性的源头,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追问,包括“我是谁?人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诸如此类一系列疑问的哲学思考,追根溯源,都汇聚为宇宙本原的问题。
徐复观认为,老子对宇宙本原问题的思考,发端于人生哲学。
他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老学的动机与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
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看中西哲学的融合[提要] 中国文明史上的“文化霸权”,是一个由“道”而“儒”、由“儒”而“玄”、“玄”“佛”互“释”,进而“道统”的过程。
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实乃中、外(西)文明对撞、融会贯通,最终“中体西用”。
哲学唯光论以今释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重组哲学基础。
[关键词] 和谐社会哲学唯光论笔者在“三论”中说,中国原生态文化是作为先秦原典的“原道、原儒、原墨”。
这种“三原色”是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派纷呈中脱颖而出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这种三原色也发生了不断地变幻。
从汉魏以来,逐渐幻化为“儒释道”所谓“三教”。
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基本确立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
学术界认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而不是儒墨道三家演义维系着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脉络。
事实是这样吗?这个中原因是什么?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又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在当今文明冲突、文化碰撞的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都必须面对的,自我文化与异己文化的调节与吸收、融会贯通与兼容并蓄的问题。
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在经典理论与创新理论、自我文化与异己文化之间的“反比性”或“互补性”的问题。
或者用哲学唯光论的话说,在方法论上是一个“执两用中”的问题。
首先是自我调节,兼收并蓄。
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
东周以后,学术才走向民间。
春秋后期已奠定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墨、道三大学派。
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学说丰富多彩的万千气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厚的基础。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六家:阴阳、儒、墨、法、名、道德[1]。
司马谈引用《系辞》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认为它们都为安邦治国之道,都可以为统治者所用。
世界名人论《道德经》——国外篇文化传统:我们会发现国外的名人谈《道德经》,大多基于对老子智慧的崇高敬意以及其对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启迪;我们也希望,这部还不为人所理解的自然科学最高经典,能够随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进步,被证实,被阐释,兑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自然规律,重拾国人的文化自信。
1、德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2、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3、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
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4、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5、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bull韦伯(1864—1920)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6、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1929-),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指出:“中国哲学是我们这个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
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以及其它一些人。
可惜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哲学著作总是习惯于仅提欧洲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却忽视了老子的《道德经》,从而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的极为重要的源泉”。
7、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摘要】本文将围绕老子的道和西方神哲学展开比较分析。
在介绍了老子的道和西方神哲学的基本概念。
接着在分别探讨了老子的道和西方神哲学的核心思想,对人生、人类和宇宙的看法,道德观念以及个人修行和实践的建议。
最后在总结了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的异同之处,以及思考两者如何相互补充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之间的交流和启示,为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老子的道、西方神哲学、核心思想、人生、人类、宇宙、道德观念、个人修行、异同、相互补充。
1. 引言1.1 介绍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老子的道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本质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应该放下私欲,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无为”,即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不要强行干涉和改变。
老子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与大自然作对。
老子的道注重平衡与和谐,主张放下功利心,不要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对于老子的道,许多人认为其与西方神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西方神哲学中,神被视为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人类的命运和道德价值取决于神的执掌。
而老子的道则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人应该顺势而为,不要人为干涉。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在宇宙观和人生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2 介绍西方神哲学西方神哲学是指希腊哲学中关于神祇和神格的学说,以及基督教神学中的各种哲学思考。
西方神哲学主要包括希腊哲学中的神学思想,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神论,以及基督教神学中的教义和神学思想。
在西方神哲学中,神被视为宇宙的根源和支配者,人类与神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和依存关系。
希腊哲学中的神学思想主要强调理性和智慧,认为神是宇宙的原因和目的,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追求可以达到对神的认识和理解。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 李耳)。
这部书主要探讨了道《 宇宙的本源和原则)与德《 道的体现和实践)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的研究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许多外国学者和研究者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领域和成果:1.《翻译与传播:自19世纪以来,道德经就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
这些翻译使得道德经的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中,詹姆斯·莱格 James《Legge)和沃尔特·库 Walter《Kuo)等学者的翻译作品在西方尤为著名。
2.《哲学研究:许多外国哲学家和学者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他们关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内省修养等观念,并将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和对话。
例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在其 哲学史讲演录》中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讨论。
3.《宗教与神秘主义: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与宗教和神秘主义有一定的联系。
一些研究者关注道德经在道教、佛教等宗教传统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与西方神秘主义思想的相似之处。
4.《科学与技术:近年来,道德经中的一些观念在科学和技术创新领域得到了关注。
例如,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和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应用;道家哲学中的顺应自然观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5.《文学与艺术:道德经的美学观念和人生哲学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外国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从道德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道家特色的艺术作品。
总之,外国对道德经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道德经的内涵,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道德经的研究将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题目: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学 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学 院: 人文学院专 业:历史学教育班 级: 历史032姓 名: 林 云 长日 期: XXXX年XX月XX日指导教师: 陈 志 贵目 录摘要 (Ⅰ)A b s t r a c t (Ⅱ)一、天道无神 (1)二、“有”“无”之辨 (4)三、科学之“道” (8)结论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4)摘 要老子在《道德经》中建构起了一套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区“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在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中,建国以来学术界和史学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老子哲学中的“道”是唯物性抑或唯心性的哲学属性划分。
如果抛开这种唯物、唯心的划分方法,改从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构成的作用去考察,便会超越上述价值取向,而窥见另一新天地。
本文将从老子的天道观、有与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老子之道与现代科技的关系三方面内容去论证老子之道的唯物性。
从而使读者对老子的道这一物质性的存在有一个直观且深刻地了解。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道”的唯物性AbstractIn the "Tao Te Ching" ,lao zi builds up of a series of "Tao" to the highest areas of philosophy. "Tao" is a philosophy core of the thinking, as well as the Chinese culture "ideology of the most noble concept,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Right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study, since the founding of academics and historians matter poser. Controversial primarily focu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s "Tao" the materialistic nature or idealist philosophy of ownership division. If this cast aside materialism, idealism arrangement, changed the cultur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on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it will be beyond that value orientation, and to get a glimpse of another new world. The article will be the metaphysics, between the haves and have-nots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and Lao zi and modern technology of three aspects to the argumentation of Lao zi materialism . So that readers of the Tao of this material is a deep intuitive understanding.Key words : Lao zi 《Tao Te Ching》the materialism of "Tao"论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道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作品评析西 风[摘 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最后得出:老子所谓的“道”完全是一种唯物主义的“道”。
[关 键 词]哲学;唯物主义;老子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老子所谓的“道”的性质,即它到底是唯物主义的概念还是唯心主义的概念。
为此,作者考察了《道德经》全文所提到的“道”的含义,试图从五个方面的论证加以证明。
《道德经》全文共81节,其中大致有36节提到了“道”;在这36节中又有大约75次提到了“道”,也就是全文大约75次提到了“道”。
本文在论证前先把原文提到的这75个“道”的具体含义搞了个清楚,以此作为论证的基础。
一、从老子所谓的“道”中的鬼神观来看待“道”的性质在《道德经》全篇75次提到的“道”中,仅有3次提到的“道”与鬼神有关。
第一次是在第四讲中,讲“道”好像是出现在上帝之前。
这一节主要讲“道”是如何博大、深远,承受着万物的压力而不会枯竭;它具有化育万物的功能,甚至好像是万物的始祖,只有它好像是真实的存在,而这样的“道”竟渊源于上帝之前!老子在这里提到的上帝,也就是鬼神,而这鬼神是在“道”之后才有的,可见这鬼神的地位低于“道”的地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老子在这里提到了上帝,说他存在,这实际上也就肯定了鬼神存在,就不能说老子是无神论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所说的“道”不是鬼神的道。
那么这就可以肯定地说,老子的“道”虽然不是鬼神之道,那么它肯定就是人的道了。
第二次提到他的“道”与鬼神的关系是在第三十九讲,在这一讲中,他两次讲到了神。
第一次讲过去得到了“一”的道理:天得到了“一”的道理就清明,地得到了“一”的道理就安宁,神得到了“一”的道理就灵验……在这里,首先可以说,老子也肯定了神的存在;其次,神的地位也不高,是在道、天、地之后的,而且神只有得到了“一”的道理才灵验,如果不灵验,就会被废止。
所以,这里所提的“道”,也根本不是神魔之道,而是先于天地的物质性的道,也就是人的道。
第三次老子提到他的“道”与鬼神的关系是在第六十讲。
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比较(一)前言中国古书中讲道得地点非常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运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庄子》)等等,后世学者诠释道得著作非常多,更有许多学者以道为题材专著成论文,本文从另一个角度研究,谨就老子得“道”与西方圣经神学得思想作一此较.(二)老子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讲道得地点约四十余处,今将与本文有关得重要语句,抄录于下:①“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第一章)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一章)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WwwcOm”(第二十五章)④“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三)简释老子以上得言语,诠释者有不同得讲法,一般言,“道”是不能够言语讲述得,能讲述之“道”只是一般得道,而特别道,常道是经常不变得道.因此,若牵强描述之,则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换言之,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道又可周行天下,可不能停止;道可贯穿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得母亲,诸事万物得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牵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因为道有道路、道理、方法等多种涵义,其指意是伟大者.就宇宙论言,道不是一个死静不动得实有,而是一个推展宇宙万物变化得发源者,故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得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得,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得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得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得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在宇宙万物变化得程序中,变化得物质根源乃以确定,老子言“道之为物”,则是恍恍惚惚,窈冥不明得,但在恍惚窈冥中,道实在是“无象之象”及“非物之物”得极精微得东西,藉此,而产生出宇宙万物,此乃确实得可信原理,故道可称为万物得根源,万物是由他出生得.再者,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又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皆是由“有”所形成,此“有”正合于西方哲学中所称谓得“有”、“实有”、“存有”等概念,换言之,“有”是一个具体性得事体或物件,藉此“事体物件”得潜能,才能生出其他物体来,故宇宙万物是由“有”到“有”而产生得.第二句得“有生于无”,此“无”字绝不是空虚得无(nihil),因为哲学得铭言是:“无中不能生有”,此“无”字亦可称为“道”得简称,因为我们无法给道一个确信得积极名称,任何确信性得界讲都否定了道得全面性,只有以消极性得“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四)西方哲学家得意见老子得《道德经》最早由西方得传教士译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数种不同得版本,足见西方学者对老子学讲得重视与兴趣,今就以上得语句注解如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西方哲学家依哲学形上学及宇宙论言,分析如下:①有物:道是一个实在存有得实体,西方哲学称为(ens,being),此“实有”被中国学者译成“有”、“物”、“存有”、“实有”等名词,换言之,道是一个实在得存有体,而非虚无,亦非空洞得抽象名词,但吾人不能给他一个确定清晰得界讲,只能言“道”为“有物”.②混成:道不能有清楚概念,只能笼统得讲是一个“混成之物”,此物最单纯,也最普遍,道称为最单纯,因为道是一切事物之源;道最普遍,因为一切宇宙万物中皆有道,换言之,此单纯之道适含于所有得一切事物.③先天地生:道在未有天地万物之前,便已存有了,故道是超越时刻与空间得,宇宙间先有道,然后才有宇宙得空间与时刻,及时空中得万物之变化,此句亦含于老子得其他语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道生一”(第四十二章),此“无”是人得五官所感受不到得“无”,亦是无可定名得“无”.或者,宇宙间先有道,才能够生出有时空性得宇宙大混沌;或生出合一性得大宇宙.④寂兮寥兮:道得本体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得实有;此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得实有超越我们人得五官,老子称之为“夷、希、微”, (第十四章) 总称之为“玄”,故又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⑤独立而不改:此实有是先天地生,无形无象,无色无味,完全自有得独立体,其存有不依恃任何其他物体,宇宙万物虽因道而生,但不损失道得任何本体,故道是亘古不变,超越时空得“常道”.⑥周行而不殆:道充满宇宙万物,万物藉道之力学能而生成万有;道周行而不殆,道本体亦不损失,正如太阳得光透过玻璃射进房内,使室内光明,人能够藉光明而看见事物,但太阳本身无任何损失,太阳之光能够照耀此室,亦能够照耀他室,正如道充满万物,生成万物一样,道无始无终,周行而不殆.⑦能够为天下母:道因为有以上得特性,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为天下母,实在是宇宙万物得本源.再者,父母对子女有生成之恩,养育之恩,爱护照顾之恩,道对宇宙万物亦然,正如老子所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第五十一章)再者,老子得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廿一章)西洋哲学家也有相似得诠释,所言如下: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得本体实在不容易讲明白,因为道是一个无象得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得存有是确实无疑得,因此老子才讲“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乃指出道得存在性.就宇宙论哲学言,一事物之存有,有两种差不多要素,一是物质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forma),物质要素,一般称为具体得物质材料,形式要素便是所谓得“象”了;形式得象是决定物质者,物质材料是被决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个体得实有物.但最高得实有则不然,如宗教学言得最高之神其存在是存有与本质合一(existentia et esentia) ,没有象形与质得区分,老子所言之道便是宗教所言得最上神,其存有亦无质与形(象)之分,而是一个高超得实有物.⑨洸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尽管是洸惚不清,但其存有确实是一个高超之物,因为道有其存有之本质要素(essentia),否则,空虚之道不可能生出万物.道之为物,与一般事物不同,已如上述,一般宇宙万物是质与形(象)得结合,道是本质与存有之统一体.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尽管在窈冥中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但他在窈冥恍惚中确实有精微得东西存在,此乃化生宇宙万物之源.因此老子又言: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为道是一个最高超得确实体,藉此,我们略可明白一点道得本体. 可产生万物,主管万物.(五)西方神学家得意见西方有些神学家认为老子得道便是西方所讲得神,或者道得本质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帝)得属性,因为天主(上帝)是宇宙间最高得神、无形无像、无始无终、宇宙万物得制造者,这一切皆适合老子所言得道.①老子第一章所言得“道可道,特别道”;宗教神学家亦言,最高得至上神是不能以确信式得言明“神是什么”,若只是积极性得界讲“神是什么”,便否定了神得其他功能;因此对神得界讲只能以否定式得言明,神是无所不知得(全知),无所不能得(全能),无所不在得(处处皆在),无限量得实有,也因此确信神没有名字.现世得宗教对神皆有称谓,犹太教称神为“至上主”,回教称神为“阿拉”,天主教称神为“天主”,基督教称神为“上帝”,中国人则称为“老天爷”.人对神得称谓皆是“比拟式”得称呼,“至上主”得意思是最高之神,其上无不得神,故高于世上得一切;“上帝”乃是天上得皇帝、最高得主宰者,老天爷乃中国人家族观念得称呼,意指天上得老爷爷.总之,人给神称谓得名字皆是表示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真神存在,正如西方圣经中古经所记载扌每瑟向上主讲“你是谁?”上主回答讲:“我是自有者”(《出谷记》第三章十四节),此“自有者”没有正式得名字,此语亦适合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大、至上主、阿拉、天主、上帝、老天爷”等称呼皆是相同得意义,指明宇宙间有一个最高得精神实有存在.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与“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制造历程,也适合《圣经》中制造万物得讲述.《圣经·创世记》言,神制造宇宙万物用了六天得时刻,如《圣经》所言:“在起初天主制造了天地,地依然混沌空虚,深渊上依然一团黑暗,天主得神在水面上运行,天主讲:‘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见光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天主称光为昼,称黑暗为夜,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一天.天主讲:‘在水与水之间要有穹苍,将水分开’,事就如此成了.天主造了穹苍,分开了穹苍以下得水和穹苍以上得水.天主称穹苍为天,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二天.天主讲:‘天下得水应聚在一处,使旱地出现’事就如此成了.天主称旱地为陆地、称水汇合处为海洋.天主看了认为好,天主讲:‘地上要生出青草,结种子得蔬菜,和各种结果子得树木,在地上得果子内都含有种子!’事就如此成了,地上就生出了青草,各种结种子得蔬菜,和各种结果子得树木,果子内部含有种子,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三天.天主讲:‘在天空中要有光体,以分不昼夜,作为规定时节和年月日得记号,要在天空中放光,照耀大地!’事就如此成功了.天主因此造了两个大光体,较大得操纵白天,较小得操纵黑夜,并造了星宿.天主将星宿排列在天空,照耀大地,操纵昼夜,分不明与暗,天主看了认为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四天.天主讲:‘水中要繁生蠕动得生物,地面上,天空中要有鸟飞行.’事就如此成了.天主于是造了大鱼和水中各种孳生得蠕动生物以及各种飞鸟.天主看了认为好,遂祝福它们讲:‘你们要孳生生殖,充满海洋,飞鸟也要在地上生殖!’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确实是第五天.天主讲:‘地上要生出各种生物,各种牲畜,爬虫和野兽!’事就如此成了.天主因此造了各种野兽,各种牲畜和地上所有得各种爬虫,天主看了认为好.天主讲:‘让我们照我们得肖像,按我们得模样造人,叫他治理海中得鱼,天空中得飞鸟、牲畜、各种野兽,在地上爬行得各种爬虫.’天主因此照自己得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祝福他们讲:‘你们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治理海中得鱼、天空得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得生物.’天主又讲:‘看,全地面上结种子得各种疏菜,在果内含有种子得各种果树,我都给你们作食物;至于地上得各种野兽,天空中得各种飞鸟,在地上有生魂得各种动物,我把一切青草给它们作食物.’事情就如此成了.天主看了他造得一切,认为样样都好,过了晚上,过了早晨,这是第六天.如此,天地和天地间得一切点缀都完成了.到了第七天天主造物得工程已完成,确实是第七天休息.”以上《圣经·创世纪》所记载得语句,是该时写《圣经》得讲述宇宙万物形成得过程与秩序,其七天得区分是就宇宙得形成分为七个节段.而非现在每天有二十四小时得生活,作者由混沌得宇宙,到有光明、陆地、海洋、生物、人等过程,需要相当长得时刻,换言之,第一天与第二天之间,可能有数百千万年.作者得目得言明宇宙间有神得力量制造出来.正如老子所言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道理相似处.(六)若望福音中得道《新经·圣若望福音》中,第一章开始有以下得语句:“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确实是神,此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籍著他造成得;凡被造得,没有一样不是籍著他造.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确实是人得光.”此处所言之道,英文是“word”,拉丁文是“verbum”,希腊文是“hoyos”,基督教得中文《圣经》译此字为“道”,天主教得早期译本也译成“道”;现在得天主教中文《圣经》皆译成“圣言”,意指天主第二位圣子,此圣言——天主第二位与天主圣文是同性同体得.故言“太初有道”(圣子),“道与神同在”,即天主第二位与第一位同在,“道确实是神”,即第二位与第一位是一体得一个神.又如《宗结书信》内言:“圣言(基督)在万有之先就有,万有皆赖他而存在.”(哥i·1 5—17).由以上之语,有学者认为“道”便是指得存有之神.天主第二位.(七)老子得道与西方神得差异.以老子得道讲述宗教得神,虽有非常多相合处,如道是自有得、永久得、无限得、超越一切,无所不在得,万物得起始与根源,但老子得道对神得位格,则无讲述.神得位格是神学中讲神最差不多得课题,位格(persondlitas)得意义是指一个“理性得自立体”,其将微是有理智与意志得两项专门功能.理智得功能是认识真理与推断是非,意志得功能是向善得意向与决定得实行,此二者皆与外在得事物相关连著.神是一个有位格得精神性最高实有,故能是万物得制造者,治理者, 也是万物得审判者与人善恶行为得处罚者.老子得道在此点上未言明之,使人感受到老子得道只是宇宙间得一个抽象性得公理,或者是宇宙间之自然之理,其存有是宇宙间得精神性主宰.(八)总结论总结以上,以老子得几句简单道理,后世学者将之归入形上学或宇宙论得理论范畴,笔者特就西方神学与哲学得观点,讲述道得意义,其结论道是神得功能与属性,老子得道不足以讲明西方神学中得神.再者,无形无像与无始无终得神,我们人实在无法清晰得讲讲明白.由老子得道,使我们推论出宇宙间应该有一位最高得精神实有存在,其特性是永久得、唯一得、无限得、不变得、最高得生命体;其与宇宙万物得关系,乃宇宙万物得制造者、保存者、辅助者与眷顾者.人能够各种不同得名号称谓之.参考资料①张默生:老子章句新解台北乐天出版社.1971年3月.②吴康:老庄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55年.③赵宾实:儒道思想与天主教合中光启出版社.1960年.④圣经思高圣经学会1988.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