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酒文化与政治文化

酒文化与政治文化

酒文化与政治文化
酒文化与政治文化

酒文化与政治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酒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相沿不衰的原因,不仅是带给人们以口欲的满足,而且还具备了很多其他的社会职能,充当了润滑剂的角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古代的权力之争、军事谋略等大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杯酒释兵权”

的典故。尽管历史上也有不少因纵酒而误国的事例,但酒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皇帝赐御酒犒赏出征将士以激励他们英勇作战;赐酒予文官以鼓励其秉公勤政;酒食款待异国使节以敦促两国修好。

所以官场喝酒并不足为怪,适当喝点酒对于官员放松神经是有好处的,但是许多官员受到了酒精的“毒害”,而无法分清是公务性应酬还是私人性交往,使得酒精文化中的内容和涵义也越发的具有引申意味了。比如,有民谣道:“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商量;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我放心。”有干部称:“领导下来视察工作,你不敬他酒,他说你不尊敬他;同事敬你酒,你不喝,他说你瞧不起他;下级敬你酒,你不喝,他说你摆领导架子,不和群众打成一片”。于是乎,迎来送往要“以酒助兴”,请客吃饭要“以酒显赫”,结交办事要“以酒为媒”,酒消费成为礼尚往来的必不可少的感情投资。

其实,纵论起酒消费无非是在进行人情消费和人情投资而已。那么这里便出现了两个问题:

为何酒精在个别地方成为“考核干部”的“标准”

如果说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类似“一捆一捆分得很清楚的柴火”

的话,而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则是类似于石子投向河里的水波纹衍生开来的“差序格局”,是由自己——家人——亲属——朋友——熟人——陌生人等逐渐推开出去的。而官场中人情消费的目的,是将坐落于外围水波纹上的个体通过某种手段或方式逐渐进入内圈层,也就是说,如果官场中,双方是陌生人的话,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成为熟人;是熟人的需要晋升为朋友;是朋友的如果拉上亲属关系则更为有力了。我们知道,正像水波纹一样,越到外围就越没有什么力量,所以“强关系”体现在水波涟漪的内层,而外层的仅是“弱关系”而已,或者干脆八竿子打不出关系来。

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酒精在个别地方成为“考核干部”的“标准”呢?这是因为,人们认定能喝酒的人就拥有在酒桌中迅速复制关系的能力,越能喝则能力越强。而那些能喝者除了拥有拉关系的能力外,还具备了为领导挡酒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这种举动已然就是“为领导两肋插刀”了。可见,喝酒不仅拉近了与外群体的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亲近了内群体的关系。

在中国官场,所谓的“靠山”、“撑腰”、“走后门”、“求情”、“托人”这些问题无非都是在尽力去寻找有可利用的关系而已,而犹以“强关系”为妙。关系如何形成呢?这就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手段。

为何“拉关系”这样的使命会落到“酒精”的头上

这不得不从酒本身的特点说起。关系和人情的构建需要沟通和交流,正式的沟通碍于一定的环境、时间和情境的限制,使其更具有正规和刻板的氛围,而非正式沟通更为随意和自由,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相互了解和促进交流。吃饭席间,人们是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更加随意,效果更加有效。加之酒精本身可以放松神经,使非正式沟通更加通畅。人们畅饮之后,兴奋多言,更加显露本真天性,于是没有了官场的架子,有的只是酒桌上的觥筹交错和谈笑风生。

因而,在中国社会这样一个以情感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母本中,官员们常常用人情网络来削减生疏,用关系来平衡法规,这常常让许多人认为“公事得按私事办,合理先得要合情”。在人情的消费中,酒精的搀合便助长了这种联结。这样看来,中国的酒楼里永远旺盛的“吃喝风”,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人情与关系情结的恒久发作。

延伸阅读

网上流传的官场喝酒八条潜规则

规矩一: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二: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三: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四: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

规矩五: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六: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面子,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领导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马成龙 B12020113 电子科学与技术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摘要借酒抒情也成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中国唐代诗人的“诗酒情结”,在醉境中忘怀世俗的荣辱得失,感悟生命的意义是历久弥浓,经久难衰。诗与洒的相映生辉,相映成趣,不仅形成追求与自然造化同一的人生境界,从而从心灵上超越人生,实现了绚烂的文明景观.而且这种传统的诗酒文化将绚烂千年,魅力自我的人生价值永存。 关键字杜甫李白杜牧团聚饯行犒飨独饮 引言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正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 提到杜甫,不能不提的一个词语就是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一个理应忧思满腹的诗人,却也“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半生穷愁潦倒,历尽坎坷,看尽世道,诗中惊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到后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这点浊酒也喝不上,茅屋还被秋风所破,可他仍在那里“语不惊人死不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旅途中闻听到官军收蓟北时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高兴得要发狂,为了表达这种心情,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多么形象。“纵酒”中的“纵”字特别传神、贴切,符合此时的狂态。 杜甫还写了《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诗仙酒仙

中韩两国酒文化比较研究

中韩两国酒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中,酒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以酒为载体而产生的敬酒文化,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中韩两国敬酒文化有许许多多相同与不同之处。了解把握两国敬酒文化,能使人在语言的学习和交流中受益匪浅。 【关键词】敬酒文化;敬酒次序;敬酒词;敬酒礼; 一、前言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中,酒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以酒为载体而产生的敬酒文化,因地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中韩两国敬酒文化,同中有异。敬酒文化之所以存在,与传统文化、礼仪及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比中研究两国敬酒文化的异同,能更好地把握两国敬酒文化,对学习和加深两国文化的了解有深远的意义。 二、敬酒文化的含义及历史渊源 1、敬酒文化的含义 敬酒文化就是以敬酒这一行为为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礼仪的习俗的、行为的现象的总和。围绕着敬酒的起源、它的社会文化功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敬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敬酒文化是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只是敬酒文化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包括敬酒的次序、敬酒词、敬酒礼等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敬酒文化不尽相同。纵观中韩两国敬酒文化,会使我们领略到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美丽画卷。 2、敬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敬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史料中有大量的记载。由于两国使用的都是汉字,文化习俗相近,加之国土接壤,两国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敬酒文化的历史非常相似。两国的古代,敬酒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礼节,古人分席而坐,主人一般不离席,斟酒有专人负责,但主人要以礼节动作向客人敬酒,宾客也要回敬。据《诗经·小雅·瓠叶》记载,敬酒程序有所谓“酌”、“尝”、“献”、“酬”、“醉”之分。“酌”指斟酒;“尝”是指众人把斟好的酒品尝一下;“献”指主人向客人敬酒;“酬”是客人接受主人的敬意,把酒饮下;“醉”是客人回敬主人。古人敬酒时还有“洗爵”的

唐诗里的酒..

唐诗里的酒 1、《问刘十九》白居易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赏。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新丰主人储光羲 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满酌香含北砌花,盈尊色泛南轩竹。

云散天高秋月明,东家少女解秦筝。醉来忘却巴陵道,梦中疑是洛阳城。 5、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少年行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7、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客中行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0、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11、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高适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燕飞。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12、赠卫八处士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晨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3、重经巴丘张继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酒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14、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皎然

中国酒文化与酿酒工艺解读

前言 中国的酒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 就是以生长霉菌为主要微生物的酒曲为糖化发酵剂,复式发酵,半固态发酵为特征。这成 为东方酿酒业的典型代表。中国的酒主要是以粮食原料酿制而成的。并有少量的果酒;近 代以来,啤酒在中国的发展很快,目前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按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我国饮料酒可分为发酵酒(Fermented alcoholic beverages),蒸馏酒(Distilled spirits) 和配制酒( integrated alcoholic beverages)三大类。发酵酒又细分为啤酒(Beer)、葡萄酒(Wines)、果酒(Fruit wine)、黄酒(Chinese rice wine)和其它发酵酒五种;蒸馏酒细分为白酒(Chinese Spirits)和其它蒸馏酒(如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老姆酒)。 在中国人的观点中,酒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在社会生活中,酒却具有其它物品所无 法替代的功能。从酒的后面可以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农业生产, 商业,历史文化,都可以在酒文化中找到可贵的资料。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 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 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 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 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 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 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 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它税赋 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 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 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 1

酒与酒文化论文

我谈酒文化 ——论白酒的和谐美 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李 学号:201002060010 专业班级:10自动化(专升本)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一、酒的性能 (2) 二、酒的功能要素 (3) 三、中国酒文化的承载功能 (3) 3.1酒与政治 (4) 3.2酒与经济 (4) 3.3酒与文化教育 (5) 3.4酒与社会生活 (6) 3.5酒与文学艺术 (6) 参考文献 (8)

我谈酒文化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酒文化中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的精华。 关键词:酒;酒文化;社会功能 1

一、酒的性能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学名乙醇)是其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酒精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就可被肠胃直接吸收。酒进入肠胃后,进入血管,饮酒后几分钟,迅速扩散到人体的全身。酒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从肺又返回到心脏,然后通过主动脉到静脉,再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中枢。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另外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诗经论文:《诗经》酒文化研究

诗经论文:《诗经》酒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包含了春秋中叶之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社会风俗、政治秩序等方面的场景,从这部作品几乎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全貌。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历代对《诗经》的研究可以说涉及的面宽而广,本文试图从《诗经》中酒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先秦时代的文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进行梳理。其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酒之起源,并详细梳理出了《诗经》中与“酒”有关的章句以及《诗经》中所记载的各种酒器。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有35篇,《诗经》的105篇《雅》中,“酒”字出现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现“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现“酒”字11次;《颂》40篇中,“酒”字共出现6次。如此高的出现频率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的酒文化现状。《诗经》中共涉及到大概16种酒器,通过对酒器材料的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酒器的不同使用场合、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文化韵味,尤其是显示出了森严的等 级秩序。第二章主要从“礼”这一角度出发,对《诗经》所体现的酒文化进行论述。论文对《诗经》中的饮酒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笔者将其分为不具备礼仪性质的饮酒诗和十分讲究礼仪性质的饮酒诗两 大类进行了论述。结合《小雅·宾之初筵》和《大雅·行苇》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当时饮酒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了《诗经》中所体现的乡

饮酒礼和燕礼。乡饮酒礼的是被用作赞美宾客,表达礼贤下士的思想,最主要的是在整个仪式中,充分发挥了礼的规范作用,有效地约束了 众宾客在饮酒过程的言行举止。通过燕礼与乡饮酒礼的比较,可以看出,燕礼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乡饮酒礼演化而来的,二者虽然相似但绝 不是雷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诗经》中的酒德文化。首先论述了《诗经》之前的酒德文化,周初统治者吸取殷人纵酒亡国的教训,周建立之初便积极实施戒酒的政策。《尚书·酒诰》篇的核心要旨,是引导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饮酒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酒德政治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酒德文化,《诗经》中对饮酒的态度已不像《尚书·酒诰》中那么严厉,在《诗经》中出现了一些“酒鬼”形象和一些具有酒趣意味的诗篇。但这并不是说“《诗经》时代”己无酒德可言了,相反“酒德”与“酒礼”互为表里,共同规范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具体表现在《诗经》酒诗在殷周孝性理念的感染下,更关注的是宴饮双方的人格和道德评价,这一标准制约着人 们的言行举止,也为以后儒家以“礼”为行为准则的思想原型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英文摘要】”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clud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recor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spring and poetry, these poems contain people’s lives before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landscape, social customs, political order, etc.

浅谈中国酒文化

浅谈中国酒文化 【摘要】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研究了其深刻内涵,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酒文化研究的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内涵;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饮酒已经摆脱了单纯的食用价值,凝结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作,上升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中国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价值。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文化。酒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而民间对酒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例如仪狄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战国策》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 ‘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酿酒,《说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记载:“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这个说法在民间广为流行;酿酒始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神农本草》载有酒的性味;酿酒与天地同时,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然而无论那种说法,都能说明我国的酿酒历史距今起码在四千年以上,当今的许多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现代观点认为酒是谷物自然发酵的产物,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或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饮料酒,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狩猎为生。水果中含有较多糖分,易自然发酵生成果酒;动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也易发酵成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期,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晶。 2 中国酒文化的深刻内涵 中国酒文化与礼仪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南京邮电大学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题目: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B110206 学号:B09020616 姓名:王鑫

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在近三百年的岁月中, 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国力强盛且文化环境宽松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全面发展。较为宽松的酒政策更使得酒文化日趋繁盛, 作为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酒文化在诗歌中也得以集中体现。 唐朝时期, 诗歌进入黄金时代, 诗人们大都嗜酒, 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诗人与酒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纵观《全唐诗》及补录收录的近五万首诗作, 其中有“酒”字的有4466条记录, 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多达万首。可以说, 唐代的酒文化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唐代酒品丰富、酒业兴盛 ( 一) 酒出品的渠道多样化 唐代的酒主要由官营酒坊、民营酒坊和家庭自酿三个渠道来供应。官营酒坊由朝廷和各级官府控制, 形成统属严密、产品专用的生产体系。官酒大致可分为御用酒和地方官酒两部分。御用酒是专供皇族或国事使用的酒。如刘宪《陪游上苑遇雪》中写道:“花光并在天文上, 寒气行消御酒中。”宋之问在《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中写道:“帝歌云稍白, 御酒菊犹黄。”徐彦伯在《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中写道:“御酒瑶觞落, 仙坛竹径深。”陈子昂在《登泽州城北楼宴》中写道:“且歌玄云曲, 御酒舞熏风。”岑参在《送郭仆射节制剑南》中写道:“玉馔天厨送, 金杯御酒倾。”在这些诗句中提到的酒即是宫廷中的御用酒。 而地方官酒是各州镇官营酒坊酿造的酒。如元稹诗中提到“院榷和泥碱, 官酤小曲醨”、“官醪半清浊, 夷撰杂腥膻”。白居易在《府酒五绝》中说:“自惭到府来周岁, 惠爱威棱一事无。唯是改张官酒法, 渐从浊水作醍醐。”从中也可以看出, 官营酒业尤其是地方官酒酿酒实力并不雄厚, 所生产的酒类产品较为低劣, 与御用酒有着较大的差别。

酿酒科学与酒文化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 (2) 一.青铜器作为酒器起源与发展 (2) (一)起源 (2) (二)发展 (2) 二.青铜器酒器的分类与典型器物的鉴赏 (3) (一)煮(温)酒器 (3) (二)盛酒器 (6) (三)饮酒器 (11) (四)贮酒器 (14) 三.青铜器酒器的存在价值和研究意义 (15) 参考文献 (16)

1 中国古代的典型酒器介绍——青铜器 学生:李旭指导老师:孔维宝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在我国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研究价值都是很高的。中国青铜器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青铜器作为酒器也是把青铜器推崇到一个很高地位,其衍生出来的祭祀文化和酒文化折射了中国古代的繁荣和灿烂的文化。同时,就青铜器组合出现的时间先后来说,酒器应该是我国青铜器艺术发展中出现的第一个完整的造型系列。春秋以后,酒器复又转多,但主要是与壶与罍等盛酒器具,形制多变,而且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施以多种装饰技术,或施以多种立体鸟兽装饰,或错彩镂金,或雕镂刻画,极尽工艺之能事,争奇斗艳。从夏时酒器产生,到商代酒器的发展、创新、酒器一直是商周铜器群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各类器物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青铜器酒器 一·青铜器作为酒器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青铜器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制品。从考古资料来看,铜器最早出现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姜寨遗址中,但是此时是铜基合金。综合各种学说和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青铜器起源于我国史前时期,发展成熟并作为生产力的标志是在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作为酒器应在夏时,例如,二里头遗址84VIM9出土了一件斝,二里头遗址II M1出土了一件盉。 (二)发展 青铜酒器出现在夏代,但是其真正盛行在商代,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空体容器占据主流,还出现许多前所未见的新品种,以酒器为中心青铜礼器组合建立起来了,并且考古发掘证实商代早期中酒器占青铜器的总数的70%,商代后期,酒器数量更多,种类更多,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酒器中就形成了觥、爵、斝、尊、罍、卣、觚、觯、瓿等多达15类,体系完备。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相对没落。

酒文化论文

酒器 (中国酒文化赏析1班,李奕聪,66) 摘要:酒瓶文化是以酒瓶为载体及与其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包含消费者对造瓶、用瓶、藏瓶、赏瓶的全部思维和行为。酒瓶文化具有文化装饰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地域民族性、传承融合性等特征。酒杯的设计者在考虑酒杯的实用功能外,还得考虑它的艺术性、现实性,从材质、造型、花纹图案、诗词等方面,附加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酒杯锦上添花,更受人喜爱。伴随着漫长的历史,中国酒杯经历了变化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酒文化,酒器,酒具,酿酒 在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锡器和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职业中还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周代饮酒风气虽然不如商代,但酒器基本上还沿袭了商代的风格。在周代,也有专门制作酒具的"梓人"。青铜器起于夏,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制酒器为夏二里文化时期的爵、青铜器在商周达到鼎盛,春秋没落,商周的酒器的用途基本上是专一的。据《殷周青铜器通论》,商周的青铜器共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五十类,其中酒器占二十四类。按用途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此外还有礼器。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其基本组合主要是爵与觚,同一形制,其外形、风格也带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烙印。 酿酒历史悠久,这不仅在古文献关于炎帝教先民酿酒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而且从近代考古中更能得到佐证。在湘乡岱子坪龙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种用于温酒的,三足、呈袋状。这类器物的出现,反映出当时酒和饮宴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永州道县玉蟾岩及其他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陶制食器和酒器等,表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已经懂得酿酒和对食物进行简单的制作烹饪加工。另据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考证,西汉已有酒业。在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这两本关于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马王堆汉墓女尸数千年不腐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过了“七窍灌酒”;常德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摆“春台席”置酒“与之合饮”风俗。晋人陶渊明的旷世奇文《桃花源记》,文内便有“先世避秦时乱”及“设酒,杀鸡,作食”,到了汉代时,已有“元月元日饮春酒,五月五日切菖蒲裺和雄黄泛酒饮之,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风俗等等。说明酿酒之早酒业之盛。 酒具包括盛酒的容器和饮酒的饮具,甚至包括早期制酒的工具;是酒文化最原始的载体。酒具质量的好坏,往往成为饮酒者身份高低的象征之一。酒具有金、石、玉、瓷、犀角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教学总结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 发展历程

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农林经济管理112班方晨亮 学号:201103010221 摘要 一位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说,中国的文明史,几乎是蘸着酒写成的.此话虽语失偏颇,但却言有所指.的确,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既似一首抒情的诗,有激奋也有悲沉,有欢歌亦不乏痛吟;又如一幅忘情挥洒的泼墨画,远近大小尽显,浓淡深浅自成。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华夏文明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字:酒起源发展文化 前言 在中国,酒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我国是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 始酿酒的国家之一。在中国,酒与文化可以说是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 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影,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所以,便有了“酒能助兴,亦能乱性”这么一说。 饮酒思诗,赋诗念酒,酒与诗好象是孪生兄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化 人圈子里往往是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是酒中豪杰。东晋陶渊明视酒为“佳人”、“情人”;领一代风骚的曹操,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咏酒魄诗;生平萧索的庾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等饮酒诗14首,以酒寄情缠绵悱恻。 那么,为何众多的诗人唯独钟情于酒呢?为何酒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如 此举足轻重的地位呢?其实,文人不单单只是饮酒,酒固然味美,醇香,可是饮酒更是有一种意境。我们都知道,诗人的创作需要灵感,而酒恰恰能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打开他们心中久闭的大门。所以,与其说是饮酒,不如说是陶醉于酒带来的创作的灵感中。

中日酒文化研究比较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 1 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1.1 中国の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中国の酒造りの歴史は大変古く、2004年に、「今から9000年ほど前の賈湖遺跡で酒造りの痕跡を見つけた」という発見があり、世界を驚かせた。 歴史時代では殷(商)の王(今から約3100年前)が宮廷に3000人を収容できる「酒池肉林」を造ったという有名な逸話もある。秦の始皇帝、漢の武帝も造営した。 今から1800年前の『三国志』の時代には西域から葡萄酒が多く入ってきた。この時代では曹操の禁酒令、孫権の酒乱など、酒の話題が大変豊富になった。 6 世紀の北魏時代、現存する最古の料理書『斉民要術』が著されさまざまなお酒の造り方が細かく残きれた。また、この頃には度数の高い酒も登場して、いたようで「匂いを嗅ぐだけで何日も昏睡した」という話もある。8 世紀の唐王朝の時代、多くのお酒に関す漢詩が詠まれた。中でも、西域の砂漠を舞台とする「辺塞詩」ではお酒を情緒深く絡ませている。11 世紀頃の宋代になると、蒸留酒である白酒が多く造られるようになり、現在に至っている。 中国の蒸留酒の始まりについてはあまり分かっていない。現在では各都市で1 万を超える地の白酒が造られるなど、中国人にとって身近なお酒になっている。 今から100 年ほど前、ドイツが中国の山東半島へ進出した時、ここにビールとワインの製造工場を造った。このため、現在でも中国山東省ではビールとワインの生産が盛んである。今日、中国を代表する高級白酒は五粮液である。 1.2 日本の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日本の酒は土着の酒と、渡来人が伝えた酒の2 種類が知られている。土着の酒については米を噛んで吐き溜める「口噛み酒」が知られ、「醸す」という読みは「噛む」が語源になったという説がある。一方、渡来人が伝えた酒は現在の「甘酒」にあたる酒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これは麹を原料とした醸造法で、大王の一族が朝鮮半島から技術者を連れてきたのが始まりという。 古代日本のお酒は朝廷の造酒司を中心に更なる開発·改良が進められており、平安時代中頃の10 世紀には現在のような日本酒の醸造法が確立していた。 平安末期、朝廷が衰えると酒造りの技術は大阪·奈良などの大寺院が受け継ぎ、「僧坊酒」として名を博す。戦国末期、津島にもゆかりのある織田信長はこれらの寺院に対して徹底的に弾圧を加えた。これにより僧坊酒の高度な技術は流出·分散し、各地で地酒が造られる下地になった。 今から約 600 年前1404 年、長崎県に、朝鮮半島からアルコール度数の強い蒸留酒が送られてきた。これが日本で最初に確認できる焼酎である。その後、琉球からも泡盛の製法が伝来し、焼酎は九州各地で造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1698 年、甘藷が日本へ伝わると、鹿児島宮崎では芋焼酎の製造が主流になる。今から6 年前、焼酎は突如ブームとなり、多くの銘柄を見かけるようになった。 豊臣秀吉は最晩年(1598 年)、京都の醍醐寺で盛大な花見を催し、全国から銘酒も集めた。ただし、これらの銘酒は現在ではほとんど残っていない。 江戸時代初期、それまで年5 回醸造していた日本酒造りを幕府が「年1 回冬期のみ」の醸造に制限した。これは現在の酒造りにも継承されている。 明治以降になると、酒造業は製法も設備も近代化し、安定?安全に生産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た。今から約 400 年前、醍醐寺に博多の練貫酒、大阪の天野酒、伊豆の江

浅谈酒文化与健康

浅谈酒文化与健康 摘要:一谈起酒,我们往往条件反射的会想到酒席、酒宴、应酬等酒会活动而不是将其与文化和健康联系在一起。事实上,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绵延历史演变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中国,酒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综合载体。重德明礼、尊祖交友、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浅饮养身都是传统酒文化中的精华。酒,从古至今都一直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酒,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的。而在现今社会,我们饮酒更应该注重酒对我们身体健康的影响。学习了“酒文化与健康”这门课程,让我对酒、酒文化、饮酒与健康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关于酒的来源、酒的发展史、酒的酿制工艺、酒的分类、饮酒器皿、饮酒的礼仪,以及健康饮酒也都有所认知。 关键词:酒、酒的发展、酒文化、酒与健康、 1.酒文化的内涵 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广义的酒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体系,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工艺水平、法律制度、酒俗酒礼、形形色色的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酒相关的诗文词曲等等;而狭义的酒文化则是一般消费者心目中的酒文化,多指饮酒的礼节、风俗、逸闻、逸事等。2.酒的起源[1] 酒是如何出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历史上分别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和杜康造酒说。 2.1上天造酒说 上天造酒说的依据主要从一些古代诗词中来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说的便是上天造酒说。 2.2猿猴造酒说 这一说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这是建立在果酒的情况下的。猿猴是在春夏之际,采集许多果蔬放在石洼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而使有酒香产生。但实际上,由于人是用粮食酿酒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这一说法是最不可取的。 2.3仪狄造酒说 仪狄是夏禹的一个属下,《世本》相传“仪狄始作酒醪”。公元前二世纪《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的《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尔雅网络课-啤酒酿造与文化课后练习题-聂聪

啤酒酿造与文化 目录 1.1 啤酒溯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2) 1.2 啤酒是如何改变世界已完成成绩:75.0分 (3) 1.3 改变啤酒命运的重大事件已完成成绩:100.0分 (4) 2.1 啤酒的骨架——麦芽待做 (6) 2.2 啤酒的灵魂—啤酒花(上)——啤酒花的种植和品种已完成成绩:100.0分 (7) 2.3 啤酒的灵魂—啤酒花(下)——啤酒花苦味和香气演变已完成成绩:75.0分 (9) 2.4 啤酒的血液——水已完成成绩:100.0分 (11) 2.5 啤酒的生命——酵母已完成成绩:100.0分 (12) 3.1 啤酒是如何酿造的已完成成绩:100.0分 (14) 3.2 麦汁制备——1原料的粉碎已完成成绩:100.0分 (15) 3.3 麦汁制备——2糖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 (17) 3.4 麦汁制备——3麦汁过滤已完成成绩:100.0分 (18) 3.5 麦汁制备——4麦汁煮沸技术已完成成绩:100.0分 (19) 3.6 麦汁制备——5麦汁后处理技术已完成成绩:100.0 (21) 3.7 啤酒发酵过程已完成成绩:100.0分 (22) 3.8 啤酒过滤与稳定处理已完成成绩:100.0分 (23) 3.9 啤酒的包装已完成成绩:100.0分 (25) 3.10 啤酒酿造设备的清洗与杀菌已完成成绩:100.0分 (26) 4.1 啤酒的分类已完成成绩:100.0分 (28) 4.2 啤酒杯的类型已完成成绩:100.0分 (29) 4.3 啤酒的香气与风味已完成成绩:100.0分 (30) 4.4 比利时啤酒鉴赏已完成成绩:100.0分 (32) 4.5 神秘的修道院啤酒已完成成绩:100.0分 (33) 4.6 德国啤酒鉴赏已完成成绩:100.0分 (34) 4.7 美国啤酒鉴赏已完成成绩:100.0分 (36) 4.8 英国啤酒鉴赏已完成成绩:75.0分 (37) 5.1 啤酒与健康已完成成绩:100.0分 (38) 5.2 啤酒与配餐已完成成绩:100.0分 (40) 5.3 啤酒品鉴(上)已完成成绩:100.0 (41) 5.4 啤酒品鉴(下)已完成成绩:100.0 (42) 5.5 如何构建精酿啤酒坊已完成成绩: (44) 5.6 精酿啤酒发展漫谈已完成成绩: (45) 6.1 世界著名啤酒节已完成成绩:100.0分 (47) 6.2 世界啤酒文化集锦已完成成绩:75.0分 (48) 6.3 世界啤酒酿造学校及研究机构已完成成绩:100.0分 (50) 6.4世界啤酒朝圣之路已完成成绩:50.0分 (51)

白酒的起源发展和我国酒文化

一、白酒的起源、发展与中国酒文化 (一) 白酒的起源、发展 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有些少数民族则称其为阿剌吉酒,意为“再加工”之酒。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一大酒种,它最早产生于酿造酒的再加工,因此要谈白酒的起源还得 从酿造酒说起。 一般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过去有的酒厂还把杜康供作酿酒的祖师爷,连日本的清酒行业也把酿酒技师尊称为“杜氏”。这种传说的依据,可见于古书。如《事物纪原》载:“杜康始作酒”。但有的书如《世本》却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他要比夏禹时的官吏仪狄晚得多。据此,似乎是仪狄先造的酒了。《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里并没有说仪狄先造酒,只是说他能够 酿出甜美的酒而已。其实,杜康、仪狄都只是掌握了一定技巧,善于酿酒罢了。正如大多数 生产技术一样,酒的创造和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自然 现象,反复实践,经无数次改进而来的。一般说来,白酒的由来可分下述三个阶段。 1、自然界造酒 自然界中的含糖野果是猿的食物,它们在成熟之后掉落下来,积集于坑洼之处,或者被猿摘下,将没有吃完的野果放在石洼中,天长日久,这些野果被附在它们表皮的、空气雨水中的或土壤中的野生酵母发酵,变成了香气扑鼻、酸甜爽口的原始果酒。《篷栊夜话》中有一段类似的记载说到了这一自然过程:“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 香气溢发,闻数百步??”。这种现象,推测在旧石器时代就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了原始的牧业生产,在存放剩余的兽乳过程中他们又发 现了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乳酒。在农耕时代前后,人类认识到野生植物的含淀粉 种子(谷物等)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食用。由于当时的保藏方法原始,谷物在贮藏期

唐诗与酒文化的关系论文

题目:唐诗与酒文化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的生活与诗与酒都密不可分,酒酣之际诗兴大发即挥毫赋诗一首,偶得一联妙句便豪饮而庆,此两者可谓缺一不可。 关键字:唐诗酒文人风骨 引言:酒是粮食的精华,它通过发酵酿造成为醇美的珍品,酒香阵阵,引人细细品味。而唐诗的创作也正如这酿酒,诗人将自己坎坷的一生,命运里的波澜都融入到诗句当中,成为千古绝唱。 正文: (一)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大唐盛世,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富强,文人也得以在安宁中挥洒才情。五谷丰登,衣食无忧,酒这种奢侈的幸福便成为人人可得的日常。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见盛唐时期,诗人作诗已是一件与饮酒密不可分的事了。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曾多次隐居学道,野山深林之中,“倾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酒便成为了他精神上的伙伴。酒为诗侣,诗见酒魂,诗酒联袂而行的历史演进,在古人心目中积淀为一种逻辑模式:饮酒必须赋诗。不论是群饮行令,还是自斟独酌,诗情都应该是酒兴的必然产物。这种诗酒风习,在唐宋以下的元明清社会也得到传扬。 (二)试论酒及酒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饮酒,在唐代诗人使得在情感世界中,找到了创作灵感的媒介,想象丰富的奇妙载体。杜甫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陆游

说:“诗情恰在醉魂中。”他们都有李白、张旭式的艺术创作感受,说明酒之于诗,功莫大焉! 除此之外,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情绪引动,环境气氛的薰陶也具有独特作用,酒对于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更是情有独钟。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李白,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诗歌将大为逊色。 酒为诗侣,诗见酒魂,诗酒联袂而行的历史演进,在古人心目中积淀为一种逻辑模式:饮酒必须赋诗。不论是群饮行令,还是自斟独酌,诗情都应该是酒兴的必然产物。 总而言之,唐代文人的社会生活中,诗酒风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酒,往往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饮中八仙”诗酒情结的思考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苗族酒文化研究

苗族酒文化研究 ——以六盘水市苗族地区为例 摘要: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此次调查,以六盘水市苗族地区为例,挖掘该市苗族地区酒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六盘水市苗族地区苗族酒文化 六盘水市辖两县两区,分别是水城县、盘县、钟山区和六枝特区。这四个地区都居住着苗族,尤以水城县和六枝特区苗族居多。该市苗族地区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所形成的酒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 一、该市苗族地区酒的起源、分类及其发展 (一)酒的起源 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该地区苗族民间还有一首专门叙述从水稻种植到酿出米酒全过程的酿酒歌叫《Baif Jux Bil》。过去苗族食用的都是未经蒸馏的连糟酒,相当于古代汉族地区的“醅”,也就是唐代诗圣杜甫《客至》中所说的“樽酒家贫只就醅”中那种酒。后来才有蒸馏酒。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苗族人认为,酒曲是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的以二者为中心。每个曲饼的一面用拇、食、中三指尖分别压出一个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 (二)酒的分类

该市苗族地区居住之所,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暖湿润,山中泉水甜如甘露。苗族人民种植的五谷杂粮及其山上采摘的花果都可以作为酿酒的原料,所以酿出来的酒就会有不同的种类。比如:苞谷酒、高粱酒、糯米酒、葡萄酒、刺梨酒、杨梅酒、水花酒、桂花酒、窝托罗酒、红薯酒、重阳酒等等。 1.重阳酒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2.桂花酒 桂花酒是水城县南开乡的特产。南开乡四面环山,植被完好,生态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当地苗民家家户户种有桂花树,堪称桂花苗族村寨。每年秋季,桂花开放之时,苗民采摘桂花回家,把摘好的桂花放在酿制好的酒里面,用薄膜把酒坛子的口封好,随后把酒坛子放在挖好的土坑里埋好,两三个月后挖出来就可以喝了。然而酒坛子埋在地下时间越久,桂花酒的香味就会越香越纯。 (三)酒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白酒越来越多,满天飞的广告为酒开路,今天这种牌子的酒好销,明天又将是另一种好卖,只是那些自称是粮食酿制的白酒,喝了常常让人难受,时不时闹出中毒惨剧。在到一些现代化的酒厂看看,酒不是在酝酿而是勾兑,用酒精加水的办法出产一些各类有害物质超标的液体。而这样的液体贴上印制精美的外包装就成为价格不薄的商品,上柜台进包房成礼品。因此苗家酒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冲击。 二、该市苗族地区酒文化

浅析酒文化与酒文明

浅析酒文化与酒文明 摘要:在人类文明史上,酒始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至元明清,历朝历代,无不将酒业看作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不将酒风看作社会文明的风向标。沿古至今,酒的文化介质调节作用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其他任何物质文化都无法替代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酒文化贯穿了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全过程,成为文化与文明的一种特殊标志。 关键词:酒经济社会酒文化酒文明 东方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内容及其丰富的酒文化更是别具一格,引领着世界潮流,一直成为流行于世的新时尚。随着酒业经济的繁荣,“酒文化与酒文明”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酒,既神秘又奇特,具有无限的诱惑力。它给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浪漫。 一、酒文化和酒文明的产生及表现 “文化”是指人类主体有意识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逐步实现生存需要和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是人类化或思维化的意识表现。酒文化是酒物质的意识体现,是“人类发现酒、认识酒、制造酒、利用酒的过程以及酒物质与其他社会物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容、作用形式和运动结果”。酒文化主要由酿酒文化、饮酒文化、酒引文化三个系统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是使用酒的人,产生基础是酿酒和饮酒活动。酒是一种富含乙醇的液体食品,自制造或发现的那一刻起,酒文化随之降临。酒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酒、酒经济和其他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阶级化、地域化的上层建筑和系统内容。指“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部分思维内容超越了物质的固有属性,在群体内部形成指导、维护、服务、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思维动力及系统共识的组合形式和内容”。文明的主体是阶级或人群,产生基础是生产关系。族群关系和组织管理制度的确立,是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酒文明是酒文化发展的结果,是阶级需要或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酒文明的生成标志是“酒成为礼的要素”,即酒用于祭祀等社会活动。“酒榷”思想的提出,使酒的生产和使用被社会组织所管理,不仅对酒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促进了酒文化的系统化,进而形成上层建筑中的酒文明。 酒文化和酒文明是站在“物质发展和社会需要”两个不同的角度产生的认识。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重叠性、渗透性、两面性的特征,二者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 “酒文化与酒文明”常交融在一起,具有重叠性。如:儒、道、僧三大文化系统中对酒的态度。儒家倡导行酒尊礼,道家讲究品酒养生,佛家戒定禁酒修性,三者分属不同的社会文化子系,兼具酒文化与酒文明的双重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