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白血病及其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57 KB
- 文档页数:6
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护理【观察要点】贫血观察:观察皮肤和粘膜的变化,有无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等。
发热:定时监测体温变化,高热时要给予降温处理,慎用退热剂。
出血观察:密切观察皮肤粘膜出血情况如紫癜、瘀斑、鼻腔、齿龈出血和血尿,注意颅内出血引起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
【护理措施】1、按一般儿科护理常规。
2、在急性期及活动期,为避免出血应绝对卧床,保持合适的体位,环境安静、舒适,护理时动作应轻柔。
病情控制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加强营养:食欲下降和吞咽困难常妨碍正常进食应千方百计提高食欲,口腔有溃疡时在饭前可局部使用止痛药。
4、观察皮肤出血点、瘀斑的增减情况。
出血时要使患儿安静、平卧,立即通知医生。
并做好止血、输血输液及抢救准备。
关节出血应减少患肢活动,局部冷敷。
5、预防感染:对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更换体位以防止压疮,经常擦浴、更换内衣,有利于汗液排泄以减少毛囊炎及皮肤疖肿。
6、进行化疗时,应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细胞周期特异性、给药途径、常用剂量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注意滴注的速度,防止漏在血管外而引起局部坏死。
若有漏出应立即用地塞米松及奴佛卡因局部封闭。
7、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可影响延髓生命中枢而致死亡,作鞘内注射进行治疗时,术后须平卧4—6小时,并注意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呕吐、感觉障碍等毒性反应。
【健康教育】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注意安全,防止跌伤、碰撞伤。
经常检查皮肤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注意有无血尿、便血,口腔经常以漱口液漱口,刷牙时以软毛牙刷为宜。
肛周经常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防感染。
鼻腔出血时,嘱患儿平卧,鼻部、额头部位冷敷,经常用石蜡油涂抹口鼻处。
合理安排生活,饮食营养丰富,增强抵抗力。
⽩⾎病是造⾎组织中⾎细胞的某⼀系统过度增⽣,进⼊⾎流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引起⼀系列临床表现的恶性增殖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苍⽩、精神不振、乏⼒、发热、贫⾎、出⾎、各脏器官浸润等。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有感染的危险;(2)有⽪肤粘膜受损的危险;(3)活动⽆耐⼒;(4)潜在并发症-出⾎;(5)体温升⾼;(6)营养不⾜;(7)知识缺乏。
有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服⽤激素类药物。
化疗使机体抵抗⼒降低。
主要表现发热,⽩细胞增⾼,⼝腔粘膜溃疡。
护理⽬标患⼉住院期间不发⽣感染。
护理措施室内温度适宜,每天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住单间或⽆菌室,室内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
中性粒细胞数<1.5×109/L时,应对患⼉进⾏保护性隔离:限制探视的⼈员、次数。
⼯作⼈员、探视者在接触患⼉之前要认真洗⼿。
严格执⾏⽆菌操作技术、静脉穿刺时碘酊消毒,再⽤酒精脱碘,消毒范围>5cm。
指导患⼉保持个⼈卫⽣:在进保护性隔离的房间以前,每天洗澡。
饭前、便后认真洗⼿,在便后或擦洗会阴时,应从前向后擦。
便后⽤1:5000的⾼锰酸钾溶液坐浴,坐浴后在肛周涂抗⽣素软膏。
⼝腔护理,每天2次,选择有效的漱⼝液饭后漱⼝。
⽇常⽣活中注意保暖,防⽌受凉、受湿,如有不适,及时向医师报告,以采取应对措施。
不要在⼈多的公共场所出⼊,不要接触患有传染病的⼈。
重点评价患⼉住院期间是否发⽣感染。
有⽪肤粘膜受损的危险相关因素抵抗⼒下降。
感染。
主要表现⽪肤粘膜破损,⼝腔粘膜溃疡。
护理⽬标患⼉⽪肤及⼝腔粘膜⽆损伤。
患⼉进⾷和饮⽔⽆不适感。
护理措施每天⽤⽣理盐⽔⼝腔护理2-3次,晨起、睡前、餐前、餐后可⽤漱⼝,以保证的⼝腔卫⽣状况,利于摄取充⾜的营养。
患⼉进⾷和饮⽔⽆不适感。
护理措施每天⽤⽣理盐⽔⼝腔护理2-3次,晨起、睡前、餐前、餐后可⽤漱⼝⽔漱⼝,以保证的⼝腔卫⽣状况,利于摄取充⾜的营养。
⼝唇可涂少许⽯蜡油。
急性期以流质及半流质为主,饮⾷应少渣、易吞咽、营养丰富,禁⾷⽣冷、⾟辣、过硬的⾷物。
小儿急性白血病要怎么护理一、概述白血病,在以前对于大家来说,一直是噩梦般的存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现在白血病已并非绝症,通过积极的治疗护理,一般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康复。
某同事有一个表哥,他的女儿不幸得了急性白血病,下面大家来看这种急性白血病是要怎么护理的吧。
二、步骤/方法:1、表哥的女儿在治疗期间由于免疫力弱,抵抗力较低,是非常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给她的治疗室也只能是她自己一个人,防止其他病儿在一起引起交叉感染,同时要经常给她换洗被褥、勤洗澡、勤洗内衣内裤。
尤其要保证口腔内的感染。
2、另外,为预防各种病菌的感染,进入病房,表哥都必须戴口罩,而且表哥女儿接触过的东西一般都经过消毒处理。
某同事曾经要去探访他的女儿,也因为要防止感染而被阻止。
3、儿童急性白血病是要做好预防出血的护理:她们病儿要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防止牙龈出血。
不能玩刀、剪等利器,并要限制剧烈活动,避免可能会造成身体伤害的活动。
总之,针对患儿的预防措施是非常严格的。
4、当然,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患儿还要进行饮食的节制,医生一般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而食物不能过热、过冷或粗糙,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食物要经过加热消毒,尽量少食多餐,生、冷、不洁食物是不能吃的,防止孩子肠道感染。
5、以上就是某同事表哥女儿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家长们一定要注意。
白血病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来改善病情的,望各位不幸的患儿家长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和孩子一起战胜病魔,重拾健康。
三、注意事项:大家应该多与患儿沟通,给病患多一份信心和温暖,必要时可以带他们到户外走走,漫步公园,呼吸新鲜的空气也是一直不错的护理方法。
小儿急性白血病护理一、什么是小儿急性白血病?小儿急性白血病(Pediatric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简称ALL)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它起源于骨髓中发育不正常的淋巴细胞,而非正常的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并取代正常的造血细胞。
由于这些淋巴细胞的异常状态和大量增殖,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症状。
二、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护理1. 做好病情观察对于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包括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观察是否有出血、感染等情况发生。
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与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沟通患者病情的变化。
2.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
护理人员需要协助医生进行血液检查,确保操作无菌、准确无误。
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3. 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通常较差,容易受到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包括定期清洁病房、保持空气流通、消毒使用的工具等。
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等防护措施。
4. 饮食护理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很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提供富含营养的食物,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食欲不振、味觉改变等问题,可以根据患者的喜好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5. 疼痛管理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表现,及时给予镇痛药物或其他疼痛缓解措施。
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减轻痛苦感。
6. 心理护理小儿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期接受治疗,心理护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关怀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积极面对疾病。
同时,护理人员也需要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优质护理理念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引言急性白血病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白血病类型,它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而言,优质的护理对于加速康复、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实际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护理特点1.1 患病年龄小,心理脆弱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多处于幼儿或学龄前儿童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疾病的理解有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
在长时间住院治疗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疼痛、恶心、呕吐、脱发等痛苦的副作用,需要家庭和医护人员的支持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治疗,增强抗病能力。
1.2 治疗过程复杂,护理要求高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过程较长,包括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方法,需求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留置导管、输血等操作,医学护理技能要求较高。
患儿免疫力低下,对周围环境的抵抗力也较差,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环境控制,以确保患儿的安全。
1.3 家庭关爱的重要性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于他们的陪伴和关爱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父母需要全心全意地照顾患儿,这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护理环境。
二、优质护理理念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2.1 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在接诊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后,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和康复指导,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2.2 专业护理技能,确保安全有效在护理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时,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确保各种护理操作的安全可靠。
例如静脉置管、留置引流管、皮下注射、输血等操作,需要细心、耐心和细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护理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恶性血液病,对小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护理是小儿ALL患者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护理。
一、了解小儿ALL病情护士首先要对小儿ALL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包括病因、病变过程、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等。
这样护士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患者入院护理小儿ALL患者一般要长期住院治疗,入院时护士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首先要消除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尽快适应住院环境。
然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同时,给予患者和家属关于病情、治疗过程、并发症等方面的详细解释,增加他们对治疗的信心。
三、护理计划制定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护士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护理目标包括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病痛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应包括:1.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营养均衡,无刺激性,易于消化吸收。
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口味和喜好提供一些可口的食物,增加患者的食欲。
2.药物管理:护士要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的药物,并进行记录。
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情况,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同时,要仔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3.心理护理:小儿ALL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要给予他们良好的心理支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态度。
可以采用游戏、音乐、绘画等方式,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康复。
4.基础护理:包括体温测量、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
特别要注意预防感染,采取洁净措施,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5.安全护理:小儿ALL患者由于治疗药物和疾病本身的原因,易出现出血、感染和贫血等问题。
护士要保持患者的安全,减少潜在的危害。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和出血指标,避免擦伤及剧烈活动,避免生活中的事故发生。
小儿急性白血病及其护理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
特点为造血组织中血细胞的某一系统过度增生,进入血液并浸润到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我国,小儿各种恶性肿瘤中,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是5岁以上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物理、化学、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上,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化学染色表现,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两大类。
小儿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最多。
这两大类中又各有多种型别。
目前国内外主张根据增生细胞的形态(包括组织化学染色)、增生细胞染色体改变和增生细胞的免疫表型综合分析进行分类,即MIC分类方法,将急性白血病的类型及型别严格区分。
严格的分类、分型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密切关系。
一、院床表现:
急性白血病不论何种细胞类型,其主要临床表现大致相似。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
早期症状有精神不振、疲乏、面色苍白、鼻咽和(或)牙龈出血、皮肤瘀点及瘀斑。
随着病情发展,贫血、出血程度逐渐加重,肝、脾、淋巴结进行性肿大,骨关节疼痛明显,眶骨、颅骨、皮肤等组织出现白血病细胞浸润肿块(绿色瘤)。
病程中可有不规则发热。
合并感染时,常伴持续高热。
小儿急性白血病较成人更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有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可发现原始细胞。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减低或增高,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见原始和(或)幼稚白细胞。
骨髓涂片及活检可见大量原始细胞增生,其比例>30%骨髓检查是确诊白血病及判断疗效的根据。
二、治疗原则及化疗程序: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主要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治疗原则为早诊、早治,严格分型,按型选方案,尽可能采用强烈诱导方案,争取尽快达完全缓解;采取多药(3~5种)联合、足量、间歇、交替用药,坚持长期治疗的方针;重视支持疗法;早期预防髓外白血病复发。
化疗程序:依次进行诱导缓解,使白血病达完全缓解;巩固、早期强化,在白血病达完全缓解后进行,以最大限度杀灭白血病细胞;维持及加强治疗,一般在达完全缓解1~2月后进行。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保持完全缓解3~4年后停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保持完全缓解后2~2?年停药。
停药后须继续追踪观察数年。
三、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3.潜在并发症
(1)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与化疗药物及放疗的毒性作用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疾病及化疗致食欲下降、营养消耗过多有关。
5. 有执行治疗方案无效的危险(risk for in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rapeutic regimen)与治疗方案复杂、治疗时间长、病人难以接受、以及家长缺乏白血病的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休息白血病患儿常有活动无耐力现象,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
长期卧床者。
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2.预防感染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减低,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常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威胁愈大。
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病人应与其它病种病人分室居住。
以免交叉感染。
粒细胞及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者,应置单人病室,有条件者置于超净单人病室、空气层流室或单人无菌层流床。
普通病室或单人病室需定期进行紫外光照射、戊二醛熏蒸。
限制探视者的人数及次数,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在接触患儿之前要认真洗手。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口泰液漱口。
宜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有粘膜真菌感染可用氟康唑或依曲康唑涂擦患处。
勤换衣裤,每日沐浴有利于汗液排泄,减少发生毛囊炎和皮肤疖肿。
保持大便通畅,便后用温水或盐水清洁肛门,以防止肛周脓肿形成。
(3)观察感染的早期表现:每天检查口腔及咽喉部,有无牙龈肿胀,咽红、吞咽疼痛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外阴、肛周有无异常改变等,发现感染先兆时,及时处理。
对合并感染者可针对病原选用2~3种有效抗生素口服。
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进行任何穿刺前,必须严格消毒。
各种管道或伤口敷料应定时更换,以免细菌生长。
3.出血护理出血是白血病患儿死亡的又一主要原因。
出血护理参阅本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措施。
4.使用化疗药物时应注意
(1)掌握化疗方案、给药途径、密切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
鞘内注射时,药物浓度不宜过大,药液量不宜过多,应缓慢推入,术后需平卧4~6小时以减少不良反应。
(2)熟练穿刺技术。
化疗药物多为静脉途径给药。
且有较强的刺激性。
药物渗漏会引起局部疼痛、红肿及组织坏死。
注射时需确认静脉通畅后方能注入。
光照可因起某些药物分解。
如甲氨蝶呤静脉滴注时需用黑纸包裹避光,以免药物分解。
操作时最好戴一次性手套保护,以免药液污染操作者。
5.输血的护理骨髓暂时再生低下是有效化疗的必然结果。
白血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输血液成分或输血进行支持治疗。
输注时
应严格输血制度。
一般先慢速滴注观察15分钟,若无不良反应,再按患儿年龄、心肺功能、急慢性贫血及贫血程度调整滴速。
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6.增加营养,注意饮食卫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鼓励患儿进食。
食品食具应消毒,水果应洗净、去皮。
7.消除心理障碍
(1)热情帮助、关心患儿。
让年长患儿认识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家长及年长患儿介绍白血病有关知识。
宣传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
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5年以上存活者达70%左右,部分患儿已获治愈。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初治完全缓解率已达75%左右。
目前已公认白血病不再被认为是致死性疾病。
(3) 阐述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
让家长了解所用的化疗药物、剂量、副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合并感染、出血、血尿、脱发等)。
了解定期化验(血象,骨髓、肝、肾功能、脑脊液等)的必要性,以及患儿所处的治疗阶段。
使患儿能积极接受治疗,使治疗方案有效进行。
(4)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患儿家长交流与护理、治疗配合的经验,讲述不坚持治疗带来的危害。
(5)定期召开联欢会,让新老患儿家长交流体会。
让初治者看到已治愈者的健康状况、从而增加治愈的信心。
8.缓解后的护理白血病完全缓解后,患者体内仍有残存的白血细胞(约107个),这是复发的根源,还需坚持化疗。
化疗间歇期可出院,按医嘱给药及休养。
已持续完全缓解1~2年者,化疗间歇期可上学,但应监测治疗方案执行情况,并教给家长进行护理的技术。
9.健康教育鼓励患儿学习,注意体格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使患儿的疾病、心理均获得治愈。
持续完全缓解停止化疗者,应嘱定期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