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病毒和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二

计算机病毒和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二

计算机病毒和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二
计算机病毒和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二

计算机病毒和入侵检测实验报告二

一.网页恶意代码

1.恶意网页1

新建记事本HostilityCode1.txt,在文本中编写如下代码,保存代码并退出,更改扩展名.txt 为.html,双击HostilityCode1.html页面,观察页面效果。

页面效果:黑色和白色的页面不停的闪烁和切换。

并说明其实现原理:通过运行一个死的for循环(从0增加到2,然后再把变量设置回0),来不断的改变页面背景。

2.恶意网页2

新建记事本HostilityCode2.txt,在文本中编写如下代码,保存代码并退出,更改扩展名.txt 为.html,双击HostilityCode2.html页面,观察页面效果。

no

页面效果:不断的弹出WEB网页。

并说明其实现原理:网页一打开就加载openwindows()函数,_在当前主机上打开1000个网页。

二.svir.vbs病毒专杀工具设计

1.观察svir.vbs病毒感染现象

(1)查看病毒要感染和修改的目标项。

进入实验平台,点击工具栏中的“实验目录”按钮,进入脚本病毒实验目录,使用UltraEdit或记事本打开svir.vbs病毒文件查看其源码。

由病毒源码可知,病毒首先要复制自己的副本到指定目录,然后在注册表中添加启动项,再感染指定目录下的文件,最后显示发作信息。因此我们要查看这些相关项在病毒发作前的状态。根据病毒源码,查看如下项:

●系统目录下的病毒副本

在“C:\WINDOWS”目录及其子文件夹中搜索是否有文件“MSKernel32.vbs”。

●注册表中的开机启动项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MSKernel32

●指定感染目录下的文件

查看C:\JLCSS\TOOLS\Virus\ScriptVir\中的子目录及不同类型的文件是否都变成以“.vbs”结尾的脚本文件。

(2)双击“svir.vbs”运行病毒文件。

(3)重复查看病毒要感染和修改的目标项是否有被病毒感染的现象。

(4)重启计算机观察是否有病毒发作现象。

2.手工查杀病毒

(1)结束病毒进程。

打开“任务管理器”结束Windows脚本宿主进程。

“svir.vbs”是用VBS脚本语言编写的,它是通过Windows脚本宿主“wscript.exe”程序解释执行的,所以结束病毒进程就是结束“wscript.exe”进程。

(2)删除系统目录中的病毒副本。

在C:\WINDOWS目录及其子文件夹中搜索文件MSKernel32.vbs,并删除。

(3)修改注册表。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注册表项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

Windows\CurrentVersion\Run\MSKernel32,将其删除。

(4)恢复被感染的文件。

在病毒发作后,指定感染目录下病毒要感染项都生成以原文件名命名,以“vbs”为扩展名的病毒副本,原来的文件被修改了文件属性,成为了隐藏文件。

●删除病毒文件

在病毒指定感染目录及其子目录中,删除所有被病毒感染后生成的以“.vbs”为扩展名的文件。

●恢复文件属性

打开“资源管理器”,单击“工具”| “文件夹选项”| “查看” ,选中“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单击“确定”后显示被隐藏起来的文件。

右键单击隐藏文件选择“属性”,在“常规”选项卡中取消对“隐藏”的选择,单击“确定”恢复文件属性。

3.设计脚本病毒专杀工具查杀病毒

(1)根据实验原理介绍的相关知识编程实现针对“svir.vbs”的专杀工具。要求专杀工具能够实现如下功能:

●删除病毒在系统目录中创建的副本。

●删除病毒在注册表中创建的开机启动项。

●删除病毒在指定目录中感染的文件,并恢复被隐藏的原文件的属性。

●结束病毒发作时弹出的消息框进程。

(2)运行病毒文件“svir.vbs”。

(3)运行专杀工具对病毒“svir.vbs”进行查杀。

设计思路:

a. 结束病毒进程

在查杀病毒时应该首先结束病毒的进程再进行其它操作,但我们现在查杀的是脚本病毒,使用的工具也是脚本语言,它们都是由Windows脚本宿主“wscript.exe”解释执行的,所以如果我们首先就将此进程结束,则专杀工具程序的其它部分就不能工作了。因此在查杀脚本病毒时要在专杀程序其它模块的工作完成后,再结束此进程。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代码结束指定的进程。

首先通过GetObject("winmgmts:")获得WMI对象,WMI(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技术是微软提供的Windows下的系统管理工具。在WMI对象下有很多的子项,在这里我们要获得系统中所有的进程列表子项中名为“wscript.exe”的进程,然后使用Terminate 方法结束此进程。

b. 删除病毒文件

下面代码用于删除指定目录中的指定文件。

ExpandEnvironmentStrings方法用于返回环境变量的扩展值,%SystemRoot%即是

“C:\WINDOWS”目录。GetFile方法用于在指定的路径中返回相应的对象,然后使用此对象的Delete方法将指定文件删除。

c. 删除病毒添加的自启动项

使用regdelete方法来删除指定的注册表项,如下面代码所示:

d. 查杀指定目录下的病毒文件

在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使用病毒源码中遍历文件夹和感染文件的部分代码,实现查杀病毒的功能。

此模块作用是遍历指定文件夹及其子文件夹,然后调用病毒查杀模块clearvirus进行杀毒。根据“svir.vbs”病毒的特点,对目录中的文件的扩展名进行判断。如果是扩展名为“.vbs”的文件,则使用Delete方法删除。如果不是,则使用文件Attributes的属性将此文件属性改为“0”,即普通文件。

问答题:

1.脚本病毒有什么弱点?

答:

(1)绝大部分VBS脚本病毒运行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个对象:FileSystemObject;可以禁用文件系统对象。

(2)VBScript代码是通过Windows Script Host来解释执行的,计算机可以卸载该程序。

(3)VBS脚本病毒的运行需要其关联程序Wscript.exe的支持,可以在windows目录下删除该程序。

(4)通过网页传播的病毒需要ActiveX的支持,在浏览器的“安全“内可以禁用所有的ActiveX组件,病毒就不会感染了。

(5)VBS、VBE、JS、JSE文件后缀名开始,删除VBS、VBE、JS、JSE文件后缀名与应用程序的映射。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2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代码6013749 实验时间2013 年12 月15 日 指导单位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年级 学号专业 成绩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6A-417 实验二通用寄存器单元实验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学时8 实验日期 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1.了解通用寄存器的组成和硬件电路; 2 .利用通用寄存器实现数据的置数、左移、右移等功能 要求: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实现通用寄存器移位操作。了解通用寄存器的工作原理运用。实验环境(实验设备) :CPT实验机,连线

实验原理及内容 1.实验原理 <1>通用寄存器单元的工作原理: 通用寄存器的核心部件为2片GAL,它具有锁存、左移、右移、保存等功能。各个功能都由X1、X2信号和工作脉冲RACK来决定。当置ERA=0、X0=1、X1=1,RACK有上升沿时,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通用寄存器。可通过设置X1、X0来指定通用寄存器工作方式,通用寄存器的输出端Q0~Q7接入判零电路。LED(ZD)亮时,表示当前通用寄存器内数据为0。 输出缓冲器采用74LS244,当控制信号RA-O为低时,74LS244开通,把通用寄存器内容输出到总线;当控制信号RA-O为高时,74LS244的输出为高阻。 图1 通用寄存器原理图 <2>寄存器实验构成 1.通用寄存器由2片GAL构成8位字长的寄存器单元。8 芯插座RA-IN作为数据输入端,可通过端8芯扁平电缆, 把数据数据输入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2.数据输出由一片74LS244(输出缓冲器)来控制。用8 芯插座RA-OUT作为数据输出端,可通过端8芯扁平电 缆,把数据数据输出端连接到数据总线上。 3.判零和进位电路由1片GAL、1片7474和一些常规芯片 组成,用2个LED(ZD、CY)发光管分别显示其状态。

武汉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2)

武汉大学教学实验报告 动力与机械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2013 年11 月10 日

一、实验操作过程 1.在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上按照实验的要求选择无线路由器,一般路由器和PC机构建一个无线局域网,局域网的网络拓扑图如下: 2.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表9.1(参数配置表)对路由器,DNS服务器,WWW服务器和PC机进行相关参数的配置: 服务器配置信息(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主机名IP地址默认网关 DNS 202.2.2.1 202.2.2.2 WWW 202.3.3.1 202.3.3.3 路由器配置信息(子网掩码均为255.255.255.0) 主机名型号IP地址默认网关时钟频率ISP 2620XM e1/0:202.2.2.2 e1/1:202.3.3.3 s0/0:202.1.1.2 64000 Router2(Server) 2620XM f0/0:192.168.1.1 s0/0:202.1.1.1 Wireless Router Linksys WRT300N 192.168.1.2 192.168.1.1 202.2.2.1 备注:PC机的IP地址将通过无线路由器的设置自动分配 2.1 对router0(sever)断的配置: 将下列程序代码输到router0中的IOS命令行中并执行,对router0路由器进行设置。Router>en Router#conf t

2.3 WWW服务器的相关配置 对www服务器进行与DNS服务器相似的配置,包括它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具体的相关配置图见下图: WWW服务器的相关配置图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_LAB5

计算机组成实验五——简单的类MIPS单周期处理器实现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5110809XXX 大豆比

目录 1OVERVIEW (1) 1.1实验名称 (1) 1.2实验目的 (1) 1.3实验范围 (1) 1.4注意事项 (1) 2实验描述 (2) 2.1新建工程 (2) 2.2顶层模块Top (5) 2.2.1模块描述 (5) 2.2.2新建模块源文件Top.v (5) 2.2.3定义信号线 (5) 2.2.4程序计数器PC (6) 2.2.5RESET (6) 2.2.6模块实例化,连接模块 (7) 2.2.7连接其他信号线 (8) 3仿真测试 (10) 3.1编写二进制测试程序 (10) 3.2初始化存储器 (10) 3.3编辑testbench文件 (11) 3.4仿真测试,观察波形 (11) 4下载验证 (12) 4.1修改Top.v中Top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 (12) 4.2编辑管脚约束文件top.ucf (12) 4.3时钟分频 (12) 4.4指定输入输出端口的意义 (13) 5实验感想与建议 (14) 5.1实验感想 (14) 5.2一些建议 (14) 6实验程序源代码 (15) 6.1Top.v (15) 6.2Ctr.v (18) 6.3Alu.v (21) 6.4AluCtr.v (22) 6.5data_memory.v (23) 6.6register.v (25) 6.7signext.v (27) 6.8inst_memory.v (27) 6.9timeDivider.v (28)

1.OVERVIEW1 1.1实验名称 简单的类MIPS单周期处理器实现-整体调试 1.2实验目的 完成单周期的类MIPS处理器 1.3实验范围 本次实验将覆盖以下范围 1、ISE的使用 2、Xilinx Spartan3E实验板的使用 3、使用VerilogHDL进行逻辑设计 4、仿真测试、下载验证 1.4注意事项 本实验的逻辑设计工具为Xilinx ISE13.4。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汇总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一 一、实验目的 通过了解高级语言源程序和目标机器代码的不同表示及其相互转换,深刻理解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机器语言和不同体系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要求: 在VC6.0中创建下列源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i=100; int j=-1; int k; k=i+j; printf("%d",k); } 然后对该程序进行编译、链接,最终生成可执行目标代码。 三、实验报告 1.给出做实验的过程. 关键代码如下:

2.给出源程序(文本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3.给出可执行目标文件(二进制文件)的内容(用十六进制形式表示)。

4.VC6.0调试环境:设置断点、单步运行、变量的值(十进制、十六进制)、变量的地址、变量的存储。 断点设置如下:

变量的值十进制: 变量的值十六进制: 变量的地址:

5.VC 6.0反汇编:查看源程序对应的汇编程序、可执行目标程序的二进制编码、了解如何给变量分配内存、系统函数程序段的调用。 6.分析或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机器上生成的可执行目标代码是否相同。 不相同。因为不同的机器硬件的组成不同,因此同一个源程序在不同的机器上生成的目标文件不同。 (2)你能在可执行目标文件中找出函数printf()对应的机器代码段吗?能的话,请标示出来。 不能。因为源程序中的printf函数在可执行文件中已转换为机器语言。被翻译的机器语言中有printf函数,但是不知道是从哪一段开始翻译的。 (3)为什么源程序文件的内容和可执行目标文件的内容完全不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__11503080109____ 姓名 __张致远_________ 专业 __软件工程_______ 学院 _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二0一六年四月二十三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基本运算器实验 二、完成学生:张致远班级115030801 学号11503080109 三、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原理: 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形式构成的8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出端Cn+4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相连,使低4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位。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到外部。 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2.6-1。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 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数据输入单元(实验板上印有INPUT DEVICE)用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其中,输入开关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内总线相连,该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SW-B,取低电平时,开关上的数据则通过三态门而送入内总线中。 总线数据显示灯(在BUS UNIT 单元中)已与内总线相连,用来显示内总线上的数据。控制信号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 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单元中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需要将“W/R UNIT”单元中的T4 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出端。在进行实验时,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S3、S2、 S1、S0 、Cn、M、LDDR1、LDDR2、ALU-B、SW-B 各电平控制信号则使用“SWITCHUNIT”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于单总线数据通路,作实验时就要分时控制总线,即当向DR1、DR2 工作暂存器打入数据时,数据开关三态门打开,这时应保证运算器输出三态门关闭;同样,当运算器输出结果至总线时也应保证数据输入三态门是在关闭状态。 运算结果表

第一组COM病毒实验报告

COM病毒实验报告 我们小组已经成功的实现了COM病毒感染实验。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是初次配置Dos环境,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此写出我们整个配置过程的主要步骤及其遇到的问题。 一.配置MS-Dos 1. 新建一个虚拟机 2. 用虚拟机的软驱载入,安装程序的第一个镜像 DOS71_1.IMG (在安装时设备里面没有floppy时只需add一下就好,选择物理软盘驱动器) 3.此时MS-DOS虚拟机处于半安装状态,然后开始命令配置 先创建一个文件夹tmp md tmp 复制软盘A的文件到C copy A:\ C:\tmp 关机 shutdown -s 4.用虚拟机的软驱载入安装程序的第二个镜像 DOS71_2.IMG 复制软盘A的文件到C copy A:\ C:\tmp 5.开始配置 先进入到tmp文件夹下 运行setup.bat (在此运行过程中,出现死机,原因不明,最后通过重启解决此问题) 6. 然后一路next和ok完成配置 二.安装MASM611 1.下载MASM611(里面包括5个DISK) 2.在虚拟机里面通过映射到磁盘(我们所做实验为Z盘),在映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只读属性去掉,然后把下载的MASM611拷贝到此磁盘 3.打开MS-DOS系统,进入到MASM611下的DISK1文件目录下 4.开始安装 运行命令 setup.exe 5.在安装过程中,特别注意在第二次选项时应选择MS-DOS/Microsoft

Windows,否则无法使用link链接命令 6.其它一律按默认值点击确定,安装成功 三.实验过程 1.在使用MASM611前,应在MASM611目录下进行路径的配置(这点要特别注意) 路径配置命令 set PATH=C:\DOS71;..;C:\MASM611\BIN; 2.编译链接test文件(test文件是正常文件),在此实验中,链接后需要把test.exe改为https://www.doczj.com/doc/8110631298.html,文件 编译test文件时出错 unmatched block nesting:main(解决方法:在test 文件中加入一句与main匹配的代码main endp) 3.运行test文件(命令为https://www.doczj.com/doc/8110631298.html,),运行成功,显示字符串:This a simple com program for a test 4.编译链接virus文件(virus文件为病毒),此时virus.exe文件已经生成 编译virus文件时出错 invalid character in file(解决方法:在相应的出错处加上分号;) 6.新建一个文件del.txt 命令 echo aaa >del.txt 7.查看MASM611下的文件目录,此时可以看到del.txt文件 8.运行virus.exe,成功后出现字符串 You are infected by a simple com virus,(但在运行该命令时,系统有时会死机,原因不明,最后解决方法,强制关掉MS-DOS系统后重新启动) 9.然后运行https://www.doczj.com/doc/8110631298.html,,此时运行结果为 You are infected by a simple com virus 以及相关的乱码等等 10.此时在MASM611目录下查找刚刚新建的文件del.txt,可以发现del.txt不 见了,并且https://www.doczj.com/doc/8110631298.html,文件变大 11.实验结束,病毒virus文件成功感染test文件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二

实验二存储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和了解存储器组织与总线组成的数据通路。 二、实验原理 存储器是计算机的存储部件,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是计算机信息存储的核心,是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件之一,计算机就是按存放在存储器中的程序自动有序不间断地进行工作。本系统从提高存储器存储信息效率的角度设计数据通路,按现代计算机中最为典型的分段存储理念把存储器组织划分为程序段、数据段等,由此派生了数据总线(DBUS)、指令总线(IBUS)、微总线( BUS)等与现代计算机设计规范相吻合的实验环境。该存储器组织由二片6116构成具有奇偶概念的十六位信息存储体系,该存储体系AddBus由PC指针和AR 指针分时提供,E/M控位为“0”时选通PC,反之选通AR。该存储体系可随机定义总线宽度,动态变更总线结构,把我们的教学实验提高到能与现代计算机设计规范相匹配与接轨的层面。 连线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 1 DRCK CLOCK 单元手动实验状态的时钟来源下降沿打入 2 W K6(M6) 总线字长:1=16位字操作,0=8位字节操作 3 XP K7(M7) 源部件奇偶标志:1=偶寻址,0=奇寻址 4 X2 K10(M10) 源部件定义译码端X2 三八译码 八中选一5 X1 K9(M9) 源部件定义译码端X1

四、实验过程 1. 存储器数据段读写操作 (1) 数据段写操作(字) 在进行数据存储器字操作时,地址线A0必须为0(偶地址)。向数据段的0000~0005h 存储单元写入11 22 33 44 55 66一串数据,以0000h 地址单元写入数据1122h 为例表述操作流程。 置地址I/O=0000h AR 地址写入(0000h)置数据I/O=1122h 存储器写入(1122h)关存储器写X2 X1 X0=011XP W=11 LDAR(K17)=0 MWR(K21)=1按[单拍] E/M(K23)=1LDAR(K17)=1按[单拍] MWR(K21)=0 (2) 数据段读操作(字) 依次读出数据段0~0005h 单元的内容,这里以0000h 地址单元读出为例阐述操作流程。 置地址I/O=0000h AR 地址写入(0000h)关AR 写使能存储器读出(1122h)数据总线显示存储器值 X2 X1 X0=011XP W=11 LDAR(K17)=0 E/M(K23)=1LDAR(K17)=1按 [单拍] X2 X1 X0=100W=1 2. 存储器程序段读写操作 (1) 程序段字节写操作 计算机规范的取指操作均以字节为单位。所以本实验以字节操作方式展开。程序段写入必须从定义地址入手,然后再进入程序存储器的写入。 PC 指针是带预置加法计数器,因此在输入起始地址后一旦后续地址为PC+1的话就不需重装PC ,用PC+1指令完成下续地址的读写操作。 PC 地址装载写入与PC+1写入流程 置地址I/O=0000h PC 地址写入(0000h)I/O=1234h 12h →[PC]地址增量PC+1关存储器写X2 X1 X0=011XP W=11 E/M(K23)=0LDPC(K22)=0MWR(K21)=1W=0,按[单拍] LDPC(K22)=1MWR(K21)=0 E/M(K23)=1LDPC(K22)=1按[单拍] LDPC(K22)=0MWR(K21)=1XP=0,按[单拍] (2) 程序段字节读操作 PC 地址装载读出及PC+1读出流程 X2 X1 X0=011XP W=11 E/M(K23)=0LDPC(K22)=0X2 X1 X0=100XP=1, W=0 LDPC(K22)=1按[单拍] E/M(K23)=1LDPC(K22)=1按[单拍] 按[单拍] 五、结果分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答案.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102 学号 109074057 姓名王徽军 组号一组D 指导教师毛绪纹 安徽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二○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实验总体说明 (3)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3) 实验三路由信息协议RIP (9) 实验四传输控制协议TCP (11) 实验五邮件协议SMTP、POP3、IMAP (12) 实验六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14)

实验总体说明 1.实验总体目标 配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TCP/IP协议)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环境 计算机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 实验环境: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一套 硬件设备:服务器,中心控制设备,组控设备,PC机若干台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服务器版 3.实验总体要求 ●按照各项实验内容做实验,记录各种数据包信息,包括操作、观察、记录、分析, 通过操作和观察获得直观印象,从获得的数据中分析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 ●每项实验均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可参照实验的具体要求,但总体上应包 括以下内容:实验准备情况,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算法描述,程序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思考问题的解答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不需要写入实验报告中。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时间: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 实验角色:_____________ 同组者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一:领略真实的MAC帧 00000000: FF FF FF FF FF FF 8C 89 A5 75 71 10 06 05 14 55 ..q....U 00000010: 85 48 D2 78 62 13 47 24 58 25 00 00 00 00 00 00 .H襵b.G$X%...... 0000002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0000003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练习二: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记录实验结果 表1-3实验结果 本机MAC地址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是否收到,为什么 主机B 8C89A5-7570BB 8C89A5-757113 8C89A5-7570C1 是,主机A与主机B接在同一共享模块 主机D 8C89A5-771A47 8C89A5-757113 8C89A5-7570C1 是,主机C与主机D接在同一共享模块 主机E 8C89A5-757110 无无否,与主机A、C都不在同一共享模块 主机 F 8C89A5-7715F8 无无否,与主机A、C都不在同一共享模块 练习三: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结合练习三的实验结果,简述FFFFFF-FFFFFF作为目的MAC地址的作用。 答:该地址为广播地址,作用是完成一对多的通信方式,即一个数据帧可发送给同一网段内的所有节点。 练习四:编辑并发送LLC帧 ●实验结果 帧类型发送序号N(S)接受序号N(R) LLC 001F 0 ●简述“类型和长度”字段的两种含义 答:一是如果字段的值小于1518,它就是长度字段,用于定义下面数据字段的长度;二是如果字段的值大于1536,用于定义一个封装在帧中的PDU分组的类型。 思考问题: 1.为什么IEEE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分割为MAC子层和LLC子层? 答:出于厂商们在商业上的激烈竞争,IEEE的802委员会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最佳的局域网标准,而是被迫制定了几个不同标准,如802.4令牌总线网、802.5令牌环网等。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室名称:S402 任课教师:邹洋 小组成员:王娜任芬 学号:2010212121 2010212119

实验一_HAMMING码 (2) 实验二_乘法器 (7) 实验三_时序部件 (16) 实验四_CPU__算术逻辑单元实验 (24) 实验五_CPU__指令译码器实验 (32) 实验六_CPU_微程序控制器实验1 (43) 实验七_八_CPU实验 (59)

1 编码实验:Hamming码 1.1、实验目的 1、对容错技术有初步了解,理解掌握海明码的原理 2、掌握海明码的编码以及校验方法 1.2、实验原理 海明码是由Richard Hamming于1950年提出的,目前是被广泛采用的很有效的校验编码。它的特点是只要增加少数几个校验位,就能检测出多位出错,并能自动纠错。 Hamming码的实现原理是在数据中加入几个校验位,将数据代码的码距比较均匀的拉大,并把数据的每一个二进制位分配在几个奇偶校验组中。当某一位出错后,就会引起有关的几个校验位的值发生变化。这不但可以发现出错,还能指出是哪一位出错,为进一步自动纠错提供了依据。 假设校验位的个数为r,则它能表示2r个信息,用其中的一个信息指出“没有错误”,其余的2r-1个信息指出错误发生在哪一位。然而错误也可能发生在校验位,因此只有k=2r-1-r个信息能用于纠正被传送数据的位数,也就是说要满足关系: 2r≥k+r+1 若要能检测与自动校正一位错,并能发现两位错,此时校验位的位数r和数据位的位数k应满足下述关系:2r-1≥k+r 按上述不等式,可计算出数据位k与校验位r的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 数据位k与校验位r的对应关系 k值最小的r值 1~3 4 4~10 5 11~25 6 26~56 7 57~119 8 若海明码的最高位号为m,最低位号为1,即H m H m-1…H2H1,则此海明码的编码规律通常是 1)校验位与数据位之和为m,每个校验位P i在海明码中被分在位号为2i-1的位置上,其余各位为数据位,并按从低向高逐位依次排列的关系分配各数据位。 2)海明码的每一位码H i(包括数据位和校验位本身)由多个校验位校验,其关系是被校验的每一位位号等于校验它的各校验位的位号之和。 3)在增大合法码的码距时,所有码的码距应尽量均匀增大,以保证对所有码的检错能力平衡提高。 下面具体看一下对一个字节进行海明编码的实现过程。 只实现一位纠错两位检错,由前面的表可以看出,8位数据位需要5位校验位,可表示为H13H12…H2H1。 五个校验位P5~P1对应的海明码位号分别为H13、H8、H4、H2和H1。P5只能放在H13位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伴随而来的计算机病毒传播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因特网的流行,有些计算机病毒借助网络爆发流行,如CIH计算机病毒、“爱虫”病毒等,它们与以往的计算机病毒相比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给广大计算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当计算机系统或文件染有计算机病毒时,需要检测和消除。但是,计算机病毒一旦破坏了没有副本的文件,便无法医治。隐性计算机病毒和多态性计算机病毒更使人难以检测。在与计算机病毒的对抗中,如果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就能使系统不染毒,或者染毒后能减少损失。 计算机病毒防范,是指通过建立合理的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和制度,及时发现计算机病毒侵入,并采取有效的手段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破坏,恢复受影响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 计算机病毒利用读写文件能进行感染,利用驻留内存、截取中断向量等方式能进行传染和破坏。预防计算机病毒就是要监视、跟踪系统内类似的操作,提供对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种计算机病毒的传染破坏。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方式是可以分类的,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就是针对已归纳总结出的这几类计算机病毒工作方式来进行防范的。当被分析过的已知计算机病毒出现时,由于其工作方式早已被记录在案,防杀计算机病毒软件能识别出来;当未曾被分析过的计算机病毒出现时,如果其工作方式仍可被归入已知的工作方式,则这种计算机病毒能被反病毒软件所捕获。这也就是采取积极防御措施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法优越于传统方法的地方。 计算机病毒防范工作,首先是防范体系的建设和制度的建立。没有一个完善的防范体系,一切防范措施都将滞后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的工作,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家企业能够实现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充分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形成广泛的、全社会的计算机病毒防范体系网络。 一.计算机病毒的技术预防措施 下面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供参考。 1、新购置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测试 新购置的计算机是有可能携带计算机病毒的。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用检测计算机病毒软件检查已知计算机病毒,用人工检测方法检查未知计算机病毒,并经过证实没有计算机病毒感染和破坏迹象后再使用。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二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2015年10 月27 日

实验项目列表

实验报告 系:计算机科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姓名:学号:实验室号:计算机号: 实验日期:2015 年10 月27 日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报告退发(订正、重做) 实验二网络监听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网络监听原理 2、熟悉网络监听方法 3、理解网络流量 4、掌握TCP/IP的主要协议和协议的层次结构 二、实验环境与设备 本实验在实际因特网环境下进行操作,需要的设备有:一台PC机,WireShark监听软件。WireShark监听软件可从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110631298.html,/下载。实验配置如图所示。 因特网 三、实验原理 1、网络协议分析器 如果使用Web浏览器或OICQ聊天这样的网络软件,必须有网络连接才能工作,然而,你知道它们在因特网上传送的是什么类型的信息吗? 例如,计算机要对远程Web服务器发送什么数据来获取它需要的网页呢?计算机如何将邮件发给指定的人呢? 可以通过网络协议分析器(如WireShark)来协助观察网络会话的细节。网络协议分析器是一个能记录所有网络分组,并以人们可读的形式显示的软件。在监听重流量网络时,允许用户过滤掉不想要的分组或查看感兴趣的特定分组,而且还能为用户提供所有分组的统计概要。 2、网络监听原理 在共享式局域网中,位于同一网段的每台主机都可以截获在网络中传输的所有数据,正常情况下,一个网卡只响应目的地址为单播地址和广播地址的MAC帧而忽略其它MAC帧,网卡接收这两种帧时,通过CPU产生一个硬件中断,然后由操作系统负责处理该中断,对数据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书 实验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专业班级:113030701 学号:113030701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老师:张光建 实验时间:2015.4.30-2015.6.25

实验二基本运算器实验 一、实验内容 1、根据原理图连接实验电路

3、比较实验结果与手工运算结果,如有错误,分析原因。 二、实验原理 运算器可以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数据来自暂存器A和B,运算方式由S3-S0以及CN来控制。运算器由一片CPLD来实现。ALU的输入和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连接到CPU内总线上。另外还有指示灯进位标志位FC和零标志位FZ。 运算器原理图: 运算器原理图 暂存器A和暂存器B的数据能在LED灯上实时显示。进位进位标志FC、零标志FZ 和数据总线D7…D0 的显示原理也是如此。 ALU和外围电路连接原理图:

ALU和外围电路连接原理图运算器逻辑功能表:

三、实验步骤 1、按照下图的接线图,连接电路。 2、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 置为‘单拍’档,开关KK1、KK3 置为‘运行’档。 3、打开电源开关,如果听到有‘嘀’报警声,说明有总线竞争现象,应立即关闭电源,重新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然后按动CON 单元的CLR 按钮,将运算器的A、B 和FC、FZ 清零。 4、用输入开关向暂存器A 置数。 ①拨动CON 单元的SD27…SD20 数据开关,形成二进制数01100101 (或其它数值),数据显示亮为‘1’,灭为‘0’。 ②置LDA=1,LDB=0,连续按动时序单元的ST 按钮,产生一个T4 上沿,则将二进制数01100101 置入暂存器A 中,暂存器A 的值通过ALU 单元的 A7…A0 八位LED 灯显示。 5、用输入开关向暂存器B 置数。 ①拨动CON 单元的SD27…SD20 数据开关,形成二进制数10100111 (或其它数值)。 ②置LDA=0,LDB=1,连续按动时序单元的ST 按钮,产生一个T4 上沿,则将二进制数10100111 置入暂存器B 中,暂存器B 的值通过ALU 单元的 B7…B0 八位LED 灯显示。 6、改变运算器的功能设置,观察运算器的输出。置ALU_B=0 、LDA=0、LDB=0,然后按表2-2-1 置S3、S2、S1、S0 和Cn的数值,并观察数据总线LED 显示灯显示的结果。如置S3、S2、S1、S0 为0010 ,运算器作逻辑与运算,置S3、S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题目:运算器实验 实验目的:熟悉存储器和总线的硬件电路 实验要求: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利用存储器和总线传输数据 实验器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 实验电路图/程序流程图: 实验步骤/程序源代码: 实验原理: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川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有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已连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一三态门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 本实验装置的控制线应与相连,数据总线、时序电路产生的脉冲信号(T1-T4)、P(1)、P(2)、P(3)本实验装置已做连接,必须选择一档合适的时钟,其余均为电平控制信号。进行实验室,首先按动位于本实验装置右中则的复位按钮使系统进入初始待令状态,在LED显示器闪动出现“P”的环境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表示本装置已进入手动单元实验状态,在该状态下按动单步命令键,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信号,而各电平控制信号用位于LED显示器左方的K25-K0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在进行手动实验时,必须先预置开关电平:/Load=1,/CE=1,其余开关控制信号电平均置为0,这在以后手动实验时不再说明,敬请注意。 实验连接:按上图实验线路作以下连接: (1)八位运算器控制信号连接:位于实验装置左上方的控制信号(CTR-OUT UNIT)中的(S3、S2、S1、S0、M、/CN、LDDR1、LDDR2、LDCZY、C、B、A)与位于实验装置右中方的(CTR-IN UNIT)、位于实验装置左中方的(UPC UNIT)、位于右上方的(FL UNIT)做对应链接。 (2)完成上述连接,仔细检查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进入实验。 实验仪器工作状态设定 在闪动的“P”状态下按动“增址”命令键,使LED显示器自左向右第一位显示提示符“H”,

计算机病毒实验报告

计算机病毒实验报告 ——windows病毒实验 姓名:张艳秋 学号:081300607 班级:信安0802 指导老师:韦俊银 实验日期:2011.5.27

实验内容 1.PE文件感染实验(选) 2.暴风一号病毒 3.VBS病毒产生 4.宏病毒实验(选)

PE文件感染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pe病毒的感染过程 实验环境 硬件设备 PC机一台(建议虚拟机) 软件工具 Office Word 2007 实验步骤 一:参照病毒感染PE文件的7个步骤,记录病毒是如何感染文件(文字和截屏形式) 病毒感染文件过程(以感染文件ebookcode.exe为例): 重定位,获得所有API地址: …… 通过软件Stud_PE可查看可执行文件ebookcode.exe的结构可查看文件内容: 1.判断目标文件开始的两个字节是否为“MZ”:

2.判断PE文件标记“PE”: 3.判断感染标记,如果已被感染过则跳出继续执行宿主程序,否则继续: 4.读取IMAGE_FILE_HEADER的NumberOfSections域,获得Data Directory (数据目录)的个数,(每个数据目录信息占8个字节): 5.得到节表起始位置。(数据目录的偏移地址+数据目录占用的字节数=节表起始位置):

6.得到节表的末尾偏移(紧接其后用于写入一个新的病毒节信息)节表起始位置+节的个数*(每个节表占用的字节数28H)=节表的末尾偏移 7.开始写入节表,感染文件: 二:在掌握Stud_PE工具的基础上,比较文件感染前后有哪些变化。 感染前:

感染后: 由上两图可以看出,感染前后有4处发生了变化: 1:PE文件头中入口点: 感染病毒后ebookedit.exe程序的入口点变成了病毒文件的入口点 2:PointerToRawData域值,即该文件的偏移量发生了变化; 3:imag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4:sections的数量发生了变化。 由.exe文件感染前后变化可知,PE病毒感染过程即在文件中添加一个新节,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信息工程类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姓名: 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级:2011级 学号: 指导教师:周术成老师 职称: 2014年 5 月 4 日

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报告 系:计算机与信息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2011 :学号:实验课程:_ 计算机网络 实验室号____田C-305__ 计算机号:实验时间: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一以太网组网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局域网所使用的基本设备 2. 掌握以太网组建方法 3. 掌握网络连通性测试方法 2.实验原理 以太网事实上是一簇局域网技术,不同的以太网在链路层帧头的格式、电缆的类型和传输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以太网可以利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等不同的传输介质进行组网,也可以运行10Mb/s、100Mb/s、1000Mb/s 的网络速度。不管采用何种传输介质,以及网络速度各不相同,只要是以太网,采用的都是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即任何结点没有可预约的发送时间,所有结点平等地争用发送时间,并随机地发送数据。 组建局域网常用的传输介质为双绞线,作为10BASE-T 和100BASE-TX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非屏蔽双绞线在组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非屏蔽双绞线UTP 中的8 芯导线采用了不同的颜色,分成4 对,其中橙和橙白一对,绿和绿白一对,蓝和蓝白一对,棕和棕白一对。以太网使用的UTP 分为直通UTP 和交叉UTP。 UTP 双绞线有两种接法:T568A 标准和T568B 标准。 直通UTP:线的两头都按T568B 线序标准连接。 交叉UTP:线的一头按T568A 线序连接,另一头按T568B 线序连接。 组装不同类型的局域网需要不同的设备,10Base-T 和100Base-TX 组网所需要的设备有:UTP 电缆、以太网卡、10M/100M 集线器、以太网交换机等。现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用这种拓扑结 构,每台计算机用电缆线连接到共享网络设备上,如集线器和交换机等。 集线器和交换机都是用以太网接口连接多台设备,然而,它们在实现上有很大不同。集线器是第1 层设备,是以太网的集中连接点,具有信号放大功能,扩大以太网的地理围。通常采用RJ-45 接口,计算 机或其他终端设备通过双绞线电缆与集线器相连。当数据到达集线器的一个端口后,集线器不进行过滤处 理,直接将收到的数据包复制并广播到所有其他的端口,而不管这些端口连接的设备是否需要这些数据。 因此,网络中集线器数量越多,整个网络的性能就越差。 一般以太网的拓扑既用到集线器也用到交换机,集线器连接到交换机端口上,计算机连接到集线器上。在这种配置里,连接在同一集线器的计算机能看到彼此传输的数据,并且一次只能有一个传输;但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瞧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 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与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与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与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 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 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与传送功能,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包括:4位的A、B口地址,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 I5-I3、I2-I6,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 3位SST,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 2位SCI,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 2位SSH,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最地位(与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 ②对内存储器I/O与接口部件,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共3位,即MRW

20112529徐文锋-计算机病毒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 课程作业 学生姓名:徐文锋 学号:20112529 专业班级:计算机11-3班 2014 年06 月24 日

说明 1.本课程作业报告是《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须认真完成。 2.报告内容严禁出现雷同,每位同学须独立完成。若发现抄袭,抄袭者和被抄 ............ 袭者本课程的成绩均以零分 ............计.。 3.要排版,格式应规范,截图一律采用JPG格式(非BMP格式)。为避免抄袭,用图像编辑软件在截图右下角“嵌入”自己的学号或姓名。实验报告的格式是否规范、截图是否嵌入了自己的学号或姓名,是评价报告质量的考量因素。4.说明文字与实验截图相配合,若只有说明文字,或只有截图,则成绩为不及格。 5.只提交报告电子版。在规定的日期内,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hfutZRB@https://www.doczj.com/doc/8110631298.html,,若三天之内没有收到内容为“已收到”的回复确认Email,请再次发送或电话联系任课老师。 6.为了便于归档,实验报告Word文档的命名方式是“学号姓名-计算机病毒实验报告.doc”,如“201112345张三-计算机病毒课程报告.doc”。 注意:提交报告截止日期以QQ群通知时间为准(一般在考试周下周周三),若因没有及时提交实验报告,导致课程成绩为“缺考”的,责任自负。

实验一程序的自动启动 一、实验目的 (1)验证利用注册表特殊键值自动启动程序的方法; (2)检查和熟悉杀毒软件各组成部分的自动启动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在注册表自动加载程序主键中,添加加载目标程序键值(自己指派任意程序),重启操作系统,检查是否能自动成功加载目标程序。罗列5或5个以上能自动启动目标程序的键值,并用其中某一个启动自己指派的程序。 (2)检查/分析你所使用的计算机中杀毒软件系统托盘程序、底层驱动程序等组成部分的自动启动方式。 三、实验环境与工具 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 工具软件:RegEdit.exe,AutoRuns,或其他注册表工具软件;杀毒软件四、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 一)按启动文件夹的方法 1、“启动”文件夹是最常见的自启动文件夹。可以打开“开始”菜单—>“所有程序”,在所有程序里面可以找到“启动”文件夹 找到“启动”文件夹的位置,在其中加入WPS的word的快捷方式,就可以在电脑开机时自启动word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 1.能看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 执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和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微指令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组成.TH—UNION教学机的微指令格式如下: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 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