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摘要:植被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向和经向规律,还包括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本文通过以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并对由此产生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白山;植物分布;垂直地带;景观特性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1.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1植物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联系

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植被的垂直分布类似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1.2植物垂直分布的特点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带千差万别,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

1. 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垂直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 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

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

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4. 水平带和垂直带上同类植被在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如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存在明显的区别;

5.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下限海拔高度向两极逐渐降低,森林带的上限海拔高度也有类似规律;

6. 垂直带中每个植被带的宽度互不相同,且随气候差异而变化;

7. 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此外,山脉的走向也影响垂直带谱。

2.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景观带

长白山历史悠久,地势复杂,地貌、气侯、土壤和植被等综合因素,与平原地区和一般山地显著不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从山下到山顶呈现出明显地、有规律地更替和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特征。

长白山是世界植物的宝库,包括了从东北亚到北极的所有植物。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垂直高度不到二公里的山坡上,大自然鬼斧神功,把各种植物安排得井然有序。

在长白山高程2600米和水平距离几十公里的垂直分布带中,基本上浓缩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范围的壮丽景观。随着海拔、气候、土壤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植物的组成和分布与平原或一般山区显著不同,从低海拔的山下到高海拔的山顶呈现出4个明显地、有规律地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带。

2.1针阔混交林景观带

针阔混交林景观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植被是生长在由玄武岩构成的平缓台地上,为我国山地植物水平分布的代表型。山地棕色森林土是本带的主要土类,在排水不良的谷地和封闭沼泽地上发育着沼泽土。红松针阔混交类型是本带的主要代表类型,在水湿地上生长有成片的黄花落叶松,北侧局部地块生长有长白松片林。长白松树干笔直,树皮赤黄,树冠短小,树姿雄美,又名美人松。

长白山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群落外貌常雄伟壮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结构杂。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针阔混交林的代表植物种,针叶树占势的以红松为代表性植物,树高常达30—40米,位居第一层。红松为半阴性树,幼需要在避光的条件下发育,其树干笔直大,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长白山珍树木之一。第一层的针叶树除红松外,有长白落叶松、红皮臭、鱼鳞松、长白,以及为数不多的紫杉等。阔叶树有:春榆、蒙古栎、水曲柳、胡桃楸、山杨、白桦、大青杨等。

在混交林内的灌木种类也相当的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灌木有毛榛、五加及刺五加、卫矛、忍冬、接骨木、悬钩子、刺玫、蔷薇等。

在混交林下的草本植物更为繁多,往往形成小片纯群,高者可达一米以上,低者仅在10厘米左右。常见的有山茄子、棉马、木贼、蕨、掌叶铁线蕨、阴地苔等。在混交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主要的有山葡萄、狗枣子、软枣子、木通、五味子等。它们常常紧密的缠绕在乔木和灌木之间,使人们穿越非常困难,颇有亚热带森林的景象。

在本带的兽类有东北虎、黑熊、黄鼬、水獭、梅花鹿、马鹿野猪等,鸟类有鸳鸯、白腹兰翁鸟、大杜鹃、三宝鸟等,爬虫类有腹蛇、松花蛇和草蜥等,两栖类最主要的是哈士蟆(林蛙、田鸡),鱼类主要是细鳞鱼、青鳞子等山区冷水鱼类。

2.2针叶林景观带

本带位于玄武岩台地上的针阔混交林景观带的上部,海拔在1000—1800米之间。地貌主要是由玄武岩所组成的倾斜熔岩高原,土壤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凉爽,空气相对湿度大。树木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树高林密,四季常青。

针叶林带的植物种类较针阔混交林贫乏,针叶树占绝对优势,为数不多的阔叶木仅在林下零星分布。树冠郁闭度很大,林下阴暗潮湿,几乎被藓类独霸,成为“藓的世界”。灌木和草本多为阴性植物,群落结构清晰简单。红松在本带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在海拔1600米以上几乎绝迹,而鱼鳞松、臭松则由下而上逐渐增加。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影响到植物各属成份上变化。根据红松分布及林木组成、林木结构等,又可以把本景观分成两个部分:海拔1000-1600米为明针叶林亚带,由1600-1800米为上部暗针叶林亚带。明针叶林亚带,为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灰化现象不明显,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灰化现象亦加明显,枯枝落叶层也愈厚。森林植物是以红松、云冷杉为主。此林的植物组成比例随小地形、小气候的变化而不同。岗地上红松较多,在植物组成成分中占优势,斜坡上云杉,冷杉占优势。在北坡常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混交。长白落叶松在群落组成成分中占优势。亚针叶林带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如针阔混交林带中繁盛,原来是针阔混交林中的小乔木,在本带成为灌木状。其次还有长白瑞香、林奈草等小灌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耐阴湿的木贼、尖齿蹄盖蕨、午鹤草和石松等。在冷湿阴暗处还有塔藓等。林下植物也具备了针阔混交林和亚针叶林的过渡性。

暗针叶林亚带,具有弱灰化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由于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更加冷湿,经常被云雾所笼罩。红松在本带已告绝迹,植物群落主要由鱼鳞松、臭松、红皮臭所构成的针叶树纯林,只在迎风的石质坡岗地见有稀疏的岳桦分布着。由于本带树木分枝稠密,林冠郁闭度大,林内特别阴暗,故有暗针叶林之称。

本带阔叶树有少数的花楸和岳桦等小乔木分布在林中。灌木发育很差。只有零星分布的茶藜属植物和呈块状分布的高山桧、宽叶杜香等。草本植物除了大鳞毛蕨等大型草本外,其他均为细弱的小型草本,常与苔藓交织在一起。本带苔藓植物特别发达,苔藓厚度可达10厘米以上。世界上少有的加拿大山茱萸在本带内亦有分布。由于林内空气极度潮湿,故在林冠的中、下层树枝上有大量的地衣松萝、披挂其上、随风飘摆。

紫貂、松鼠为这一带兽类动物的代表种。鸟类有三趾啄木鸟、鸲鹅和代菊莺等。

2.3岳桦林景观带

岳桦林景观带在海拔1800—2000米之间,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的下部,地面坡度陡峻,气温低,雨量丰沛,风力强大,蒸发量较小,相对湿度甚大,土层很薄,主要土类为山地生草森林土。

岳桦林带是针叶林和山地苔原之间的过渡带,是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的特殊结合,并有自己的特殊成带的岳桦林景观植被类型,是历史植被产物。在本带中,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彼此互相渗透,形成了复杂的植被镶嵌性,乔木以岳桦为主,还有云杉、冷杉、落叶松、东北赤杨等,灌木主要有牛皮杜鹃、笃斯越桔等,因气候条件较严酷,动物食料贫乏,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亦少。

岳桦林木稀疏,矮曲成丛生状态。矮曲和稀疏程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大,在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能适应高山严寒的气候、瘠薄的土壤和强风的吹袭。

由于夏季凉爽,是大型兽避暑的好地方,每年入夏,马鹿、野猪、狍子、熊等,为了避开炎热和蚊、虻,都迁居到这里。

2.4高山苔原景观带

高山苔原处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中、上部。主要岩石为各颜色的粗面岩,地表覆盖着很厚的火山灰、火山砾、浮石等。地形多呈放射状分布的平缓岭脊及羊尾沟。

在岩石裸地上掘洞穴居的高山鼠兔,是高山苔原带唯一的兽类。白腰雨燕,飞翔迅速,有如闪电,同领岩鹨定居在悬崖峭壁上,耐严寒,迎风雪,是高山苔原景观带中最常见的鸟类。

按着苔原植物群落组成的优势种植物的性质,外貌结构及生存环境的特点,作为植被分类的标准,可将山地苔原植被划分三个基本类型:一是小灌木地衣苔原,二是草本灌木苔原,三是石质苔原。

小灌木地衣苔原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300米高山苔原带的中下部风力较弱的缓坡和碟形洼地中。代表植物以牛皮杜鹃,笃斯越桔,苞叶杜鹃,松毛翠,八瓣莲等小灌木占优势,地衣呈斑块状分布。

草本灌木苔原分布面积较小,多在沟峪部湿度较大之处,群落的组成以苔草属,禾本草,大白花地榆、长白景天、深山耧斗菜等草本植物为主。灌木有牛皮杜鹃,松毛翠,圆叶柳等,分布数量较少。

石质苔原,在海拔2600米以上,风势猛烈,岩石裸露,几乎没有土壤发育,所以这里的植物非常稀疏,植物种类极度贫乏,只有长白棘豆,长白景天等草木植物微弱地生长,株高只有5—10厘米左右。在局部裸露的地方常分布大片的苔藓群落,形成厚达10-15厘米的藓褥。

在高山苔原带海拔2500米以上,生有高山柳等三种小柳树。在我国,这三种小柳树只有长白山上有。

3、长白山植物垂直分布景观特征

长白山植被属长白区系植被。由于山体高程高差相对较大,气候、土壤条件随海拔梯变化明显,导致植被也随海拔出现垂直分异,形成四个典型植被垂直带。正如上文所述从下到上依次为针阔混交林带、暗针叶林带、岳桦林带、高山苔原带。每个景观带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的动植物群落,这些群落形成了长白山垂直各带景观的阶段性景观。

3、1针阔混交带景观特征

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比例在本带随海拔高低而有规律地变化。针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随海拔增高而减少。由于该带地形平缓,气候温和、湿润,林下发育着较好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因此,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藤本植物十分繁茂,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森林茂密,树干高大。由于植物种类繁多,生长繁茂,野生动物的食料比较丰富,带内动物种类较多,长白山的二百多种脊椎动物,绝大多数栖息在本带中。所以森林景观的特征明显,动植物的丰富度能带来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观特征。

3、2针叶林带景观特征

由于针叶林带这一带也称云冷杉林。乔木组成以鱼鳞云杉和臭冷杉占优势。林内郁闭度大,较阴暗,该带下部主要与红松针阔混交林中的阔叶树种械树、杨树、枫桦动等混交。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如红松针阔混交林带发达。原来是针阔混交林中的小乔木,在本带成为

灌木状。其次还有长白瑞香等小灌木。草本植物主要是耐阴喜湿的木贼等,灌木生长不良,只有零星分布的茶黎属植物和呈片状分布的高山桧宽叶杜香等。草本植物除了大鳞毛威等大型草本外,其它均为小型草本,常与苔鲜交织在一起。整体的植物景观相交与针阔林带景观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减少,色彩单一,植物总体层次感减少,多样色彩景观减少。

3、3岳桦林带景观特征

岳桦林带是针叶林和山地苔原之间的过渡带,是山地苔原和森林成分的特殊结合,气候条件较严酷,动物食料贫乏,动物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亦少。岳桦林木稀疏,矮曲成丛生状态,夏季这里凉爽是避暑的动物避暑的好去处。整体山体植物景观观赏性下降,植物群落种类多样性较小,主要景观从植物景观的中心转移到山体景观观赏。

3、4高山苔原带景观特征

该带气候严寒,湿度很大,几乎是天天降水,也是吉林省风力最强、风日最多的地区。由于气候严酷,土层瘠薄,植物分布由下而上逐渐稀疏,种类逐渐减少。高大的乔木已经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

高山苔原带的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活型。植株低矮,以根系发达的匍匐状小灌木和垫状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生长期短,开花集中,适应强风的吹袭和高山的强光日照。该带植物具有大型花序和色彩鲜艳的大型花朵。每年六、七月,苔原上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灿烂夺目,宛如美丽的天然花园。

4.总结

中国长白山可划分为阔叶红松林带、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和高山冻原带4个植被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共有维管束植物134科517属1 323种。各带前10位中都包括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毛食科4个科,因此定义这4个科为长白山植被带强势科。‘长白山4个植被垂直带的区系性质是温带性质,并以北温带分布类型的属占优势。热带性质成分只影响到阔叶红松林带和暗针叶林带,分布到长白山的热带属大都是那些分布中心在热带但分布区能延伸到温带的属,其中有些属以长白山为其分布北界。随海拔的升高,温带性质逐渐减弱,寒带性质逐渐增强,显示出长白山植被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

长白山植物的特有现象比较明显,有许多生于高山冻原及其附近的长白山特有的种类,如伏帖石杉、长白鹿蹄草、毛毡杜鹃沂、高山乌头、毛苞风毛菊等。在阔叶红松林带特有种的分布最多,几乎是其他3个带特有种数目总和的一倍。而暗针叶林带、亚高山岳桦林带和高山冻原带特有种的数目相差不多。

长白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物种丰富的植物景观构成了长白山独特的景观地貌。

参考文献

1、傅沛云,李冀云,曹伟,等.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J].植物研究,1995,15(4):491-500.

2、钱宏.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分析[月.地理科学,1989, 9(1):75-84.

3、于德永,郝占庆,姬兰柱,等.2003.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相异性及其海拔梯度变化[fl.生态学杂志,22(5). 1一5.

4、王晓春,韩士杰,邹春静.等.2002.长白山岳桦种群格局的地缤计学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3 (7 ).781一784.

5、关庆如.1966.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过伐林主要类型的林学特点及其采伐与更新[J]林业科学,11(3):208一212.

6、刘琪景,赵士洞.1995.阔叶红松林与杨桦林早春阶段草本植被几种数量特征[A].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28-35.

7、吴征锰.1980.中国植被[Ml.北京:科学出版社

8、李文华,邓坤枚,李飞.1981.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 A].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物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Cl.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 34 - 50.

9、李俊清.1986.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4(1):34一36.

10、钱宏,刘琪景,等.1992.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A].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31一44.

11、钱家驹,张文仲.1980.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 A].见: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真娇研穷[C]非章.中围林仲由版补.1 51一64

12、钱家驹.1983.长白山上岳桦林的调查研究[ J].长白山地理系统。1 .1 64一181.

13、曹伟,李冀云.2003.长白山植物自然分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4、北川政夫.1941.长白山植物调查报告书.大陆科学院研究报告[M} .v(5),新京(长春).

15、徐文铎.1986.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0 (4 ): 254一263.

2021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诊断试卷(五)(附答案详解)

2021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诊断试卷(五)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前置仓是指在企业内部仓储物流系统内,离门店或消费者最近的仓储物流。某冷链 物流企业根据数据分析和自身供应链资源,选择适合的商品,提前由上级仓库配送至前置仓,进行小仓囤货,大大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如图)。据此完成1~3题。 该企业各级货仓() A. 冷藏医疗药物使用前置仓的几率高 B. 冷藏生鲜肉菜使用前置仓的几率高 C. 中央仓多选址于区域中心城市市区 D. 城市仓的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大 2.前置仓是指在企业内部仓储物流系统内,离门店或消费者最近的仓储物流。某冷链 物流企业根据数据分析和自身供应链资源,选择适合的商品,提前由上级仓库配送至前置仓,进行小仓囤货,大大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如图)。据此完成1~3题。 与中央仓相比,前置仓成本中占比较高的是() A. 场地费用 B. 员工工资 C. 货物运输费用 D. 冷藏设备电费 3.前置仓是指在企业内部仓储物流系统内,离门店或消费者最近的仓储物流。某冷链 物流企业根据数据分析和自身供应链资源,选择适合的商品,提前由上级仓库配送至前置仓,进行小仓囤货,大大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如图)。据此完成1~3

题。 前置仓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力成本低 B. 节约运输成本 C. 货物及时送达 D. 保障货物品质 4.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 牧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如图为“某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4~6题。 城镇东侧湖泊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 A. 农牧业生产 B. 矿山开采 C. 林区生产 D. 高尔夫球场运营 5.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某城镇主要产业活动包括农 牧生产、矿产开发、林木轮伐等,毗邻的湖泊是其主要水源地,近年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逐年增加。如图为“某城镇所在区域简图“。据此完成4~6题。 到河口自然保护区调查时,能直接观察到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现象是()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约110m)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如阿尔卑斯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2000m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从麓(海拔500m左右)到顶(海拔2749m)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麓到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方精云等,2004年)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24(二十四)垂直地带性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二十四):垂直地带性下图为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北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低于南坡,主要原因是 A.坡度较小 B.光照较弱 C.降水丰富 D.气温较低 2.该山地南坡山麓耕地种植最普遍的作物可能是 A.大豆、玉米 B.芒果、柑橘 C.甜菜、蔬菜 D.小麦、大麦 下图为金沙江(28°15′N)两岸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甲自然带为 A.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荒漠带 D.针阔混交林带 4.甲自然带阴坡分布上限高于阳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坡度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与②地相比,①地气温较高的原因是 A.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B.地处盆地,海拔低,热量不易扩散 C.沿岸暖流流经,对气候有增温作用 D.终年受副高控制,晴天多,光照强 6.某登山爱好者从③地山麓向上攀登,依次看到的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常绿阔叶林-热带荒漠 C.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高山灌丛 D.热带草原-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高山草甸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自然景观形成主因复杂,地区差异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我国某主要山脉的主峰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图示山地位于 A.甘肃 B.新疆 C.青海 D.西藏 8.导致图示主峰南、北坡白然带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热量 C.纬度 D.光照 读某山地南北坡气候资料图,图中实线表示气温,虚线表示降水,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该山脉山麓自然植被所具有的特征是 A.耐低温B.喜湿热 C.喜温凉D.耐干热 10.有关该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南半球中低纬度 B.不存在永久积雪冰川 C.植被都具有耐旱特征 D.南坡为阴坡和背风坡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针阔混交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荒漠 12.形成东西坡山麓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B.降水 C.气温D.洋流 下图示意我国主要植被带(①~⑩代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最有可能代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① B.③ C.⑤ D.⑦ 14.图中沿箭头所示方向 A.水分递增 B.热量递增 C.热量递增、水分递减 D.热量递减、水分递增

以长白上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 摘要:植被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包括纬向和经向规律,还包括因高度不同而呈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它是山地植被的显著特征。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逐渐下降,而湿度、风力、光照等其它气候因子逐渐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植被随海拔升高依次成带状分布。本文通过以长白山为例,阐述植被的垂直地带分布特征,并对由此产生的景观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长白山;植物分布;垂直地带;景观特性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1.植物垂直分布地带性 植被带大致与山体的等高线平行,并有一定的垂直厚度,这种植被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1植物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联系 在一个足够高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着的植被带系列,大体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的水平地带至极地的植被地带系列。例如,在西欧温带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和自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植被水平带的变化大体相似。我国温带的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所看到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的植被垂直带,也是同自我国东北向太平洋沿岸的前苏联远东地区,直到寒带所出现的植被纬度地带性相一致。因此,植被的垂直分布类似水平分布的“缩影”。 而两者间仅是外貌结构上的相似,而绝不是相同。如亚热带山地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与北方寒温带针叶林,在植物区系性质、区系组成、历史发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因亚热带山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态条件与极地极不相同而引起的。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构成该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不同山体具有不同的植被带谱,一方面山地垂直带受所在水平带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山体的高度、山脉走向、坡度、基质、局部气候等因素影响。总之,位于同一水平植被带中的山地,其垂直地带性总是比较近似的。 1.2植物垂直分布的特点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植被垂直带千差万别,但植被的垂直分布可以概括出以下规律: 1. 基带为当地典型的植被带。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垂直带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 2. 在各森林地带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与随着纬度的增加,植被类型的变化大体一致。 3.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

植物地理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地带性植被:地带性植被(zonal vegetation)又称显域植被,是指能充分反映气候类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地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的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非地带性植被(azonal vegetation)又称隐域植被,是指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显域植被:见地带性植被 隐域植被:见非地带性植被 纬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气候、土壤、植被的分布沿经度方向(东西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植被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植被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老茎生花:植物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结实。 红树植物:组成红树林的植物称为红树植物(Mangrove plants),是指生在热带浅水海滩潮间带,或是生在周期性海潮能够到达的入海河流中的木本植物。 胎生:红树林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并不从树上脱落,包藏在果实体内部的种子开始生长成绿色棒状胚轴,渐渐地变为带有胚茎笔状胎生苗,长约10~30厘米,从母株吸收营养,并利用胚茎上的皮孔呼吸,继续成长到成熟可脱离母树,坠落入滩泥,或乘着潮水,飘流他方,重新落地生根。 泰加林:狭义的泰加林是指由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松一起生长并在西伯利亚低地上形成大片的,稍微沼泽化的森林,当地称为泰加群落(taiga)。它的基本特点是阴暗、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广义的泰加林指整个北方针叶林。 阴暗针叶林:云杉和冷杉是较耐阴的树种,所以云杉林和冷杉林比较郁闭,林内比较阴暗,有时候称它们为“阴暗针叶林”。 明亮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比较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因此把这类森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长白山植被土壤野外实习报告康凯

长白山植被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天津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 08508008 康凯 2010年7月 长白山植被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一、前言: 2010年7月在刚刚考完试的时候作为地理科学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迎来了前往长白山的野外植被土壤实习考察。当天下午我们从天津站坐上了火车开始了我们这次为期7天的野外实习考察。经过了将近两天的车程在第三天凌晨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的主要实习地长白山二道白河。在经过一个上午的休息后,与第三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长白山博物馆参观,从这里了解整个长白山的历史地理概况,为之后的考察做铺垫。在之后的第四日,第五日和第六日分别前往了几个具有特色的自然带代表地(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并逐一进行了对其植被和土壤的考察。 二、长白山概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延边州安图县和白山市抚松县境内,是中朝两国的界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5A级风景区、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中国境内的白云峰海拔高度2691米,是东北第一高峰,而长白山最高峰是位于朝鲜境内的将军峰。 1、地理位置:

其位于东经100°10’~100°20’,北纬40°10’~100°20’之间的地带。主峰海拔2691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它还是图们、鸭绿、松花三江之源。长白山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长白山是一座巨型复式火山。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形成了神奇壮观的火山地貌,典型完整的动植物资源,富有北国情趣的冰雪风光。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长白山海拔约2700多米,由于气候高差悬殊及奇特的地质地貌,自下而上形成四个明显的垂直景观带,是实习植被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的理想场所。 2、地质概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以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和熔岩台地三大地貌单元,大致围绕火山中心,呈同心环状分布。长白山中心火山锥体中部, 海拔高度1700米以上,锥底部半径20公里左右,是一座复合式休眠火山。围绕长白山天池有16座山峰它们分别是:白云峰、天豁峰、天文峰、龙白峰、芝盘峰、玉柱峰、梯云峰、卧龙峰、三厅峰、玉雪峰、华盖峰、白岩峰、孤隼峰、紫霞峰,冠冕峰和织女峰,海拔都在2500米以上,其中白云峰为最高,海拔2694米也是我国东北部最高的山峰。从锥体低部向下,地势呈台阶状向下倾斜,高度渐低,坡度渐缓。向下过度到山麓倾斜熔岩高原和熔岩台地。 3、气候概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春季风大干燥,秋季多雾凉爽。年均气温在-7℃至3℃之间,7 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1 月最冷,月平均气温-20℃左右,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44℃。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小时。无霜期100天左右,山顶只有60天左右。积雪深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个别地方可达70厘米。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间,6~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三、长白山植被实习部分

长白山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长白山植物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 08地科 08508056 张思佳 一、前言 大学阶段的学期转眼已经进入了第二年末,出于要将两年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目的,学院里组织了地理学科中传统的地质实习。今年我们前去的是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许多相关专业进行自然和生态考察的地方。整个实习日程为7天,其中来回的路程就占了4天的时间,所以行程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在这次实习中,我们既学会了很多植物和土壤考察的方法,又观赏了长白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此外还增强了团队意识,因此此次实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此文就着重介绍长白山实习的主要内容。 二、长白山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地理位臵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7°56′—128°06′、北纬41°58′—42°06′它涉及范围较广,跨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其范围大致北起自我国安图县的松江镇,南和东南则沿伸至朝鲜境内,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的南岗岭。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42°00′,东经128°03′),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高达2749m)。 2、地质地貌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经过几次地质运动以后,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 长白山在地貌上明显地可分为三个环带,从下到上分别是:山前熔岩台地,山前熔岩高原和火山锥体。山前熔岩台地在海拔1000m以下,在长白山火山体的最下部,多为起伏的丘陵地带,但大体上地势是比较平坦的,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山前熔岩高地是火山锥体与熔岩台地的相连的缓斜地带,海拔为1000-2000m,呈环状围绕着山体,为一熔岩高原区。二道白河、三道白河、漫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发育在高原面上,将地表切割成波状起伏、岭谷相间的状态。火山锥体是长白山的最上部分,范围为海拔2000-2700m,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坡度很陡,河流沟谷呈放射状分布,流速湍急。下部为山麓斜坡,如裙状围绕锥体,上覆较厚的火山灰、火山砂,坡度较陡,冲沟发育较多,河流以侵蚀为主,多“V”型谷。 构成长白山山体的地层较为简单,均为长白山—天池火山岩类,其中最主要的是凝灰岩、集块岩、碱性流纹岩质粗面岩,寄生火山玄武岩及浮石等。 长白山顶上有一喷火口,地势低洼,并积满了水,成为湖泊,这就是著名的天池。湖水碧蓝、澄清,景色美不胜收。天池水的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包括融雪水),北面有一缺口,使得湖水能够外流形成高68米的长白瀑布。此次实习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在长白瀑布观景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紧接着就是冰雹,着实是很狼狈。但万幸的是,在我们准备游览天池的时候渐渐地云开雾散了,我们全班同学有幸看见了天池整个波光粼粼的水面,这也是这次实习最大的收获之一。

专题09 植被与土壤-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09 植被与土壤 植物是生物土壤是环境土壤形成的几大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植物提供水份,土壤性质的不同会造成植被分布的不同,相互适应、相互改造,土壤植被提供养分植被 反过来保护土壤 知识点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定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的分类 (1)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例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类型 森林(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特征是发育最繁茂的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特征是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温带落叶阔叶林:特征是乔木一般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特征是耐寒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

草原(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特征是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具有独特的群落外貌 温带草原:特征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特征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4.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5.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6.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 (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知识点二.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 一、水平地带性 (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 (1)热带雨林: 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 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 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有的板根可达数米,增强了对巨大树冠的支持力量。(3)攀援根:像常春藤、络石、凌霄等植物的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生出不定根。这些根顶端扁平,有的成为吸盘状,以固着在其他树干、石山或墙壁表面,而攀援上升,有攀援吸附作用,故称攀援根。(4)附生根:在热带森林中,像兰科、天南星科植物生有附生根。附贴在木本植物的树皮上,并从树皮缝隙内吸收蓄存的水分,这种根的外表形成根被,由多层厚壁死细胞组成,可以贮存雨水、露水供内部组织用,干旱时根被失水而为空气所充满。附生根内部的细胞往往含有叶绿素,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5)呼吸根:分布于沼泽地区或海岸低处的一些植物;例如水龙、红树、落羽松等。在它们的根系中,有一部分根向上生长,露出地面,成为呼吸根。呼吸根外有呼吸孔,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通气和贮存气体,以适应土壤中缺气的情况,维持植物的正常生活。还有海桑、水龙等植物。 关于茎花现象产生的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是原始的性状,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考点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地形对植被直接影响: ①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植被垂直变化明显。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②地势起伏还会造成植被阴坡和阳坡的差异,特别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更是明显。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③如果阴坡同时又是背风坡,降水和光照明显不同于阳坡和迎风坡,植被特点的差异会很大。 ④地形对雪线的影响: 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坡度较大的坡向,雪线较高;坡度较小的坡向,雪线较低。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影响因素

2、地形对植被间接影响:(通过影响气候、水源、土壤,影响植被) 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的土壤厚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与水土容易流失有关。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拓展提升】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区地处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具有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历史上曾多次火山喷发。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维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的积水而成火山湖,湖内有地下泉水上涌。天池孤悬天际,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下图示意长白山区部分地区地形,图示区域2000米以上森林难以生长,主要分布苔原植被。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 (2)分析天池湖水终年外流不息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图示区域2000米以上森林难以生长的自然条件。 【答案】(1)总体上西高东低;天池海拔最高,天池火山口地势较低洼;天池附近坡度较大,东部坡度较缓等。 (2)由于环境和地势的影响,长白山降水丰富,天池周围是降水的中心;有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补给;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天池池水损失少;天池地势高,湖水流向四周地势较低处。 (3)纬度高,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生长季节短;冬季寒冷漫长,多大风天气;土层浅薄等。 【分析】(1)地势指的是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由图可知,该地地势整体上地势起伏较大,西高东低,天池附近海拔最高;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知,天池附近等高线密度大,坡度大,而东部地区等高线相对稀疏,坡度较小;且天池为高山顶湖泊,海拔应较周围低。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6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6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及苔藓地⽊组成,⽊多数灌⽊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陆与北美⽊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第四纪冰期,苔原带⽊度扩展⽊我国阿尔泰⽊—阴⽊一线.其后,随着⽊温升⽊,苔原不断向北及⽊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受全球⽊候变暖的影响,亚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积扩⽊ D.⽊积缩⽊ (2)苔原带横跨亚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陆降⽊北部最多 (3)祁连⽊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可能是因为祁连⽊地() A.⽊前针叶林带以上⽊温⽊ B.⽊前基带⽊温⽊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温⽊ D.冰期基带⽊温⽊ 2.(2021·浙江)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列小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20·海南)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A.巫山 B.五指山 C.富士山 D.大分水岭 4.(2020·浙江)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序号所在区域自然带相同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甲农业带中的大牧场放牧业() A.投入劳动力较多 B.专业化程度低 C.产品商品率较低 D.以牧牛业为主 5.(2020·江苏)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19(秋)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新教材)】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我们生存的地球,因覆盖植被才变得生机盎然。而土壤为植被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被与土壤既是自然环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因此,对自然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分布也具有显著的规律。与大气和水一样,植被与土壤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条件。 2.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3.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土壤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 1

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 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专业及名校 《中国大学及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大学专业排名 相关专业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排名 相关 专业 开设该专业学校名称 排 名 生物地理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土壤 地理 学 西北大学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兰州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3 西北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成都理工大学 5 北京大学 5 吉林大学 6 北京师范大学 6 中山大学7 北京林业大学7 长安大学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 2

2022高考地理专题十七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含答案解析)

微专题十七: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 【点拨高考】该考点为高频考点,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高考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象,比拟注重考查自然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江苏卷、浙江卷、全国【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山东卷均有涉及,纵观历年试题均为重点考查内容。 【知识梳理】植被垂直地带性是指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交替地变化。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候,一个高度足够的山体,从山麓到山顶,更替的植被带系列类似于该山所处的水平地带植被到北极的水平地带植被。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的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一、垂直自然带的影响因素 (一)受纬度影响,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山地中分布高度不一样。同一自然带在高纬分布低,低纬地区分布高,低纬地区热量充足,有利于植被的生长,能分布到更高的海拔。 (二)受坡向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同一山地中不同坡向分布高度不一样。 1 .阳坡与阴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来网移动,山脉的不同坡向热量区别不明显,阳坡与阴坡的差异较小,实际分析时较少考虑。一般来说,东西走向的山脉分为南坡和北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回归线以南地区相反。阳坡接收太阳辐射量多,气温较高,自然带分布高;阴坡接收太阳辐射量少,气温低,自然带分布低。比方阿尔卑斯山,南坡为阳坡,气温高,同•自然带分布高。 在气候偏干旱地区,也可能出现阴坡某些自然带分布较高的情况,这是由于阳坡气温高,蒸发大,水分更缺乏,自然带分布低,而阴坡气温相对更低,蒸发更弱,水分更充足,反而自然带分布更高。比方阴山,北坡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水分更充足,某些自然带分布反而更高。 2.迎风坡与背风坡

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de)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de)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de)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de)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de)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de)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de)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de)强弱决定着降水(de)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de)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de)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de)存在,迫使高原面上(de)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de)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de)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de)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de)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de)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de)东喜马拉雅山地(de)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de)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de)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de)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de)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de)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de)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de)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de)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de)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de)纬度,带谱(de)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de)各个垂直带(de)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de)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de)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de)特征. (4)在旱季显着(de)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de)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de)山地,阴阳坡(de)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de)加强,山地植被(de)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de)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de)上移相关(de)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de)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描述东天山西部和东部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东天山是我国境内的一座重要山脉,横亘在新疆北部地区,绵延千余公里。其西部和东部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是东天山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植被和动物等方面对东天山西部和东部的自然带特点进行描述。 一、地形地貌 东天山西部地理特点: 1. 高山峻岭:西部地区山峦起伏,山势险峻,地形多为高山峻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 冰川湖泊:西部地区冰川分布广泛,形成了众多湖泊和河流,如赛里木湖、喀纳斯湖等。 3. 气候干燥:西部地区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较少,气候干燥,是典型的荒漠与草原交错地带。 东天山东部地理特点: 1. 丹霞地貌:东部地区地形以丹霞地貌为主,丹霞地貌表现为赤红色的山体,形态奇特,层理清晰。

2. 河谷盆地:东部地区山地间分布着广泛的盆地和河谷,形成了丰富 多样的地貌景观。 3. 气候湿润:东部地区受到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充沛,气候湿润,是植被生长的良好环境。 二、植被 东天山西部植被特点: 1. 草原植被:西部地区草地广袤,分布有高山草甸和荒漠草原,植被 生长繁茂。 2. 高山森林:西部地区山地上分布着针叶林和落叶林,树木繁茂,森 林覆盖率高。 3. 沙漠植被: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为荒漠化地带,植被以沙漠植物为主,如沙棘、胡杨等。 东天山东部植被特点: 1. 林带植被:东部地区山地上呈现出明显的森林分布带,依次为针叶林、落叶林和灌木林。

2. 河谷植被:东部地区河谷地带植被茂盛,森林和草原交错分布。 3. 湿地植被:东部地区湖泊和河流周围分布有大片湿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植被景观。 三、动物 东天山西部动物特点: 1. 高山动物:西部地区分布有藏羚羊、雪豹等高山动物,适应高寒环境。 2. 沙漠动物:西部地区沙漠地带有狼、狐等沙漠动物,对干旱环境较为适应。 3. 湖泊动物:西部地区湖泊和河流中栖息着鱼类、水鸟等湖泊动物。 东天山东部动物特点: 1. 森林动物:东部地区森林裙落中分布有狍、熊等森林动物,树木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植被特征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植被特征和相关因素的分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图2),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岩体松散,土层厚 B.位于阴坡,光照少 C.气候寒冷,多大风 D.地势陡峭,多落石 2.研究发现,近年来图中岳桦林带的树龄随海拔升高而减小。该现象表明( ) A.针叶林带正在下移

B.岳桦林种群在萎缩 C.植被演替正在停止 D.岳桦林带正在上升 解析第1题,高山上的气温低、风力较大,土壤薄且贫瘠,不利于树木生长,植物呈匍匐状,可减少风力的破坏,也起到减少寒冷的威胁。第2题,随着海拔升高,岳桦林是年龄越小,说明这些是刚刚长出不久的新岳桦林树。是由于全球变暖,山地高处的气温条件变好,可以满足岳桦林的生长,导致岳桦林带的分布海拔升高了。 答案 1.C 2.D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3~5题。 3.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风化作用 4.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移动 D.拦截径流和泥沙 5.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平原地区 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中表示径流的箭头可知,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流水作用,灌丛将流水挟带的泥沙拦截,形成堆积物。选B。第4题,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D对。有植被阻挡,地表径流不会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可能会减少,A、B错。从图中不能看出有冰川分布,C错。选D。第5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选A。 答案 3.B 4.D 5.A 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读下表,完成6~7题。 乔木层 (%) 灌木层(%) 草本层(%) 总计生物量(吨/ 公顷) Ⅰ98.25 1.62 0.13 233.49 Ⅱ97.87 2.08 0.05 524.55 Ⅲ97.41 2.45 0.14 415.81 Ⅳ—95.06 4.94 20.86

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⑴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 ▪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 (一)立木层 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立木层中的树种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支配环境。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主要树种同时又是优势树种,但是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种。 ▪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生高度略低。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风为主的防守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 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属次要树种。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的喜光树种,适者生存占据了地盘。被誉为先锋树种。 (二)下木层 ▪下木即林内的灌木,但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这一点是与幼树区别的重要标志)。 ▪下木对防护、更新有重要影响,也具有经营上的意义。 (三) 地被物层 ▪死地被物层:指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 ▪活地被物层: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居林内最下层,往往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层。 (四)层外植物 ▪又称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志。层外植物利害具有双重性:有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 1)树种组成 ▪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 ▪林分由一个树种组成者,称为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者,称为混交林。▪树种组成,是决定林分价值的重要标志。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多混交林;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树种组成简单。 ▪2)林相(林层) ▪乔木林冠的层次状况,称为林相。林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为复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者,称为连层林。 (3)林龄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5章+第1节 主要植被和自然环境及答案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示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3.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尺度上植被变化规律。(重难点 ) 一、主要植被 1.植被的含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植被分类⎩⎨⎧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森林 (1)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等。 (3)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4)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4.草原 (1)分布: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3)热带草原: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湿季,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万物

凋零,满目枯黄。 (4)温带草原: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季相变化明显。 5.荒漠 (1)分布:干旱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 ①必然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②表现:环境影响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 (2)大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②表现⎩⎨⎧ 从赤道向两极: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递减→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植被带状分布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不同→植被依次为森林、 草原、荒漠 (3)中尺度上 ①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 ②表现: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破坏植被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恢复植被可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