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_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80.08 KB
- 文档页数:3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老子》,本义为“善若水,柔弱克刚”。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被称为“柔胜刚”之说,旨在教导人们用软柔的方式来面对一切困难,从而实现更大的智慧和成功。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它不仅表达了老子对柔弱克刚的理论,也是他看待人生的态度。
老子认为,当我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智慧、智者所追求的,而暴力、强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老子用“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警醒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一切都是渐变的,生活不是一个绝对的考验,而是一个无限的机会。
当你对事物采取柔软的态度,愿意去充分了解和理解它时,才能真正面对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僵化,使得一切变得艰难而痛苦。
此外,这句话还蕴含着一种理念,即水的流动比硬物更加容易,这也体现了拥有忍耐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耐心是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并保持积极态度的基础,只有在挫折和挑战面前拥有耐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你必须采取柔顺的态度,像水一样,用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不仅仅是柔弱克刚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人生观:要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采取柔顺、慈悲的态度,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淌,以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
上善若水座右铭
“上善若水”是一句常见的座右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原文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上善若水”表达了老子的人生哲学,即追求一种与世无争、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
它鼓励人们要像水一样,善于包容、滋养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同时也要具备像水一样的谦逊、卑下的品性。
“上善若水”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座右铭,它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为人处世的智慧,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先秦著名哲学家老子所著诗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经典。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著名的名句。
“上善若水”其实是源于《诗经》中的名句“仁者无敌,犹水下之”,意思是仁者毫不费力,容纳一切,无所不能。
这句话表明,仁者了无牵挂,全身心投入,即使受到排挤与委屈,仍能像水般以温和的态度化解,保持恬淡从容。
“上善若水”在《道德经》中出现许多次,老子用这个概念解释了“道”的本质。
道具备无私和谦逊的品质,它可以包容一切,无需强调自身的造诣和权势,能完全的放任、投靠。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居士若水,水流萦蔓百谷,淡而不失其精,处众人之所淫,故几于道。
”从字面上看,“上善若水”所指的就是真正的仁德,就是了无牵挂,全身心投入,永不言弃罢手,保持恬淡,以温和的态度化解矛盾,放任和投靠。
这种无意识的仁慈,博爱,是最真诚的仁者应当做到的精神。
回过头来看,水的本质具有的普遍化,便可以说仁者也是如此,只有具有普遍的爱心才能有助于真正的仁爱。
水能够包容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变化,静静地流淌,愿意流入低谷,习惯于深处潜伏,而不畏惧它背后的阴影。
同样地,仁者也是如此,容纳更多的生命,以温和的态度,以无私的智慧来运用心智,应对自己的精神,当遇到巨大的困难时把它们全部沾染上“宽大的思想”和“上善的态度”。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无论是略带哲思的字句,还是在其中蕴藉的思想,都是能够激励无论谁都去自觉地追求完善本性,去维护一种真正的仁者精神。
上善若水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在众多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至今。
他的理念“上善若水”被无数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广泛引用,亦被视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本文将从老子的人生哲学出发,对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探讨。
上善若水,顾名思义,最善良的品性就像水一样。
在老子看来,水具有柔和、包容、滋养万物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符合道的本质。
因此,他提出人们应该效仿水,摒弃矫揉造作,追求自然、纯洁的道德品质。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道的运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而非人为干预。
在这个角度下,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显而易见。
水顺应自然,流向低处,寓意着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
水包容一切,无论干净或脏污,都能予以接纳,象征着宽广的胸怀和接纳多元的价值观。
水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上善若水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例子。
以孔子为例,他主张“仁爱”,强调关爱他人,这也是上善若水的一种体现。
孔子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仁政,希望人们能够像水一样拥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关爱他人,这种思想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一位典型人物是墨子,他提倡“兼爱”,主张普遍的互利之爱,这也是上善若水所蕴含的价值观之一。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追求普遍的互利共赢。
这种思想在墨家学派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扬。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渴望得到宁静与解脱。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他通过赞美水的品质,倡导人们学习水的柔顺、包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老子看来,上善若水所描绘的人生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实中的困境和纷扰,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
它赞美水的优秀品质,倡导人们学习并实践谦逊、低调、包容、无私奉献等美德。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上善若水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被无数文人雅士引为座右铭,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这是一句古代的格言,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
这个格言告诉我们,最高的善行是像水一样温柔,柔软却又坚韧,兼具包容和无私。
上善若水的含义是,善良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温和流畅。
水虽然没有形状,
却能适应不同的容器,自然而然地面对一切阻碍,最终达到目标。
善良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容待人,以柔克刚,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这个格言提醒我们,要像水一样,充满善意地对待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
不应该以攀比和竞争为导向,而是应该以关心和支持为准则。
水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变得丰饶,同样,当我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我们也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不仅让自己成长,也能使周围的人受益。
此外,上善若水的道德观也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应该是无私的。
水流淌时无
私无欲,不问回报,只是默默地为大自然的循环作出贡献。
同样,我们的善行也应该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非自私自利。
只有在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上善若水的境界。
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待他人和自己的处事哲学。
善良、包容和无私是
这种哲学的核心原则。
只有通过善行和无私奉献,我们才能积极塑造自己,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水的温和流畅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上善若水的精神在我们的行为中得以体现。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上善若水:老子思想的人生启示一、老子思想的超越性与现代性老子思想具有超越性和现代性,并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与老子思想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有关。
老子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包容精神。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尚水,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
水滋养万物生长而不居功,又能够洗涤群秽,涵容万物,体现出最大的包容性其二,批判精神。
老子强调“正言若反”,习惯从反面看问题,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
如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第30章)“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31章)反对赋税过重:“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第75章)反对压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74章)其三,生命关怀精神。
《老子》第44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名利与生命比较起来,孰轻孰重呢?如果要在名利与生命之间做一选择,又该怎样权衡呢?答案不言自明,生命为重。
对生命的珍视是老子的重要思想,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根本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亦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思想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怀。
《老子》第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
其四,科学精神。
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
[莫善钊《台湾、港澳老子研究》,载《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第11期。
]又如在宇宙创生问题上,有学者指出,由维仑金、哈特尔、霍金等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所建立起来的量子宇宙学是第一个科学的宇宙创生论。
该理论指出,宇宙创生后,宇宙的所有守恒量均应为零;能量——质量守恒要求宇宙物质的正能量和重力场的负能量的总和应等于零;重子数、轻子数等的守恒要求宇宙在创生之初,物质与反物质应严格对称。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导读: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意象,以水设喻,论述其独特道体形而上学中的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意象,以水设喻,论述其独特道体形而上学中的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
提出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①的著名论断。
纵贯其水意象的总体趣向,可以归纳出其内在的五大哲学内涵。
一、神之造物:涤除从远古有神论角度看,万事万物莫不是神的造化之物,就连人的思维、梦境也被归属于神的暗示。
从理论上推论,凡万物莫不出自神造神化,凡精神气血又莫不臣属于神的意愿,人的思维、情感自然以尊神的虔诚看待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又必然符合人的这种神的眼光,从而,万物与人的观感和思维构成一种符合关系。
正是在此种符合关系之中,神话体系为自身争取到一种真实的基础。
在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神话中的水神是河伯。
在先民思维里,正是河伯主宰了与他们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黄河的灌溉或洪灾。
灌溉给予生命滋养而洪涝则剥夺生命。
水是神之造物,人在水神面前生不自主,死不自主,正如老子所言:出生入死(第50章)不自主。
因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一方面提出谷神不死,承认水神的权威,但是,老子《道德经》又希望在自然的王国内,神能与人和谐相处而不伤人(第60章)。
《道德经》始终认为道在帝之先(第4章),道的法则是自然,让万物作为个体自是其是地自由生存,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因而,水作为神之造物的意义在道法自然的宏大生命力的陶染中更贴近人性的自然需求。
面向神的尊严和神的主宰,《道德经》提出人生的涤除(第10章)意义。
尽管老子没有具体解说涤除的对象和目的,涤除却被人们确信为一种为人性自由伸张的独立精神。
二、名言之理:守中《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讨论了甘露的自然本性,强调自然而然不记得失的忘我精神。
同章却又提出始制有名的著名论题,是为一种名言之理的真实性公开立法。
上善若水:老子哲学的最高智慧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
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
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所以,我觉得“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内存玄机和巧妙,短短八个字,既说明了如何做人,又说出了一个人应如何做事。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后,才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
|RADIO &TV JOURNAL 2015.3老子的《道德经》,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上至宇宙起源,下至自然演变,包含了老子的人生理想、玄学哲思、治国之道等诸多内容。
老子的思想本源归根结底是一个“道”字,他以“道”为核心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哲学体系。
而在这个哲学体系当中,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具有“道”的诸多特征,从而赋予了“水”韵味悠长的生命哲思。
一、以水喻道的生命旨趣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水,首先具有空明清澈的特性。
致虚守静也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虚”是形容清明空灵的心境,“静”是指心灵宁静安和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心境和状态之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杂念不生,外物不能侵扰本心,以利于对客观事物、客观形势的分析和认识。
内心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毫无阻滞,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与“道”相融,复归自然。
其次,水具有柔弱的特性。
因为水的柔弱,使任何东西都无法改变水的本性,因而也无法胜过水,但水滴石穿,水却可以改变坚强的东西的形状,寓刚于柔,内敛却不失其锋芒。
其三,水具有谦下的品德,水能“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所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忍辱谦让,淡然泊居。
最后,水具有不争之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与人相争,不追名逐利,却在无声无息中滋养万物,顺其生长。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先于万物而存在,并且创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之所以备受尊崇,是因其对外物的生长不加干涉,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具有“不有”“不恃”“不宰”的特性,使“道”既存在于万物之外,又内化于万物之中,促使万物的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而水所具有的这些柔弱、谦下、不争的品德,最接近老子所认为的“道”。
孔子云:“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观。
”水正因具备了这些美好的德行,才能润万物,普生灵,而君子也应学习这些品质,在处世之中更好地修养其身,锻炼其能。
关于老子哲学“上善若水”的领悟与解读
最近,利用闲暇时刻看了中国哲学史,里面有老子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在这里,老子说到了水的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我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水纳百川,水是大自然最温柔的礼物,因为地球有了水孕育了人类,平衡了生态环境。
我们在生活中做人做事也应该是充满正能量,充满阳关,向上的心态,为人处事应该随和,像水一样柔和,宽容,大度。
无论是暴风雪雨还是人生逆境,都应该用宽大的心态处理它。
对当今世人来讲,老子讲的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和品格,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样要求实在太难、太苛刻了。
不过可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典范,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我们做事做人当如水,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献力量帮助别人,而不要与人争功争名利。
【人生感悟】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在?山水,逛庙宇之时,常见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这些个字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却说不出所以然,现查有关资料才略知一二。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实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够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够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指出太素的人,就必须象水一样。
水惠及万物,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之争高下,这才就是最为谦逊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够反射最为柔软的东西,没什么能够少于它,比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道强能够大胜弱,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道:以其不争,故天下善者与争夺战,此实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有利,培上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渊也;损而源泉,施不求报,善仁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吻合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有利。
它培上趋下,因此不能受任何制约。
它可以奔涌至任何地方,滋润万物,冲洗污淖。
它处在深潭之中,表面纯净而平淡,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奔涌,回去惠及于万物却不图投资回报。
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厚德载物的含义厚德载物语出来《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就是说道,以浓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今多用以指用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
道:《老子》之道——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道:《老子》之道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之理想。
本文将水之德与处世之道相结合, 从“柔弱胜刚强”、“川谷之于江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三个方面分析老子的处世哲学, 探讨其现代意义。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 它把丰富的哲学内容、政治内容和人生价值内容都归于一个最高的范畴“道”。
“道”表面上以天道自然为宗, 但深究其本意, 则与儒家思想一样都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水”是老子之学的主题特征之一, 集“道”的所有特征于一身( 水“几于道”) 。
老子将具备天性物性的“水”, 与万物之灵———人的心灵相结合, 提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包含了作为人类行为准则的处世之道。
一、“上善若水”———老子处世哲学之总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的人格, 他认为水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 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水之德相契合的。
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就应是这种心态和行为。
“上善若水”, 这是老子的人生态度, 也是老子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接着老子对“上善若水”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列举了水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在老子看来, 人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安于谦下、甘于处后( 居善地) ; 心境应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心善渊) ; 品格应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生命( 与善仁) ; 说话应像水一样汛期而至、准确有信( 言善信) ; 立身处世应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政善治) ; 做事应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事善能) ;善于把握机会, 做到如水一样应时而动, 应时而止。
只有这样,才能“夫唯不争, 故无尤”。
老子从水的品格娓娓道来, 讲了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准则, 这无疑对我们的立身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用。
上善若水,烟雨平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或平淡、或辉煌、或悲伤、或欢乐。
但无论怎样的人生,都离不开一个“水”字。
上善若水,烟雨平生,这便是我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居人所厌之地而为众生所需要,这与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很相近。
在我看来,水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善,更是智慧和包容。
水是生命之源,给予万物生长的可能。
人也应当如水一般,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去滋养他人,帮助他人成长。
同时,水也是包容的象征。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就像水一样,无论多少泥沙、石块投入其中,都能将其包容,最终化为清澈。
而烟雨平生,则是对人生的另一种描绘。
烟雨朦胧,给人一种神秘感,同时也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人生也是如此,充满了未知和变数,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去想象、去期待。
烟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人生如烟雨,有时候我们会被困在其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只要我们像烟雨中的小舟一样,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到达彼岸。
在烟雨中行走,我们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感恩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住每一个机会。
烟雨平生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
放下那些无谓的烦恼和忧虑,放下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和历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坚持。
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更加辉煌的未来。
上善若水,烟雨平生。
人生如水,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包容去面对;人生如烟雨,需要我们用平静和感恩的心去感受。
让我们在水的滋养下成长,在烟雨中寻找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