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专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滚动小专题(一)溶解度曲线
- 格式:doc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6
专注高、初、小全部文化课程培训课题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学生姓名年级日期授课目的 1. 理解溶解度的看法,认识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2.认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认识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授课重难点溶解度的看法;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知识点 1:溶解度〔符号为 S〕一、固体溶解度1.定义:2.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自己的性质②外因:温度与温度的关系:(1〕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高升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
(2〕少量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如氯化钠。
(3〕极少量固体物质随温度高升溶解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二、气体溶解度1.定义:气体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 101kPa,必然温度时,溶解在 1 体积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
2.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气体自己的性质、温度、压强① 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减小。
② 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越大,气体物质的溶解度越增大;℃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
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 20 ℃时, 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 gB. 20 ℃时, 100 g 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 gC. 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 36D. 20 ℃时,将 36 g 氯化钠溶解于 100 g 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2. 以下有关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20 gA. 20 ℃时, 100 g 水里溶解了 20 g 某物质,那么在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B. 100 g 水中溶解 40 g 物质恰好饱和,那么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g专注高、初、小全部文化课程培训C. 50℃时, 50 g 水中最多可溶解 20 g 某物质,那么 5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 g D. 20℃时,向 30 g 某物质中逐渐参加水,当参加 100 g 水时,该物质恰好完满溶解,那么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3.啤酒内有必然量的 CO2气体,翻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喝了啤酒后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温度降低,气体的溶解度减小B.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减小C.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增大D.温度高升,气体的溶解度减小4. 将 2.5 g 硼酸在 20 ℃时溶于 50 g 水中即到达饱和,那么一般把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划分为 ( )A.易溶物质 B .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 D .难溶物质5.在必然温度下将 a g 氯化钠溶于 b g 水中,向获取的食盐水中参加 c g 氯化钾,完满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a g B.(a+b) gC.(a + c) g D .(a +b+c) g知识点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一、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相同不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溶液是饱和溶液;③两条线的交点表示: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或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同;④线下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⑤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完的物质存在。
中考化学专项复习之溶解度曲线问题汇总(一)C.50℃时,将50gNH4Cl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 D.将50℃时NH4Cl饱和溶液100g冷却至0℃,析出晶体21g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B.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C.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D.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降温至20℃,得到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B.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A.t1℃时,乙、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A.30℃时10g水中溶解5g甲物质得到15g溶液B.甲、乙两种固体物质都属于微溶物质C.3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物质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D.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方法提纯甲1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有A.t1℃时,100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g aB.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t2℃时,分别将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a的质量大于bD.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a<b<c 12.如图表示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b、c三种物质中a的溶解度最大B.t2℃时将等质量的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质质量分数为b>a=c C.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D.t1℃时,30克a物质加入100克水中,形成溶液质量为130克15.KNO3与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专题一图表题必胜题·测易类型一溶解度曲线和表格1.下表是不同温度时NaCl、KNO3的溶解度。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0 ℃时,将5 g NaCl、5 g KNO3分别加入10 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B.将60 ℃时NaCl、KNO3两种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是:KNO3>NaClC.将80 ℃时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会减少D.用上表数据绘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0~20 ℃2.将饱和的KNO3溶液持续降温,下列相关图像不正确的是()3.t1℃时,将质量相等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烧杯①中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烧杯②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C.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不一定都有固体析出D.将温度升高到t2℃,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4.下表是NaCl、NH4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2)将60 ℃时的NH4Cl饱和溶液降温至20 ℃,(填“有”或“没有”)晶体析出。
(3)20 ℃时,将40 g NaCl加入到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4)40 ℃时,要使接近饱和的NH4Cl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填序号)。
①加水②加溶质NHCl4③升高温度④恒温蒸发水5.请根据图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
(2)温度为(填“t1℃”或“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
(3)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如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问题。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溶解度曲线》带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12题)1.40℃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同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固体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图2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仔细读图1和图2,回答下列问题.①三种物质溶解度关系:b>a>c时的温度为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②烧杯甲里是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烧杯乙里是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溶液,③40℃时,烧杯__________________里溶液中水量最少.【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由题意“40℃时,取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再分别蒸发同质量的水,将温度降到30℃,固体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则丙析出晶体最多,乙没有晶体;结合图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可知:甲物质为b,乙物质为c,丙物质为a.则可知其他答案.【解答】解:由题意:40℃时,取等质量的a、b、l故答为:①20℃<t<30℃;②b、c;③丙【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2.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种即可)评卷人得分.(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g分别放入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从而可以判断出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②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出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等.【解答】解:(1)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故答案为:大(2)由于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可以采用升温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它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答案为:升温(3)由于在25℃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35g,而硫酸钠的溶解度小于35g,因此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g 分别放入100g水中,硫酸钠不会全部溶解而氯化铵会全部溶解,因此形成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铵,故答案为:氯化铵(4)由于在0~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为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应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答案为:将40℃的饱和溶液降温,过滤【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3.有些金属的氢氧化物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物理性质却有所不同,如Ca(OH)2,Ba(OH)2的溶解度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表所示:温度/℃4080溶解度/gCa(OH)20.1870.1410.094Ba(OH)21.678.22101.4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Ca(OH)2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2)如果要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只举一种)(3)现有常温时含Ca(OH)2,Ba(OH)2两种溶质的某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Ba(OH)2溶液,采取的物理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根据题干中表格的数据可以判断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2)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来完成该题的解答;(3)根据温度对物质溶解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及结晶的方法来解答.【解答】解:(1)根据题干中数据可以知道,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越来越小,所以图中的B 曲线符合这一趋势,故B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2)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或者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也可以采取升高溶液温度的方法使溶液变为饱和溶液;(3)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氢氧化钡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可以采取加热后趁热过滤或者是冷却热饱和的方法得到氢氧化钡晶体,然后过滤,再将晶体溶于蒸馏水.故答案为:(1)B;(2)升高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加氢氧化钙、加生石灰等);(3)加热后趁热过滤(或升高温度后立即过滤;降温结晶、过滤,再将晶体溶于蒸馏水).【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4.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2)t3℃时,将5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将t2℃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根据交点表示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进行解答;(2)根据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进行解答;(3)根据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解答.【解答】解:(1)交点表示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t2℃;故填:t2;(2)t3℃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t3℃时,100g水中加入50gA物质恰好饱和,所以t3℃时,将5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故填:饱和;(3)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t2℃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1℃时,会有晶体析出,所以其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故填:变小.【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5.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2)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2℃的A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___________B.(填“>”、“<”或“=”)【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计算.【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在某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溶解度大,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则大,③判断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时仍为饱和溶液,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解答】解:(1)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故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B溶液.(2)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会变得不饱和,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变.(3)在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而在t3℃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因此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但不改变溶剂的质量,所加溶质的质量A比B多.故答案为:(1)B;(2)不变;(3)>【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6.硝酸钾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所示,看图回答问题(1)60℃硝酸钾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g(2)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度举出两种合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0℃时,向装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42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静置,所得的溶液是该温度下氯化钾的_____________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其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g.【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运用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解答.(2)运用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将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包括:降低温度、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解答.(3)运用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和溶质加溶剂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解答【解答】解:(1)从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看出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将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包括:降低温度、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故答案:降低温度,加入硝酸钾或蒸发溶剂.(3)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42g氯化钾不能全部溶于100g水中只能溶解40g;溶质加溶剂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所以溶液的质量为:100g+40g=140g.故答案:140g.【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7.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目前,木糖醇口香糖正在取代蔗糖口香糖.如图是木糖醇和蔗糖的溶解度曲线:(1)在2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填“>”、“=”或“<”)蔗糖的溶解度.(2)在40℃时,100g水中加入60g木糖醇,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有60℃的木糖醇和蔗糖的两种饱和溶液,欲使它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且仍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的一种).【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2)据该温度下木糖醇的溶解度分析解答;(3)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解答】解:(1)在2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小于蔗糖的溶解度;(2)在4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大于70g,所以100g水中加入60g木糖醇,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欲将40时℃木糖醇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根据饱和时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有60℃的木糖醇和蔗糖的两种饱和溶液,欲使它们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且仍为饱和溶液,则其溶解度在该温度下应相等,观察图示,可采取降温至30℃的方法.故答案为:(1)<;(2)不饱和;(3)降温至30℃.【点评】了解并掌握溶解度概念、饱和溶液中溶解度相等则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难度:容易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8.(1)现有60℃的饱和NaCl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③NaCl 的质量分数;④60℃时NaCl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①将该饱和溶液稀释,不变的量有:__________________;②将该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一定变化的量有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①1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_____60℃时NaCl溶解度(填“>”、“<”或“=”).②t℃时,将mg KNO3、ng NaCl 分别溶解在20mL水中恰好饱和,则m__________________n(填“>”、“<”或“=”).【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固体的溶解度只受一个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温度变溶解度则变,温度不变则溶解度不变,在溶液加水稀释的过程中,只是因为溶剂的增多而导致某些量的变化,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而在饱和溶液降温的过程中,由于溶解度的变化而引起一些量的变化,如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在同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多少.【解答】解:(1)①由于在加水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溶液的质量都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由于温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溶解度也没有变化,故答案为:②④②饱和溶液在降温时,由于溶解度减小,因此溶液中会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中的溶质减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减小,但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故答案为:②③⑤(2)①有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故答案为:<②由于在t℃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的两物质的质量相等,则在20毫升水中溶解的两物质的质量也相等,故答案为:=【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9.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2)将t2℃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无溶质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20℃时,将3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g.(4)若将t1℃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2℃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分析】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知道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③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在某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解答】解:(1)根据三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在t2℃时,三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 ,故答案为:A>B>C(2)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t2℃时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0°C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A,无溶质析出的是C,故答案为:A,C(3)由图象可知20℃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即在此温度下100克水最多溶解40克A物质,则在此温度下150克水最多溶解20克A物质,所以20℃时,将3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克+20克=70g.故答案为:70(4)在t1℃时,三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则三物质在t1℃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A和B的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发生变化,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温度升高时,C的饱和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减小,因此升温后,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故答案为:B>A>C【点评】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第4个小题,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有关知识及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10.如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1)曲线上M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2)t1℃时,将1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欲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任填一种方法).(3)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30℃时KNO3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题】学科交叉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分析】(1)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利用图示的曲线,比较t3℃时A、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利用图示的曲线,查出t1℃时物质A的溶解度,判断将1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状态;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利用图示的曲线,判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改变情况,说明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3)分析采用不同方法将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液时,与该溶液有关量的变化.【解答】解:(1)曲线上M点为t2℃时,A与C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因此,M点表示t2℃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位置关系为:物质A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上方而物质C的溶解度曲线位于最下方,可判断此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2)由A物质的溶解曲线可知,t1℃时物质A的溶解度为40g,即此时100g水最多可溶解A物质40g,因此,此时将1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由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采取加水或降温的方法都可以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3)I.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硝酸钾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导致溶液的质量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而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改变;故选①④;II.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温度不变硝酸钾的溶解度也不变;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由于溶剂减少,溶液的质量减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选②④;故答案为:(1)t2℃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A>B>C;(2)不饱和;加水或降温;(3)I.①④;II.②④.【点评】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可以比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11.如图是A、B 二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1)在t2℃时,P点表示A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t1℃时,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A溶液和B溶液,然后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一段时间后,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溶液.【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利用图像,进行分析计算.【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或上方的点表示的是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根据两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判断降低温度时是否会析出晶体.【解答】解:(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或上方的点表示的是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P点在曲线的下方,故P点表示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2)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均为wg,故将A、B各Wg分别加入到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分别放入盛有同样冰块的小烧杯后,温度降低.由于A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会析出晶体;而B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变成不饱和溶液,且B的溶质仍是不变,故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答案为:(1)不饱和(2)A;B;B.【点评】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12.如图是五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图象.试回答问题(1)用降温的方法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的可以是上述图象中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2)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类似于上述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3)在60℃时,往100g水中分别加入1g上述物质,一定达饱和的是上述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硫酸镁中少量硝酸钾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解答;(2)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解答;(3)根据60℃时,各物质的溶解度解答;(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解答】解:(1)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可以采用降温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它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类似于上述哪种物质氢氧化钙;(3)在60℃时,只有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于1g,往100g水中分别加入1g上述物质,一定达饱和的是氢氧化钙;(4)由于大于6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为除去硫酸镁中少量硝酸钾时,应采取升温结晶的方法,故答案为:将60℃的饱和溶液升温,过滤.答案:(1)氢氧化钙(2)氢氧化钙(3)氢氧化钙(4)将60℃的饱和溶液升温,过滤.【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其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容易知识点:溶液单元测试二、综合题(共1题)。
专项(一) 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类型1 溶解度曲线1.[2019·徐州]甲、乙两种均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设它们从溶液中析出时也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G1-1A.t1℃时,将甲、乙各17 g分别加入到50 g水中,所得两溶液的质量相等B.将甲、乙两种溶液由t3℃降温至t2℃,所得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先配制较高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再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将t3℃时甲的饱和溶液100 g降温至t1℃,析出甲的质量是59.4 g2.[2019·云南]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2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G1-2①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40 ℃时,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③20 ℃时,向1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加入15 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④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 ℃降温至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19·湘潭]图G1-3是三种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1-3A.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溶质B.欲除去A溶液中少量的B物质,常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C.t1℃时,将80 g A的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加水的质量为70 gD.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B>A=C4.[2019·遵义]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4,M、N两点分别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两种溶液,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随之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图G1-4(1)M点表示该物质在t3℃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滚动小专题(一) 溶解度曲线类型1 一条曲线1.[2016·泉州]如图G1-1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降低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C.60 ℃时,120 g硝酸钾与100 g水充分混合可以形成饱和溶液D.6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3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G1-1G1-22.[2017·广州]图G1-2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点a、b在溶解度曲线上。
(1)a点对应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其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2 两条曲线3.[2017·安徽]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
如图G1-3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1-3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B.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 0.04 gD.450 ℃时,可得到 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4.[2017·临沂]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4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B.将40 ℃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G1-4G1-55.[2017·长沙]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5所示。
中考化学溶解度曲线实例解析及复习规划一、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查找物质的溶解度秘招该物质在某一温度下曲线上点对应的纵坐标值,如丙物质在t 1℃时的溶解度为50 g。
(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秘招同一温度下,位于上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下方曲线对应物质的溶解度。
如0 ~ t3℃,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乙>甲;0 ~ t 2℃,丙的曲线在甲的上方,溶解度大小为丙>甲;t 2℃时,甲、丙两曲线相交,此时溶解度大小为甲=丙。
特别提醒:比较溶解度,温度是前提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秘招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从左向右看曲线的走势是向上、向下还是平缓。
常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分为:1陡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如甲;2缓升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大不明显,如乙;下降型: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如丙。
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秘招以溶解度曲线为界限,曲线上及上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代表该物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对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如下:a. 对于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b. 对于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大小比较秘招,若溶液为饱和溶液,则:,通过计算可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对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当0< t < t 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乙>甲;当t = t 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 > t 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
⑥温度变化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秘招1根据有无晶体析出秘招2根据曲线走向(饱和溶液适用)⑦判断物质结晶或提纯的方法秘招二、溶解度表下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滚动小专题(一) 溶解度曲线类型1 一条曲线1.[2016·泉州]如图G1-1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降低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饱和C.60 ℃时,120 g硝酸钾与100 g水充分混合可以形成饱和溶液D.6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30 ℃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G1-1G1-22.[2017·广州]图G1-2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点a、b在溶解度曲线上。
(1)a点对应的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只列计算式)。
(3)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其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2 两条曲线3.[2017·安徽]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
如图G1-3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G1-3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B.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450 ℃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 0.04 gD.450 ℃时,可得到 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4.[2017·临沂]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4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乙溶液的大B.将40 ℃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溶液质量不变C.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D.40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加入30 g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G1-4G1-55.[2017·长沙]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5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3)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
类型3 三条曲线6.[2016·济宁]如图G1-6是氯化钠、氯化铵和碳酸氢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曲线得到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G1-6①氯化钠和氯化铵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是可溶物质②在20 ℃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NH4Cl>NaCl>NaHCO3③在30 ℃时,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各20 g分别溶于50 g水,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④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 ℃以下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2016·葫芦]岛如图G1-7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________℃时,A和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t2℃时,将20 g A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是________g。
(3)若B中含有少量A,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B。
(4)将等质量A、B、C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质量最多的是________(填“A”“B”“C”或“无法确定”)。
G1-7G1-88.[2017·滨州]如图G1-8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4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4)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4 曲线结合实物图9.[2017·济宁]在20 ℃时,分别将50 g水倒入盛有20 g NaCl和KNO3固体的烧杯中,充分搅拌,随着温度变化,实验现象如图G1-9所示。
图G1-9请参考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Ⅱ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实验现象,甲、乙烧杯中对应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0 ℃时,甲、乙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甲________(填“>”“<”或“=”)乙。
10.[2017·武汉]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
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G1-10中Ⅰ所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Ⅱ所示实验。
图G1-10(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_____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Ⅱ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11.[2016·上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20 ℃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50 ℃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NaCl________g。
图G1-11(3)量筒的局部示意图见图G1-11,量取水时应沿用________(填“a”或“b”)视线进行读数;________(填“a”或“b”)视线对应的读数较大。
(4)A是80 ℃含有120 g水的KNO3溶液,经过如下操作,得到102 g KNO3固体。
G1-12①A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A到B的过程中,溶质质量没有改变b.B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69∶100c.在60~80 ℃之间开始析出KNO3固体d.A溶液的质量等于222 g参考答案1.D [解析] 60 ℃时的硝酸钾溶液以及30 ℃时硝酸钾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大小不能确定。
2.(1)饱和 (2)45.8 g 100 g +45.8 g×100% (3)不变 (4)增加溶剂[解析] (1)a 点位于溶解度曲线上,对应的溶液是30 ℃时的饱和溶液。
(2)a 点为30 ℃时的饱和溶液,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45.8 g ,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g100 g +45.8 g×100%。
(3)将a 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时,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均未发生改变,故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
(4)欲使KNO 3溶液的状态从b 点转化为c 点,可采取的措施为加入一定量的溶剂水。
3.C [解析] 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不指明温度则无法比较;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450 ℃时,NaCl 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0.04 g ;450 ℃时,CaCl 2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则该温度下CaCl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0.04 g 100 g +0.04 g×100%。
4.D [解析] 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同,在该温度下,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将40 ℃时甲的一定量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一定变小;没有指明温度,无法判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20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30 g ,40 ℃时,分别在100 g 水中各加入30 g 甲、乙,同时降温至20 ℃,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5.(1)t ℃时,甲、乙的溶解度都等于30 g (2)大于 (3)降低溶液温度[解析] (1)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中,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30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3)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增加溶质或降低溶液温度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6.B [解析] ①在20 ℃时,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10 g ,是易溶物质,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大于1 g 小于10 g ,是可溶物质;②2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NH 4Cl >NaCl >NaHCO 3,由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 g +溶解度×100%,故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NH 4Cl >NaCl >NaHCO 3;③3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40 g ,20 g 氯化铵能完全溶于50 g 水,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40 g ,20 g 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④由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可知:利用结晶法从氯化钠、氯化铵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氯化铵的最佳温度在10 ℃以下。
7.(1)t 2 (2)65 (3)蒸发结晶 (4)A[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 2 ℃时,A 和C 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二者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t 2 ℃时,A 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 ,所以将20 g A 放入50 g 水中,只能溶解15 g A 物质,所得溶液质量是65 g 。
(3)若B 中含有少量A ,B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A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