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
- 格式:ppt
- 大小:5.90 MB
- 文档页数:24
图表题教案《图表题》教案一、题型介绍:图表分析题是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新题型。
它综合考查考生从原始材料中筛选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运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推断评价的能力。
试题注意情境的设置,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
二、解题思路:1、推敲题干2、分析图表3、归纳概括三、例题分析:例1.请参照下表所示内容,用简明的文字介绍漳州市电话号码由六位升为七位的方法。
不超过 50参考答案:首位是“2”的号码,在首位和第二位之间加“0”;首位是“9”的号码,在首位之前加2”;长途区号一律使用596”。
例2.为对青少年加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某校有关领导对使用不到一年的新教学大楼的调查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对青少年加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非常必要。
例3.阅读表格,回答问题表一:人均耕地表二:中国人均耕地从表一中得出的结论是:从表二中得出的结论是:你的感受是:例4:下面是2006年部分地区用水情况比较表,认真阅读表格,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表格反映出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⑵你从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例5:200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提取得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6:初中生课文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1、从表中数据可得出一个结论:2、你对同学的建议是:例71、从表中得出的主要信息时:2、谈谈你的感受:例8:下面是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请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1、从表中得出结论:2、你对调查结果的看法:结论:第一步:仔细审读。
包括审读图表的标题、内容和题目要求。
有些细节(如表注)也要认真审读。
一审标题。
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
因此标题对我们答题起到了提示、指向作用。
第一章有理数,
1.1 天气预报中的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本章综合
第二章走进代数,
2.1 用字母表示数
2.2 代数式
2.3 整式加减
本章综合
第三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决方法
3.2 二元一次方程组
3.3 消元解方程组
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本章综合
第四章直线与角,
4.1 多彩的几何图案
4.2 线段、射线、直线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4.4 角的表示与度量
4.5 角的大小比较
4.6 作线段与角
本章综合
第五章数据处理,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整理
5.3 统计图的选择
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本章综合
本册综合复习及测试,。
2023-2024学年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4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图表的基本知识和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图表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但是,他们对图表中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不够强。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在逐步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分析图表中的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分析图表中的数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数据,用于教学演示和练习。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图表中的数据,并提出问题:“我们从图表中能获取哪些信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图表中的数据。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5.4 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1、某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见上图.根据此条形图估计这一天该校学生平均课外阅读时为( )(A) 0.96时 (B) 1.07时 (C) 1.15时 (D) 1.50时第1题图 第2题图2、小明调查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情况,并作出了如图的统计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全班总人数.(B).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喜欢足球运动的人数最多. (C).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的具体人数. (D).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喜欢各种球类运动的人数的百分比3、如图是某市人均住房面积统计图,从图中看出,________年人均住房面积最大,人均住房面积最大的一年比最小的一年多________m 2。
28%19%25%15%13%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网球4、某校八年级(1)班为了了解同学们一天零花钱的消费情况,对本班同学开展了调查,将同学一周的零花钱以2元为组距,绘制如图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已知从左到右各组的频数之比为2∶3∶4∶2∶1.(1)若该班有48人,则零花钱用最多的是第 组,有 人; (2)零花钱在8元以上的共有 人; (3)若每组的平均消费按最大值计算,则该班同学的日平均消费额 是 元(精确到0.1元)5、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位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五;如图是宁波港1994年~2004年货物吞吐量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请说出两个。
(2)有人断定宁波港货物吞吐量每两年的平均增长率都不超过15%,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6、某校320名学生在电脑培训前后各参加了一次水平相同的考试,考分都以同一标准划分584976388706115415398220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年份货物吞吐量(万 吨) 钱数(元)人数12108642成“不合格”、“合格”、“优秀”三个等级。
第2课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要点梳理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得信息1.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从地图中(1)首先看地图的主题,常见的地图有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不同地图的功能不同,表示信息的侧重点也不同。
如等高线地形图主要反映地形、地势的基本情况。
(2)看比例尺。
一般有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地图。
比例尺大小不同,地图内容详略程度也不同。
具体地说,同样图幅,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区域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反映的区域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粗略。
(3)看图例。
将图例与它在图中的位置对应起来,就能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等信息从图表中图表常用来表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变化,常见的有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点状分布图、两种事物比较表、多种要素综合表等。
如气温曲线图、人口增长图等。
学会阅读图表,从中获取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不同地图的选择(1)根据表现主题不同可分为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旅游图、历史地图等;根据表示范围不同可分为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等。
(2)地图种类很多,不同地图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用信息。
如登山需用到等高线地形图;到公园去游玩,想找到某一景点,需从导游图中找到答案;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可参考交通图;了解国防时事,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可查阅世界政区图。
3.等高线地形图(1)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2)表示法:山丘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图中短线段为示坡线,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山脊等高线凸向低处,中间高于两侧图中虚线为山脊线,也称分水岭山谷等高线凸向高处,中间低于两侧图中虚线为集水线,河流沿此处向外流出鞍部两组表示山峰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在等高线重叠处,用一组与等高线垂直的示坡线表示温馨提示:在等高线相同的不同地形图中,比例尺越小,距离越长,坡度就越缓;比例尺越大,距离越短,坡度就越陡。
5.4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解读有关统计图表,获得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进行简单决策.2.通过具体情境和统计图表的分析,了解一些数据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误导,提高对统计图表的认知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解读统计图表,能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准确、必要的信息.【难点】对统计图的分析、判断与识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利用整理好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得到有用的结论.师:各种形象化的统计图表,反映了被描述的对象的重要内容、变化情境和特点,它直观、生动地传递着信息,如何根据统计图获取准确的信息呢?例题展示:下表是两支篮球队在一次运动会上的4场对抗赛的比赛结果:师:你怎样来评价这两支球队?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引导评价:从单场胜负看、从总积分看、从得分趋势看.二、例题讲解【例】某中学团委研究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采取抽样的方法,从阅读、运动、娱乐、其他四个方面调查了若干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调查的结果绘制成了如下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在这次研究中,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2)“其他”在扇形图中所占的圆心角是多少度?(3)补全折线统计图.学生分析、解答、展示.教师评价:(1)通过图表了解有关信息,并能够从多个角度将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为得到结论、作决策提供依据.(2)利用数形结合从两个图形中得出有用信息,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问题:(展示两张统计图)见课本.师:对于第一张统计图,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师:与第二幅统计图相比较,你有什么感受?这几家报纸的发行量差别大吗?你同意晚报的宣传内容吗?学生回答.师:为什么两幅统计图表示的数据相同,给人的感觉不一样?生:观察、讨论、发表看法.师: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是否从0开始,会导致直观差异,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误导.三、巩固练习1.观察下列两个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发表看法.师:扇形图不能比较家庭数的大小,只能反映在该城市家庭总数所占百分比的大小.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有的统计图可能会误导我们,造成这种误导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