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科学哲学《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考研必备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6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1).其结构:稳定的社会互动系统——及社会结构——整合的本质,集中于行动者的动机和规范的文化标准间的整合,在我们的人际情境之中,这些文化标准把行动系统整合起来。
读书笔记:摘抄:1.社会学的想象力的第一个成果-一个思想,即个人的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2.要让工人们快乐、高效、乐于合作,我们只需要让管理者们成为聪明、理性和博学的人。
…3.…由于工厂既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地方,所以要定义士气,我们必须考虑客观和主观的尺度。
就角度而言,士气似乎意味着工人们愿意完成手中的工作,完成时心情很不错,甚至非常高兴。
就客观角度而言,则士气似乎意味着工作干得很有效率,大多数的工作是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的钱以最小的困难完成。
所以,在现在的美国工厂,士气一定与工人快乐的服从有关,这种服从引起的结果是,管理者认为,工人在高效从事手中的工作。
4.对我所做的研究进行敏锐的检验。
5.…由于被社会化,他会为他人着想并友善地帮助他们;他不会愁思百结,顾影自怜;相反,他有些外向,踊跃参加社区的日常生活,帮助社区在一个可以调整的有序步伐下“取得进步”。
他加入很多的社区并为之服务。
即便不是十分投入的“参与者”,他当然也会不时的在外面瞅瞅。
他乐于服从传统的道德与动机。
高兴地投身受人尊重的制度的逐渐进步之中。
他的父母可不会离婚,他的家庭也不会无情地破裂。
他可真是“成功”,至少是以谦恭方式取得成功,因为他的进取意识也是很有分寸的;但是,对于过分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他绝不会加以考虑,以免成为一名“脱离实际的思想家”。
作为一名处境尚可的小人物,他不奢求赚到大钱,他的品质太普通,所以我们说不出他们的意义。
…自我理解:进取意识有分寸,但有敢于想象,追求卓越,因为人会在挑战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莫大的快乐。
社会学的想象力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指的是社会学家有责任阐明,人们的私人困扰并不只是个人遭遇的问题,而是和全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密不可分;社会结构如果不发生转变,则个人的私人境遇不可能得到真正改善。
作为美国社会学的一代网红,C. Wright Mills(1916-1962)提出的这个术语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标志性旗帜之一,吸引后继者投身对人类社会的迷人研究。
观察最近几年的主流舆论,就知道他们的路数和米尔斯的呼吁正好南辕北辙:他们希望传达的信息,是你所面临的问题只是你个人的问题,与社会无关。
你没有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你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简历不够吸引人,你嫁不好是因为你在婚恋市场上的分数太低。
这些都不能算错。
只是,你不要继续追问,不要把问题引向社会。
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首先应该接受社会给你的设定,你的阶层,你的家庭,你的性别、颜值、学历,这些都决定了你的位置,其次是在这个位置上好好努力,调动一切能源,运用合适策略,前进。
一切社会问题都消解了。
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社会没有问题;也许社会存在问题,但那和你的境遇无关;也许社会问题和你的境遇有些莫须有的关系,但你关心也没用;最后,如果你真的关心了,哔——然而,学者中有另外一种声音。
他们既然作为学者,自然不得不关注社会议题,不得不把个人遭遇放在社会变迁中观察,但他们的路数却是将现有的社会一切合理化——过去的一切历史都是为了到达今天,因而今天是合理的;尽管今天并不完美,但已经是历史以来最好时代,因而是合理的;尽管今天问题很多,但朝向未来的方向是正确的,因而是合理的。
这也是一种想象力。
他们想象了一个正面的社会,也许其中有无数正面的个人填充它。
这种想象力也把个人境遇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只是这其中的个人都成了社会达成自身目的的途径。
实际上,这样的研究并不需要面对真实的个人,也不需要知道真实的社会。
这样的学者,在历史学当中最明显。
这是因为,历史学天然地带有一点目的论的倾向,历史学家很自然地会想要描述,过去是如何到达现在的,因而也就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这个过程形容为自然甚至必然。
社会学的想象力<二>社会学的想象力<二>引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现在主流认识世界里,多元不重复。
已经成了市场繁荣、乃至生活幸福的共时性标志。
然而个性之中,蕴含着共性,物极必反。
现在社会的诸多死结,越发预示着打通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的大危机一、人的离家出走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而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自然对于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正如斯宾撒所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自然的因果关系中。
尤其是近年来无数事实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一点。
北京的雾霾,黄河上的死猪,福岛的核危机,H7N9病毒的蔓延。
在更深层次上,这一切体现在生老病死对于人的制约,是天之道中的有余和不足.社会保障所面临的至少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两个层面的问题,所以它不可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只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才能解决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冲突。
现如今,人类社会绝大多数的冲突是源于民族和宗教的因素。
要解决其中的隔阂,就必须建立更高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认同。
有人认为现代国家应当承担这样的角色。
但是,现代国家在意识形态是法制国家,国家的权利是后天建立的,是人民给予的。
与天、自然并没有关系。
人对宗教、民族的认同超过国家,就是这个原因。
人的行为,往往是与自己对于事务价值的判断相一致的。
环境社会问题的频发,也提醒着,人们没有把自然放在足够的高度。
二、物质与精神的别扭、格子化的世界的坍塌。
文化冲突论,是广为人知的。
但文化不应该只是你死我活的三维游戏。
以中华文明为例。
中的原型是古代天文测量的一种工具,所以中,则就是适度的意思,是代表人类对于从高级文明过度到超高级文明的一种追求。
华,通花。
华也就是美丽的意。
康德曾经说过人类需要建立一种共识性的东西,不是语言、不是文字,是更广泛、更天然意义,这种意义是不需学习就能体会的。
比如美,比如对美的向往。
社会学的想象力之宏大理论所有这些都触及一个痛处,即可理解性。
宏大理论家们如此深入地卷入该问题,以致我们恐怕真的要问:宏大理论不过是混乱不堪的繁文冗词还是其中终究还有一些东西?我认为,答案是:是有些东西,当然隐埋得很深,不过总是说了点东西。
因而问题变成:当从宏大理论中排除掉所有妨碍理解其意义的东西,能够看到可以理解的内容之后,那么,它说了些什么呢?。
我估计,用类似方式,你可以把555页的《社会系统》转述为150页左右的简明英语。
这个转述本不会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这个转述中,原书中的关键问题以及原书所提出的对问题的解答得到了非常清晰的陈述。
任何思想,任何书当然都是既可以用一句话,也可以用20卷书表达出来。
这是一个说明某个东西需要用多么全面的陈述,以及这个东西显得有多么重要的问题:它能让我们理解多少经历,它能让我们解决,或至少是陈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
宏大理论的基本起因是开始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以致它的实践者们无法合乎逻辑的或落到观察上来。
作为宏大理论家,他们从来没有从更高的一般性回落到在他们所处的历史的、结构性的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真正的问题缺乏踏实感受,他们的文章的不现实性非常显著。
这样所产生的一个特征是:在我们看来,对细节进行随意的、无休止的修饰,它既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也不能使我们的体验更易于感受。
从而,这种情况暴露为他们在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时,有时故意规避明白晓畅的行文。
当我们考虑一个词语代表什么时,我们涉及的是它的语义学的一面;当我们在它与其他词的关系中考虑它时,我们涉及的是它的句法学的一面。
宏大理论在句法学上浑浑噩噩,对语义学也茫然无知。
它的实践者们并不真正理解:当我们定义一个词语时,我们只是欢迎其他人以我们所喜欢的它被运用的方式来运用它;定义的目的是让争论能集中于事实上,好的定义的应有结果是把对术语的争论转变为对事实的不同看法,从而掀起进一步研究所需的争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之抽象经验主义。
《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作者简介C·赖特·米尔斯(1916~1962),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
米尔斯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两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代表作有《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1)、《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像力》(1959)等。
50年代初他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二、全书概述《社会学的想象力》全书共分为十章,在第一章米尔斯简述了本书的核心观点: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社会学家应该如何想象。
在第二到六章,米尔斯考察了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一些偏向,展开了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批判,主要涉及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与科层制。
在评述了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后,在第七到十章,米尔斯提出了自己对未来社会学发展的展望,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多样性、对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以及应该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角色。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的中心从欧洲移向了美国,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独树一帜。
在米尔斯所处的时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社会科学得到了极大繁荣,同时许多社会学家跻身政府名门。
米尔斯表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界定社会科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意义。
具体确定有哪些努力在背后推动着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发展,点明这种想象力对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连带意涵,或许还要就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必备条件给出一些建议。
通过这些方面来揭示今日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用途,并点到即止地谈谈它们在美国当前的境况。
”总的来说,米尔斯认为,任何社会研究都应该探讨人生、历史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相互关联,他反对将社会科学当作一套科层技术,靠方法论上的矫揉造作来禁止社会探究,以晦涩玄虚的概念来充塞这类研究,或者只操心脱离具有公共相关性的议题的枝节问题,把研究搞得琐碎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