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退位)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采松果》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采松果》一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故事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及口算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
四、说教法与学法1.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摆一摆、看一看、议一议探究学习。
2.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观察、操作来激发学生充分学习课本知识,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交流学习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数学学习的愉快和乐趣,具体我是这样做的:(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教学反思1同学们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由此本节课我是按照复习旧识的方法导入的,通过回忆计算27+2的计算方法,引出新课中24+6的计算方法。
新课的展开总的来说比较顺利,但还是有些许不足之处:1、内容的理解上比较冗杂。
本文的教学目标不涉及三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掌握。
这两个内容可以不讲或者换到课后作业中反馈,这样的安排导致作业安排上处理不及时,课程不够完整。
2、作业设计理解不到位。
在书本第二个例题设计,实际含义是让同学们理解在加法过程中,都有相同的运算:7+3=10、4+8=12、9+6=15,不同的`运算:后面两题有再加上几十的过程而第一题没有。
我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让学生回答了太多的相同和不同,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学生也不能理解这些相同和不同有什么用。
3、计算方法多样化。
这个问题本身设计的时候也是考虑过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比如除了书本教授的方法24+9=33中,先算4+9=13,再算20+13=33这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先算9+1=10,再算10+23=33,或者先算24+6=30,再算33+3=33等方法,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记忆力不完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还是只采用了书本提供的方法,不知合不合适。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问题,我还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小问题,比如讲话啰嗦,在解释进位加是什么的时候比较啰嗦,带过即可。
教学中,巡视课堂是走位比较集中在教室右半边,不够全面等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成长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采松果。
(教材第51、第52页的内容)1.结合对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4.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法,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
课件、口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多少?4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数的组成”这部分的复习,为下面进行“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1.教师创设情境,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第51页的采松果情境图。
师: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
】2.解决25+4。
师: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选择一个问题问: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5+4=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生:先摆出2捆零5根,又摆出4根,把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
2捆零9根就是29根,所以25+4=29。
师:如果不摆小棒,可以怎样算?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25里面有2个十,5个一,再加上4个一就是9个一。
2个十与9个一合起来就是29,所以25+4=29。
生2:把25分成20和5,先算5+4=9,再算20+9=29。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题目描述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会学习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数学问题,而且这道题目不需要进行退位处理。
学习目标•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减法运算的本质•意识到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加深对减法的认识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减法运算的本质和基本概念学习内容1.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对于50−7的这道题目,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解法来求解:首先,圈出被减数(50)的个位数字(0),在它的上方写出十位数字(5);然后,再将减数(7)的个位数字(7)写在被减数的下面,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个位开始计算横向的减法运算了,如下所示:5 0 4 0- 7 - 3---- ------接下来,我们用竖式计算法来逐个计算每个数字位的数学运算,从个位数字开始,进行逐步的计算:5 0 4 0- 7 - 3---- ------3 7因此,50−7=43。
2. 减法运算的本质和基本概念减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用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差值,它可以表示为“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
减法的本质是指在数集中的减法替代群(Abelian群),其运算有以下三条基本性质:•结合律:(a−b)−c=a−(b−c)•交换律:a−b=−(b−a)•分配律:a(b−c)=ab−ac减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被减数、减数和差三个概念。
其中,被减数是指要被减去的数,减数则是表示要减掉的数,而差则是指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差值。
因此,减法运算本质上是一种“取”操作,即从被减数中“取走”减数所代表的元素,得到其它元素的过程。
学习过程步骤一:导入问题•请同学们看看这道数学算式:50−7,请问它的答案是多少呢?步骤二:学习解法•请自己思考一下这道题目应该怎样求解?•辅助同学思考出圈出被减数(50)的个位数字(0),在它的上方写出十位数字(5);•再将减数(7)的个位数字(7)写在被减数的下面,进行逐个数字位的计算,并借位处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单元检测题(含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如果4□-7的差是三十多,□里的数最大是几?A. 5B. 6C. 72.()+20<35,横线上最大能填()A. 12B. 14C. 163.选择。
(1)35-5=A.30B.20C.10(2)75-5=A.60B.70C.40(3)75-60=A.5B.15C.25(4)98-80=A.90B.88C.18(5)50+40=A.10B.90C.704.“89-9○89”,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A. >B. <C. =D. +5.“41○43+8”,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A. >B. <C. =D. +6.去游乐场.A. 51-8=B. 30+27=C. 46-9=D. 26+8=E. 40-6=F. 8+77=G. 64-50=7.80-30-50=()A. 100B. 90C. 0D. 808.40+20=()A. 60B. 80C. 90D. 209.20+70-30=()A. 50B. 80C. 60D. 90 10.校园里有松树20棵,柳树32棵.松树比柳树少多少棵?正确的解答是()A. 20+32=52(棵)B. 32-20=12(棵)C. 12+20=32(棵)D. 32-20=2(棵) 11.70-60+80=()A. 27B. 55C. 81D. 9012.7-6+80=()A. 27B. 55C. 81D. 90二、填空题13.在横线上填上“<”“>” 或“=”.45________54 78-8________60+12 36+4________36-457-50________57-5 32-27________32-26 85-50________8014.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20+________= 25 51 -________= 50 90 +________= 94________+________=33 62-________= 60 78 - 8 =________15.在横线上填上“>”、“<”或“=”。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教学目标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理2.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它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难点这节课既要利用原有的知识,也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填空。
73=()+394=()+9054=50+()68-8=() 49=()+() 82=()+()2.任意说一个两位数,再说出这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探究新知1、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
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2、教学例1。
⑴出示35-2。
指到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⑵引导学生总结:35-2,就是从35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3根。
⑶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①_x0001_35分成3个十和5个一。
②先算5-2=3(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3=33(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⑷反馈练习。
“做一做”第2题。
3、出示“35-20”。
⑴学生摆小棒计算35-20,边摆边口述。
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各位上的数。
⑵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5分成30和5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先相减)③再算10+5=15(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⑶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5=15,所以35-20=15。
(必考题)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测试(答案解析)(1)一、选择题1.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是八十多?A. 74+4B. 94-6C. 74+62.一件上衣82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元。
A. 8B. 28C. 183.下列算式的结果最接近60的是()。
A. 46+9B. 66-7C. 63-64.一个算式中,减数是40,差是15,被减数是()A. 25B. 35C. 555.下面的数中,()最接近51。
A. 49B. 54C. 606.小明的左手有20根小棒,右手有13根小棒,两只手一共有()。
A. 7B. 33C. 437.下面各数与80最接近的数是()A. 16B. 79C. 118.一个笔筒15元,妈妈给售货员50元,找回()元。
A. 35B. 25C. 159.下面的算式中结果等于13的是( )。
A. 36-20B. 43-21C. 53-4010.比便宜多少钱?()A. 35+70B. 70-35C. 35+3511.下面哪个算式的结果与98 – 22的结果相同。
A. 45+32B. 87 – 11C. 72+1612.()比78少35.A. 35B. 78C. 43二、填空题13.最小的两位数是________,最大的两位数是________,它们相差________。
14.35比________多20,________比35多20。
15.比54多6的数是________,比71少18的数是________。
16.35+6=________圈一圈:________先算________,再算________。
17.①计算60+3时,可以看成:________个十和________个一组成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②计算32-2时,可以看成:从________个十和________个一减去________个一,还剩________个十,结果是________。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退位)
德州市石芦街小学
姜娜娜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退位)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通过多种算法充分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或少多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入:同学们,上课的铃声响了,你听,我们的智慧号列车也鸣笛启程了,今天我要带大家乘本次列车去旅行,你准备好了吗?首先进入一号车厢:
1、口算:
30+6= 5+20= 60+4=
30+60= 50+20= 60+40=
2、口答:
35=30+() 57=7+()
65=60+() 29=9+()
3、填空:
(1) 6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2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4,这个数是()。
二、探索新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深一层次的加减法,板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退位)。
师生同读题目一遍。
(一)两位数加一位数
1、二号车厢引出问题
数学书一大包有35本,零散着有3本,一共有多少本数学书?
(1)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2)你能列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提问学生,并点评,同时板书:35+3= 。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出结果来的吗?
学生回答,鼓励多种方法。
(4)用小棒来解释算理
由于,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所以,
课件出示:35用小棒来表示需要3捆小棒和5根小棒,3用小棒来表示需要3根小棒,课件演示5根和3根合起来是8根,再合上前面的3捆,最后是38根。
同时板书计算过程。
(5)计数器来帮忙
课件出示:在计数器表示出35,个位上有5颗珠子,十位上有3颗珠子,同时表示出3。
3表示什么?为什么不把珠子加在十位上?
最后得出结果38。
师生跟随课件一起说计算过程。
2、新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规律)
课件出示:3+4= 23+4=
33+4= 63+4=
让学生写计算过程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通过观察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发现?(个位上都是7,7是怎么得到的?十位上的数有变化吗?)
师生总结出: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不变。
3、比本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生计算52+6= ,并写一写计算过程,那6+52=?为什么?
如果要计算7+72=?可以怎么办?
4、小休息
听音乐,观赏几幅山水、建筑物图片让学生休息一下。
(二)两位数减一位数
1、由三号车厢小故事引出问题
春季运动会上,某班级参加赛跑的学生有25人,参加跳高的有4人,赛跑的学生比跳高的多多少人?
2、用小圆片解决问题,并计算结果
(1)用一个小圆片表示一名学生,课件出示:25个小圆片表示参加赛跑的25人,4个小圆片表示参加跳高的4人,上下对齐。
(2)赛跑的人数中,哪一部分与跳高的人数同样多?赛跑的比跳高的多出来的是哪一部分?
(3)要求多出来的这一部分,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4)列出算式:25-4= ,怎么计算呢?
25里面2个十和5个一,借助以前学过的方法写出计算过程,并齐读计算过程。
(5)那跳高的比赛跑的少多少人?
(6)小结:求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来计算。
3、练习巩固
小动物跳绳比赛,小兔子跳了39下,小猪跳了7下,小猪比小兔子少跳了多少下?
学生独立列算式,写计算过程解决问题,让一学生到黑板上写计算过程,齐读。
4、又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规律)
课件出示:8-6= 28-6=
38-6= 68-6=
让学生写计算过程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通过观察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发现?(个位上都是2,2是怎么得到的?十位上的数有变化吗?)
5、智慧之星(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三、全课小结
收获车厢: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跟大家一起回想一下吧?两位数加一位数怎么计算的,减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