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介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 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 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 “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 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 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 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 晴,故作此词。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 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方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一些 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 ,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思考探究—下阕:
一.“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 的人生启示?
料峭春风:料峭春风,照应“已而遂晴”。双关,表面写自然 界天气变化之快。实际说人生旅程就像自然界风雨
洛中:即洛阳
夜登:时间
夜登小阁
下片
小阁:地点
忆洛中旧游:事件
疏通词义
上阕
月光随着流水
在洛阳城南十里
出色的人物 悄悄地消逝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
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在座的多是英雄豪杰。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在杏花稀疏的影子 里,我们吹笛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