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遗赠扶养协议下遗赠的财产案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7
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分析:五万多元遗赠款,引发三方争夺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司法考试案例分析:五万多元遗赠款,引发三方争夺时间:2018年4月13日地点: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法院案由:遗产继承纠纷案情:1998年,浙江省开化县池淮镇村民吴某某及其妻子胡大妈因担心晚年无人照料,便与邻居廖某某夫妻签订了一份遗赠抚养协议,约定廖某某夫妻作为受遗赠人承担二老的照顾义务,并在二老去世时负责丧葬事宜,二老则将去世后的山、地、房屋赠予廖某某夫妻。
协议签订之后,廖某某夫妻定时到吴某某家中照顾二老的起居饮食,直至二老相继去世。
2017年,当地政府开展环境大提升整治活动时,因吴某某的房屋破旧需拆除,并下拨了一笔拆除补助款50960元。
吴某某的继子汪某某及吴某某所在村民小组都提出索要该笔补助款。
案情回放上世纪50年代,家住开化县池淮镇的吴某某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虽离过婚但长相清秀的胡大妈并很快结了婚,但婚后二人一直未能生育孩子。
眼看年龄渐渐大了,胡大妈想到了自己与前夫所生的儿子汪某某。
但是,已经长大成人的他面对母亲胡大妈时,态度十分冷淡。
原来,当年胡大妈在汪某某三岁时就跟人私奔,汪某某从小都是跟父亲相依为命,一直对胡大妈有所怨恨,对吴某某更是毫无感情。
1998年,吴某某与胡大妈的身体日渐虚弱,而汪某某对两人也疏于照顾。
同年12月24日,胡大妈的外甥女王某花与表弟胡某开来看望二老,一同前来的还有邻居廖某某夫妻。
当谈到担心以后无人照料时,吴某某提出,希望由邻居廖某某夫妻负责照顾自己与妻子的生活,并在两人去世时负责丧葬事宜,自己则将死后的山、地、房子赠予廖某某夫妻。
于是,廖某某就带着吴某某与表弟胡某开到自己家中签订协议。
此后,廖某某夫妻承担起照顾两位老人的起居饮食,直到1999年、2001年二老相继离开人世。
此后,廖某某夫妻便按照协议代管了吴某某的房屋。
老人可以和村里人约定照顾自己,待自己死后把
财产遗赠给对方吗?
有的儿女很不孝顺,老人无奈之下不得不与其他人签订协议,约定只要其在生前照顾自己,并帮助自己安排后事,待自己死后就把自己的财产赠与此人。
那么,这样的约定是合法的吗?比如,李某自老伴儿去世后,就一人独自生活,可是他的独生子很不孝顺。
李某年迈,无法自己独立生活,于是同本村的张某签订协议,约定只要张某照顾李某到去世并且安排李某的后事,李某就把自己的3间茅草屋赠与张某。
那么,李某与张某签订的协议有效吗?
其实这就是《民法典》中规定的遗赠扶养协议。
《民法典》第1158条规定:“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
按照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
根据上面的规定,遗赠扶养协议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才能成立:第一,遗赠扶养协议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只有在遗赠方和扶养方双方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第二,遗赠扶养协议是有偿的、相互附有条件的,它体现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第三,遗赠扶养协议不仅有遗赠财产的内容,还包括扶养的内容;第四,遗赠扶养协议从协议成立之日起开始发生法律效力,并且只有在扶养人尽了义务且被扶养人死亡后,扶养人才能接受被扶养人的遗产。
具体到本案例,我国法律是完全支持张某和李某的遗赠扶养协议的,因为其符合遗赠
扶养协议的构成要件,理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遗赠扶养协议无效判决案例分析案例分析:遗赠扶养协议无效判决一、双方的基本信息甲方:遗嘱人,男,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中国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自然人。
乙方:受扶养人,男,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中国xx 省xx市xx区xx路xx号,自然人。
二、各方身份、权利、义务、履行方式、期限、违约责任1. 甲方身份和权利:遗嘱人,享有遗嘱自由,可以依据自己的遗愿编制遗嘱,对自己的遗产进行继承安排。
2. 乙方身份和权利:受扶养人,享有甲方在自己遗产中留下的扶养协议权益。
3. 甲方义务:依照扶养协议,为乙方提供生活和医疗费用,并确保乙方的日常生活安全和生活品质。
在甲方去世后,乙方可以依照扶养协议享有相应的财产继承权。
4. 乙方义务:尊重甲方的遗嘱,遵守扶养协议,保证对甲方提供的扶养费用和扶养服务予以正确使用,不得侵犯甲方利益。
5. 扶养方式和期限:甲方扶养乙方的方式为提供生活和医疗费用;扶养期限为甲方生前,并在其去世后相应的财产继承权享有期限。
6. 违约责任:若任何一方违反扶养协议,应负相应的违约责任。
甲方的违约责任为乙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弥补损失;乙方的违约责任为甲方可解除扶养协议并要求赔偿损失。
三、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本扶养协议应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等法规及相关标准。
同时,扶养协议应经双方自愿和平等的协商达成。
四、明确各方的权力和义务本扶养协议明确了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了双方利益的平衡。
甲方承担提供生活和医疗费用等义务,乙方则尊重甲方意志,保证正确使用扶养费用,不侵犯甲方利益。
五、明确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扶养协议经双方协商达成并签署,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按照协议履行各自的义务。
在相应的扶养期限内,协议内容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总结:以上是一份“遗赠扶养协议无效判决案例分析”,该协议明确了双方权利和义务,依据中国相关法律规定。
泸州遗赠案评析泸州遗赠案发生在2006年,离现在都十几年了,据说当时引起很大关注,我是在看其他文章的时候提到这个案子,找来一看,觉得确实值得聊。
先看简要案情:黄某和蒋某结婚后无法生育,双方领养个孩子抚育长大,但黄某与蒋某感情始终不好。
1996年,黄某与张某同居,2001年黄某因病过世,在过世前立下遗嘱,将其财产赠予同居人张某。
黄某过世后,蒋某做为其妻子实际掌握了全部财产,张某持遗赠协议向法院起诉,要求取得财产。
一审及二审法院均驳回了张某的请求,即张某没得到黄某赠予的财产,判决理由是黄某遗赠违反了公共利益、公序良俗。
这个案子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法学专家不认可法院的判决,而大多数民众支持法院的判决,专家与民众之间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可以说是对立的。
法学界的分析很简单:同居固然应该是受非议的,但其非议是道德层面的。
黄某做为个人,有权处分其财产,这个判决实质上以道德的负面评价而否定了法定的个人财产权,这是严重侵犯了黄某个人权利的。
老百姓的逻辑就很简单:破坏别人婚姻的二奶怎么可能得到遗产?天理不公我们常常警惕少数人的暴政,却往往忽视多数人的暴政,而多数人却很大可能比少数人更盲从、暴力、愚昧。
有的时候,群众朴素的感情表面是美好的,却经不起理性的思考。
换个同类事件,以前超生的孩子不能上户口,进而不能上学等,民众很不解,孩子归孩子,父母归父母,这政策不人道。
其实遗赠案一样,道德归道德(破坏婚姻这个道德只是历史阶段性的道德),法律归法律,我们以道德为判断,剥夺了更重要的个人自由,个人对其财产的自由,在法律上,这反而是更可怕的事。
在这件事上,我持和专家们同样的立场。
要求自由、要求民主的呼声从来不绝于耳,俨然是政治正确,天赋人权,然而一个小小遗赠案观点的泾渭分明,就可以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自由的理解上,才刚刚开始。
当然,有的同志会说,自由也是有限度的,没有无限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象这种赠予就应该调整,否则不利于社会秩序。
第1篇一、背景介绍遗赠扶养,是指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达成的,遗赠人在生前将其财产赠与扶养人,扶养人承诺在遗赠人死亡后负责扶养其遗孤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遗赠扶养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在我国法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遗赠扶养案件的解析,探讨遗赠扶养的法律效力。
二、案件简介原告:王某,年逾古稀,无子女,生活困难。
被告:张某,王某的邻居,年约五十,家庭条件较好。
2009年,王某与张某达成遗赠扶养协议,约定张某在王某生前负责照料王某的生活,并在王某去世后继承王某的财产。
协议签订后,张某确实履行了扶养义务,但2015年,王某去世,张某却拒绝履行遗赠义务,将王某的财产据为己有。
王某的亲戚得知此事后,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其履行遗赠义务。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遗赠扶养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扶养人应当履行扶养义务,接受遗赠。
张某作为扶养人,在王某生前履行了扶养义务,但在王某去世后,拒绝履行遗赠义务,侵犯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因此,法院判决张某履行遗赠义务,将王某的财产返还给王某的亲戚。
四、案例解析1.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本案中,王某与张某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遗赠扶养协议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其法律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协议主体资格合法。
在本案中,王某作为遗赠人,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张某作为扶养人,具备履行扶养义务的能力。
(2)协议内容合法。
遗赠扶养协议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本案中,王某与张某签订的协议内容合法,未违反公序良俗。
(3)协议形式合法。
遗赠扶养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双方签字或者盖章。
本案中,王某与张某签订的协议采用书面形式,符合法律规定。
2. 扶养人的义务与权利在本案中,张某作为扶养人,在王某生前履行了扶养义务,但在王某去世后,拒绝履行遗赠义务。
遗赠扶养协议无效情形案例遗赠扶养协议无效情形案例甲方(遗赠人):姓名:XXX,身份证号码:XXX,住址:XXX乙方(受赠人):姓名:XXX,身份证号码:XXX,住址:XXX鉴于甲方希望进行遗赠扶养协议的约定,与乙方协商一致,制定如下协议:第一条双方身份甲方是本协议的遗赠人,乙方是受赠人。
第二条权利与义务1.甲方在生前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通过遗嘱或其他方式遗赠给乙方。
乙方应该在甲方去世后接受并清偿甲方遗产中的全部债务,并按照甲方的意愿使用和处置该遗产的财产。
2.乙方应该帮助甲方在其生命余年中得到充分的照料和照顾,并负责甲方的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所有费用。
乙方还应根据甲方的意愿承担甲方的后事安排,并遵照甲方的意愿与其他人进行协商。
3.甲方应该保持其完全行为能力,并在对甲方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上维持完全独立性。
甲方应该在扶持的过程中全力协助乙方,以便乙方履行这份协议中的条款。
第三条履行方式本协议的履行方式是甲方在死后,乙方全权代理处理甲方遗嘱或其他方式留下的财产,以满足甲方留下财产的全部用途和目的。
本协议的权利和义务将在甲方去世时立即生效。
第四条期限本协议期限为甲方去世的时候,如果在该时限内甲方不去世则本协议将无效。
第五条违约责任违反本协议的任何条款,守约方应向违约方支付适当的赔偿。
第六条相关法律法规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条权力和义务的明确本协议对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并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制定。
第八条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本协议的效力和可实施性得到政府监管机构和法律机构的批准,并且本协议中的任何条款不能因任何法律规定或司法程序而取消或被视为无效。
乙方已经对本协议中的条款及其含义和财务责任进行了研究,并保证对本协议中的条款和条件有足够的了解。
乙方在签署本协议时自愿放弃任何可能拥有的遗产权或财产权的权利,并同意接受本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三,男,30岁,某公司职员;李四,女,28岁,某医院护士。
两人于2018年相识,经过一年的恋爱后,于2019年登记结婚。
婚后两人感情融洽,育有一子。
然而,由于家庭琐事、工作压力等因素,两人的感情逐渐出现裂痕。
2021年,张三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二、案件焦点1. 张三是否具有离婚的法定事由?2. 婚姻关系是否已破裂,无法继续维持?3. 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问题。
三、法院判决1. 张三具有离婚的法定事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应当经人民法院判决。
本案中,张三因家庭琐事与李四产生矛盾,且无法调和,符合离婚法定事由。
2. 婚姻关系已破裂,无法继续维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本案中,张三与李四因长期矛盾,调解无效,故法院判决准予离婚。
3. 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抚养,另一方负担抚养费。
本案中,考虑到张三与李四的儿子年龄较小,且双方均愿意抚养孩子,法院判决孩子由张三抚养,李四支付抚养费。
至于财产分割,法院根据双方财产状况及贡献,判决财产按比例分割。
四、案例分析1. 离婚法定事由的认定。
本案中,张三与李四的婚姻关系因家庭琐事、工作压力等因素出现裂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离婚法定事由。
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应充分考虑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依法认定离婚法定事由。
2. 婚姻关系的破裂。
本案中,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认定张三与李四的婚姻关系已破裂,无法继续维持。
这体现了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既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又要考虑婚姻关系的实际情况。
3. 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
本案中,法院充分考虑了子女的权益,判决孩子由张三抚养,李四支付抚养费。
在财产分割方面,法院根据双方财产状况及贡献,公平合理地分割了财产。
1李某在公园内捡到一个皮包,包内除失主的证件外,还有价值15万元的现金、存折、首饰等,几天后李某在报纸上看到失主王某的“寻物启事花1.5万元寻找,请依据物权法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1)当李某找到失主王某时,王某不肯支付15万元酬金,请问王某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2)李某在还包时要求李某支付3万元酬金,协商未果,李某威胁不给线不还包,请问李某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王某是否需向李某支付报酬?(1).不合法.因为悬赏广告属于要约,要约已经承诺,就可以生效.及他悬赏后你只要交换钱包,就是承诺,合同立即生效.所以王某不肯支付1.5万元酬金是违约行为,所以不合法(2)、不合法,如果不归还,应构成刑事犯罪(侵占罪或敲诈勒索)。
这种情况下,王某不应支付报酬,未尽归还拾得物的相关义务的拾得人不享有取得报酬的权利。
拾得人侵占遗失物,违反应尽的义务如通知、报告、保管、交付义务,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丧失费用补偿请求权、报酬请求权2甲将自己的房子出租给乙,双方于2009年6月5日签订书面租赁合同,后甲又将该房子出卖给丙,双方在合同中约定房子所有权自丙支付完全部房款后即转移归丙所有,7月5日丙支付完全部房款,但一直没有办理过户登记手续,8月4日甲又将该房子出卖给丁,办理完过户登记手续,丙知道后,认为该房早归自己所有,甲无权将该房卖给丁,丁也不能取得该房所有权,遂于甲、丁等发生争执,此外,丁以自己已取得房子所有权为由,要求终止甲曾与乙签订的租赁合同,遭到乙的反对,问:1、丙可否取得房屋所有权,说明理由。
2、丙可否以自己与甲的买卖合同成立在先对抗乙3、若丁取得房屋所有权,则其是否有权终止甲与乙签订的租赁合同。
1.不能。
因为不动产变更以登记为公示,也就是房屋管理部门登记的谁就是谁。
没办理过户,丙只享有债权,不享有物权。
2.丙与甲合同成立在甲乙之后,你应该想说对抗丁吧,不能。
因为,丁买房时,房子的所有权仍登记在甲名下,甲有权卖,丁当然有权买。
从典型案例看法定继承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问题作者:林瀚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文章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的文义及立法目的,对被抚养人与法定继承人之间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进行分析认定,指出该协议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继承纠纷中处理这种遗赠扶养协议时,虽仍应认定该遗赠扶养协议无效,但亦应按照我国继承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按照同一顺序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生前所尽义务大小,尽义务多的,可以多分;尽义务少的,可以少分;有能力尽义务而不尽义务的,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关键词】法定继承人;遗赠扶养协议效力认定;继承法遗赠扶养协议,是指被扶养人与扶养人签订的由扶养人履行被扶养人生养死葬等相关义务,在被扶养人去世后,双方约定的被扶养人的财产归扶养人所有的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是一种平等、有偿、互为权利义务关系的民事法律关系。
遗赠扶养协议制度在我国古时就有,最早可追溯至明朝。
但当时的遗赠扶养协议只存在于宗亲之间,与现行的遗赠扶养协议存在本质差别,并且运用并不广泛。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我国养老的现实需要,1985年《继承法》将该项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条款予以明文规定。
现行遗赠扶养协议的目的在于使那些没有法定继承人或者虽然有法定继承人但无法履行赡养义务的孤寡老人,以及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老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为我国当前凸显的养老问题提供一条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案情简介高某与张某系夫妻,生有两子一女,长子高甲、次子高乙,长女高丙。
2006年,张某因病去世。
高甲、高乙,高丙均同意张某的遗产由高某一人继承。
2009年长子高甲因公去世。
高甲去世前未留遗嘱。
高某因张某和长子高甲相继去世,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身体每况愈下,次子高乙工作在外地且已在外地定居,而长女高丙亦因要照顾自身家庭及工作繁忙,无法在高某身边照料,子女给高某雇佣的保姆,均因无法忍受高某的脾气辞职。
2012年高某在社区老年之家结识李某,53岁的李某比高某小13岁。
遗赠扶养协议纠纷案例分析【案情简介】2007年年初,陈⽼伯的妻⼦因交通事故受伤瘫痪,卧床不起,陈⽼伯⼜年事已⾼,没有⼦⼥,眼看需要⼈照顾的妻⼦,陈⽼伯联系上了王先⽣,希望王先⽣能够照顾陪伴妻⼦⼀段时间。
同时在2007年5⽉9⽇陈⽼伯与王先⽣签订了⼀份协议,其主要内容为:陈⽼伯及其妻⼦现年事已⾼,⾝残体弱,⽆⼈照顾,同意由王先⽣照顾夫妻两⼈的⽣活及死后事宜,并在夫妻两⼈去世后将夫妻两⼈的⼀切财产(主要是陈⽼伯的房产)赠与王先⽣。
同年6⽉18⽇,陈⽼伯将60万元银⾏存款交给王先⽣,⽬的是请王先⽣为其买房⽤于养⽼。
可天不从⼈愿,陈⽼伯的妻⼦不久便去世了。
陈⽼伯要求王先⽣将60万元返还,但王先⽣认为协议中已经写明将⼀切财产赠送与他,那这60万元理所应当也是属于赠与,拒不返还。
⽆奈之下,陈⽼伯只好到法院起诉,要求王先⽣返还60万元。
经法院审查认为:王先⽣提交的书⾯协议不能证明该笔钱款属于赠与。
陈⽼伯作为60万元存款的所有权⼈,有权要求王先⽣及时返还占有的财产。
法院最终⽀持了陈⽼伯的诉讼请求。
【分析】案件中陈⽼伯与王先⽣所签订的协议是⼀份遗赠抚养协议。
王先⽣认为在协议签订后该协议就已发⽣效⼒,⾃⼰对这60万元银⾏存款已经享有处分权利的这⼀观点是错误的,只有在陈⽼伯去世以后,该遗赠抚养协议中所述财产才归王先⽣所有。
其次,由于是王先⽣主张该笔银⾏存款是属于赠与,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王先⽣有义务提供相关证据证明⾃⼰的主张,可现在王先⽣⽆法提交相应的证据证明,故⽆法认定该赠与存在。
陈⽼伯将60万元银⾏存款交给王先⽣的本意是想让其为⾃⼰购买⽤于养⽼的房屋。
两⼈虽然没有签订任何书⾯合同,但其实际上是形成了委托合同关系。
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陈⽼伯作为委托⼈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的,若给受托⼈造成损失应当负责赔偿。
⽽作为受托⼈的王先⽣应当将该银⾏存款还给所有⼈陈⽼伯。
因此,综上所述,法院⽀持陈⽼伯的请求是合法合理的。
追索遗赠扶养协议下遗赠的财产案二原告为夫妻关系。
四被告系兄弟姐妹关系,均为被继承人杨树森的婚生子女。
被继承人杨树森原系天津市河东区饮食公司集体第三基层店的退休干部,月退休金320元。
1987年8月10日,杨树森与被告之母经法院调解离婚。
离婚后,杨树森搬出独自居住生活,逐渐与其子女疏远。
1990年6月经人介绍,杨树森雇原告刘恩凤为其做保姆,月工资300元人民币。
三个月后,杨树森认原告刘恩凤为干女儿,双方关系较为融洽。
1994年4月9日,杨树森与二原告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约定:二原告负责照顾杨树森生活、医疗、丧葬等事项,杨树森之财产在其去世后全部赠与二原告;二原告不得不作为的虐待遗赠人,遗赠人不得违约;杨树森现有财产为:黄色组合家俱一套、北京牌19寸彩电一台、辛普森自动洗衣机一台、梦乡牌席梦思床一个、绿色三轮车一辆、落地扇一台、电镀折叠椅四个。
该遗赠扶养协议经天津市河东区公证处公证。
协议签订履行不久,杨树森在同年5月10日将其住房换置与二原告同楼毗邻而居,由二原告对杨树森的生活进行照料。
1994年11月,原告刘恩凤因刑事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服刑期间杨树森曾多次前往探望。
由于原告王立龙与杨树森相处不睦,杨树森于1995年8月25日将其住房又换置他处平房独居生活,但杨树森未告知原告刘恩凤。
1996年11月2日凌晨2时许,杨树森因交通事故死亡,交通管理部门通知被告处理交通事故。
经被告与事故责任单位协商,一次性给付被告4万元结案。
在杨树森丧事料理过程中,杨树森所在单位领导曾向被告提示过杨树森有一干女儿并有公证一事。
然而,四被告全然不顾,将杨树森部分遗产变卖处理,并将杨树森身带遗留物六张存折9000元,现金人民币316元及事故责任单位所赔偿的4万元人民币予以占有。
成讼后,法院仅就二原告追索的被告擅自处理的部分遗产,根据被告所认可的购置时间,依法委托天津市河东区价格事务所进行价格评估,四被告变价处理的部分遗产价值为人民币2440元整。
另查,被告料理杨树森丧事所用费用的票据凭证为人民币4089.26元。
再查,天津市公安局交通事故处理规定,料理丧事的误工费为人民币1000元。
二原告因向四被告索要遗赠的财产不成,向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1994年4月9日,我们二人与遗赠人杨树森订立了遗赠扶养协议,负责照顾其生活、医疗、丧事等事项,遗赠人杨树森死亡后将其全部财产赠与我们。
1996年11月2日,遗赠人杨树森因交通事故死亡,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赔偿金4万元人民币。
四被告明知我们与遗赠人杨树森订有遗赠扶养协议,却不通知我们二人,反而匆匆办理了遗赠人杨树森的丧事,擅自处理占有遗赠人的全部遗产,并将4万元人民币占为己有。
要求追索遗赠遗产及赔偿金4万元人民币。
四被告答辩称:杨树森系我们亲生之父,我们不知生父生前与二原告订有遗赠扶养协议,故生父意外死亡,我们料理丧事,处理、占有其遗产理所当然。
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4万元人民币,是对我们的赔偿,不属遗产范围,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河东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刘恩凤、王立龙发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精神,与杨树森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并履行了一定的生养义务,应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对此应予保护和褒倡。
但二原告除死葬未履行有正当理由外,并未完全按照遗赠扶养协议履行生养义务,只能受遗赠部分遗产。
四被告均系杨树森的亲生子女,理应对杨树森尽法定的赡养义务,但四被告对杨树森与二原告签订遗赠扶养协议一事,时间长达二年之久,却全然不知,可见对杨树森尽赡养义务知多少,对此本院予以当庭批评教育。
杨树森死亡后,四被告擅自变卖占有其全部遗产和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的4万元人民币,侵犯了二原告受遗赠的权利,应承担返还的民事责任。
至于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的4万元人民币,除合理的丧葬费用及四被告料理丧事的误工损失外,其余为死亡补偿金,它系对受害人杨树森之赡养人或扶养人的经济补偿和精神慰藉,原告刘恩凤、王立龙作为遗赠人杨树森的扶养人,亦应按其对遗赠人所尽扶养义务给予补偿。
遗赠人杨树森其余遗产和死亡补偿金,由其法定继承人继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第五条、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6条、第37条第8项的规定,该院于1997年4月9日当庭作出如下判决:一、被告杨胜利、杨秀英、杨秀荣、杨秀琴连带返还原告刘恩凤、王立龙受遗赠遗产计人民币5878元整。
二、被告杨胜利、杨秀英、杨秀荣、杨秀琴连带返还原告刘恩凤、王立龙死亡补偿费17455.37元。
三、上述一、二项共计人民币23333.37元,于判决生效后次日起十日内执行完毕,逾期执行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双倍支付逾期滞纳金。
四、原告刘恩凤、王立龙其它诉讼请求予以驳回。
「评析」一、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和特征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所订立的有关遗赠和扶养义务的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特征在于,它具有一般合同的性质,又不同于一般合同;它具有遗赠的某些特征,又不同于遗赠。
它主要的法律特征有:(1)遗赠扶养协议的主体是特定的。
遗赠扶养协议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主体。
协议中的一方主体只能是遗赠人(或称受扶养人),而且遗赠人只限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不能成为遗赠扶养协议的遗赠人一方主体;另一方主体只能是法定继承人以外的扶养人(或称受遗赠人)。
扶养人可以是有扶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有扶养条件及能力的集体所有制组织,其他人或组织均不能成为遗赠扶养协议的主体。
(2)遗赠扶养协议的标的是特定的。
特定的标的是遗赠人接受扶养人的供养,而在自己去世后让与自己的财产;扶养人尽生养死葬义务,而在遗赠人死亡后有接受遗产的权利。
所以,协议标的仅限于遗产和“生养死葬”的权利义务关系。
(3)产生权利义务时间标准的特殊性。
遗赠扶养协议一经成立,扶养人即开始履行其供养义务,而其受遗赠权利需待遗赠人死亡后才能取得。
在遗赠人死亡前,扶养人只能尽义务,而不能享有权利,所以,扶养人的义务和权利在时间上是严格分离的,而且往往要间隔一段时间期限,甚至很长时间。
这与一般合同的权利义务产生的时间标准是不同的。
一般合同关系中权利义务几乎是同时产生,虽然有的合同按照约定分期分批的交钱、交货或预付货款等,但其所主张权利和所履行义务往往是交叉进行的,不会在时间上截然分开,即使有所分离,其分离时间也是短暂的,不会相隔太长的时间。
这是遗赠扶养协议权利义务的分离性。
(4)遗赠扶养协议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不对等性。
遗赠扶养协议的扶养人在遗赠人生前尽生养死葬义务,而在遗赠人死亡后取得受遗赠的权利;遗赠人生前享有受供养的权利,承担在其死后转让其遗产的义务。
这是遗赠扶养协议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一般合同是相同的。
但扶养人与遗赠人的权利义务是不对等的。
从扶养人的权利义务来看,其权利义务的时间标准要以遗赠人的死亡来确定,遗赠人生存时间越长,扶养人尽义务就越多,遗赠人享受的权利(供养利益)就越多。
而遗赠人的财产范围是相对的,其生存时间越长,遗赠财产的价值随之减少,扶养人受遗赠的财产利益相应减少。
这种扶养人受遗赠权利的相对性与尽义务的不确定性,就形成了遗赠扶养协议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性。
反之亦然,如遗赠人遗赠财产的价值较大,而遗赠人因某种原因生存时间较短,扶养人的权益就大于其义务,本案就属于此种情况。
二、本案案由的确定案由是案件的内容提要,也是案件性质的集中体现。
不同性质的案件,法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原则。
因此,定准案由是正确处理案件的重要环节。
本案为什么没有确定为遗赠扶养协议纠纷,而确定为追索遗赠遗产纠纷,主要理由是:其一,遗赠扶养协议纠纷,是发生于遗赠扶养协议主体间的纠纷,本案的被告不是本案所涉及的遗赠扶养协议的一方主体,所以,本案不是遗赠扶养协议纠纷。
其二,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提起的是遗赠恢复请求权,符合遗赠恢复请求权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以他人事实上已经占有、使用或分享、处分遗产为前提;(2)占有遗产的人必须属于无权占有,即没有占有遗产的理由;(3)必须以他人否认受遗赠人的遗赠权为要件。
为此,确定为追索遗赠遗产纠纷。
三、原告与遗赠人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效力如何本案虽不是遗赠扶养协议纠纷,但是二原告的诉讼请求是以遗赠扶养协议为前提依据的,其遗赠恢复请求权产生于遗赠扶养协议,所以,必须要对本案涉及的遗赠扶养协议效力加以确认。
我们认为,本案涉及的遗赠扶养协议是有效的,理由是:(1)原告系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且有扶养能力,遗赠人有行为能力;(2)协议双方意思表示明确、真实;(3)协议内容符合《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4)签有书面协议,并且经过公证。
四、关于遗赠扶养协议的履行遗赠扶养协议的履行,《继承法》第三十一条作了原则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和理论解释,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困难。
遗赠人的履行易于掌握,主要是:接受供养,生前不得擅自处分自己遗赠的财产。
关键是扶养人的履行,法律规定为“生养死葬”。
如何理解“生养”及其方式,这是司法审判中的难点。
一种意见是把生养归纳为几种方式:一是同居又同吃,二是不同居但同吃,三是既不同居又不同吃,生活上给予照顾,然后依据扶养人的扶养方式不同,限制扶养人的受遗赠权利。
另一种意见认为,法律既然没有对扶养方式做出具体规定,那就看遗赠扶养协议的约定。
协议没有约定的,扶养人无论采取何种生养方式,只要对遗赠人生活上有所照料,就是履行了生养义务。
我们是按照后一种意见判决的。
五、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4万元人民币的性质遗赠人因交通事故死亡,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人民币4万元,对此笔款项的性质,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争执很大。
原告认为,遗赠人被车撞身亡,事故责任单位给付4万元,是对遗赠人的侵权赔偿,应属于遗赠人的遗产。
被告认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此笔款项是在遗赠人死亡后取得,故不属于遗产,是对遗赠人的法定继承人的补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和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第7、8项的规定,我们认为,交通事故责任单位一次性给付4万元人民币,除合理丧葬费及料理丧事的误工费外,其余为死亡补偿金,它是对遗赠人之赡养人或扶养人的经济补偿和精神慰藉,原告作为遗赠人的扶养人亦应按其对遗赠人所尽扶养义务给予补偿。
责任编辑按:遗赠扶养协议的履行,最具实际意义的是扶养人依协议所承担的对遗赠人的生养死葬义务的履行,并且决定着遗赠扶养协议的持续效力和最终效力,决定着扶养人最终取得遗赠的财产多少。
按照《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扶养人享有受遗赠的权利,是以扶养人承担了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为前提的,而不是以有遗赠扶养协议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