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目录

1. 拼音

2. 一、总则

3. 二、基本条件

4. 三、人员队伍

5. 四、服务技术

6. 五、环境形象

7. 六、附则

8. 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9. 相关文献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9月14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1〕44号印发,自2011年9月14日起施行。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老年病科管理者加强老年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在老年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老年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老年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开设病房,具备提供老年病科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座椅、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专科特色设置配套的诊断设施、治疗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和中医治疗室,中医治疗室可开展针灸、火罐、音疗、、中药熏洗、中药外治疗法、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可配备中药超声导入治疗设备、针灸设备、经络治疗设备、中医磁疗设备、中药泡洗设备等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中医诊疗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

第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特色疗法开展情况,建立针灸、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中药外敷、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老年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

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老年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监护和抢救的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老年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老年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老年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的转科培训后,在老年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老年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老年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了解老年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老年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级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老年疑难、急危重症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老年病科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10年以上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老年病专业学习和工作20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老年病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中医老年病学科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老年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

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是老年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1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具有2年以上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老年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老年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郁证、不寐、骨痹、消渴、淋证、便秘、胃脘痛、汗证、胸痹、眩晕、中风等老年常见病诊疗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呆病、颤证、心悸、喘证、水肿等老年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足浴、穴位贴敷、脐疗、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砭石等服务项目,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

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疗的指导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老年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老年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虎汤(《伤寒论》) 4.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5.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萆解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15.大柴胡汤(《伤寒论》) 16.大承气汤(《伤寒论》) 17.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8.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9.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20.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21.涤痰汤(《奇效良方》) 22.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23.定喘汤(《寿世保元》) 24.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25.二陈汤(《和剂局方》) 26.二仙汤(《妇产科学》) 27.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28.附子理中丸(《奇效良方》) 29.甘露消毒丹(《杂病证治新义》) 30.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31.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32.瓜蒌薤白白酒汤(《伤寒论》) 33.瓜蒌薤白半夏汤(《伤寒论》) 34.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3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36.桂枝汤(《伤寒论》) 37.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38.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39.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4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1.济川煎(《景岳全书》) 42.解语丹(《妇人大全良方》) 4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4.理中丸(《伤寒论》) 45.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46.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7.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9.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5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51.羌活胜湿汤(《脾胃论》)52.青娥丸(《摄生众妙方》)53.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4.清骨散(《证治准绳》) 55.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56.清胃散(《脾胃论》) 57.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9.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61.三仁

汤(《温病条辨》) 62.桑菊饮(《温病条辨》63.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64.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65.肾气丸(《金匮要略》) 66.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67.四逆散(《伤寒论》) 68.四神丸(《证治准绳》) 69.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酸枣仁汤(《金匮要略》)71.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73.温经汤(《金匮要略》)74.乌梅丸(《伤寒论》) 75.无比山药丸(《备急干金要方》) 76.五苓散(《伤寒论》)77.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7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79.五子衍宗丸(《摄生众妙方》) 80.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81.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小蓟饮子(《济生方》)84.小建中汤(《伤寒论》) 85.小青龙汤(《伤寒论》) 86.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87.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88.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9.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90.银翘散(《温病条辨》) 91.右归丸(《景岳全书》)92.玉女煎(《景岳全书》) 93.越鞠丸(《丹溪心法》)94.真武汤(《伤寒论》)95.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96.止嗽散(《医学心悟》) 97.枳术丸(《脾胃论》) 98.炙甘草汤(《伤寒论》) 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1

1

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补充规定

《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与标准》补充规定 【颁布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颁布日期】 1993-11-27 【实施日期】 1993-11-27 1993年1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章名】全文 一、关于审批权限问题 二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二级乙、丙等以下中医医院审批按原要求执行。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我局将组织必要的抽查复核,抽查结果与原评审结论不符者,将通过复审重新判定其级别等次。 二、关于中医医院级别问题 1.卫生部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同步开展的省、市,应严格按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中医医院的级别与同级综合医院相一致。 2.卫生部综合医院没有开展分级管理评审的省、市,中医医院的级别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中医区域规划,比照其他省市情况,合理确定中医医院的级别。 3.确实具备三级中医医院功能和承担三级中医医院工作任务的地市级中医医院,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卫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以进入三级,按三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进行评审。 三、关于各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必备条件 为进一步强化中医医院分级管理的导向作用,各级甲等中医医院除总分达到规定要求外,在第一评审周期,其门诊中医药治疗率应达到标准,病房中医药治疗率的得分数分别不应低于应得分的75%。凡此两项指标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全院总分超过900分以上,也不能评为甲等中医医院。 以上要求是鉴于试评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标值,第二评审周期此标值将上调。 四、门诊、住院病案检查评分问题

按新颁发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我司已制定了新的中医门诊、住院病案、住院记录的检查评分办法,自93年10月起一律按新制定的“中医医院门诊病案检查评分方法”、“中医医院住院病案检查评分方法”、“中医医院住院记录检查评分方法”执行。(见《细则》5-12、5-13、5-14) 五、关于第一评审周期调整有关指标的说明 1.住院病案抽样方法 (1)在第一个评审周期内,只查最近一个年度的病案。要求检查的病案必须覆盖四个季度。 (2)抽样的病案必须是原始记录,凡是经过重新整理加工的病案不能入选,如检查时发现,要按有关要求扣分。 (3)各科疾病分析登记表改为按病人出院先后顺序登记。 (4)住院病案抽查的数量:三级医院抽查300份;二级医院抽查200份。调整后的各科抽查的病案数如下表:----------------------- 科别三级医院二级医院---------- ------------- 内科10080 外科2020 妇科3020 儿科3020 针灸科3020 骨伤科3020 肛肠科2020 眼科20 耳鼻喉科20------------------ ----- 总计300200----------- ------------ 2.关于门诊病案管理要求及检查方法

ICU建设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 的增加,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

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7 为指导和加强本市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升院内急救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就医群众生命安全,根据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委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结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上海市急诊、ICU 质控手册(2011年版)》,制定本指南。 一、职责与范围 (一)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急诊抢救室-急诊监护室/综合监护室-急诊病房等连贯性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二)急诊科实行全年24小时开放,负责危重伤病急救患者的连贯性一 体化救治,普通急诊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为等各专业临床科室提供相关专科急诊患者诊治的场所并负责协调与管理,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进入急诊绿色通道、ICU和急诊病房救治的主要急危重病症包括: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急症与危象、急性心力衰竭、脑中风、癫痫持续状态、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重症哮喘、内分泌危象、急性中毒、呼吸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各种类型休克、水电质酸碱紊乱、慢性病急性发作需要急诊处理者、重症感染、严重创伤(原发性创伤需要止血、清创、包扎、固定、手术者)、创伤致命性并发症(气道梗阻、血气胸、创伤失血性休克等)、急腹症、蛇犬等咬伤、中暑、电击、淹溺等。 二、床位与人员 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急诊科应当配备固定的急诊医师与护士,且不少于在岗医师与护士的75%;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 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应包括预检分诊处、诊室、抢救室、急诊病房(留观室)、急诊监护室(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等;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 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一)日均急诊量>800例次的医院 1、每班在岗负责急诊接诊工作的急诊医师≥15名,如日均急诊量每增加 50人次,每班增加在岗急诊医师≥1名。 2、急诊病房(留观室)床位≥60张。床位:医师比按1∶0.2配备。 3、急诊ICU床位≥24张。床位∶医师比按1∶0.6配备。

中医医院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作者:liuliu550 中医医院工作制度(试行) 一、医院领导干部深入科室制度 1.院领导必须坚持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经常深入科室,调查研究,检查党的中医政策的贯彻、落实、执行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及时推广。 2.院领导每月至少深入各科室1次,带领有关干部全面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征求病人和工作人员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业务院长至少应有1/4时间参加业务实践。如定期出门诊、查房、参加重危病员的抢救,疑难病例的会诊及各种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 二、会议制度 1.院办公会一般由正院长主持,其他院领导和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一般每周召开1次。 传达上级指示,研究和安排工作。 2.院周会:由院长主持、科主任、护士长参加,每周1次。传达上级指示和院办公会决定,安排本周工作。 3.科周会:由科主任主持,每周1次。传达上级指示,研究安排本周工作。 4.护士长例会:由护理部主任或总护士长主持,各科室、病区护士长参加,每周1次,总结上周护理工作,布置本周护理工作。

5.门诊例会:由医务科或门诊部主任主持,门诊各科负责人参加,每月1次。研究解决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急诊抢救、病人就诊以及门、急诊管理和疫情报告等有关问题,协调各科工作。 6.晨会:由病房负责医师或护士长主持,全病房工作人员参加。进行交接班、听取值班人员汇报,解决医疗、护理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布置当日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 7.工休座谈会:院每季1次,由行政副院长主持,科每月1次,由护士长主持。听取并征求住院病员及家属的意见,增强团结,改进工作。 三、请示报告制度 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领导或有关部门请示报告: 1.严重公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甲类传染病及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时。 2.凡有重危病人、重大手术、首次开展的新疗法、新技术和首次自制药品或剂型改革应用于临床时。 3.需要紧急手术而病员的家属和单位领导不在时。 4.收治涉及法律和政治问题以及有自杀迹象的病员时。 5.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和贵重药品及成批药品变质时。6.增补、修改医院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时。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 第八条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 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医政发…2009?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制定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急诊科。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

中医医院工作制度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1.配制中西药的原料、溶媒、附加剂等,都应仔细核对、按质按量投料,不得估计或无投料标准而盲目投料。投放贵重中药,需药剂主任、制剂员工同时参加,调配后在制剂单上签名或盖章。 2.配制中西药,均需有配本或处方,作为入帐或检查的依据。 3.每种制剂的主要承做者,应填写制剂登记卡,并签字或盖章。 4.对大输液应进行药检(必须做热原试验),以保证质量和安全,制剂要标明制剂名称、用量、用法注意事项、日期。 5.制剂室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制剂人员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等。 6.灭菌制剂室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灭菌制剂室应与其他各室分开,便于消毒灭菌,利于无菌操作,若因条件所限可设无菌操作箱。 ②灭菌制剂室要做到洁净化,即屋顶、地板、墙壁的结构应具有防潮、防湿、防霉的材料构成,室内设备要从简,以适于冲洗为度。 ③灭菌制剂室应经常保持清洁,从事灭菌制剂的工作人员,要搞好个人卫生,穿戴的衣帽、口罩要清洁,操作前要洗手消毒。 7.非制剂室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制剂室和灭菌制剂室。 (三)中药煎熬操作规程 煎药室要有1名中药师、士负责、指导工作,由药剂员或经过训练具有一定煎药知识的人员担任,药剂领入、煎熬、发出要经过核对,做到各个环节清楚、准确、保证质量、防止差错。 〈一〉药剂领入:住院病人的煎熬药剂要附有煎药证。在领取药剂时应核对“煎药证”内列写的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日期。特殊药物的煎熬法和单包数量,以及调配人签名等项是否已填写清楚,经核对后,在中药领发签收表上签收。 〈二〉药剂煎熬:要严格按医嘱煎熬,煎熬容器以砂锅、瓦罐、搪瓷器皿为宜,或用不锈钢锅、禁用铁器。在熬煎过程中,做到各个环节准确无误,防止差错。 1.一般药物的煎熬法: ①入煎前应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以利有效成份煎出。 煎药用水,以一般常用的清洁水即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3厘米。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熬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 ②煎熬时间,应根据药剂的性能确定。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15—20分钟即可;一般约3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分钟至1小时。 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使药料受热均匀。药剂第二煎,煎的时间略缩短。每剂药一般煎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③煎药量:儿童服用一般煎至50—150毫升,

最新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资料知识讲解

最新I C U建设与管理 指南资料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中医诊所管理规章制度.doc

中医诊所管理规章制度 一、诊所工作制度 一、严格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 二、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三、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挂在明显位置。 四、医疗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戴胸卡。 五、对限于设备或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需及时转诊。 六、疾病诊断书需经医师亲自诊察方可出具。 七、依法加强药品管理和药品价格管理。 八、讲医德、讲文明、待人热情、服务周到。 二、诊疗室制度 一、经常保持室内清洁,每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每天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治疗患者外,不许在室内逗留。 二、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及时请领、上报损耗、严格交接手续。 三、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 四、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及口罩。 五、无菌物品需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者重新灭菌。 三、隔离消毒制度 一、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应衣帽整齐、清洁,治疗前后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治疗时应严格消毒,诊所要定期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 三、无菌容器、器械盘、敷料缸每周消毒一次。持物镊每周消毒两次,并更换消毒液。无菌器械按期更换。体温表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

四、本诊所不收治传染病者,如疑似或确诊为传染病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建议转大医院救治。 四、会计工作制度 一、本诊所委托专业会计公司进行财务工作,正确贯彻执行各项财经政策,财经纪律。 二、积极合理的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按国家有关规定认真掌握各项费用的收支标准。防止漏收、少收、多收。临时性开支按审批手续办理。 三、及时做好日、月、季报和年度的财务收支计划。按规定的格式和期限报送各项会计报表和年报表。报表及时、准确、完整、数字真实可靠,帐目相符。 四、认真审核各种会计凭证的内容是否完整、清楚。凡对外采购等一切会计事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经手人、验收人、主管人签字方可报销。一切报销要手续健全。 五、严格执行结算纪律,及时清理债权债务。按国家规定设置会计账簿,使用同一会计科目。根据会计凭证记账,日清月结,账帐相符。 六、严格执行银行结算制度,加强现金管理。库存现金不得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妥善保管空白数据及有价票证,防止差错。 七、下班后必须将现金、银行支票、公章等锁入保险柜注意安全。 五、医疗收费制度 一、收费处直接经手现金,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收费标准,要廉洁奉公。 二、收费处禁止喧哗说笑,收费时精神集中,唱收唱付。根据收费规律合理的安排班次,尽量缩短时间方便病人。 三、收费人员每日结算一次。经复核无误后,填写“收费汇总交换表”向行政主管交款。 四、收费人员必须按财务规定领取、使用数据,书写收据内容完整,字迹清楚,签全名。收据存根妥善保管,以备存查。 五、收费人员的定额周转金要保持足数,不得挪用。对交费人的询问要耐心解答,态度和蔼,不得与交费人争吵。 六、收费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注意关窗锁门,做好安全工作。 六、诊所工作人员守则

急诊科介绍(依据急诊建设指南)

XXX 人民医院急诊科介绍 XXXX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98年,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急诊科的设置与运行 急诊科设在门诊大楼一楼西侧,正面面临大街,为进入医院第一座建筑内。急诊科周边与急诊收款处、急诊药局、急诊彩超0 距离,临近CT 室、放射线室、MRI室,并设有与检验科快速标本/化验单传送系统。 急诊科入口与大厅直通,为无障碍通道,可供轮椅、平车出入。急诊科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急诊分诊处、诊治大厅、中毒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中心、3床位重症抢救区、2间共6床位观察室,脑卒中及胸痛中心,支持区包括急诊挂号、急诊彩超、急诊药房,检验标本/ 化验单传送区。 医疗区和支持区布局合理,以诊台为中心等距扩展各功能区。急诊科有醒目的地面和天花板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CT放射线室等窗口有危重症急诊患者优先的提示。 2018年院外急救120与院内急诊科统一管理,有效的加快了衔接,并与相关辅助科室保持连续与畅通。 急诊科采用自然光与LED白光灯照明。室内光线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

求。 儿科急诊独立建于门诊一楼东侧,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避免与成人相关疾病的发生。 急诊科重症抢救区设置3张抢救床,每张抢救床均设有独立多功能输液治疗塔,治疗塔上包括1台心电监护仪、1台除颤仪、1台微量输液泵、中央负压吸引、中央供氧,无创呼吸机,共3套。备有专用急救物品/药品车,内有急救药品及器械。能进行各类重症疾病的抢救。 急诊科设置观察床6张,可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急诊科设有急诊电话,与院外急救120可用电话和微信联系。 二、急诊科的人员配备 急诊科现有医护人员2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6名,医师1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1人,护士3人。全科医护人员均参加了院内组织的急诊急救学习,经过正规的急救技能训练,有较强的急救能力。 急诊医师、护师均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处理常见急诊病症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复律、呼吸机及创伤急救等基本技能,并定期接受急救技能的再培训。 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均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护师担任。 三、急诊科的科室管理 本院急诊科有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以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急诊诊疗实行首诊负责制,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

中医医院管理学

中医医院管理学 ①医院的萌芽时期【数量少、组织简单条件简单机构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大】 ②医院的初期形成【各地医院进展不平稳医疗技术手段开始多样化医院业务治理逐步走向条理化】 ③医院的正规化进展【医院分科细化医院治理正规化医院成为社会医疗的要紧形式】 ④医院的现代化进展【规模大、分科细、技术精先进医学技术的引入医院功能转变 医院进入经营治理医院信息治理的自动化、运算机化】 2 中医医院的任务☆ ①以医疗为中心②做好中医药人员的培训③开展以中医药临床研究为重点的科研工作 ④宣传、发挥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⑤做好中医药学的发扬整理继承工作 3 现代中医医院的进展趋势 ①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高层医院治理人员职业化 【现代医院对医院院长的知识结构要求现代医院竞争环境的猛烈性和运作的复杂性 医院高层治理者是职业现代中医医院需要团队化治理队伍】 ③后勤服务社会化 ④医疗服务人文化 【患者至上与病人良好的沟通尊重病人隐私权、选择权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 ⑤医院从人事治理向人力资源转化 ⑥医院走向经营治理 【进行医院成本核算重视医院品牌建设】

⑦医疗质量改进连续化 ⑧医院治理信息化、标准化 ⑨医疗环境进入法制化 4 领导△指挥、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三层含义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②领导者拥有阻碍追随者的能力和力量 ③领带的目的是通过阻碍部下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5 医院领导目标的分类☆ ①按医院领导的区域划分:医院医疗业务工作目标医院科研教学目标医院差不多建设目 标医院经济目标医院差不多建设目标 医院组织人事目标医院行政目标 ②按医院领导目标实现的期限划分:长期领导目标(10年或以上)、中期领导目标(五 年)和短期目标(一年以内) 6 医院领导职责:医院领导者为实现其领导职能而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①科学决策②善于用人③制造综合效益 7 领导体制△领导者为保证领导活动正常进行,并实现领导职能而建立的组织结构形式 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有机统一体,是领导活动中的领导权限划分及相应组织 机构设置的制度体系,是领导活动的载体。 【分类:①集权型②分权型】 我国医院领导体制的要紧模式 ①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②院长负责制 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④医院治理人员职业化势在必行

ICU建设规范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文档序号:XXYY-ZWK0- 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编制科室: 知丁 日期: xx 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

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 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急诊

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 就诊敞,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 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 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

诊所管理制度中医诊所规章制度

诊所管理制度-中医诊所规章制度 西医诊所各项规章制度 西医诊所各项规章制度 门诊工作制度: 一、门诊医生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二、工作中要做到体贴关心病员,热情主动、态度和蔼,用文明语言、热心解答病员的询问。 三、诊断、检查疾病要认真细致并做好门诊病人登记,做好疫情报告。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和药物过敏情况。 四、门诊处方、观察病例要严格按照处方和观察病例的书写要求与格式书写。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遗嘱。 五、对危重、难以确诊的患者及时

请上级医疗机构医生会诊或提出转诊意见。 六、对高烧病员、极危重、老幼病人应优先安排就诊。 七、门诊应该保持清洁整齐、不断改善门诊环境。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知识。 八、医生要采取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合理用药,尽量减轻病员负担。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治疗室工作制度: 一、保持室内清,每做完一项处理要随时清理;每天消毒一次。除医生和被治疗病人外,其他人员不许进入。 二、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清洁区、污染区严格分开。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带工作帽及口罩。 四、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周更换两次。 五、无菌物品必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者必须重新消毒。

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消毒记录及器械消毒液的配置、更换记录,防止交叉感染。 七、注射、处置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八、配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有无变质,针剂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九、易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需做药敏试验者必须做药敏试验。特殊药品要反复核对,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十、注射、处置时,病人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 药房工作制度: 一、调配处方前必须查对患者的姓名、年龄、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方法、禁忌症等,审查后方能调配。 二、配方时要精神集中,细心谨慎,不得估计取药,处方调配后,应严格核对后方可发出。

急诊科建设和管理指南(试行)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

最新中医医院质控管理细则

中医医院质控管理细则 (试行) 一、各科建立科内《科室质控管理制度》,设立科室质控小组,确定质控员,明确质控检查的方法、方式及次数,要求质控范围覆盖本科医疗质量的每个环节,并保留质控检查原始记录备查。质控科将通过查看质控检查记录检查各科是否执行质控管理规章制度。 二、凡检查发现科室未成立或由于人员变动而未及时调整科室质控小组,无《质控管理规章制度》或不按质控制度落实,则每次扣科室主任100元,直至建立并落实制度。无年度质控工作计划或年度工作总结扣科室300元。 三、各科室质控员每月应在15日以前把上个月的医疗质量评估表上报质控科,迟交一天扣10元,逐日累计。报表数据必须填写准确,错填、缺项一处扣10元,以此累计。必须如实填写存在问题及科室整改措施,无分析或无具体整改措施扣科室100元。 四、医务科、质控科每季度组织环节质量检查小组到各科进行环节质量交叉检查,被检查科室不配合检查按每次扣科室200元。 五、环节质量检查或终末质量检查发现缺陷3天必须修改完毕,凡超时不修改则每份扣责任人30元,继续延期不改则每超过1天扣10元直至修改完备。 六、各科自查中,转科病历发现缺陷,应在24小时内由病历所在科室主管医师通知原科室主管医师修改完备。质控科抽查时发现转科病历存在缺陷,扣缺陷科室及病历所在科室各50元(如病历所在科室已通知缺陷科室,则不扣病历所在科室款而双倍扣缺陷科室)。 七、凡被质控科检查发现在科内自查中已发现病案缺陷,而责任人超

过3天又未修改则扣科主任10元,质控医生10元,责任人30元。 八、临床各级医师须按《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及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书写病案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记录全面、及时准确。⑴一般入院记录24小时内完成,危急重症入院当班完成;⑵首次病程记录、转出、转入记录、手术计划、术前讨论、术前小结、手术记录、术后记录要及时完成;⑶入院头三天连续记录;⑷术后三天连续记录; ⑸对ICU或CCU及下病危的患者,至少每天记录一次,下病重通知的患者,每两天至少记录一次,病情有变化随时记录,病情稳定的病人病程记录时间间隔最长期限不能超过3天;⑹住院时间>37天者必须书写阶段小结。违反以上规定则按质控方案的病历评价标准扣分。 九、进入手术室手术前必须完成医疗文件书写的规定:⑴择期手术必须要书写术前小结、手术计划、大中型手术要有术前讨论,并签好手术同意书;术前要有上级医师查看病人并有记录。择期手术前必须完成上述记录,否则手术室应拒绝安排手术,如缺少上述医疗文件而手术室已安排手术则每例扣手术室50元。⑵手术记录必须及时完成,应由手术者书写,要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违反以上其中之一则每处扣责任人50元。 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对新开医嘱、停用医嘱、变更治法及用药要求有理有据,对各种检查回报结果必须前后对比及其分析,各种诊疗操作、会诊结论等及时记录,未记录则视为缺陷,每处扣5元。所有的理化检查治疗必须有针对性(医保病人严格按医保管理执行)。治疗用药必须有理有据,与病情、诊断相符合。对既往曾有过其他病史,对此次诊疗有一定影响的,如需做进一步追踪检查及治疗应与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并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对诊断未明,需做多方面检查以帮助确诊的,

重症医学指南

目录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草案)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草案) ……………………………………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一、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经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反复酝酿、讨论,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随着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本会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订。 二、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三、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四、ICU的人员配备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五、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 一、医院管理 (一)依法执业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及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 2.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医院及科室命名规。 3.聘任和使用具备相应岗位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禁止专业技术人员超围执业。 4. 按照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规定实行诊疗技术准入和开展相应手术项目。 5.按照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校验。 6.按照规定发布医疗广告。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 1.医院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合理,满足管理工作需要。 2.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并能及时修订完善,职工熟悉本岗位职责及相关规章制度。 3.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三重一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建立院、科两级管理责任制,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4.院、科级领导了解、掌握有关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专门的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5.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容包括中医药继承发展与创新及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并组织实施。 (三)人力资源管理 1.有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落实岗位职务聘任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达到规定的比例,医院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和科室领导的任职资格符合规定要求。 2.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准入、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医师考核办法,建立专业技术档案。 3.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和梯队建设制度并组织实施。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做好老中医经验继承、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等工作。 4.加强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学科(专科)带头人选拔、培养、使用机制。 5.建立激励和奖惩制度,完善医院奖金分配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按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工作绩效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等取酬的分配机制。 (四)应急管理 1.有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事故等)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承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 3.及时、妥善处理医院突发事件。 4.在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措施中,应保障中医药的充分参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五)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符合《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试行)》,满足医院管理和临床工作需要。 2.信息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高效,可连续、系统、准确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