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青春痘(痤疮)湿疹荨麻疹皮炎脱发腋臭牛皮癣白癜风鱼鳞病灰指甲青春痘(痤疮)定义: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一)病因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1.闭合性粉刺又称“白头”。
其典型皮损是约1毫米大小的肤色丘疹,无明显毛囊开口。
2.开放性粉刺又称“黑头”。
表现为圆顶状丘疹伴显著扩张的毛囊开口。
粉刺进一步发展会演变成各种炎症性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
临床上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3度、4级临床上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3度、4级:1级(轻度):仅有粉刺;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一些炎性丘疹;3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炎性丘疹或脓疱;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级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三)青春痘的症状1.丘疹性青春痘:青春痘炎症可继续发展扩大并深入,表现为炎性丘疹和黑头粉刺者称丘疹性青春痘。
2.粉刺性青春痘:初发者有白头和黑头粉刺两种。
白头粉刺又称闭合性粉刺,为皮色丘疹,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黑头粉刺又称开放性粉刺,位于毛囊口的顶端。
3.囊肿性青春痘:表现以大小不等的皮脂腺囊肿内含有带血的粘稠脓液,破溃后可形成窦道及瘢痕称囊肿性青春痘。
4.脓包性青春痘:表现以脓包和炎性丘疹为主者称为脓包性青春痘。
5.结节性青春痘:脓包性青春痘漏治误治以后,可以发展成壁厚,大小不等的结节,位于皮下或高于皮肤表面,呈淡红色或暗红色,质地较硬,称为结节性青春痘。
(四)危害外观;爱情;事业工作;心理。
湿疹定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
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急性期具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
有些病人直接表现为慢性湿疹。
IL-17与座疮相关性的研究进展2023白细胞介素17新突破。
座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性皮肤病。
近年来座疮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年龄范围也越来越广。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雄激素水平、皮脂分泌过量、毛囊角化过度、座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Cacnes)定植等因素有关。
大量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z IL-17)参与座疮发病过程。
IL-17等Thl 7通路相关细胞因子在早期座疮病变中显著表达。
一、IL-17 概述IL-17是Thl 7细胞产生的标志性细胞因子,最早发现于1993年。
IL-17 细胞因子家族包含6种结构相似的细胞因子,即IL-17A-F ,且除了Th17 细胞外,肥大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IL-17o目前认为IL-17在抵抗细菌和真菌入侵,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和肿瘤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IL-17 结构:IL-17家族的第一位成员IL-17A最初被命名为CT-LA8 ,它与一种嗜T细胞疱疹病毒开放阅读框具有同源性,其3 '非翻译区(3 'UTR)中存在一个富含腺苗-尿昔的不稳定序列,并能诱导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通过对同源基因的筛选,进而发现了IL-17B、IL-17C、IL-17D、IL-17E(又称IL-25)和IL-17F o这些细胞因子中富含半胱氨酸结褶皱结构,类似于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I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z PDGF)oIL-17的来源:研究发现朗格汉斯细胞可以处理释放到滤泡中的免疫原性 C.acnes蛋白,然后通过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2,TLR2)将这些抗原呈递给局部淋巴结的CD4+T细胞。
C.acnes抑制Thl细胞分化,刺激CD4+T细胞分化成Th 17细胞,分泌大量的IL-17o IL-17可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痤疮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反应。
它会导致皮肤出现粉刺、痘痘以及严重的炎症和囊肿形成。
痤疮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在临床上,痤疮的分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痤疮进行分类和分级,不仅可以准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还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预测疗效和预后。
因此,确立一套科学可靠的痤疮分级标准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痤疮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基于病变数量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这些标准通常以粉刺、痘痘的数量和类型、炎症的程度以及可能的疤痕形成作为评估指标。
不同的分级标准可能具有不同的指标和分级方式,但它们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使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痤疮的病情,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痤疮分级标准还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有些标准只考虑了病变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而忽略了病变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另外,一些标准还没有考虑到痤疮对患者心理和社交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现有的痤疮分级标准,使其更加全面和科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痤疮的定义和病因、痤疮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常用的痤疮分级标准的优缺点。
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痤疮分级标准的具体要点,包括痤疮分级标准的主要指标、不同分级的病情特点以及痤疮分级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对痤疮分级标准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对痤疮分级标准的改进,并给出我们的结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痤疮分级标准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希望本文对医生和患者在诊治痤疮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痤疮治疗的科学化和个体化。
文章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痤疮的定义和病因2.1.1 痤疮的概念和特点2.1.2 痤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1.3 痤疮与内分泌等因素的关系2.2 痤疮的分级标准2.2.1 痤疮分级的重要性和意义2.2.2 常用的痤疮分级标准2.2.3 痤疮分级标准的优缺点2.3 痤疮分级标准的具体要点2.3.1 痤疮分级标准的主要指标2.3.2 不同分级的痤疮病情特点2.3.3 痤疮分级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3. 结论3.1 总结痤疮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3.2 对痤疮分级标准的展望和改进3.3 结束语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以引言作为开始,通过正文详细介绍了痤疮的定义和病因、痤疮的分级标准以及其具体要点。
一、名词解释1.痤疮答案:俗称“粉刺”,青春期男女多见,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化妆品皮炎答案:指由于使用化妆品而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的病变,是一组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及不同诊断和处理原则的临床症候群,包括美容、美发、美甲而引起的皮肤、黏膜、毛发或指甲不良反应疾病的统称3.丘疹答案:表皮及真皮浅层局限性、实质性隆起(小于1厘米)的损害二、填空题1.斑秃按病期可分为______、______和 ______三期。
答案:进展期,静止期,恢复期2.激光的生物效应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热效应,压强效应,光化效应,电磁效应3.皮脂腺痣在临床上可分为______、______和 ______三期。
答案:儿童期,青春期,老年期4.激素依赖性皮炎以面部皮损为主,多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干燥,粗糙,色素沉着5.皮肤的日常生活美容保健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体育锻炼,合理膳食,充分睡眠,精神情绪,防护三、简答题1.简述冷冻美容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都有哪些?答案:疼痛、水肿、水疱及血疱、出血、感染、慢性溃疡、色素改变、神经损伤、肥厚型瘢痕2.简述损容性皮肤病的继发性损害都有哪些种类?答案:浸渍、糜烂、抓痕、痂、鳞屑、溃疡、皲裂、瘢痕、萎缩、苔藓化四、论述题1.作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在遇到具有损容性皮肤病的求美患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并积极进行治疗,恪守职业道德。
若遇到患有痤疮的求美者,如何对其进行物理美容的治疗?答案: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饵激光、氦-氖激光、皮肤磨削及注射填充等疗法,是治疗痤疮后遗瘢痕的有效方法。
(1)激光治疗:强脉冲光通过光热反应,诱导痤疮丙酸杆菌发生不可逆的功能丧失和死亡,同时可使皮脂腺萎缩,刺激胶原增生和重新排列,适用于寻常型痤疮。
知识科普:痤疮的临床指南01、痤疮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痤疮的诱因有很多种和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02、痤疮的分级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和4级:轻度(I级):仅有粉刺;中度(Ⅱ级):炎性丘疹;中度(Ⅲ级):脓疱;重度(IV级):结节、囊肿。
03、日常维护保养饮食:辛辣甜腻等食物少吃,多食蔬菜、水果;作息:避免熬夜、长期接触电脑、曝晒等,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保湿和减少皮脂分泌,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心态。
04、痤疮的局部治疗外用维A酸类药物,外用维A酸类药物是轻度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中度痤疮的联合用药以及痤疮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
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溶解粉刺及收敛的作用。
外用抗生素、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包括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夫西地酸乳膏等。
由于外用抗生素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故不推荐单独使用,建议和过氧化苯甲酰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联合应用。
物理治疗:光动力疗法、激光疗法、微针导入皆可改善痤疮。
其他治疗:粉刺清除术。
05、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Ⅰ级治疗:主要采用局部治疗。
首选外用维A酸类药物,必要时可加用过氧化苯甲酰或水杨酸等以提高疗效。
Ⅱ级治疗:通常在外用维A酸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外用抗菌药物。
Ⅲ级治疗:这类患者常采用联合治疗,其中系统使用抗生素是基础治疗的方法之一,要保证足够的疗程。
推荐口服抗生素,外用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或其他抗菌药物。
效果不佳者可单独口服异维A酸治疗,也可同时外用过氧化苯甲酰。
Ⅳ级治疗:口服异维A酸是一线治疗方法。
对炎性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采用系统应用抗生素和外用过氧化苯甲酰联合治疗,待炎症改善后改用口服异维A酸治疗。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
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
01痤疮的发病机制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
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
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
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目录中国痤疮治疗诊疗指南(2014版) (1)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 (1)2.痤疮的分级 (2)3.患者教育 (2)4.痤疮的局部治疗 (3)5.痤疮的系统治疗 (5)6.痤疮的中医药治疗 (9)7.痤疮的分级和联合治疗 (10)8.痤疮的维持治疗 (11)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为70% -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
临床医师对痤疮的治疗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会对患者造成损害。
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痤疮的指南来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08年出版的痤疮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及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
1.痤疮的病理生理学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肾上腺和性腺的发育导致雄激素前体如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分泌增力,并在一系列雄激素代谢酶如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功能增强。
遗传背景下的皮肤内雄激素受体或相关雄激素代谢酶的表达或活性增强也是导致皮脂腺对雄激素过度敏感及脂质过量分泌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痤疮患者皮脂中存在过氧化鲨烯、蜡醋、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脂质成分改变,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及炎症反应。
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是痤疮发生另一重要因素和主要病理现象。
上皮细胞角化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粉刺及临床肉眼可见的粉刺,促炎症因子白介素(IL)- lα、雄激素、游离脂肪酸及过氧化脂质可能与导管角化异常有关。
痤疮(一)概念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名“粉刺”、“酒刺”、“暗疮”等,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
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皮肤病,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位主要表现。
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但这不完全受年龄阶段的限制,从儿童到成人,几乎所有的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发病。
目前在治疗方面,医学界公认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方法。
(二)病理病因1.内因:面部痤疮内分泌功能失调,雄性激素分泌增多或相对增高,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油脂量增多。
2.诱因: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大便;睡眠等个人行为因素;烟、酒等嗜好因素、药物因素、化妆品及皮肤护理等因素等,基本诱因如下: ●大便干燥、便秘、清气不升、浊气下降、致毒气上升、毒素上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声音嘶哑、皮肤油腻、诱发痤疮、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饮食因素●偏嗜麻辣、油腻、海鲜、油炸等类食品及烟草者,均可刺激皮脂腺肥大、增生,分泌大量油脂,诱发痤疮。
●油性皮肤●皮脂腺分泌旺盛●药物因素●长期口服避孕药●药物性雄性激素或类激素●吸食毒品●环境因素●包括空气、土壤、水、食物、噪音、射线等污染●化妆品因素●长期滥用化妆品●神经精神因素●如情绪亢奋、精神紧张●个体因素●如月经不调、工作劳累、休息欠佳、青春期、不当的皮肤护理和皮肤病治疗以及不注意皮肤生理卫生。
(三)痤疮生长部位分析●前额:代表心火旺、血液循环又问题,可能过于劳心伤神;亦代表肝脏排毒功能不佳,即是体内积聚了毒素。
这时期你的脾气比较不好,减少饮用酒精类饮品。
泡一壶杭白菊茶,有助清热解毒,对呼吸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敏感亦有帮助。
●鼻梁:有可能脊椎骨出现问题,尽快找医生检查。
除此之外,油脂分泌过剩、缺水也都是只要因素。
多喝清水,多吸收维生素B2、B6也可使症状得到改善;或在一盘清水里滴入2滴洋甘菊精油,先蒸脸3分钟,待水冷后再用来洗脸,会改善鼻子油脂分泌过盛的烦恼。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为什么过了青春期还会长痘痘
导语:高血糖指数的饮食,以及乳制品是确定饮食与青春痘之间联系的主导因素。
虽然过去10年的研究结果无法证明饮食必然引发青春痘,但两者之间存在联系——部分时候饮食引起青春痘的出现,或者会令已有的病症恶化。
为什么过了青春期还会长痘痘
什么叫青春痘,它就是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面疮,酒刺。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高血糖指数饮食和乳制品,与人体长痤疮,即俗称的青春痘,有密切关系。
专家称脱脂奶尤其可能让人长痘痘,因为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不少激素。
虽然过去十多年存在巨大争议,但饮食对人的脸部皮肤确实存在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吃过甜的高血糖食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痤疮和痘痘有什么区别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朋友都分不清痤疮和毛囊炎的区别,只是根据这两种皮肤问题的症状表现误把毛囊炎当成白头粉刺,这两种疾病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毛囊炎是细菌性皮肤病,而痤疮是皮肤附属器皮肤病。
痤疮一般多在青春期发病,我来给大家普及下痤疮和毛囊炎的区别是什么。
痤疮和毛囊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痤疮和毛囊炎都是皮肤病的一个种类,但是毛囊炎和痤疮在临床上并不好区分,这两种疾病有着各自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特点发病后痤疮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自然痊愈,但是毛囊炎不能够自己痊愈,而是呈现慢性发展的趋势。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粉刺”是一个更小的概念,它属于“痤疮”的一种类型,是痤疮里面比较轻的一种,是初始的发病阶段,肉眼看上去就是像“芝麻”大小的“小疙瘩”(闭口粉刺),有的颜色是白色的(白头粉刺),还有的看上去表明有“黑点”,也就是所谓的黑头粉刺了。
知道为什么痘痘最开始出现就是在青春期吗?因为在青春期,少年身体发育加快,体内性激素分泌不稳定,而雄性激素会刺激面部皮脂腺的分泌,雄性激素一多,皮肤出油增加,痘痘也就随之出现了。
《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
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
临床医师对痤疮治疗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有些治疗方法疗效不肯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个别方法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害。
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痤疮治疗指南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规范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医药技术的发展,痤疮治疗指南还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是在2014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基础上,根据使用者反馈、国内外痤疮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进行了修订。
01痤疮的发病机制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遗传因素在痤疮尤其是重度痤疮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大量分泌的主要诱发因素,其它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激素也可能与痤疮发生有关;皮脂腺大量分泌脂质被认为是痤疮发生的前提条件,但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蜡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加及亚油酸含量降低等也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通过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参与了痤疮的发生发展。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症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且炎症反应贯穿了疾病的全过程。
毛囊微生物和/或异常脂质通过活化Toll样受体(TLRs)进而产生白介素(IL)-1α及其它有关炎症介质,IL-1α目前认为是皮脂腺导管角化及微粉刺和粉刺形成的主要因素;随着疾病发展,脂质大量聚集导致嗜脂及厌氧的痤疮丙酸杆菌进一步增殖,获得性免疫被激活。
不断加重的炎症反应诱发毛囊壁断裂,脂质、微生物及毛发等进入真皮,产生异物样反应。
痤疮吴锦波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 2012级学生一、概述痤疮(cuo chuang),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颊、额部、颏部和鼻颊沟,其次为背部及上胸部。
眶周皮肤从不累及。
痤疮(青春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
本病有自限性。
绝大多数患者青春期后逐渐减轻,以致消失。
本病常见于17~18岁的青年,亦有早至10~13岁,迟至青春期以后或成人发病的。
男多于女。
二、临床表现(1)症状:初起损害多为粉刺,可分为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亦称为开放性粉刺,为明显扩大毛孔中的小黑点,略高于皮面,是阻塞于毛囊口部的脂栓,其上端的黑点,系表皮排出的黑色素所致。
加以挤压,可见有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
白头粉刺亦称封闭性粉刺,为皮肤色或略红色小丘疹,约针尖至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或较狭窄,无黑头,不易挤出脂栓,较易引起毛囊周围炎症。
皮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破溃或吸收后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小凹状疤痕。
少数严重者,除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外,尚可见蚕豆至甲盖大的炎性结节或囊肿。
囊肿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疤痕。
各种损害大小深浅不一,往往以其中一、二种损害为主。
皮疹主要发生于颜面,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背部、肩部皮脂腺丰富区,偶尔也发生在其它部位。
分布对称,颜面中央尤其鼻部及眼眶周围常不受侵犯。
(2)体征: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出现疼痛及触痛。
三、痤疮的症状分类(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年龄阶段、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痤疮类型有以下几种:1、寻常痤疮:也是我们常说的痤疮,寻常痤疮就是年轻人好发的痤疮,也就俗称的青春痘。
2、药物性痤疮:指雄激素、糖皮质激素等所引起的痤疮样皮损。
3、坏死性痤疮:多见于成年人,皮损为簇集性丘疹、脓疱,呈褐红色,很快坏死,伴有血痂,反复发作,形成网状疤痕。
痤疮中医诊治源流考作者:郝英利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0年第11期[关键词]痤疮;中医;源流;病名;病因病机;治疗;预防调护痤疮(Acne)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
皮疹初起多为粉刺、丘疹和脓疱,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瘢痕及色素沉着,易反复发作[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痤疮患病率为88%~94%[3],且青春期后痤疮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中医角度出发,痤疮的病名记述、病因病机及预防调护的认知,已有深远历史,且中医治疗痤疮已经成为临床上一大特色。
研习古籍,结合当代医家论述,从以下四个方面整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以兹为临床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1 痤疮之“名”、“义”渊源1.1 战国至秦汉,病名之始,痤之源流:“痤疮”一词由来非现代医学所创,在中医学古籍中早有记载。
早期《说文解字》[4]:“疕,头疡也,从疒匕声”中“疕”字代指疮疡和头疮,而“疡”在《周礼·天官》中被记述为皮肤表面之肿物,将“痤疮”归属于“疕”的范畴。
首次记载“痤”于书内的是《素问·生气通天论》[5],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开辟了后世论述痤疮和粉刺的先河。
1.2 晋隋时期,据之病位,以形定名:晋隋时期多因本病好发于头面,依据病位命名为“面皰”“面疱”“嗣面"等,如晋代《肘后方》[6]载“年少气充,面生皰疮”。
隋代逐渐开始描述其皮损形态,《诸病源候论》[7]中:“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
1.3 唐宋時期,直接命名,谓之粉刺:沿前代皮损形态的记述,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隳,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
俗曰粉刺”,将本病直接命名为“粉刺”。
宋代《圣济总录》中:“论曰面疮者,是粉刺也”亦有相关直接命名的记载。
1.4 明清时期,命名繁多,普于粉刺:明《外科启玄》、清《洞天奥旨·粉花疮》中均记载,若窠㿔生在人面,而作痒,都可命名“粉花疮”,并强调“粉花疮”好发于妇女。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
我从初中时,脸上就长有痘痘了。
同学们告诉我那是青春发育期正常发育的现象,不必太介意。
我去药店开了点下火消炎的药。
药吃过后,稍微有好转。
从此以后我也开始注意生活习惯了。
期间持持续续,治治停停,都没有根除。
一直到毕业参加工作。
痘痘布满面部。
在公司,受到同事们的排斥,在街上受到路人的指点。
记得有天晚上,老公要求房事,我想要前戏肌肤的缠绵,老公却违背我的意愿。
我当即就发火了。
老公与我争吵,还骂我黄脸婆,我抽了他一耳光。
最后不欢而散。
事后才得知,老公嫌弃我脸上的痘痘。
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现在痘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正常生活。
我就东窜西跑,忙着治疗我的痘痘。
中医西医什么有关治疗痘痘的,我都看过。
可最后结果都差强人意。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一款花粉金花茶,介绍的不错,说是有洛阳深山生物科技根据道家千年古方研究的,原料全来自深山野生中药材,无污染,无副作用。
深层排除毒素,调节紊乱内分泌,从根源祛痘。
我还想有这么奇特吗?但实在又没有办法。
于是就买了一盒。
喝了一周,就有效果了,我就又买了一盒,试用了一段时间。
彻底根除了。
也许你们不信,但效果就是这么的神奇。
要知道这是沿用古代的药方。
花粉金花茶,是你美丽的保护神,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