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反应技术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3.32 KB
- 文档页数:4
微波技术应用于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许波
【期刊名称】《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3)004
【摘要】酯化反应的产物作为溶剂、增塑剂、香料、食品添加剂、乳化剂、分散剂、抗氧剂等而被广泛应用.传统加热条件下的酯化反应大多有反应时间长、产率低、副反应多、设备腐蚀严重、后处理困难等缺点,而微波辐射技术可使酯化反应快速、高效、安全.介绍了微波及其作用于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微波辐射技术在酯化反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微波辐射技术在酯化反应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总页数】5页(P35-39)
【作者】许波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北京,1026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21.392
【相关文献】
1.微波协同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研究进展 [J], 黎彧;王一波;郑水和;陈伟民;沈祝珊;陈广妍
2.微波技术应用于废弃物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J], 靳鹏;海国栋;王旭峰;张静;王向宇;
3.微波技术应用于非水相酶学催化的研究进展 [J], 姜丽艳;董洪举;杜映达;张爱军;
张艳;高贵;闫国栋
4.微波合成技术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J], 袁洋
5.微波技术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 [J], 喻莉;徐明波;杨水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香催化酯化反应研究进展作者:刘凤枝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松香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防潮、防腐、粘度、乳化、绝缘等优点。
我国有着丰富的松林。
松香的年生产量占世界市场的60%。
天然松香易氧化,软化点低,易与重金属盐发生反应。
因此,松香改性能优化松香的性能,拓展其在涂料、油墨、粘结剂、家具清漆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松香;催化;酯化松香是一种天然的,可再生的,丰富的资源,在油墨、胶黏剂、化妆品等诸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树脂酸是松香的主要成分,约占90%,其分子式可以用C20H30O2表示,其结构特征为具有两个双键,一个羧基以及一个三环菲骨架。
松香的这些结构正是其能够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化石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愈发重视的今天,关于松香的研究应用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1 酯化反應从结构上看,松香具有羧基基团,属于一元羧酸。
与大多数一元羧酸一样,具备进行典型的羧基反应的能力。
经过酯化,松香酸值可以大幅度降低,同时稳定性增强,可以进一步反应,有利于其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松香与一元醇、多元醇的酯化反应。
与石油树脂相比,松香酯的显著优势为“天然、无毒、多功能”,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一元醇酯化中,甲醇、乙醇研究较多;多元醇酯化种,乙二醇、丙三醇等较为常见。
探讨了松香丙三醇摩尔比,反应温度(240~280℃)两个条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用GPC分析测试代替工业上传统的测量酸值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最优动力学模型,进而利用选定的模型来模拟工业应用。
酯交换反应。
通常情况下是指酯与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新的的酯与醇。
任云先使氢化松香与乙醇在DRC的催化作用下合成氢化松香乙酯,以自制的一种皂为乳化剂,无需溶剂,成功使氢化松香乙酯与蔗糖发生反应,得到产物氢化松香蔗糖酯,含量可高达97.98%,且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
乙烯酯化。
20世纪50年代,首次使用自由基引发的方式,合成了分子量较小的聚合松香乙烯酯,但受条件所限,未能发挥其价值。
树脂类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作者:甄美静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近年來我国的树脂类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发展较快,在绿色化学的进步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当前离子树脂作为酯化催化剂的应用情况,分析凝胶型树脂以及大孔树脂、负载型树脂、全氟磺酸树脂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树脂类催化剂的科学应用和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树脂;催化剂;酯化反应;应用进展0 前言我国在现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各项建设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引发了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绿色化学的出现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相关化工企业在应用化学反应的同时对工艺设计、操作条件以及催化剂方面都充分的考虑了绿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因此树脂类催化剂逐渐成为固体酸催化剂中的一种具有提高反应过程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优化反应过程、简化处理流程作用的新型催化剂。
1 凝胶型树脂与大孔树脂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凝胶型树脂以及大孔树脂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类的催化剂中。
其中凝胶型树脂是一类相对具有高分子凝胶的离子交换树脂,一般用于极性和水溶液反应中。
而大孔树脂则由于内部拥有毛细孔结构,是一类非均相凝胶结构树脂,所以利用其受溶剂影响较小的特点而被应用在很多的酯化反应中,主要包括直接酯化反应、烯酸酯化反应以及酯交换反应[1]。
1.1 直接酯化反应当前存在一种利用树脂作为催化剂来合成马来酸二乙酯的酯化反应流程,可以有效的催化马来酸酐和乙醇的双酯化反应,这一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解决了传统酯化方法中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在工业上被广泛推广应用,可以实现近99.8%的反应产率以及99%的选择性。
而且固定床催化剂在催化酯化乙酸与乙醇的酯化中,能够显示出相对较好的产率和选择性。
因此应用催化苯甲酸和乙醇所合成的苯甲酸乙酯在利用微波技术的条件下也可以得到较高的产率。
光热催化酯化反应一、引言酯化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传统的酯化反应通常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等条件,反应时间长且能耗高。
近年来,光热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合成方法,以其高效、环保和节能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光热催化酯化反应的原理、应用及优化策略。
二、光热催化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光热催化酯化反应是指在光热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光能产生的热能促使酯化反应进行。
光热催化剂能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同时,光热催化剂还具有催化作用,能够加速酯化反应的进行。
在光热催化酯化反应中,光热催化剂首先吸收光能,激发电子从价带跃迁至导带,形成电子-空穴对。
随后,电子和空穴分别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活性物种。
这些活性物种与反应物发生相互作用,生成酯类产物。
同时,光热催化剂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为反应提供所需的能量。
三、光热催化酯化反应的应用1. 生物柴油合成: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其主要成分为脂肪酸甲酯。
光热催化酯化反应可将脂肪酸与甲醇等醇类化合物高效转化为生物柴油,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物纯度高、催化剂易回收等优点。
2. 香料和食品添加剂合成:酯类化合物是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热催化酯化反应可用于合成具有特定香气和味道的酯类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高分子材料合成:聚酯类高分子材料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纤维、涂料等领域。
光热催化酯化反应可实现聚酯类高分子材料的高效合成,为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四、光热催化酯化反应优化策略1. 催化剂设计与改性:通过调控光热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形貌,提高其光吸收能力和催化活性。
同时,引入其他功能性组分或进行表面改性,进一步增强光热催化酯化反应的性能。
2. 反应条件优化:针对不同的反应体系,优化反应温度、压力、光照强度等条件,以实现高效、节能的光热催化酯化反应。
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精馏技术的研究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酯化反应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
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是其中的一种重要酯化反应,其产物乙酸甲酯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
而精馏技术作为一种分离纯化混合物的重要方法,对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产物的分离提纯具有重要意义。
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精馏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产物纯度、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工艺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在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中,乙酸和甲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甲酯和水。
乙酸与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甲酯和水的过程遵循以下反应机理:CH3COOH + CH3OH → CH3COOCH3 + H2O乙酸与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甲酯和水。
二、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产物的精馏技术1. 精馏工艺原理精馏是一种利用物质在沸点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分离的方法。
对于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产物的精馏,可以利用乙酸甲酯和水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在反应产物中,乙酸甲酯的沸点为57℃,而水的沸点为100℃,因此可以利用这一差异进行精馏分离。
2. 精馏塔结构在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产物的精馏过程中,精馏塔是起关键作用的设备。
精馏塔通常由进料口、塔板、回流器、冷凝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塔板是用来实现气液两相接触和传质的关键部件,其结构对于精馏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三、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精馏技术的关键问题1. 催化剂选择在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中,催化剂的选择对反应速率和产物纯度有着重要影响。
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2. 反应条件控制反应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控制对于酯化反应的选择和产物纯度都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反应条件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纯度。
3. 精馏工艺优化精馏塔的结构设计和操作条件的优化对于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产物的分离提纯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精馏工艺能够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提高工艺经济性。
四、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精馏技术的发展趋势1. 新型催化剂的研究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高效催化剂的研究将会成为乙酸与甲醇酯化反应精馏技术研究的关键方向。
酯化反应技术进展羧酸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可作为有机合成原料,而且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香料、日化、食品、医药、橡胶、涂料等行业。
该产品传统的合成方法是以相应的羧酸和醇为原料,采用浓硫酸为催化剂来制取,该法副反应多、后处理工艺复杂、设备腐蚀严重、废酸排放污染环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羧酸酯的合成尤为重视,在化学催化、物理催化、生物催化及反应工艺上都有所突破,使酯化产率大大提高,产品色泽大有改观。
1 化学催化技术酯化反应催化剂一直是化学家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先后有以硫酸为代表的一般强酸型催化剂,以盐酸盐、硫酸盐为代表的无机盐催化剂,以阳离子交换树脂、沸石分子筛为代表的固体酸催化剂,以钨、钼和硅的杂多酸为代表的固体杂多酸催化剂,负载型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以及一些非酸催化剂如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亚锡、钛酸酯类,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制成复合催化剂。
这些催化剂的应用已基本趋于成熟,最近化学催化技术又有一些新的进展。
1.1 相转移催化酯化20世纪70-80年代,相转移催化技术已用于酯类合成。
由于相转移催化剂能穿越两相之间,从一相提取有机反应物进入另一相反应,因而可克服有机反应的界面接触、扩散等困难,使反应能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显著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产率。
相转移催化反应可用下面通式表示:Q+RCOO-+R'OHDRCOOR'+Q+OH-(有机相)↑↓Q+RCOO-+H2O DRCOOH+Q+OH-(水相)各种非均相体系都可实现相转移催化反应,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对于酯化反应,催化剂应用最多的是季铵盐,其优点是制造方便、价格较低和应用面广。
王科军等人以季铵盐A-1为相转移催化剂,苯为溶剂,由正丁醇与正丁酸一步反应合成丁酸丁酯,在醇酸摩尔比1.3:1,催化剂质量分数(以反应物总质量计)4.0%,反应温度25-30℃,反应时间30min的优化反应条件下,酯收率可达94.1%。
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醇酸酯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药、香料等领域。
催化剂在此类反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温度,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和纯度。
因此,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包括催化剂的种类、性能、作用机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等方面。
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本文希望能够为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推动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种类与特点醇酸酯化反应作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类型,其催化剂的研究对于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耗以及优化产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醇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包括无机酸、有机酸、金属氧化物和负载型催化剂等几大类。
无机酸类催化剂如硫酸、盐酸等,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但存在腐蚀性强、污染环境等缺点。
有机酸类催化剂如甲酸、乙酸等,则相对温和,对设备腐蚀较小,但催化效率相对较低。
金属氧化物类催化剂如氧化铝、氧化锌等,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但成本较高,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
近年来,负载型催化剂因其结合了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的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将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上,可以实现催化剂的高活性、高选择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
常见的载体包括硅胶、活性炭、氧化铝等,而活性组分则多为贵金属(如铂、钯、铑等)或非贵金属(如铜、镍、铁等)。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催化剂在醇酸酯化反应中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纳米催化剂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可以显著提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多样,可以通过调控催化剂的形貌、结构以及组成来进一步优化其催化性能。
醇酸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种类繁多,各具特点。
XX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n esterification catalysedby ionic liquids系别化学与材料科学系专业应用化学届别2011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2011年5月摘要离子液体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包括低挥发性、大极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及溶解性和酸碱性可调等特点, 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传统有机溶剂反应相比,离子液体具有选择性好,后处理简单及回收后可多次重复使用等优点,作为反应介质或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中。
酯化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反应,其催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简单介绍了离子液体的分类、合成及应用,综述了各类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离子液体;酯化反应;催化剂AbstractIonic liquids (ILs) are applied to many organic reaction systems as “green solvent s” and catalysts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including low volatility, high polarity, good thermal stability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and selective dissolving capacity by a proper choice of cations or anion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organic solvents, ionic liquids have great advantages to excellent selectivities, acceleration reaction rate in some cases, ease of work-up, as well as recycling use after simply recoveration. The esterification reaction widely used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other fields, and its technology is also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classificatio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 research of the ionic liquids are introduced in brief, its applications in esterification as catalyst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prospected its future development.Keywords: ionic liquid; esterification; catalysis目录1 引言-------------------------------------------------------------------------------------1 2酯化反应技术进展-------------------------------------------------------------------1 3 离子液体的分类与合成及其应用-------------------------------------------------2 3.1离子液体的种类------------------------------------------------------------------2 3.2离子液体的合成------------------------------------------------------------------2 3.2.1常规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2 3.2.2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方法------------------------------------------------3 3.3离子液体的应用------------------------------------------------------------------3 3.4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4 3.4.1Lewis酸离子液体--------------------------------------------------------------4 3.4.2Brφnst ed酸型离子液体-------------------------------------------------------4 3.4.3碱性离子液体------------------------------------------------------------------6 3.4.4功能化离子液体---------------------------------------------------------------6 4结束语-------------------------------------------------------------------------------8参考文献----------------------------------------------------------------------------9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陈硕(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安徽巢湖238000)1 引言离子液体是由特定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物质,往往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特有的功能,是一类值得研究发展的新型“软”功能材料或介质。
甲酸甲酯合成技术新进展甲酸甲酯(MF)可经济有效地大规模生产,大吨位下游产品多,发展前景广阔,到目前为止,其合成工艺主要有5种:①甲醇、CO2和H2合成法;②甲酸酯化法;③甲醇羰基化法;④甲醇脱氢法;⑤合成气直接合成法。
方法①是C02化工研究的新成果,70年代以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为了消除CO2对大气的污染,这种方法在国外比较受关注。
但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MF产率较低,而且因为CO2的性质非常稳定、不易活化,制备有效转化CO2的催化剂比较困难,还不能保证经济上的可行性,距工业化较远。
方法②由甲酸与甲醇通过酯化反应合成MF,工艺落后,消耗甲酸,设备腐蚀严重,生产成本为甲醇脱氢法的2倍,国外已淘汰,国内个别生产N、N一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小厂仍在采用。
后3种方法国内近几年研究比较活跃,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主要介绍这3种方法。
1 甲醇羰基化法80年代初,美国Leonard公司、SD-Bethle-hem公司、BASF公司等在开发MF接水解制甲酸工艺时,对甲醇羰基化制MF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开发成功工业化技术,在多个国家相继建成了2-5万t/a的工业化甲酸装置。
但该法存在两大缺点:①需要使用价格较高的无水甲醇;③必须使用浓度高于80%的昂贵的高浓度CO。
尽管如此,BASF公司研究认为,目前甲醇羰基化制MF直接水解制甲酸仍是甲酸的最佳生产工艺,产品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甲醇钠法的一半。
1982年以来,世界上新建的甲酸装置几乎全部采用这一工艺。
国内对甲醇羰基化制MF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装置的开发一直比较活跃。
目前国内采用这一工艺的大型工业化装置已有2套,山东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2万t/a甲酸、3000 t/a MF装置,1996年建成投产,系引进国外技术,由山东肥城化肥厂与美国AAT公司合资兴建;济南石化二厂2万t/a甲酸装置,1997年建成投产,系采用国内技术。
在基础研究方面,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进行了甲醇催化羰基化制MF流动系统连续化模型试验,采用无转动部件的连续管式反应器,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进料比、催化剂浓度、甲醇种类等对甲醇液相羰基化的影响,研究了甲醇钠添加不同助催化剂时的催化作用。
微波催化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引⾔酯化反应是化学中⼀个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尤其是在合成有机化合物和材料中有着⼴泛的应⽤。
传统的酯化反应通常需要酸催化剂和⾼温条件,然⽽,对于⼀些位阻⼤的羟基和羧基,常规的酯化⽅法往往难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微波催化的快速发展,利⽤微波技术进⾏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反应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将对微波催化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的研究进展进⾏综述。
⼆、微波催化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的原理微波催化酯化反应的原理主要是利⽤微波产⽣的热量和特殊的电场分布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
微波可以迅速地将能量传递给反应物质,使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升⾼,从⽽加速分⼦间的碰撞和反应。
对于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反应,微波催化能够有效地克服位阻效应,提⾼反应速率和产率。
三、微波催化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的研究进展⾃从微波催化技术被引⼊化学反应以来,⼤量的研究⼯作已经集中在微波催化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反应⽅⾯。
以下是⼀些代表性的研究进展:1.微波催化苯酚的酯化反应:苯酚是⼀种常⻅的具有⼤位阻的羟基化合物,其酯化反应⼀直是研究的难点。
通过微波催化技术,可以实现苯酚的⾼效酯化。
例如,使⽤硫酸氢盐作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可以实现苯酚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具有较⾼的产率。
2.微波催化醇酸的酯化反应:醇酸的酯化反应是合成酯类物质的重要⽅法之⼀。
通过微波催化,可以有效地提⾼醇酸酯化反应的速率和产率。
例如,使⽤硫酸或有机酸作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可以实现各种醇酸的⾼效酯化。
3.微波催化⼤位阻羧基的酯化反应:⼤位阻羧基的酯化反应具有较⼤的挑战性。
通过微波催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位阻羧基的酯化。
例如,将⼤位阻羧酸与醇在微波条件下进⾏酯化反应,可以得到较⾼的产率。
四、结论微波催化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已经成为了⼀个重要的研究⽅向。
通过微波催化的⽅式,可以有效地提⾼位阻⼤的羟基和羧基酯化反应的速率和产率。
这为合成有机化合物和材料提供了⼀种新的、⾼效的⽅法。
微反应器,即微通道反应器,利用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特征尺寸在10到300微米(或者1000微米)之间的微型反应器,微反应器的“微”表示工艺流体的通道在微米级别,而不是指微反应设备的外形尺寸小或产品的产量小。
微反应器中可以包含有成百万上千万的微型通道,因此也实现很高的产量。
下面就对微化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1、硝化反应由于硝化是易爆和放热的反应,其传质传热过程就成为硝化反应的主要控制参数,因而很适合在微反应器中进行。
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萘、甲苯q及苯和苯的衍生物的硝化反应。
Antes等_l用NO 为硝化剂,研究了萘在微反应器中的硝化反应。
在常规反应器中,硝化反应需要维持低温;而在微反应器中温度可高达5O℃,NO浓度可过量8倍。
Bums和aalTlshaw研究了不同黏度(2—20cm/s)和温度(60和90℃)下苯的硝化反应。
研究表明,随H:sO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可明显提高,副产物二硝基苯的含量也明显降低。
在甲苯的硝化中,产物中二硝基甲苯的含量提高很大。
当HsO浓度为80%时,二硝基甲苯的转化率随酸/有机相体积比升高而增大。
在相同反应速率下,微反应器中副产物含量比现有工业设备中降低很多。
由于Ⅳ,Ⅳ.二烷基尿素的硝化产物被广泛用作增塑剂,Antes等¨研究了它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硝化,结果发现,单硝基尿素衍生物产率可高达100%。
Knapkiewicz等研究了2一异丙氧基苯甲醛在硅玻璃微反应器中的硝化反应,2一异丙氧基_5一硝基苯甲醛的产率从常规反应器中的38%提高到87%,产量达到13g/h。
Chen等在微反应器中一步法合成了地乐酚除草剂,与常规两步法操作相比,反应过程中省去了分离中间的操作,同时减少了溶剂的使用。
在数秒的停留时间下,N一(1.乙基丙基)-3,4一二甲基-2,6.二硝基苯胺的转化率可达100%,选择性可达97%。
2、酯化反应生物柴油为混合脂肪酸的甲酯,在常规反应器中由脂肪酸甘油酯和甲醇经酯交换生成。
酯化反应技术进展羧酸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不仅可作为有机合成原料,而且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香料、日化、食品、医药、橡胶、涂料等行业。
该产品传统的合成方法是以相应的羧酸和醇为原料,采用浓硫酸为催化剂来制取,该法副反应多、后处理工艺复杂、设备腐蚀严重、废酸排放污染环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羧酸酯的合成尤为重视,在化学催化、物理催化、生物催化及反应工艺上都有所突破,使酯化产率大大提高,产品色泽大有改观。
1 化学催化技术酯化反应催化剂一直是化学家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先后有以硫酸为代表的一般强酸型催化剂,以盐酸盐、硫酸盐为代表的无机盐催化剂,以阳离子交换树脂、沸石分子筛为代表的固体酸催化剂,以钨、钼和硅的杂多酸为代表的固体杂多酸催化剂,负载型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以及一些非酸催化剂如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亚锡、钛酸酯类,它们可单独使用,也可制成复合催化剂。
这些催化剂的应用已基本趋于成熟,最近化学催化技术又有一些新的进展。
1.1 相转移催化酯化20世纪70-80年代,相转移催化技术已用于酯类合成。
由于相转移催化剂能穿越两相之间,从一相提取有机反应物进入另一相反应,因而可克服有机反应的界面接触、扩散等困难,使反应能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显著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产率。
相转移催化反应可用下面通式表示:Q+RCOO-+R'OHDRCOOR'+Q+OH-(有机相)↑↓Q+RCOO-+H2O DRCOOH+Q+OH-(水相)各种非均相体系都可实现相转移催化反应,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对于酯化反应,催化剂应用最多的是季铵盐,其优点是制造方便、价格较低和应用面广。
王科军等人以季铵盐A-1为相转移催化剂,苯为溶剂,由正丁醇与正丁酸一步反应合成丁酸丁酯,在醇酸摩尔比1.3:1,催化剂质量分数(以反应物总质量计)4.0%,反应温度25-30℃,反应时间30min 的优化反应条件下,酯收率可达94.1%。
周建伟用季铵盐CTAMB(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对乙酸异戊酯的酯化反应进行了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催化剂活性,李红缨等选用低交联聚苯乙烯凝胶季铵树脂作三相相转移催化剂,催化合成乙酸苄酯。
文瑞明则用聚苯乙烯二乙醇胺树脂催化苄氯与丙酸的酯化反应,取得满意效果。
相转移催化还较适合于羧酸盐与卤代烷反应生成相应酯,催化效率高。
成本诚报道了季铵盐Q-1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加入质量分数5%的催化剂(相对于苄氯),回流反应2h,收率达89%。
1.2 室温离子液体(RTIL)催化酯化室温离子液体是指主要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或有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或近于室温下呈液态的盐类,它们具有很多分子溶剂不可比拟的独特性能。
在RTIL中进行催化酯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RTIL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该法不仅可得到好的转化率与产率,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2个明显优势:①反应产物(酯类)不溶于RTIL,可很容易分离出来;②RTIL 经高温脱水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酸性的氯化铝离子液体就可用于醇酸酯化反应,但由于酯化过程有水产生,氯铝酸离子液体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将磺酸基引入到离子液体的阳离子烷基链上,可得到Bronsted酸(布朗斯酸)性离子液体,其在催化多种醇酸酯化反应时表现出一定的活性。
Trissa等人研究了乙酸和苯甲醇的酯化合成,用1-丁基-3-甲基咪唑对甲苯磺酸盐离子液体催化剂,反应2h最大转化率及产品选择性均达100%,并且产品易分离,除水后催化剂可重复使用4次。
1.3 离子型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近年来,含氟有机阴离子金属盐以其超强的Lewis酸催化活性受到人们关注。
已报道的一系列新型全氟氮超酸镧系金属盐Ln(N(SO2CF3)2)3(简称Ln(NTf2)3)均相催化剂,具有较高催化活性,其中将三(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镱(Yb(NTf2)3)用于酯化反应中,催化苯甲酸与乙醇、异丙醇、叔丁醇和二甘醇的酯化反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Yb(NTf2)3催化合成苯甲酸乙酯的活性比浓硫酸高出46%,较Lewis酸SnCl2催化活性高出58%;与含氟氧超酸盐Zn(OTf)2和Yb(Otf)3相比,Yb(NTf2)3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说明Yb(NTf2)3是催化酯化反应较好的Lewis酸催化剂。
用三氟甲基磺酸钪催化邻苯二甲酸酐与邻、间二苯酚酯化,其酯化率均在95%以上。
三氟甲基磺酸钪甚至可容易地催化高位阻芳香酸如2,4,6-三甲基苯甲酸的酯化,而四氟甲基磺酸钪对苯甲酸与醇的酯化反应也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铪的4价盐如氯化铪、叔丁氧基铪等对反应物摩尔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比的酯化反应催化效果十分显著。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有机锡阳离子型化合物作为Lewis酸对酸酐与醇的酯化也有较好的催化能力。
2 物理催化技术2.1 微波酯化微波化学反应器的研究经历了从高压到常压、从间歇到连续操作方式的变化。
1986年Gedye等将苯甲酸和甲醇密封于用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反应器中,在微波炉内靠微波加热进行酯化反应。
由于在密封反应器内进行,反应体系可获得瞬间高温高压,极大提高了反应速率,5min后苯甲酸甲酯收率达76%,反应速率较传统加热提高96倍。
但这种高压条件易使反应器变形或爆裂,同时也难以对反应进行控制和监测。
为实现微波常压反应,1992年刘福安对微波炉进行改造:反应器放在微波炉内,在微波炉顶部打孔,通过顶部开孔外接搅拌、分水和滴液装置。
至此,微波常压装置发展到较完备的程度,装置简单,操作方便安全。
在微波加热下酯化反应产率高,副反应少,选择性强,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可从数小时缩短到几分钟。
氯乙酸异丙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以活性炭负载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采用微波加热酯化收率提高20.3%,产品纯度达到99.8%,并且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设备腐蚀。
由于活性炭具有较强微波吸收能力,使催化剂温度增加,催化活性增大,促使反应物分子活化,从而加速反应进行,提高目标产物收率;同时活性炭具有吸附和脱色作用,使产品纯度增高,后处理简单。
吴东辉研究了马来酸酐和正辛醇的双酯化反应,以活性炭固载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微波作用下回流20min,产率由传统加热下的73.0%提高到89.4%,产物选择性由89.6%提高到99.5%,可见微波作用下酯化反应收率和产物选择性都明显高手常规加热方式。
2.2 磁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有机磁化学是研究外磁场对有机化学反应影响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主要研究磁场对反应的催化作用、反应选择性、反应速率和产率的影响等,已成为有机化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对磁化学进行深入细致研究,对于化学、化工及医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甚至可能改变或完善传统的化学理论,开辟化学科学的新方向。
外磁场对乙酸乙酯合成有催化作用,不仅能提高酯化反应产率,而且能使反应体系的电导率发生变化,使乙醇的氢键缔合程度降低,从而使反应速度加快。
反应体系在0.35T的磁场中处理后,酯产率净增超过50%。
胡奇林等研究发现,在0.3T的磁场中乙酸与正丁醇混合,酯产率最高,正丁醇的黏度和表面张力下降最大。
IR显示经磁场处理后,正丁醇的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变窄,表明磁场能够降低体系内分子间的氢键缔合,增强醇与酸的反应活性。
2.3 超声酯化近年来,超声化学也引起了国内外化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超声波作为一种物理方法,对促进有机化学反应,提高反应产率,甚至改变反应历程,都有一定作用。
在超声辐射下进行酯化反应,方法简单、产率较高、条件温和,超声酯化产率大大高于未超声的产率。
实验证明,超声波对酯化反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尽管反应在室温下进行,但反应产率与经典的加热方法相近,且反应时间短,操作方便。
通过对比有搅拌装置的实验,酯化率明显提高,这足以说明超声辐射绝不只是激烈的搅拌雾化作用,而是直接参与了反应,促进了反应中间体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反应。
崔结连续报道了2篇超声酯化反应研究,反复实验发现,羧酸和醇在超声作用下,在浓硫酸或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下,勿需另外加热,15min左右即可完成酯化,反应产率较高,且操作方便。
3 生物酶催化技术由于酶催化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因此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近年来,有关酶在合成中催化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许多非水介质中的酶催化反应已成功地应用于天然产物、药物等的合成,其中非水溶液或微浮液中用脂肪酶合成酯的研究日益深入,除国外专家的研究报道外,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尝试,取得了喜人成果。
如沐小龙将脂肪酶Novozym435、酯酶RMIM固定在大孔丙烯酸树脂和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研究了在无溶剂系统下酶对乙酸异戊酯合成反应的催化活性。
周国伟等研究了油包水微乳液中脂肪酶(CLL)催化庚酸和庚醇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机理,还将CLL脂肪酶固定于含明胶的微乳液凝胶(MBGs)中,可制得固定化脂肪酶,并研究了MBGs中固定化酶在异辛烷中催化酯合成的性能。
张念湘等研究了在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以单糖和乙酸乙烯酯或乙酸酐为底物的糖酯化反应,并首次采用亲水性载体硅胶吸附糖和脂肪酶合成了糖酯。
铁翠娟等则以吸附在硅胶上的假丝酵母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研究了月桂酸与海藻糖的酯化反应。
杨红等研究了在环己烷中应用酵母脂肪、酶催化外消旋2-辛醇和辛酸的不对称酯合成反应。
特别是酶催化技术与超临界技术、室温离子液体技术的联合应用,使酶催化酯化率大幅度提高。
4 其他技术4.1 催化精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反应精馏已不再局限于均相物系,出现了非均相催化反应精馏,即催化精馏。
它是一种将催化反应和精馏过程耦合为一体,通过催化精馏塔来实现的化工过程。
其中反应段用特定装填方式,既起到催化作用,又具有填料塔传热传质的功能,因而具有转化率高、产品纯度高、降低能耗和操作费用低等独特优点。
采用催化精馏技术,可利用酯化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与产物形成的低沸点共沸物的沸点差异,通过精馏将生成的产物(酯和水)及时连续分离出反应区域,极大降低了产物对反应的抑制作用。
对整个反应过程而言,反应转化率几乎不受反应平衡的限制,单程转化率都在95%以上,大幅度减轻了粗产品的分离负荷,缩短了生产流程,能耗也大幅度降低。
韦藤幼等将共沸精馏分水实验装置用于合成乙酸异戊酯,在树脂酸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转化率达到98.2%,比传统装置高2.7%,而且分水器排出废水所带出的酸仅为传统装置的25%。
4.2 使用梯氏(Thielepape)抽提器的酯化对于酯化等涉及脱水的可逆反应,为使平衡向右移动,有人推荐用一种循环脱水法来实现此目的。
已报道的有利用轻液连续萃取器改进酯化反应及用Soxhlet抽提器改进酯化反应。
这说明将装有固体吸水剂的连续萃取器作为循环脱水装置来改进上述反应是较为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