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案件期限大全
- 格式:docx
- 大小:26.39 KB
- 文档页数:11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审限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从立案之日起至作出裁判文书止,应当适用的法定期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案件的审限作出了明确规定,以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
本文将对民事案件审限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二、民事案件审限的适用范围1. 适用范围民事案件审限适用于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二审民事案件、再审民事案件和执行案件。
2. 不适用范围(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2)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3)法律、法规规定不适用审限的案件。
三、民事案件审限的期限1. 第一审民事案件(1)普通程序: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2)简易程序: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2. 第二审民事案件(1)普通程序: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2)简易程序:立案之日起一个月内审结。
3. 再审民事案件(1)再审案件适用第一审程序审理的,按照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审限执行;(2)再审案件适用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按照第二审民事案件的审限执行。
4. 执行案件(1)一般执行案件: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结;(2)特殊执行案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执行期限。
四、民事案件审限的延长1. 延长条件(1)因当事人申请延期审理的;(2)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意外事件导致审理期限无法正常进行的;(3)因其他原因导致审理期限无法正常进行的。
2. 延长程序(1)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需要延长审限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2)上级人民法院同意延长审限的,应当及时通知下级人民法院;(3)下级人民法院收到上级人民法院的批准通知后,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五、违反民事案件审限的法律责任1. 违反审限的法律责任(1)人民法院未在法定期限内审结民事案件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人民法院未在法定期限内执结执行案件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违反审限的处理措施(1)人民法院应当对违反审限的行为进行调查,查明原因;(2)对违反审限的责任人,应当依法给予处分;(3)对因违反审限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执行案件的期限是多少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生效判决书的,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是2年,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关于执行案件的期限的问题,下面由我为你详细解答。
一、执行案件的期限是多少1、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执行的期限是6个月,法院超过6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2、申请人申请执行的期限是2年。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期限】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
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
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要哪些材料1、强制执行申请书一份。
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就要加盖公章。
申请人是自然人的,那么就由本人在强制执行申请书上签名或捺手印。
这里需要注意地是,强制执行申请书不得使用圆珠笔书写,不得使用复印件。
2、证明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材料一份,受委托代为申请强制执行的,一并委托代理资料。
申请人申请执行非法院法律文书的,就还要被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材料一份。
3、具有强制执行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原件一份和复印件两份。
法院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需要加盖承办法官的法律文书生效章,具体有如下要求:(1)如果是经过两级法院审理,一、二审法院的法律文书就都要;(2)仲裁机关出具的生效法律文书就要附上仲裁机关关于法律文书已经生效的函件或双方当事人已签收的送达回执原件一份;(3)行政机关出具的生效行政法律文书就要附上当事人已签收的送达回执以及证据材料原件一份。
民事诉讼期限汇总(收藏帖)来源│众合教育司考(zhonghesk)⽂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场。
如来源标注错误请告知删除。
投稿:tougao@民事诉讼期限汇总诉讼时效普通2年诉讼时效⾃权利⼈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受侵害之⽇起算。
1年诉讼时效⾝体收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
3年诉讼时效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
4年诉讼时效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合同提出诉讼或仲裁的。
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受侵害之⽇起20年。
第三⼈撤销之诉第三⼈对已经发⽣法律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的,应当⾃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起6个⽉内,向作出⽣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民法院提出。
对指定监护不服的起诉被指定的监护⼈不服指定,应当⾃接到通知之⽇起30⽇内向⼈民法院提出异议。
部分特别程序的异议期限对⼈民法院作出的确认调解协议、准许实现担保物权的裁定,当事⼈有异议的,应当⾃收到裁定之⽇起15⽇内提出;利害关系⼈有异议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之⽇起6个⽉内提出。
选民资格案件公民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的申诉所作的处理决定,可以在选举⽇的5⽇以前向选区所在地基层⼈民法院起诉。
确认调解协议案件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由双⽅当事⼈依照⼈民调解法等法律,⾃调解协议⽣效之⽇起30⽇内,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民法院提出。
公⽰催告案件利害关系⼈因正当理由不能在判决前向⼈民法院申报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判决公告之⽇起1年内,可以向作出判决的⼈民法院起诉。
申请财产保全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应在48⼩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即执⾏。
申请⼈应该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内起诉。
诉中财产保全情况紧急的,法院应在48⼩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该⽴即执⾏执⾏保全的解除债权⼈因对⽅当事⼈转移财产等紧急情况向执⾏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债权⼈在法律⽂书指定的履⾏期间届满后5⽇内不申请执⾏的,⼈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民事案件追诉期是⼏年现在的⽣活环境对于劳务派遣的⽤⼯形式相信⼤家都不是很陌⽣,他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订⽴劳动合同,把劳动者派往另⼀个地⽅⽤⼯的⼀种形式,那么民事案件追诉期是⼏年,有什么规定呢?下⾯由店铺⼩编详细为你进⾏解答。
⼀、民事案件追诉期是⼏年民事案件追诉期是3年,有特殊规定的,依照相应的规定。
《民法典》第⼀百⼋⼗⼋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权利⼈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之⽇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权利受到损害之⽇起超过⼆⼗年的,⼈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事诉讼的条件有哪些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
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指民事纠纷的⼀⽅当事⼈,争议的权利义务直接影响该公民、法⼈或者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
间接受本案影响的⼈,⾮依法律规定,不得向纠纷的⼀⽅当事⼈提起诉讼。
⽐如,婚姻纠纷,夫或妻都可以提起离婚诉讼,但他们的⼦⼥或者⽗母不得以⾃⼰的名义对夫或妻提起离婚诉讼。
2、有明确的被告。
即原告必须指出被诉对象是谁,是某公民、某单位,还是某公司、企业。
没有明确的被告,法律关系⽆法证实,⼈民法院也⽆从开始审判活动。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诉讼请求指当事⼈通过诉讼想要达到的⽬的。
作为诉讼请求⼀般有以下⼏种类型:⼀是请求⼈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或者法律事实,⽐如请求确认双⽅的收养关系,请求确认某公民失踪或者死亡;⼆是请求对⽅当事⼈履⾏给付义务,⽐如请求对⽅赔偿损失,请求对⽅偿还贷款本息;三是请求变更或者消灭⼀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如请求离婚,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4、属于⼈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民法院管辖。
属于⼈民法院的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指提起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和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财产关系或者⼈⾝关系的诉讼。
民事案件审理期限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案件审理的期限。
具体规定如下:
一、简易民事案件审理期限
对于争议较小、纠纷较简单的简易民事案件,法院应当自案件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判决。
二、一般民事案件审理期限
对于一般民事案件,法院应当自案件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一审判决。
其中,对于需要伸延审理期限的案件,法院可以经过特别授权的审理人员延长一次,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三、复杂民事案件审理期限
对于特别复杂的民事案件,法院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延长。
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一次审理期限的三分之一。
四、期间计算规定
民事案件审理期限的计算是不包括起诉状送达被告的时间。
五、特殊情况下的审理期限
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民事案件,如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或者需要保护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等,法院可以采取加快审理进程的措施,缩短审理期限。
六、延长审理期限的决定
凡是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案件,应当由审理该案件的法官向审
判委员会报告并报请批准。
审判委员会以决议的形式作出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民事案件审理期限规定了对纠纷的及时处理和快速解决,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审理期限进行适当延长,以确保审理的公正和准确。
民事执行案件期限及其特殊规定(一) 执行的期间1. 结案期限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在立案之日起 6 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在立案之日起 3 个月内执结。
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
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 5 日内提出。
《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第一条2.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的特殊规定自执行案件立案之日起已超过三个月且符合法定条件才能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规定》第一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五年内,执行法院应当每六个月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规定》第九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送达申请执行人以后,执行法院应当在七日内将相关案件信息录入最高法院建立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信息库,并通过该信息库统一向社会公布。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规定》第十二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公布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信息错误的,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更正。
执行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在三日内予以更正。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规定》第十四条出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执行完毕等依法应予屏蔽的情形,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将案件信息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信息库中屏蔽。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规定》第十八条3. 不计入办案期限的期间六个月期间,不应当计算执行中的公告期间、鉴定评估期间、管辖争议处理期间、执行争议协调期间、暂缓执行期间以及中止执行期间。
《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1)公告送达执行法律文书的期间;(2)暂缓执行的期间;(3)中止执行的期间;(4)就法律适用问题向上级法院请示的期间;(5)与其他法院发生执行争议报请共同的上级法院协调处理的期间。
《关于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第十三条(二) 暂缓执行暂缓执行的期限应当与担保书约定一致,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10 条法院在收到暂缓执行申请后,应当在十五日内作出决定,并在作出决定后五日内将决定书发送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
第1篇一、引言法律追诉期,又称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期限。
法律追诉期的存在,一方面保障了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本文将探讨我国各类案件的法律追诉期,以期为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一般诉讼时效1. 诉讼时效期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1)诉讼时效的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2)诉讼时效的中断: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诉讼时效的延长: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三、特殊诉讼时效1. 特殊诉讼时效的种类(1)短期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短期诉讼时效期间为六个月。
(2)长期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长期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十年。
2. 特殊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1)短期诉讼时效适用于以下情形: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长期诉讼时效适用于以下情形:继承权纠纷;受遗赠人请求支付遗赠的财产;请求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
四、各类案件的法律追诉期1. 刑事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民事诉讼法时间一览表一、起诉时限根据《民事诉讼法》,起诉时限是指民事诉讼的起诉阶段必须遵守的时间限制。
具体规定如下:1.普通民事案件对普通民事案件提起诉讼的时限,根据案件的性质和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起诉时限为两年。
但对于房屋买卖、建筑工程、医疗事故等特殊民事案件,起诉时限可以延长至三年。
2.合同纠纷涉及合同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一般为两年。
但如果合同中约定了更长或更短的起诉时限,双方应当遵守合同的约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合同中约定了质量保证期或者过渡期,起诉时限从该期满之日起计算。
3.人格权纠纷涉及人格权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一年,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4.劳动争议涉及劳动争议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一年。
5.知识产权纠纷对于知识产权相关纠纷的民事诉讼,起诉时限为三年。
这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维权案件。
二、中止时限中止时限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内部或外部因素导致案件无法继续审理的一种时间限制。
以下是部分常见的中止时限:1.举证期限在一般的民事诉讼中,原告在起诉状中应当附上证据材料。
被告在法庭开庭前提交答辩状时,应当附上本人的证据材料。
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告知对方当事人证据的种类和数量。
举证期限一般不超过开庭前十五日。
2.申请证人出庭的时间在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案件中,对证人的传票应当提前五日送达。
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在收到传票后三日内到达法院。
3.申请鉴定的时间对需要鉴定的案件,当事人应当在开庭前申请鉴定,并提供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信息。
鉴定结果应当在开庭前五日提交法院。
三、裁判时限裁判时限是指法院在民事诉讼案件中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时间限制。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作出判决或裁定的时限为:1.一审案件对于一审案件,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后六个月内作出判决。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十个月。
2.二审案件对于二审案件,法院应当在收到上诉状后三个月内作出判决。
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至六个月。
第1篇在我国的司法体系中,民事案件的审限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制度。
审限是指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依法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案件的审理工作。
以下将从法律规定、审限期限、特殊情况及法律后果等方面对民事案件的审限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案件的审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此外,《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二、审限期限1. 普通程序案件: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2. 简易程序案件: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一个月。
3. 审判监督程序案件: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三、特殊情况1.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致使案件审理无法在审限内完成的,可以延长审限。
2. 当事人因正当理由申请延期审理的,可以延长审限。
3. 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延长审限的,可以延长审限。
四、法律后果1. 逾期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并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2. 逾期审结的,当事人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3. 逾期审结的,上级人民法院可以责令下级人民法院改正或者重新审理。
五、总结民事案件的审限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的重要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案件的审限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严格遵守。
在实际工作中,人民法院应当充分考虑特殊情况,确保案件在审限内审结,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案件期限大全(最新)一、一审诉讼时效(1)普通2年诉讼时效。
自权利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
(《民法通则》第135条)(2)1年诉讼时效。
身体收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的。
(《民法通则》第136条)(3)3年诉讼时效。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
(《环境保护法》第42条)(4)4年诉讼时效。
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提出诉讼或仲裁的。
(《合同法》第129条)(5)最长诉讼时效。
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20年。
(《民法通则》第137条)申请财产保全(1)诉前财产保全。
法院接受申请后,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立即执行(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
申请人应该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起诉或者申请仲裁。
(《民诉》第101条)(2)诉中财产保全。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情况紧急的,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该立即执行。
(《民诉》第100条)(3)对财产保全或先予执行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民诉》第108条)(4)诉中证据保全。
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
(《证据规定》第23条)立案法院应在收到起诉状或口头起诉后7日内立案,立案庭应在决定立案的3日内移送审判庭。
(《审限若干规定》第6、7条)公告送达(1)国内。
适用于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用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
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60天的,视为送达。
(《民诉》第92条)(2)涉外。
适用于不能用其他方式送达的。
自公告之日期满3个月。
(《民诉》第267条)答辩期(1)国内。
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被告应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答辩,法院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发送原告。
(《民诉》第125条)(2)涉外。
答辩期30日,并可申请延长。
(《民诉》第268条)应在答辩期间内提出,法院应在收到异议之日起15日内作出书面裁定。
对该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民诉》第127条。
合议庭人员通知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
(《民诉》第128条)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双方协商并经法院认可;由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普通程序不少于30日,但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少于30日,前述举证时限届满后,基于特定事实法院酌情要求提供证据或反证的期限,不受30日限制;简易程序可以少于30日,当事人协商不超过15日。
从收到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次日计算。
(《证据规定》第33条,《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1、2条,《简易程序》第22条)简易转普通后举证期限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应该补足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少于30日。
(《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2条)管辖权异议后举证期限当事人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驳回当事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生效后,依照《证据规定》第33条第3款的规定,重新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
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30日的举证期限。
(《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3条)法院调查证据反证期间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提出相反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
人民法院依照《证据规定》第15条调查收集的证据在庭审中出示后,当事人要求提供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确定相应的举证期限。
(《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4条)法院委托调查受委托人民法院受到委托书后,应当在30日内完成调查。
(《民诉》第131条)增加当事人举证期限关于增加当事人时的举证期限问题。
人民法院在追加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应当依照《证据规定》第33条第3款的规定,为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指定举证期限。
该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
(《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5条)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可再次提出,延长的期限同样适用其他当事人。
(《证据规定》第36条,《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6条)申请证人出庭(1)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10日提出。
(《证据规定》第54条)(2)简易程序的,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简易程度规定》第12条)申请调查取证(1)申请法院调查取证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提出,对法院决定不予取证的,应当向当事人送达通知书,当事人可在收到不予准许次日起3日内向受理法院书面申请复议,法院应在5日内作出答复。
(《证据规定》第19条)(2)简易程序的,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简易程序规定》第12条)申请鉴定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但符合《证据规定》第27条的规定,因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申请重新鉴定的除外;鉴定机构、人员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
(《证据规定》第25、26、27条)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期间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在《证据规定》第35条规定的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情形下,可以变更诉讼请求。
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证据规定》第34条)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30条的规定,请求权竞合的情况下,债权人依据合同法122条的规定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法院应该准许。
变更诉讼请求或反诉后举证期限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当事人对期限有约定的,经法院认可。
(《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7条)申请增加当事人的期限对于申请增加当事人,没有明确规定在什么期限内提出,但是鉴于申请增加当事人必然涉及增加、变更诉讼请求。
因此,应该在举证期限内提出。
(《民诉意见》第57条)开庭前通知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民诉》第136条)证据交换(1)交换证据应该在答辩期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
(《证据规定》第37条)(2)法院组织证据交换的,交换之日举证期限届满。
(《证据规定》第38条)提交新证据(1)一、二审新证据。
应当在开庭前或开庭时提出,当事人提交新证据,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不受少与30日限制。
(《证据规定》第42条,《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8条)(2)再审新证据。
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证据规定》第44条)传唤期限法院应当在开庭前30日用传票传唤当事人。
对代理人应当用通知书通知到庭。
传票传唤是按撤诉处理和缺席判决的前提条件。
(《民诉意见》第155条)申请回避案件开始审理前提出,也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法院应在提出后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作出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法院应在3日内对复议作出决定。
(《民诉》第45、47条)罚款、拘留(1)复议对民事罚款、拘留决定不服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的,审理期限为5日。
(《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2)期限耽误后的补救应在障碍消除后10日内向法院申请延期。
(《民诉》第83条)第三人参加诉讼有独立请求权、没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6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诉》第56条)一审审限(1)普通程序。
6个月,经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6个月,还需延长的,报上级法院批准可以再延长3个月(《民诉》第149条)。
(2)简易程序。
3个月。
(《民诉》第161条)无延长规定,如超过3个月,则转为普通程序,从立案之日起计算审限(刑事案件从转为之日起计算审限,《审限若干规定》第8条)。
(3)特别程序。
30日,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0天,但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
(《民诉》第180条)(4)船舶碰撞、共同海损。
1年,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
(《最高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的若干规定》第2条,)判决书送达期限(1)当庭宣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2)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民诉》第148条)二、二审上诉期间(1)对判决上诉。
对判决的上诉期为15日。
(2)对裁定上诉。
对裁定的上诉期为10日。
(《民诉》第164条)(3)涉外案件。
对判决、裁定上诉均为30日,并可申请延长。
(《民诉》第269条)上诉后法院移送案件期限(1)当事人向原审法院上诉的,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后,在5日内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在收到上诉状后15日内提出答辩状,法院在收到答辩状后5日内送达上诉人;原审法院在收到上诉状、答辩状后,应在5日内连同全部案卷和证据报送二审法院。
(《民诉》第166条)即最迟在提交上诉状后5+15+5=25天。
(2)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
(《民诉》第166条)二审审限(1)对判决上诉。
审理期限为3个月,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2)对裁定的上诉。
审理期限为30日。
(《审限若干规定》第2条,《民诉》第176条)三、特别程序案件1. 选民资格案件公民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的申诉所作的处理决定,可以在选举日的5日以前向选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民诉》第181条)人民法院受理选民资格案件后,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并将判决书送达选举委员会和起诉人,并通知有关公民。
(《民诉》第182条)2.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其失踪;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伤害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其死亡。
(《民诉》第183、184条)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民诉》第185条)3. 认定无主财产人民法院发出财产认领公告,公告满1年无人认领的,判决认定无主。
(《民诉》第192条)4. 确认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由双方当事人共同提出。
(《民诉》第194条)5. 督促程序债权人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通知债权人是否受理。
(《民诉》第215条)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债权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对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15日内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民诉》第216条)6. 公示催告程序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申请同时通知支付人停止支付,并在3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