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白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白杨树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环境和生命价值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像白杨树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实物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白杨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传达的自然环境保护和生命尊重的价值观。
4.感悟升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讲述的白杨树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5.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和主题。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生命力顽强•勇敢面对困难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
《白杨》说课稿《白杨》说课稿《白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可以说是进行学生人文熏陶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对“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要能做到灵活运用。
教学内容:《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二、学情分析: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
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
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三、设计意图: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自习生字,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学习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所象征的革命品质,感受中华儿女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学语⽂_《⽩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杨》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物的⾔⾏和⼼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法:1.教学中采⽤的⽅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现代化的教学⼿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学⽣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爸爸的⾔⾏和⼼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
使学⽣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精神境界产⽣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物的⾔⾏和⼼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中爸爸陷⼊沉思的内容。
教学设计:⼀、检查字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起来学习第19课——《⽩杨》。
2、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课⽂进⾏了充分地预习,请同学读⼀读⽂中的词语。
3、学⽣⾃主学习卡中的“疆”字写得不美观(出⽰“疆”字)疆,是个象形字,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疆字造成这样吗?(出⽰“疆”字的演变)甲⾻⽂早期,上下两块⽥错开排列,表⽰⽥界。
到了甲⾻⽂后期,⼜加上了“⼸”字,表⽰以武⼒护卫领⼟。
到了⾦⽂,在两块⽥地之间添加三道横线,突出“界线”的意思。
到了⼩篆,⼜加上了“⼟”字,强调“领地”的意思,说明祖国的边疆⼀⼨⼟地都不能少。
最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楷书。
你认为要把“疆”字写好,需要注意哪些地⽅?⽼师把这个字的书写过程进⾏了录像,请⼤家伸出右⼿⾷指,跟⽼师⼀起来写。
学⽣在⾃主学习卡的课堂收获⼀栏把这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巡视。
学⽣评价写字。
⼆、了解背景1、你知道新疆在哪⾥吗?谁能在地图上给⼤家指⼀指?介绍新疆:1949年9⽉25⽇,也就是新中国成⽴的五天前,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后,国家发现这⾥经济特别落后,就号召全国各地的青年来⽀援新疆的⽣产建设。
白杨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白杨》这篇课文的说课稿。
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白杨》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是“美好的童年生活”。
本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情感,他们可能还难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认识白杨树的特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掌握描写自然景物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白杨树的美丽和坚强,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学生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学会珍惜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学生能够认识白杨树的特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掌握描写自然景物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学生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学会珍惜生命。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白杨》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白杨树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具备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勇敢面对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寓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白杨树的形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4.教师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杨树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白杨树——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朗读、讨论和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白杨》说课稿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找到的《白杨》说课稿较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白杨》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知识目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技能目标)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情感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预习提纲:一、读两遍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课后生字组两个词。
不理解的词预查词典知道意思。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1、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为自己去争论达到消除误会的目的。
()三、《白杨》一文的作者是(),课文采用了()的写法,以白杨树来比喻()。
全文按照()的思路,歌颂了()。
四、默读课文,思考: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
2、找出爸爸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并在旁边写一写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3、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目的?在文章旁边作批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有关西部的资料,谁来展示一下?同学们说的很好,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
(出示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出示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3 白杨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白杨》教学案例分析及教案设计教学课题:《白杨》教学案例分析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白杨》的作者、内容和背景;2.理解《白杨》中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3.掌握《白杨》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方法;4.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5.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分析《白杨》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选取了陕西榆林一个小地方的故事为素材,揭示了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
本篇教学以魏思治为代表的一户家庭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对社会现象的探讨,从而引导学生反思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此外,本篇教学还重点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使学生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本解读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老师的授课进度,选择故事情节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学习和讲解,深入剖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刻画。
着重介绍白杨家庭在社会转型期的沉重,在竹翠山魏家村的农民生活的背景下,通过家族式的描写手法,展现出故事中人物的生命历程和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思维及深度解读,并从人物行为、语言、性格等角出发,逐级推敲,反复咀嚼,以求深刻理解:(1)正义之心(2)深刻反映社会现实(3)叙事技巧。
2.社会现象分析告诉学生故事中白杨家庭代表了许多农民家庭,面对强大的社会力量,他们无法摆脱自身的贫困和不公,而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描写却走得异常细致深入,这是鲁迅先生批判现实的一个高明手法。
同时,介绍鲁迅先生的批判思想和文学技法,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小说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思辨能力。
3.阅读活动针对学生读书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题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巩固学生的阅读技能。
三、教学设计1.复习预热:(1)整理白杨家族及社会背景的相关知识点,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设计小组竞赛,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解读故事背后的社会矛盾,以批判的眼光分析。
2.新课授课:(1)整理出故事情节中的重点段落及具体的人物特征,进行讲解。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__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
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情景教学法。
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播放视频《小白杨》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生:《小白杨》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生:边防战士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通过歌词(很会学习)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五年级语文《白杨》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白杨》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状物抒情”单元。
本课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及象征意义,旨在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本课在整册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之前学习的描写手法,又为后续学习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与写作打下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围绕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展开:高大挺秀、生命力强、适应性强。
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它所象征的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实际生活,探讨白杨树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基本的文学赏析能力,但对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象征意义的把握还需引导。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但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他们而言,直接体验边疆生活和白杨树生长环境的难度较大。
因此,教学中需注重情境创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理解并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白杨树所象征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将白杨树的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精神。
五、说教法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图片、视频,以及边疆建设者的工作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情感。
六、说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预习时注重收集白杨树的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联系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和表达。
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描写白杨树的文章,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生长环境以及它的坚强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勇敢坚强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1. 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勇敢坚强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
1.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白杨树的特点。
1.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关于白杨树的文章?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3.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白杨树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3 教师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勇敢坚强的品质。
4. 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白杨树,体验白杨树的成长过程。
4.2 学生分享体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巩固5.1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2 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小结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7. 作业布置7.1 抄写课文精彩片段。
7.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树木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情感体验。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一. 教材分析《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棵白杨树从小到大,经历了风雨、病虫害等挫折,但依然顽强生长,最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描述,教育学生要像白杨树一样坚强、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用。
4.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坚强、勇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坚强、勇敢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3.实例教学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物,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小组讨论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为后续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味。
在朗读过程中,老师适时停顿,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学生而言,好的教案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在这里,本人将针对《白杨》这一课文,分享一下教案设计的思路分析。
我们需要对《白杨》这一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意义,才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案。
《白杨》是巴金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家族变革为主题,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述,展现了一部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曲折。
在阅读了《白杨》之后,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设计。
一般来说,教案的设计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我们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
对于巴金的《白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课文的主题和内涵。
《白杨》讲述了家族历史上的变迁,表现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曲折。
主题是家族的兴衰历程,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意识。
2.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白杨》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为叙述和描写两个部分。
表现手法则多样且精妙,如悲观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等。
3.课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
《白杨》的语言极为优美,表达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获得了白杨课文的相关信息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
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所以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进行制定。
对于本教案,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表述主题及内涵的句子和段落,形成对巴金小说《白杨》的基本认识。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抓住精华,阐述巴金透过家族历史的变迁揭示中国近代史变迁中的普遍命运和命题。
3.通过学习小说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掌握文学作品的要素,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掌握指定用词、句型和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之后,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般应该包含引入、授课、练习和总结四个部分。
1.引入部分。
《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16篇)《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1.写: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2024年《白杨》说课稿一、说教材《白杨》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为主题,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白杨》这篇课文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听着父亲介绍白杨的事,感悟出生活的艰苦,以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以下三维目标:1.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对白杨的品质的感悟,体会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爸爸”说的“孩子,你在任何困难面前,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的含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白杨”的特点及它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物喻人,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说教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以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思考。
五、说学法新课标要求把学习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中感悟、合作探究”的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首先我出示一组新疆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简单的说说对新疆的了解。
然后我以一段视频资料简介新疆,引出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
最后揭示课题,并板书。
这样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探究作者情感表达方式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6分钟)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生字认读生字。
接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在读的过程中标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
这个环节旨在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对于学生提出的难点词语和句子,我采用课件出示并重点指导理解的方法。
《白杨》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