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上)第13讲:《杜甫诗三首》(教师版)
- 格式:docx
- 大小:84.91 KB
- 文档页数:10
《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摘要:逐句诠释(按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颈”等名称) “岱宗”两句,、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介绍背景,共页◆ 三、整体感知质疑,画出难懂句子、导入杜甫5岁候他父亲杜闲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机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期写我们杜甫“安史乱”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沉郁寡欢老人;可是这首感觉就全然不他雄心他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二、讲讲问问分两步先通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逐句诠释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登上泰山诗句句都是写“望”只是望角不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组看看“望”角有怎样不(“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说法“极望”语学生不易理无妨改“俯视”逐句诠释(按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颈”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虚词首句思只“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语气上有什么不?(加“夫”则惊奇、赞叹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北故齐地南故鲁地;“青”指泰山色“了”完思整句话是什么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气这是古人说法试系前面句说说这句思(泰山如高远是天地英灵气聚集结)“阴阳”句又是什么思呢?(据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荡胸”两句已见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天门以上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层云”;鸟亦常出没山谷须睁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心情?(向往至亟欲登)由引出下两句“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刻仍山下但他却能“览(全都看到)众山”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所见故谓虚景) 三、总结杜甫生极坎坷特别是安史乱发生以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他生命三年里竟至以舟他生写诗千四多首其95%以上都写这动荡不安生活这首诗你对杜甫有怎样认识?能到他取得如伟成就原因么?学生由发言《春望》赏析唐肃宗至德元(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灵武即位消息便把安顿郎州羌村投奔肃宗途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被囚禁《春望》写次年三月诗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然“国破山河城春草木深”开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继而“深”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明写景实抒感寄情物托感景全诗创造了气氛对仗工巧圆熟然诗翻跌“国破”对“城春”两相反“国破”颓垣残壁富有生“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下继以“山河”思相反出人;“城春”原当明媚景而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状先相悖又是翻明代胡震亨极赞说“对偶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般释是花鸟娱人物但因感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种释以花鸟拟人感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则触景生情则移情物正见诗含蕴丰富诗前四句都统“望”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景与情变化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入了低头沉思然地渡到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抵万金”安史叛乱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亲人消息这封信真是胜“万金”啊!“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所有想法很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信不通想念远方惨戚象眼望面前颓败景不觉极无聊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愁所致“搔”想要愁动作“更短”可见愁程这样国破亡离乱伤痛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眷念人美情操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浑灏因而千二余年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石壕吏》教案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揭露官吏横暴 3 情人民苦难教学重、难体会老妇话对表达心作用教学课教学程、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介绍背景简介作者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页共页◆ 三、整体感知质疑,画出难懂句子谈谈你初步感悟四、看图理课根据图画出对应句有人认老妇话不是口气说出而是吏步步逼问出试据想象吏与妇对话情景五、说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思六、复述课——“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留下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生活欣赏音乐《和万事兴》。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品味理解,涵泳体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背诵和默写诗歌。
2.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三篇诗作各自的风格。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文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教师教授——10分钟(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4,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
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
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
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
二、文学常识——5分钟介绍作者: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_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摘要:教师教授——0分钟()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种诗体,也称今诗,三、整体感知诵诗歌,、课前词检测——笔试考形式分钟二、朗首诗歌——《望岳》 5分钟、播放录音学生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变化熟成诵涵泳体悟二、程与方法熟成诵品味理涵泳体悟三、情感态与价值观充分理杜甫诗歌思想容感受作者人格伟和爱国情怀【教学重】背诵和默写诗歌理诗歌主题【教学难】把握三诗作各风格【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不懂言词相关作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教学程】课、体知识介绍——近体诗知识教师教授——0分钟()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格律诗体, 其句数、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律诗①诗句数整齐分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排律或长律)③两必须对仗每两句成八句律诗计四依次首、颔、颈、尾(末)其颔、颈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声律要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韵到底每句用平仄相上下句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四句以五言、七言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只是不定对仗诗歌鉴赏指要()基要鉴赏诗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基要领①朗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境何谓“境”?这里“”是作者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体便成境因境是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感种美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完美统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学常识——5分钟介绍作者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诗圣”他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衰变化程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行感受他博思想情怀现我们集学习他不期创作三首诗歌从可以看出作者思想发展变化和当社会状态————(板标题、作者)三、整体感知诵诗歌5分钟()教师——听清音把握停顿、重音()学生由朗(3)指生朗校正音明确节奏()齐全诗四、反复熟争取当堂背诵0分钟五、布置作业组(学优生)熟识近体诗知识对三首诗主要容初步把握B组(等生)对三首诗主要容初步把握组(三分学生)能背诵首诗歌教学反思二课、课前词检测——笔试考形式分钟二、朗首诗歌——《望岳》 5分钟、播放录音学生朗诗歌韵律、节奏感、正音正、指名课学生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多媒体显示朗节奏、重音要学生出感情三、分组朗交流理诗歌竟境美0分钟()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特?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齐鲁青了)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贤众山)()全诗让你感到心胸激荡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理由(3)作者当什么有这样理呢?明确、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远抱()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登上泰山诗句句都是写“望”只是望角不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组看看“望”角有怎样不?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望见泰山那种欣喜惊叹仰慕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己欣赏体验——古代齐鲁两国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那里泰山以距离远烘托泰山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景象“荡胸生层云眦入归鸟”写泰山天门以上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常出没山谷须睁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所见景象“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愿诗人刻仍山下但他却能“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所见(5)教师补充背景介绍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喻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省亲——其父杜闲当任兖州司马约三四年他直山东、河北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写诗人背是鼎盛唐王朝所以他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盛唐气象”四、朗二首诗歌——《春望》5分钟、学生由朗全诗要出节奏、准重音、出感情、逐句理诗歌容体会诗歌主旨 3、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容上有哪些不?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变化?、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题目上、下开头试写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国愁)5、有人将“国破山河”句两调换了下位置便成了条保护环境警示语你能写出这句子吗?(明确国山河破)五、背诵《望岳》和《春望》 8分钟六、布置作业组(学优生)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掌握背诵默写B组(等生)朗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和《春望》感受与收获组(三分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教学反思三课、导入新课——教师口述从年青期朝气蓬勃到年目睹战乱杜甫诗歌吟咏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杜甫《石壕吏》二、介绍有关《石壕吏》写作背景——教师介绍分钟 758 年平息安史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望但二年春天由史思明派援军加上唐军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变化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刚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己目睹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三、诵品悟《石壕吏》 8分钟、多媒体学生听正音正掌握节奏领会情感、学生由朗全诗要准节奏出情感四、学生译全诗借助释和参考疏通诗并组交流5分钟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思想容明确这是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致词”诗前四句写“致词”由也交代了故事发生和地;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两层5~6句老妇人叙述不幸;7~0句老妇人主动请从军()提问诗有几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危急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承担苦难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便隐入幕“捉人”“何怒”可以看出吏态蛮横凶暴无比(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思想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情感明确全诗通诗人见闻详写老妇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横暴表露了作者对局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情、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这首诗有哪些惊人语?试作赏析3、学生主质疑深入理诗进入探究阶段0分钟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有.诗人情老妇遭遇何总是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表示如何理诗人沉默?.“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人是谁? 3.石壕吏抓年青“孙母”而带走“力虽衰”老妇原因是什么?.石壕吏何不抓杜甫?(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拨)五、朗背诵《杜甫诗三首》 5分钟六、课堂结这三首诗是作者不人生历所作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变化程作者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定变化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杜甫是我国古代伟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圣哲;民疾苦笔底波澜”杜甫诗“三吏”“三别”抒写民疾苦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他作品抒写了种忧国忧民情怀诗人心与受苦受难劳动众息息相通诗人脉搏和着民众脉搏起跳动杜甫是真正人民诗人七、布置作业组(学优生)把《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或幕短剧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主要人物要善运用想象刻画他们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些事实上已发生却被诗人隐故事情节B组(等生)辨析比较这三首诗写不历史期除了表达思想感情不外它们还有哪些不?组(三分学生)分角色演出《石壕吏》并背诵三首诗歌教学反思板设计、作者常识二、背景了三、主旨理《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远抱《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念悲己感情《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承担苦难精神又写出了老妇悲惨遭遇表现了他战争给人民带巨灾难而深感悲痛。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学习《望岳》1.了解作者生平。
2.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3.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4.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诗歌图片,要求学生欣赏图片,读出感情。
5.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6.合作探究:7.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
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诵读品味,整体感知。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5杜甫诗三首教案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有感情地朗诵并能默写三首诗歌;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案重难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案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案过程:教案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案内容:望岳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代表作如“三吏”“三别”。
三、诵读全诗(1)教师泛读(注意诗歌的停顿、字的发音以及感情的流露)(2)找学生读并做适当的点评。
(3)集体大声读四、诗歌赏析:1、整体感知一一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是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
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
四句实写,即言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
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话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
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2、重点赏析:(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精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风格格。
〖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渐进步诗歌朗读程度。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期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经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先生的参与认识,让先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类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先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点。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类教法,引导先生想像抽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预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点先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全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为“杜工部”,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唐代大诗人,有“诗圣”之称。
他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
因此称他为“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其代表作当推以“安史之乱”为题材的组诗“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另外如《兵车行》《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现存他的诗作共1400多首。
二、课文导读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三、掌握下列生字词dài zìsāo zān háo lìyúYèshùyùyìqìyè岱宗决眦搔簪石壕吏逾邺城戍老妪役泣幽咽望岳一、出处及背景本诗选自《杜诗详注》。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诗歌赏析远望岱宗夫如何①?泰山到底怎么样呢?①问句写对泰山的揣摩和赞叹之情。
齐鲁青未了②。
那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②答句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以断,望不到尽头。
夸张的手法描写泰山的伟大和神奇。
首联写诗人远望泰山的高大形象。
①岱(dài)宗:对泰山的尊称。
②齐鲁青未了(l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
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
青:指山色。
【要领提示】
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以上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
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
在组内课中我上了《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读,让学生受到感染。
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
原词更能表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杜甫诗三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一、作者简介杜甫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他被称作诗圣。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
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
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二、相关链接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
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
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
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
《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例: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背诵、书写。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相近,都是指泰山之高。
(2)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表明老妇人被抓走。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基础演练(2017﹒重庆奉节初二练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答案:1.kān yùshuāi zàn zì2.①杜工部集杜甫泰山华山衡山②五言叙事3.C4.B巩固提高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火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唐杜甫2.战争3.残破凄凉4.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 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 D.慷慨悲凉答案:1.七言绝句2.草色遥看近却无3.对比早春郊野景色的美丽迷人4.A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
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安史安禄山史思明3.《新安吏》《潼关吏》4.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5.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2.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3.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刘禅2.诸葛亮三顾茅庐3.仰望武侯(诸葛亮),决心以身许国,同时也希望唐朝也能有当世的良相之才出现。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眦()簪()逾()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________》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_____》和《_________》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五、阅读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新战死()未去()犹得()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