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管材塑性弯曲成形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金属塑性成形1. 引言金属塑性成形是制造业中常见的一种材料成型工艺。
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力量,使其在一定的温度和应变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制品。
这种成形工艺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金属塑性成形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以及常见的金属塑性成形方法。
2. 基本概念2.1 金属塑性成形的定义金属塑性成形是指将金属材料通过施加力量,在一定的温度和应变条件下,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艺过程。
2.2 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一定的应力作用下,在超过其屈服点之后发生的可逆性变形。
在这种变形中,金属材料的原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3. 工艺流程金属塑性成形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原材料准备在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中,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金属原材料。
原材料的选择需要满足产品的要求,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耐蚀性等。
3.2 材料加热在金属塑性成形之前,通常需要将金属材料进行加热。
加热可以使金属材料达到一定的塑性状态,更容易发生塑性变形。
加热的温度和时间需要根据不同的金属材料和成形要求进行调整。
3.3 成型工艺金属塑性成形的成型工艺包括以下几种常见方法:3.3.1 锻造锻造是一种利用压力将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成形的方法。
在锻造过程中,金属材料会经过压缩、拉伸、冷却等多个步骤,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
3.3.2 拉伸拉伸是将金属材料放在拉伸机上,通过施加力量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方法。
通过拉伸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3.3.3 深冲深冲是将金属材料放在冲压机上,通过模具对材料进行冲压,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方法。
通过调整模具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制品。
3.4 后处理在金属塑性成形完成之后,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后处理工艺。
包括去除表面的氧化物、清洗、退火等。
后处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和性能。
4. 常见的金属塑性成形方法4.1 冷镦成形冷镦成形是一种将金属材料通过冷镦机进行挤压、拉伸、弯曲等操作,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方法。
塑性成形原理知识点总结一、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1. 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加外部应力使材料受力,发生形变,从而改变其形状和尺寸。
外部应力可以是拉伸、压缩、弯曲等形式,材料受到应力后发生塑性变形,达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2. 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成形。
材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会发生晶粒的滑移和再结晶等变化,使材料更容易流动和变形,这对于塑性成形的效果非常重要。
3. 塑性成形的基本原理还涉及到应变硬化和材料流动等方面的知识。
应变硬化是指材料在形变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增加抗力的现象,材料流动则是指材料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形变过程,通过流动来实现所需的成形效果。
二、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规律1. 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形式的变形,包括平面应变变形、轴向应变变形、弯曲应变变形、扭曲应变变形等。
不同的成形方式会引起不同形式的变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
2. 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还受到横向压缩和减薄等因素的影响。
横向压缩会导致材料沿其厚度方向出现侧向膨胀的现象,减薄则是指材料在成形过程中产生的减小尺寸和厚度的现象。
3. 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还会出现显著的硬化现象。
随着形变量的增加,材料的硬度和抗力会逐渐增加,这对于成形过程的控制和调整非常重要。
三、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流变规律1. 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会发生流变,即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过程。
材料的流变规律是指在应力条件下材料的变形规律和流动规律,这对于塑性成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要。
2. 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还会出现应力和应变的分布不均匀、表面变形、壁厚变化等现象。
这些现象会导致成形件质量的不稳定性和变形过程的复杂性,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整。
3. 材料在塑性成形过程中还会受到局部热和化学变化的影响。
局部热和化学变化会影响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对于成形过程的控制和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四、塑性成形的热变形和冷变形1. 塑性成形通常分为热变形和冷变形两种方式。
金属材料成型工艺知识大全——塑性成形篇塑性成形:就是利用材料的塑性,在工具及模具的外力作用下来加工制件的少切削或无切削的工艺方法。
它的种类有很多,主要包括锻造、轧制、挤压、拉拔、冲压等。
(1)锻造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
根据成形机理,锻造可分为自由锻、模锻、碾环、特殊锻造。
自由锻造:一般是在锤锻或者水压机上,利用简单的工具将金属锭或者块料锤成所需要形状和尺寸的加工方法。
模锻:是在模锻锤或者热模锻压力机上利用模具来成形的。
碾环:指通过专用设备碾环机生产不同直径的环形零件,也用来生产汽车轮毂、火车车轮等轮形零件。
特种锻造:包括辊锻、楔横轧、径向锻造、液态模锻等锻造方式,这些方式都比较适用于生产某些特殊形状的零件。
工艺流程:锻坯加热→辊锻备坯→模锻成形→切边→冲孔→矫正→中间检验→锻件热处理→清理→矫正→检查技术特点:1、锻件质量比铸件高能承受大的冲击力作用,塑性、韧性和其他方面的力学性能也都比铸件高甚至比轧件高。
2、节约原材料,还能缩短加工工时。
3、生产效率高例。
4、自由锻造适合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灵活性比较大。
应用:大型轧钢机的轧辊、人字齿轮,汽轮发电机组的转子、叶轮、护环,巨大的水压机工作缸和立柱,机车轴,汽车和拖拉机的曲轴、连杆等。
(2)轧制轧制:将金属坯料通过一对旋转轧辊的间隙(各种形状),因受轧辊的压缩成型轧制使材料截面减小,长度增加的压力加工方法。
轧制分类:按轧件运动分有:纵轧、横轧、斜轧。
纵轧:就是金属在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轧辊之间通过,并在其间产生塑性变形的过程。
横轧:轧件变形后运动方向与轧辊轴线方向一致。
斜轧:轧件作螺旋运动,轧件与轧辊轴线非特角。
工艺流程:应用:主要用在金属材料型材,板,管材等,还有一些非金属材料比如塑料制品及玻璃制品。
(3)挤压挤压:坯料在三向不均匀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挤出使之横截面积减小长度增加,成为所需制品的加工方法叫挤压,坯料的这种加工叫挤压成型。
钢材的塑型名词解释钢材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优点在于强度高、耐压性好、耐腐蚀等,这使得它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首选材料。
然而,在应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钢材相关的名词,这些名词往往指代钢材的塑性特征,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范围。
接下来,本文将对钢材的塑型名词进行解释。
1. 弯曲性能弯曲性能是指钢材在受力时能够弯曲而不断裂或破坏的能力。
钢材的弯曲性能常常与其成分、工艺等因素相关。
优质的钢材通常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弯曲加工,适用于制作曲线形状的构件。
2. 屈服点屈服点是指当钢材在受力过程中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所对应的应力值。
屈服点反映了钢材的抗拉性能,也是材料进入塑性阶段的起点。
一般来说,屈服点越高,表示钢材的抗拉性能越好,能够承受更大的外力。
3. 伸长率伸长率是指钢材在断裂前能够延长的相对长度。
它是衡量材料塑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伸长率越高,表示钢材的塑性越好,能够在受力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破裂。
因此,在需要强度和韧性兼备的应用场景中,通常选择伸长率较高的钢材。
4. 冷弯性冷弯性是指钢材在常温下能够通过外力施加弯曲而不发生断裂或裂纹的能力。
冷弯性取决于钢材的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含碳量较低的钢材具有较好的冷弯性能。
冷弯性是钢材应用于制造工艺中的重要指标,特别适合用于制作弯曲构件。
5. 可塑性可塑性是指钢材能够在受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变形而不破断的能力。
可塑性是钢材的重要性能之一,它决定了钢材能否进行加工和成形。
高可塑性的钢材具有良好的锻造和压力加工性能,可以通过热处理、冷加工等工艺形成各种复杂形状的构件。
6.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指钢材在受力后发生弹性变形时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
它是衡量材料刚度和变形能力的指标之一。
弹性模量越大,表示钢材在受力后发生弹性变形的能力越强,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而不发生塑性变形。
总结起来,钢材的塑型名词涵盖了弯曲性能、屈服点、伸长率、冷弯性、可塑性和弹性模量等方面。
三维自由弯曲成形技术是塑性成形领域近年来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可实现管材、型材、线材精确无模连续弯曲成形,特别适用于复杂空间形状弯曲构件或者弯曲半径连续变化的复杂弯曲构件。
在国内,南航团队率先开展了系统的研发工作,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数字化装备及重大工程应用上取得了全面进展,实现了对国外同类技术的赶超。
管材三维自由弯曲成形基础理论研究三维自由弯曲成形材料变形规律建立了考虑轴向推力的自由弯曲力学模型,分析了应变中性层移动规律和对管材内外侧壁厚分布的影响,见图1、图2。
结论:轴向推力导致应力应变中性层外移,降低了弯曲外侧的壁厚减薄率,提高了管材成形质量。
图1 管材应变中性层向外弧移动图2 管材内外侧壁厚沿弯曲角度分布三维自由弯曲成形缺陷形成机理针对管材截面畸变及失稳起皱缺陷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壳体能量的缺陷预测模型。
管材自由弯曲横截面椭化畸变及分布规律见图3、图4,管材开始弯曲部分的横截面畸变率呈现较高的峰值;在弯曲过程的中段和结束部分,弯管横截面畸变率较低,即明显的截面畸变现象出现在过渡段。
图3 管材自由弯曲横截面椭化畸变图4 管材自由弯曲横截面椭化分布规律基于壳体能量原理的起皱预测模型见图5,波纹起皱现象集中出现在圆弧段成形部分。
图5 基于壳体能量原理的起皱预测模型型材弯扭机理建立了方形截面型材自由弯扭理论解析模型,阐明了方形截面型材不同面上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
结论:弯曲内表面受到的应力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弯曲外表面、扭转内表面和扭转外表面的等效应力均呈整体上升趋势;按逆时针方向,扭转外表面、弯曲外表面及扭转内表面上的等效应变分布均呈先下降再增高的趋势。
扭转对弯曲作用机理建立了平椭截面型材自由弯扭过程中截面扭转角与弯曲回弹后半径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揭示了沿平椭型材长轴和短轴弯扭时截面扭转对弯曲变形的影响规律。
三维自由弯曲成形关键技术管材轴线精确解析建立了自由弯曲模具三维运动轨迹模型,将弯曲弧段进行划分(图6):将单弯分为过渡段1、中间圆弧段和过渡段2,代表偏心、停留和回程。
材料的塑性成形工艺引言塑性成形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加工工艺,通过施加力量使材料发生形变,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塑性成形工艺包括冷拔、冷加工、锻造、挤压、拉伸等多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塑性成形工艺及其特点。
一、冷拔1.1 工艺流程冷拔是一种拉伸加工的方法,主要用于金属材料。
其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材:选择合适的原材料进行冷拔加工。
2.加热:将材料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以提高其塑性。
3.均质化处理:通过变形和退火等处理方法,使材料组织更加均匀。
4.拉拔:将材料拉伸至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5.精整:通过切割、修整等方法,使成品达到要求的尺寸。
1.2 特点冷拔工艺具有以下特点:•成品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
•可加工各种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二、冷加工2.1 工艺流程冷加工是一种在常温下进行的成形加工方法,常用于金属材料。
其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材:选择合适的原材料进行冷加工。
2.切削:通过刀具对材料进行切削加工。
3.成型:通过冷加工设备对材料进行压制、弯曲、卷曲等成型操作。
4.精整:通过修整、研磨等方法,使成品达到要求的尺寸和表面质量。
2.2 特点冷加工具有以下特点:•成品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好。
•可以加工多种材料,包括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部件形状复杂度高,适用于精密加工要求较高的产品。
三、锻造3.1 工艺流程锻造是一种通过施加压力将材料压制成所需形状的工艺方法。
其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材:选择合适的原材料进行锻造。
2.加热:将材料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以提高其塑性。
3.锻造:通过锻造设备施加压力,将材料压制成所需形状。
4.精整:通过修整、热处理等方法,使成品达到要求的尺寸和性能。
3.2 特点锻造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加工各种金属材料,包括高温合金和非金属材料。
•成品强度高,韧性好。
•高生产效率,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四、挤压4.1 工艺流程挤压是一种将材料挤压成所需截面形状的塑性成形工艺。
塑性成形原理知识点塑性成形是一种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压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的加工方法。
塑性成形技术是金属加工工艺中的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家电、建筑等工业领域。
1.塑性变形:在塑性成形过程中,金属材料通过外力作用下的塑性变形使其形状发生改变。
塑性变形是金属材料中原子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宏观形变,其主要表现为材料的延伸、压缩、弯曲等。
塑性变形是金属材料的塑性性质所决定的,不同材料的塑性性能不同。
2.应力-应变关系:金属材料受到外力作用时,材料内部会产生应力,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塑性成形过程中,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使其产生应变。
应力-应变关系是描述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模型有胡克定律模型和流变模型。
3.材料流动:塑性成形过程中,材料会发生流动从而获得所需的形状。
材料流动是指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内部原子的相对位移和重新组合,从而使整个材料的结构发生变化。
材料流动是实现塑性成形的关键,其流动性能决定了成形工艺的可行性和成品质量。
4.成形工艺:塑性成形工艺是金属材料经过一系列工艺操作,通过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最终获得所需形状的过程。
常见的塑性成形工艺包括冲压、拉伸、挤压、压铸、滚压等。
不同工艺适用于不同形状的零件,根据材料的性质和零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形工艺。
5.工艺过程控制:塑性成形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以确保成品质量。
工艺过程控制包括工艺参数的选择、设备的调整、模具结构的设计等。
在塑性成形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应力、应变速率等因素,以避免过大的变形应力引起材料的断裂或变形过大导致零件尺寸偏差。
塑性成形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复杂形状的制造,而且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刚度,降低材料的质量,节省原材料和能源。
因此,塑性成形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塑性成形技术讲解第⼆章塑性成形技术※塑性成形技术:利⽤外⼒使⾦属材料产⽣塑性变形,使其改变形状、尺⼨和改善性能,从⽽获得各种产品的加⼯⽅法。
※主要应⽤:1)⽣产各种⾦属型材、板材和线材;2)⽣产承受较⼤负荷的零件,如曲轴、连杆等;※塑性成形特点:1)产品⼒学性能优于铸件和切削加⼯件;2)材料利⽤率⾼,⽣产率⾼;3)产品形状不能太复杂;4)易实现机械化、⾃动化※分类:1)轧制2)挤压3)拉拔4)锻压:a锻造(⾃由锻,模锻)。
b 冲压第⼀节⾦属塑性成形的物理基础⼀、塑性变形的实质●宏观:外⼒,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分切应⼒作⽤)●微观(晶体内部):位错滑移和孪晶●多晶体:晶粒变形、晶界滑移、晶粒转动⼆、塑性变形的分类●冷塑性变形:低于再结晶温度以下时发⽣的变形钨的再结晶温度在1200度。
●热塑性变形:⾼于再结晶温度以上时发⽣的变形铅、锡等⾦属再结晶温度在零度以下。
三、冷塑性变形对⾦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产⽣加⼯硬化:随着变形程度的提⾼,⾦属的强度和硬度提⾼,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原因:位错密度提⾼,亚结构细化2. 产⽣内应⼒:变形开裂,抗腐蚀性能降低,采⽤去应⼒退⽕进⾏消除。
3. 晶粒拉长或破碎,可能产⽣各向异性的塑性变形→晶格畸变→加⼯硬化→内能上升(不稳定)→加热→原⼦活⼒上升→晶格重组→内能下降(温度低时,回复。
温度⾼时,再结晶)四、热塑性变形对⾦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五种形态: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亚动态再结晶1、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变形之后,利⽤热变形后的余热进⾏,不需要重新加热。
2、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热变形过程中发⽣的。
3、亚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进⾏的热变形过程中,终⽌热变形后,前⾯发⽣的动态再结晶未完成⽽遗留下来的,将继续进⾏⽆孕育期的再结晶。
⼆)、热变形对⾦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 使铸锭或⽑坯中的⽓孔和疏松焊合,晶粒细化,改善夹杂物和第⼆相等形态和分布,偏析部分消除,使材料成分均匀。
塑性成形原理的应用1. 引言塑性成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加工方法,通过对金属等材料进行压力或应变的加工,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零件。
本文将介绍塑性成形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相关的工艺技术。
2. 塑性成形原理及分类塑性成形是利用材料的塑性变形性质,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形状的加工方法。
常见的塑性成形方法包括锻造、拉伸、压力成形、挤压等。
2.1 锻造锻造是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通过施加巨大的压力将材料塑性变形成所需形状的一种成形方法。
锻造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部件等领域。
2.2 拉伸拉伸是利用外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逐渐延长材料的长度,从而得到所需形状的一种加工方法。
拉伸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金属管材、绳索等产品。
2.3 压力成形压力成形是利用外力使金属材料在模具中受到均匀的压力,从而塑性变形成所需形状的一种成形方法。
压力成形常用于制造汽车车身、家电外壳等产品。
2.4 挤压挤压是将金属材料放置在挤压机中,在受到挤压头的作用下,使材料逐渐通过模具产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形状的一种成形方法。
挤压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铝合金型材、塑料管材等产品。
3. 塑性成形的应用领域塑性成形在各个工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
3.1 汽车制造汽车制造是塑性成形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例如,汽车车身的制造过程中,采用压力成形和挤压工艺,将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成所需的车身零部件。
3.2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行业对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因此塑性成形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飞机的机身、结构件等都需要通过压力成形和锻造等工艺进行加工。
3.3 家电制造在家电制造领域,塑性成形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家电外壳。
例如,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的外壳都是通过压力成形或拉伸等工艺进行制造的。
3.4 金属制品金属制品制造领域是塑性成形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例如,金属管材的制造过程中,常采用挤压工艺,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成所需形状的管材。
金属加工-塑性成形压力加工成型工艺(塑性成型工艺):利用金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尺寸和力学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作用力可分为冲击力和压力两类;压力加工的主要方法有锻造、轧制、拉拔、挤压和冲压等锻造比:金属的变形程度拔长时的锻造比:Y拔=F0/F (式中F0为坯料变形前的截面积,F 为坯料变形后的截面积)墩粗时的锻造比:Y锻=H0/H(式中H0为坯料变形前的高度,H为坯料变形后的高度)金属纤维组织:纤维组织的存在使金属的性能表现出方向性(各向异性),沿纤维方向(平行于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优于横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塑性和韧性更为明显。
热变形:金属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热变形后金属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明显改善。
金属的锻造性能:衡量金属材料在经受塑性成型时获得合格零件难易程度的工艺性能影响金属锻造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金属的本质和加工条件。
金属的本质:化学成分的影响+内部组织的影响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应力状态(当金属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时表现出很高的塑性。
)金属塑性变形基本规律:体积不变定律:金属塑性变形后的体积等于其塑性变形前的体积。
铸锭经锻造后其致密度增加,体积略有减少,但可忽略不计。
最小阻力定律:金属塑性变形时,首先向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
自由锻造:金属坯料在锻造设备的上、下砧铁或简单的工具之间,受冲击力或压力产生塑性变形的工艺。
(墩粗+拔长+冲孔)自由锻设备:自由锻造主要靠坯料局部变形,所以需要的设备能力小。
通常几十公斤的小锻件采用空气锤,两吨以下的中小型件采用蒸汽-空气锤,大钢锭和大锻件则在水压机上锻造。
模型锻造(模锻):利用模具使毛坯变形而获得锻件。
模锻时,金属的流动受到模具模膛的限制,迫使金属在模膛内塑性流动成形。
锤上模锻:在模锻锤上进行的模锻。
所用设备主要是蒸汽-空气模锻锤(模锻锤)。
制坯模膛:拔长模膛、滚压模膛和弯曲模膛模锻模膛:预锻模膛和终锻模膛胎模锻造: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可移动模具生产模锻件。
塑性成形重要知识点总结塑性成形是一种通过应变作用将金属材料变形为所需形状的加工方法,也是金属加工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工艺。
以下是塑性成形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1.塑性成形的原理塑性成形是通过施加外力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使其形状和尺寸发生改变。
塑性成形的原理包括应力与应变关系、材料的流动规律和力学模型等。
2.塑性成形的分类塑性成形可以根据加工过程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拉伸、压缩、挤压、弯曲、冲压等。
不同的成形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形状要求。
3.塑性成形的设备塑性成形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进行加工,包括拉伸机、压力机、挤压机、弯曲机、冲床等。
这些设备提供必要的力量和变形条件,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
4.金属材料的选择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塑性特性,因此在塑性成形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钢、铝、铜、镁等。
5.塑性成形的加工方法塑性成形的加工方法非常多样,包括冲压、拉伸、挤压、压铸、锻造等。
不同的加工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形状要求,可以实现复杂的金属成形。
6.塑性成形的工艺参数塑性成形的工艺参数对成形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工艺参数包括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等。
合理的工艺参数可以提高成形质量和生产效率。
7.塑性成形的变形行为塑性成形过程中金属材料的变形行为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金属材料的变形行为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弹变回复等,通常通过应力-应变曲线来描述。
8.塑性成形的缺陷与控制塑性成形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缺陷,如裂纹、皱纹、细化等。
为了控制这些缺陷,需要采取合适的工艺和工艺措施,如加热、模具设计优化等。
9.塑性成形的优点与局限塑性成形具有成本低、加工效率高、灵活性好等优点,可以制造出复杂的金属零件。
然而,塑性成形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材料性能有一定要求、成形限制等。
10.塑性成形的应用领域塑性成形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家电等。
不仅可以生产大批量的零部件,还可以满足不同产品的形状和性能要求。
什么是管材塑性弯曲成形
管材塑性弯曲成形是一个集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边界条件非线性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弯曲成形后容易产生回弹、外侧壁厚变薄甚至开裂、内侧壁厚增大乃至失稳起皱、横截面畸变等质量缺陷。
什么是管材塑性弯曲成形是指管材在多模具协同作用和严格配合下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空间任意曲线形状制品的重要加工方法。
管件的特点及常用材质由于管件具有中空结构,能够满足轻量化、强韧化、低消耗等要求,因此在航空航天、船舶、化工、汽车等高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复杂的管路系统中,弯管是最为薄弱的部位,其成形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管路的性能。
管件常用材质
黑色金属材料:钢,钢合金和不锈钢。
这些材料主要来自铁。
有色金属材料:铝,铜和镍。
这些材料由除铁以外的其他成分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