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5
城市规划·FORUM资源型城市卫星城发展实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李昊辰(枣庄市第三中学,山东 枣庄 277100)摘要:本文对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跳出就城市研究城市这一传统框架,以空间结构转移的角度提出以发展卫星城的方式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并运用卫星城优势度模型,选取资源型城市枣庄进行实例分析,证明其发展新城区作为枣庄市新的卫星城对老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并对卫星城以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优势度;卫星城中图分类号:K403.21引言资源型城市在建国之初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度主导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加快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丰富与经济欠发达、发展市场经济与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群众生活困难与维护社会稳定[2-5]。
2资源型城市发展相关理论2.1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综述第一,资源转换模式;开发其他资源作为新的资源产业,以新的资源产业代替原有资源产业,以此种方式转变城市产业形态[6]。
以辽宁阜新为例,其煤炭资源枯竭后,利用本地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突破口,现已完成煤炭资源城市向现代农业产业化城市的转型。
第二,科技主导模式;以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科学产业为主的转型模式[7]。
以甘肃白银为例,白银市以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契机,完成从传统的以资源采掘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转型为科技产业和资源产品精加工的现代工业城市。
2.2资源型城市发展思路的局限以上两种发展思路是对目前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模范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一;多是以资源型城区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城区周边村镇对其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未能把这类城市放入大的区域里进行综合研究,周边城市和所在省域对其的影响作用考虑不充分。
关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思考摘要: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枣庄市为例分析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相关问题及枣庄实现城市转型的具体措施。
希望枣庄能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率先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枣庄转型Reflections on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Take Zaozhuang city in transformation as an exampleLiu Cha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Jinan ,250101)Abstract: How to carry out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We take Zaozhua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problems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in transformation and 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of Zaozhuang.We hope that Zaozhuang will become a successful model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Zaozhuang, transformation2009年3月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山东省枣庄市作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试点城市名列其中。
资源枯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讨【摘要】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指导城市健康发展的此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所面临的问题也要比其它一般城市更加棘手。
本文以枣庄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分析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规划方面寻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方法,并对此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标签转型;资源枯竭;总体规划一、枣庄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1、转型期的社会枣庄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处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有新变化、新突破、新发展。
2、面临着资源的枯竭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
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何去何从,对城市规划师也是一种考验。
二、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1、土地塌陷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大量土地出现严重的塌陷。
虽然有些塌陷地已经沉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用地处于非沉稳期,而且这类用地面积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2、產业结构单一现状产业主要以“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为代表的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为主。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破产企业多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大量煤矿企业破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中、小煤矿实行关、转、并、停的政策,使得一些煤矿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1、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及未能对城市的发展未雨绸缪,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替代产业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就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
2、保护意识不强,生态遭到破坏由于对煤炭资源保护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开发,忽视保护。
关于加大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支持力度的建议枣庄市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当前正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急需进行城市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因此,加大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支持力度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议,以期能够为枣庄市的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过程中需要出台更加具体、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详细的产业转型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
政府可以在对资源枯竭城市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此外,政府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专项基金,用以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二、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此,政府可以提出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力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过程中需要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和技术,因此,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需加大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政策、提供土地、税收、融资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来资源枯竭城市进行投资。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扶持本地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国外技术和资金引入。
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过程中,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五、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包括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高素质人才留在资源枯竭城市发展。
资源枯竭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讨【摘要】资源枯竭城市的成功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作为指导城市健康发展的此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所面临的问题也要比其它一般城市更加棘手。
本文以枣庄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分析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规划方面寻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方法,并对此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关键词】转型;资源枯竭;总体规划一、枣庄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1、转型期的社会枣庄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正处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在宏观层面上,国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有新变化、新突破、新发展。
2、面临着资源的枯竭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
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何去何从,对城市规划师也是一种考验。
二、枣庄资源枯竭城市的特点1、土地塌陷严重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大量土地出现严重的塌陷。
虽然有些塌陷地已经沉稳,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用地处于非沉稳期,而且这类用地面积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2、产业结构单一现状产业主要以“黑(煤炭)、白(石灰)、灰(水泥)”为代表的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为主。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城市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破产企业多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大量煤矿企业破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中、小煤矿实行关、转、并、停的政策,使得一些煤矿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剧增,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1、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困难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及未能对城市的发展未雨绸缪,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替代产业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就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困难。
2、保护意识不强,生态遭到破坏由于对煤炭资源保护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开发,忽视保护。
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域旅游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作者:姜雨婷董晓红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枣庄市实现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转型发展中的对策。
希望借此丰富全域旅游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的转型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帮助解决枣庄市资源枯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优化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域旅游;产业转型;旅游资源;枣庄市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旅游发展研究专项“低碳视角下全域旅游发展研究”(16CLYG04)。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后期,过度开发使城市面临资源耗竭,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如今急需寻找新出路的城市,而当下倡导的全域旅游战略则为其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全域旅游是在各部门共协作、各行业共融入、全体居民共参与之下,全面借助目的地内的一切具有吸引力的要素,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体验的旅游产品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优态城市的一套有效方法[1]。
资源枯竭型城市想要绿色可持续发展,就要找寻能够替代城市主资源产业的替代产业,而发展全域旅游可以解决该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因而,本文通过研究山东枣庄市的资源枯竭问题,提出在全域旅游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健康发展的路径,希望能将枣庄市的旅游价值通过互联网发挥到最大,并且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推动枣庄市旅游业的发展。
(一)经济上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优化转型升级相对于之前的主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消耗的资源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并且所得的回报高,可以减轻之前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城市的形象[3]。
旅游业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城市转型。
2.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提高城市整体建设发展水平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快速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当地景区和政府的收入,带动餐饮、酒店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
枣庄:资源枯竭型城市,未来发展的道路在哪里,我为发展提建议(本文是小编自己的想法,希望每个关心枣庄发展的人,都能看完并给予评价,谢谢)枣庄是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煤竭而衰。
图中的东湖公园,枣庄人都知道,是塌陷洼地改造而中的公园。
但是公园的改造,环境的改变,并不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只会拉高了房价和抬高地价。
城市的发展在于,百姓的收入增加,百姓手里没有钱消费,就带动不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收入就要增加就业,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有好的就业环境,就会留住人,有了人才会经济发展,盖得房子才能买的出去。
怎么样解决就业问题?个人觉得枣庄应该,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建立大型的物流产业中心。
这里说的物流产业,不是简简单单的快递和物流园。
而是大型的物流仓储中心。
现在是电子商务时代,制约电商发展的就是物流环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京东建立自己的物流仓储中心,提高物流速度。
大型的仓储物流中心,不只带动人员就业,同时还带动了运输,餐饮,酒店等多产业的发展。
为后期引进工厂,建立良好的基础。
枣庄的优势在哪里?枣庄有什么优势,可以建立仓储中心。
首先交通便利,虽不如徐州,但也是交通要道,是山东的南大门,交通辐射范围广,上至北京下至上海东到青岛西至西安,枣庄都是中间点。
缓解大城市交通压力,现有的大型仓储中心,都建立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
那么多的物流车辆汇聚城市周边,无形中增加了大城市的交通压力。
成本低,枣庄最为一个四线城市,在人工和土地等方面价格相较,省会大城市要低很多。
枣庄建立了鲁南大数据中心,在未来大数据时代,先行一步。
(希望更多的人能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
写的不好请大家批评。
多多评论,)。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探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发表时间:2020-09-25T11:12:05.50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作者:赵文[导读] 摘要: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 201600 摘要: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但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逐渐衰退。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是当今时期以及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
关键词:资源枯竭;转型;对策 1.枣庄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现状枣庄市加快发展实体经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华润集团、山东精工、中国铁塔等企业在枣庄落成,互联网小镇发展蓬勃,枣庄抓住机遇,优化重组传统产业,纺织、煤矿、橡胶等传统产业优化成效显著。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医药、新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19.89%。
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总投资年均增长近14.5%,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专业市场有28家。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市,台儿庄古城为国家5A级景区,4A景区达到12个,举办了台儿庄古城抗日纪念活动、红荷节等。
积极推进滕州市、台儿庄区等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市。
2.枣庄市现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问题 2.1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第三产业比重低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依赖资源而建、资源而兴,在城市发展中往往会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枣庄市亦是如此。
2018年年底,我国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为4.4:38.9:56.5,我们山东省的三次产业构为6.5:44.0:49.5,而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枣庄三次产业比例为7.5∶52.8∶39.7。
枣庄市农业基础地位较为薄弱,第三产业与其他地区相比稍有欠缺,和整个山东省的情况来比,枣庄市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还需加强。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李明;张海峰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资源的枯竭,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型城市势必要进行必要的改革转型。
枣庄市于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城市。
通过对因资源枯竭而导致枣庄市经济发展缓慢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布局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枣庄在城市转型中所选择的煤化工、旅游、城市建设的路径进行分析,来对同类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意义。
【总页数】2页(P4-5)
【作者】李明;张海峰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1
【相关文献】
1.知识产权战略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J], 冯克法
2.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选择——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J], 姚传娟
3.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选择——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J], 姚传娟;
4.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J], 贺茂斌
5.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分析——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J], 贺茂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城镇经济发展——以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建设为例1调研基础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如何将城市转型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我国目前有118个资源城市,这些城市在不久的将来都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随着国务院对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审批,一些基础差、欠账多、底子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政府财政疲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城市面临着关乎未来发展的现实难题,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因此,加快城市转型,转变管理观念,提高发展质量有切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4月国务院开始审批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第一篇第二章中重点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它标志着我国必须加快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2枣庄市产业结构及城市转型现状概括枣庄市是全国知名的煤城,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但是随着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日渐衰竭,"煤城"正面临着无煤可挖的尴尬。
据枣庄市国土部门预计,按照目前的生产能力测算,地下剩存的煤炭储量不用五年时间就会被采挖殆尽!据统计,枣庄市煤炭累计查明经济基础储量为4.41亿吨,储量为3.15亿吨;截至2007年底,煤炭保有经济基础储量为0.43亿吨,储量为0.26亿吨,分别仅占9.98%和9.52%,煤炭资源消耗量大,衰损严重。
数据显示,1995年,枣庄市的煤矿数量为130多处,而到了2007年底,煤矿只剩下20多处,八成以上的煤矿企业因资源枯竭被迫破产关闭。
煤炭年产量也由最高峰时的90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00多万吨。
乡镇小煤矿截止2007年共计关闭105处,减少产能550万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专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枣庄市为例学生姓名专业经济管理层次年级2012届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学习中心成绩2013年2月15日摘要资源枯竭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
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为例,首先在明确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
其次,通过对枣庄这个我国东部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产业转型理论和模式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最后结合枣庄市自身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与枣庄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枣庄市目录摘要 (2)目录 (3)第1章前言 (4)1.1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4)1.2本文的思路和方法 (4)1.3本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4)第2章枣庄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煤炭资源濒临枯竭 (5)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 (5)2.3城市空间缺乏整合 (5)2.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5)2.5民生社会问题凸显 (5)第3章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与目标分析 (5)3.1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外部政策优势 (6)3.2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部自身优势 (6)3.3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 (7)第4章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8)4.1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壮大接续替代产业 (9)4.2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9)4.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地位 (10)4.4调整城市功能,带动城市空间转型 (11)4.5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11)4.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12)第5章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第1章前言1.1本文的背景和意义当前,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中国是世界产煤大国之一,有60多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能源是国家的主要能源,因此,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
枣庄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仅计划经济时期,这里就给国家贡献了4亿多吨的煤炭。
但长期大量的煤炭开采,致使这里的煤炭资源越来越枯竭,在实现持续发展、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财政支出等方面的压力日趋增大。
2008年枣庄市人代会首次把城市转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
枣庄通过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一个战略”即完成城市转型,“三大战役”包括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城市建设。
在城市转型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的枣庄,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枣庄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随后找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其现行的经济转型策略、模式、对策,为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谐进步,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1.2本文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大量阅读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文献和查阅相关数据,确定了本文的写作思路:首先剖析枣庄资源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枣庄实际的转型途径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建议。
1.3本文的结构和安排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枣庄这个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和目标;第四部分为总结枣庄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2章枣庄资源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2.1煤炭资源濒临枯竭2006年探明,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这意味着,以年开采量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枣庄将失去原赖以发展的动力。
目前,枣庄东部统配煤矿都已破产关闭,西部矿区也已临近行政区划边缘。
寨子、安城、朱庄、官地等近 10处煤矿已于 1990年前关闭,田屯、枣庄、朱子埠、黄庄、木石、山家林煤矿相继于 1997、1998、1999、2001、2004、2007年关闭。
预计到2015年前,陶枣煤田的大甘林、南石、防备、宏达、宏村、甘霖等6处煤矿将关闭。
2.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农业基础地位较为薄弱,资源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欠发达,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充分。
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8.7:62.2:29.1,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比例为28.4:71.6,属于典型的重工业经济结构。
行业发展环保压力大,抗经济周期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且延伸难度大,新兴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培植起来,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
2.3城市空间缺乏整合城区依据资源情况而分布,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散,城市呈现出小而散的组团式结构,各城区规模偏小且发展极不平衡,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和聚集效应不强,综合功能不完善,影响区域一体化发展。
2.4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量大,空气质量不理想,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矿山挖掘造成塌陷区面积较大,且未得到有效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每年还产生新的煤矸石,煤矸石自燃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2.5民生社会问题凸显城区、矿区居住条件差,棚户区改造任务重,全市棚改和旧城改造总面积1147万平方米,其中纳入山东省改造规划的棚户区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的42.9%;失业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现有城市低保人员5.7万人,占全省低保人数8.6%,居全省各市第一位。
第3章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优势与目标分析3.1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外部政策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
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2009年3月,枣庄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枣庄专项转移支付以及特别的财税政策。
2009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枣庄市做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意见》(鲁政发[2009]134号)。
《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枣庄市实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政策措施。
一是产业发展方面。
优先把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接续替代产业列入全省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帮助枣庄市将台儿庄古城重建项目、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列入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将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二是财税金融方面。
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与中央下拨枣庄市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相配套;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专项用于环境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方面。
对枣庄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给予倾斜;连续4年土地复垦规模每年不低于1万亩;优先支持枣庄市煤炭企业对省内新探明的煤炭资源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允许枣庄市煤炭企业矿产资源勘查支出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按规定处理。
四是民生和社会发展方面。
加大省级资金的调剂、倾斜力度,切实企业养老、医疗和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争取将枣庄市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试点城市,优先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和中央财政廉住房专项补助资金,享受棚户区改造的各项优惠政策,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国家和省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枣庄市城市转型带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
3.2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部自身优势一是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接续产业基础较好。
经济总量在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中位居前列。
2009年,全市GDP实现1196.04亿元,人均32698元。
全市已建成煤化工企业16家,形成固定资产总额110亿元,在建煤化工项目8个,总投资121亿元,已完成投资40.9亿元,枣庄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之一。
水泥、石膏产能均居全省第一。
获得“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中国中小机床之都”称号,中小机床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
二是城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产业潜力巨大。
具有7300 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
依托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经多年开发建设,集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是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0条,产能 1655万吨,关停小火电 67.32万千瓦。
实施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7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 311天。
2009年 3月,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核查荣获第一名,“防治用保管”水污染治理经验被环保部总结为“枣庄模式”。
四是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内向联系逐渐加强。
枣庄毗邻青岛、日照、连云港港口和徐州、临沂机场,京沪铁路、京台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枣临铁路与枣临高速公路将打通枣庄的出海通道,京杭大运河是枣庄连接苏沪杭的“黄金水道”,铁路、高速公路、运河和周边空港构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一批加强城区同城化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各城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3.3枣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转型总体目标是: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幸福新枣庄,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示范区,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鲁南经济带快速崛起的门户城市。
近期(—2015年)的阶段目标是实现“基本转型”。
全面打赢城市转型“三大战役”,全市GDP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8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三次产业比重为7:54.2:38.8;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城市化率提高到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
产业方面:农业内部结构更趋优化,建立起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等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空间方面:各城区实现功能转型,城镇等级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同城化。
生态方面: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加快塌陷区治理,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