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 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7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板块构造理论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内力的作用之下。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的相互挤压碰撞,产生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则是岩石圈活动频繁地带;

②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③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作水平运动。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北回归线;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注意:

①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及美洲板块。

②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张裂而形成。

③印度洋板块的三块较大陆地:澳大利亚、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及印度半岛。

④赤道穿过六大板块(太平洋东部有一部分属于南极洲板块)。

⑤南美洲落基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3.常考的板块边界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板块交界处(或地壳运动活跃处),岩浆活动,有色金属丰富

5.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常见地形有关的问题。

(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2)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3)【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

①在浅海环境下接受沉积,形成红色砂岩(沉积岩)

②经地壳运动发生隆起抬升(地壳上升)

③再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该景观。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1.褶皱:

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向上拱起的为背斜,一般形成山地

向下弯曲的为向斜,一般形成谷地。

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

2.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水平断裂,错开原有的地貌类型;

垂直断裂: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地垒】,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断裂面】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

岩浆活动由主要是由侵入型岩浆沿中心管道喷发(点状式喷发)而形成火山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