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581.50 KB
- 文档页数:54
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2.02•【字号】兰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6号•【施行日期】2021.12.02•【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年8月28日兰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11月29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21年8月13日兰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2021年11月26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的《关于修改〈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七部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的制定与修改第三章规划的实施第四章城市特色保护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应当落实和细化甘肃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当主导兰州--西宁城市群的发展,应当体现兰州--白银都市圈的核心,应当体现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应当体现本市“一心(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两翼(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多节点(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的城市空间布局。
第四条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市、县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乡镇规划、村庄规划。
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五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围绕都会城市、精致兰州这条主线,并遵循下列原则:(一)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疏解市区非中心城市功能,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四)社会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符合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需要,确保公共空间、公共交通和公共配套优先;(五)特色保护的原则,强化城市风貌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六)规划管控的原则,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规划的可操作性。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公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
镇名单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公布日期】2020.09.29
•【字号】
•【施行日期】2020.09.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
正文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公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名单
的公告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关准备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1767号)要求,经我厅复核,现将拟向自然资源部申报的11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地区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期自2020年9月30日至10月15日,共7个工作日。
如对公示内容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向省自然资源厅反映。
附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名单
联系人及电话:张雪************
邮寄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定西南路18号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
2020年9月29日附件:。
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1.29•【文号】国函〔2024〕177号•【施行日期】2024.11.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77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兰州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西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兰州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兰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1.3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7.3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226.8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732.66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5.45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向西开放战略通道地位,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带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西宁和河西走廊城市协同联动,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熟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兰政办发[2016]106号【发布部门】兰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5.26【实施日期】2016.06.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熟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兰政办发〔2016〕10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兰州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熟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继续执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26日兰州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意见为提高我市城市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保障项目尽快落地,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加快土地供应,简化供地方案审批流程(一)市规划、国土、林业和发改等部门在建设项目招商论证阶段提前介入,明确用地准入条件,以规划引导项目,对国家重大项目或省市重点项目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提前按法定程序修改。
(二)列入市政府用地项目计划清单的项目,用地计划指标要应保尽保。
由于项目单位自身原因未按要求完成前期工作和用地报批的,收回当年指标,安排下一年度指标时等额扣减。
(三)按照市企业出城入园搬迁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规模和时序,我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向搬迁企业承接地倾斜,优先保障搬迁企业用地指标。
(四)对单独选址的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及近郊四区“占补平衡”挂钩,由市国土部门统一解决,近郊四区不再承担“占补平衡”整治工程建设任务;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和红古区如因“占补平衡”指标不足无法报批的,可申请市国土部门先行调剂解决,待补充耕地项目完成后再予归还。
兰州市城市更新办法(2023)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1.06•【字号】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23〕第1号•【施行日期】2023.03.15•【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23〕第1号《兰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已经2023年1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市长张伟文2023年2月2日兰州市城市更新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指引与计划第三章实施第四章保障和监督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规范城市更新活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脉,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精致兰州”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更新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更新是指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的改造、整治和重建活动。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建成区的建设区域,可以列为城市更新范围,实施城市更新:(一)危房集中或者建筑物不符合消防、交通等公共安全需要的;(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完善的;(三)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等旧工业区进行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四)影响历史文化保护、妨碍公共卫生的;(五)环境恶劣、影响整体居住品质的;(六)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资源、能源利用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七)经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其他情形。
城市更新包括微改造、综合整治和拆除重建三种类型。
第四条本市城市更新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划统筹、绿色智慧,民生为本、公益优先,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加强城市更新工作组织领导,统筹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研究、审议全市城市更新相关重大事项。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2.23•【字号】兰政发〔2019〕8号•【施行日期】2019.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兰政发〔2019〕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相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为维护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实施,特制定《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定》(试行)。
该《规定》已于2018年8月21日经市城乡规划和国土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第4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兰州市人民政府2019年2月3日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维护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调整规定。
第二条兰州市中心城区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适用本规定。
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调整包括维护和修改。
第三条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变更。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确需对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进行优化完善的,按照本规定程序和权限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是指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内容进行优化完善,主要包括下列情形:(一)街区内地块的合并或拆分使用,且不涉及规划技术指标的调整;(二)公益性用地的地块面积增加,且不造成周边其他公益性用地的地块面积减少;(三)公益性用地的位置置换,并优先实施的,置换后仍能满足服务半径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且不增加公益性设施实施难度的;(四)非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公益性用地,且对周边用地未造成不良影响的;(五)非公益性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且不影响该片区整体功能结构,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六)非公益性用地调整为酒店,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办公,企业经济总部等商务类用地,且不影响该片区整体功能结构,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七)居住用地调整为其他用地,且不影响该片区整体功能结构,对周边用地未造成不良影响,并不增加容积率的;(八)红线(道路)、蓝线(河道、水系)、绿线(绿地)、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及紫线(含文保控制线)控制范围微调及相关地块边界进行对应调整,且未对相关地块造成负面影响及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九)地块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退让、停车位、附建设施等改变,且改变后仍能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城市重要地段和节点对上述指标有特别要求的除外;(十)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批复之前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校核的。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甘政发〔2013〕2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3年2月24日省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2013年3月26日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二月)目录前言一、规划背景(一)区域概况(二)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三)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土地整治潜力(一)土地整治潜力数量及分级(二)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三、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一)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原则(二)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三)土地整治远期目标四、土地整治任务(一)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三)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四)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五)加快土地复垦(六)努力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五、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二)重大项目六、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一)各市(州)补充耕地任务、潜力和缺口(二)区域平衡途径和措施七、土地整治投资和效益(一)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渠道(二)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八、规划实施保证措施(一)严格规划的执行与管理(二)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三)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四)创新土地整治激励机制(五)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表1:甘肃省甘肃省待整治土地规模及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汇总表表2:甘肃省土地整治潜力分级表表3:甘肃省各市(州)耕地利用等别面积汇总表(国家级等别)表4:甘肃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任务分解表表5:甘肃省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指标分解表表6:甘肃省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指标分解表表7:甘肃省土地整治规模及补充耕地指标分解表表8: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指标分解表表9:甘肃省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一览表表10:甘肃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汇总表前言为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精神,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2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依据《土地管理法》、《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七月目录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与面临形势 (1)一、兰州市基本概况 (1)二、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2)三、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4)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土地利用形势 (7)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原则 (12)一、坚持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相统一原则,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12)二、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兼顾各类各业和各区域用地(12)三、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3)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建设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3)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一、土地利用战略 (14)二、土地利用规划总体目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一、土地利用总体结构调整 (18)二、构建国土生态屏障网络 (18)三、优先保护基本农田 (19)四、合理配置建设用地空间与规模 (19)五、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23)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管制 (25)一、综合分区 (25)二、土地功能分区 (28)第六章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8)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8)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41)第七章生态用地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45)一、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45)二、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6)第八章对县级规划引导和控制 (48)一、严格下级规划的指标控制 (48)二、明确下级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 (50)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53)一、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53)二、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优化与布局 (53)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5)第十章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8)一、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利用工程 (58)二、建设用地挖潜增效工程 (60)三、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61)四、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 (6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5)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政府目标责任 (65)二、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65)三、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 (66)四、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 (68)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宣传和监督检查 (68)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严格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兰州城市建设与功能优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实施,保持兰州经济快速平稳增长,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在开展《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规划局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14•【字号】兰政办发[2006]200号•【施行日期】2006.1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规划局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兰政办发[2006]20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市规划局制定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体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总体方案城市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兰州市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的大部分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按照省、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现已着手开展兰州市第四版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特制定如下总体规划修编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五个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综合协调和安排对城市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各项要素,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落实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及“拉开框架、扩展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部署。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以优化城市环境为指导方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四)合理利用土地,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开发经营的综合效益,在合理用地的前提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五)坚持城乡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市辐射功能,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进区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协调衔接和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集中整治违法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2.02•【字号】兰政办发〔2016〕18号•【施行日期】2016.02.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市集中整治违法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兰政办发〔2016〕18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全市违法建设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2月2日全市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大兰州、新兰州”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有效解决破坏城市建设秩序、影响城市市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违法建设问题,经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决定,自2016年1月25日起,对全市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为确保集中拆除行动安全、有序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按照问题导向,坚持依法行政,以违法建筑“零增量、减存量”为目标,以“打击违法、规范建设”为目的,努力做到排查细密,整治到位,重点突出,全面兼顾。
通过“公平、公开、公正、全面”拆除整治工作,迅速遏制违法建设泛滥势头,果断处置存量违法建设,强力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以持续长久的违建管控高压态势,确保今后违法建设“零增长”。
二、整治原则全市违法建设整治工作要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能动作用,以集中整治与分片整治、重点打击和常规教育相结合为手段,持久保持打击和震慑的高压态势,逐步消除存量,杜绝增量。
(一)突出重点。
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破坏城建秩序、有碍市容观瞻和城市对外形象的违法建设坚决拆除;对居住与生产“二合一”和储存、经营、休闲娱乐“三合一”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坚决拆除;对以谋取高额利益回报为目的、影响规划实施、影响较大、性质恶劣的违法建设坚决拆除。
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文本)兰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前 言 (1)一、规划背景 (2)(一)土地整治条件 (2)(二)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 (6)(三)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 (9)二、土地整治潜力 (10)(一)土地整治潜力数量及分级 (10)(二)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 (12)三、土地整治规划目标 (12)(一)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2)(二)土地整治目标 (14)四、土地整治任务 (15)(一)统筹推进土地整治 (15)(二)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 (18)(三)规范推进建设用地整治 (21)(四)加快推进损毁土地复垦 (25)(五)科学合理开发未利用地 (26)(六)协调土地整治与生态建设 (27)五、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29)(一)农用地整理重点项目 (29)(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项目 (30)(三)宜耕后备土地开发重点项目 (32)(四)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重点项目 (32)(五)土地复垦重点项目 (32)六、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 (33)(一)各县(区)补充耕地任务 (33)(二)区域平衡途径和措施 (33)七、土地整治投资和效益 (33)(一)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渠道 (33)(二)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34)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6)(一)严格规划的执行与管理 (36)(二)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37)(三)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39)(四)创新土地整治管理机制 (40)(五)加强土地整治基础和能力建设 (41)附表: (43)表1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控制指标与省级下达指标对比表 (43)表2兰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44)表3兰州市基本农田整治条件现状表 (45)表4兰州市土地整治潜力汇总表 (46)表5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指标分解表 (47)表6兰州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区域平衡表 (48)表7兰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指标分解表 (49)表8兰州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 (50)前 言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的精神,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兰州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2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依据《土地管理法》、《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等政策文件与相关规划,编制《兰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按照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要求,依据相关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全市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科学计算评价土地整治投资规模和效益,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完成土地整治规划的信息化建设。
《规划》是落实《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和实施《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和指导全市土地整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2015年为规划目标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
规划范围为兰州市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13192.31平方公里。
一、规划背景(一)土地整治条件1、自然概况兰州市地处黄河上游,居甘肃中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介于东经102°36′~104°34′,北纬35°35′~37°7′之间。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
地貌可分为石质山地、黄土梁峁沟壑丘陵、河谷川台盆地三种类型,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66%和15%。
其中,石质山地分布在西部和南部,海拔在2500-3600米之间;黄土梁峁丘陵海拔在1800-2300米之间,主要包括南部黄土长梁及大面积的黄土梁峁沟壑区,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严重;河谷川台盆地主要沿黄河、湟水、大通河、庄浪河及宛川河谷地分布,海拔在1400-1620米之间。
兰州市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
处于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中的祁连加里东褶皱系与秦岭加里东—印支褶皱系的过渡区,次级构造单元为南部祁连隆起带和北部北祁连地槽褶皱带。
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垩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
兰州市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光能丰富、年均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
年均降雨量250-35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500毫米左右,干旱威胁严重。
年均气温9.3℃,年平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0℃积温为2900-3800℃,≥10℃积温为2200-3300℃,无霜期180天。
兰州市水资源具有自产径流贫乏、客水资源较丰富与时空分布不平衡的特征。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27.23亿方,其中,入境水资源量约323.25亿方,可支配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3.3亿方;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39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5亿方,允许可开采量1.59亿方,集中分布于西部和东南的湿润山区和河谷川区,广大黄土丘陵地区地下水贫乏,矿化度高,难于利用。
入境水为兰州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兰州市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属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灰钙土带。
南部和西部山地形成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异:2100-2800米为山地草原-栗钙土带,2400-2900米的为山地针叶林-灰褐土带,2700-30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土带,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带,植被覆盖度由荒漠草原的5%过渡到森林灌木丛的9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灰钙土的0.3%-0.8%到山地土壤的8%以上;在河谷川地形成较肥沃的灌淤土;海拔1600-1800米范围的梁峁地和坪台阶地形成长期耕种的黄绵土。
2、社会经济概况全市辖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红古区、西固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城关区,有113个乡(镇、街道),399个社区居委会,731个村民委员会。
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23.5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02.92万人,农业人口120.62万人,城市化率达76.28%。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00.39亿元,占全省的26.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0.69亿元,占全省的19.56%。
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304.13亿元,占全省的40.6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1.84元,居全省第五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59%。
农民人均纯收入4587.50元,居全省第五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7.50%。
耕地面积289281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9390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27.44%。
粮食总产量40.38万吨,人均粮食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04%。
目前全市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甚至全省的比重显著偏低。
3、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兰州市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2010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1319231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41公顷。
农用地4906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19%;建设用地6702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08%;其他土地7616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3%。
农用地。
全市耕地面积为28928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93%;园地面积为1028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78%;林地面积为10620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05%;草地面积为3692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80%;其他农用地面积47914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3%。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5572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2%,其中城镇用地2265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9299公顷,采矿用地3768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的40.66%、52.58%、6.76%;交通水利用地6593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其他建设用地470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36%,全部为风景名胜与特殊用地。
其他土地。
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5455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20%;水域面积705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53%。
自然保留地以其他草地和裸地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域北部、东部、中部黄土丘陵山区、半山区,地面坡度较大、缺乏必要的水利灌溉条件,具备开发条件的后备资源有限。
(2)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多、后备资源有限。
受黄土丘陵特殊的地貌和地理环境限制,市域内山地多、平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可利用土地少,且耕地多为中低产田,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间差异比较明显。
全市耕地中旱地占到68.5%,且在这些旱地中,大于15°的坡耕地面积占总旱地面积的46%。
全市低产田面积较大,占耕地的68.83%;中产田约占21.64%;高产田面积不足10%。
黄河谷地、庄浪河谷地、大通河谷地以及宛川河谷地地势平坦、水资源较为丰富,耕地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高,但限于地形因素,多呈长条形带状分布,面积狭小;中北部、南部以及西部山地丘陵地区立地条件差,耕地破碎分散,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虽土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干旱缺水,地形起伏度大,开发利用程度低。
建设用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依然存在,集约节约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土地内涵挖潜力度不足,土地低效粗放利用现象依然存在。
据全市土地清查结果显示,建设用地中低效、闲置用地共7236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2.3%;主城区有15.3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94%;开发园区存在规划实施缓慢、土地闲置的现象;随着全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在逐年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仍然居高不下,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243平方米,超出国家规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上限,集约节约程度有待提高。
市域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多,生态建设需求突出。
兰州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承载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匮乏。
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2010年森林覆盖率为12.21%,与全省的13.42%和全国20.36%差距较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2471 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96%。
同时,由于地形复杂,地质新构造运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岩土体破碎,加之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区内地质环境的影响,使得境内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全市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达863处,受威胁人口66.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