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81.89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夏季猪高热病临床症状与预防治疗措施【关键词】猪高热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制0.序言“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危害严重,具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
该病临床上较难控制,猪群发病后,大部分病猪治疗效果不理想,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倒闭。
1.临床症状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
发病猪死亡率高,死亡过程快,病程多为4~10天,长者可达20日,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
部分患猪经治疗或耐过而逐渐康复。
相当一部分高热病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体温升高、便秘、厌食,产出较高比例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亡严重;产后母猪子宫炎、阴道炎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哺乳母猪乳房萎缩,泌乳性能下降;断奶后母猪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种受胎率明显下降;公猪包皮积有乳白色混浊液。
2.预防措施“猪高热病”病因复杂,发病猪只一般治疗难度较大,防制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封闭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工作,提前保健预防,疫苗免疫等方面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
蓝耳病的症状与防治之巴公井开创作猪蓝耳病,又叫猪高热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RNA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以妊娠母猪发热、厌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新生及断奶仔猪高死亡率以及各年龄段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一、流行特点蓝耳病可引起猪群多系统病症,繁殖母猪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严重的繁殖障碍,死胎率可达到20%-60%,初生及断乳前仔猪呼吸困难及高死亡率(可高达80%);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并易继发细菌(猪链球菌、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等)或病毒感染(狂犬病毒、猪流感、猪圆环病毒2型等),死亡率增加,生长缓慢;育肥猪感染多数发病较温和,但可造成饲料酬报降低,生产性能下降,公猪感染可造成精液品质下降;猪只一旦感染蓝耳病,常可导致长期带毒并持续感染而不竭向外排毒,引起本病反复发病且难以根除,甚至出现迸发流行趋势。
二、临床症状(一)变异株蓝耳病:感染变异株蓝耳病病毒的所有猪,包含仔猪、育肥猪、母猪、公猪等,均表示为高热,体温升高到41-42℃,单吃青饲料,厌食或不食,后期排球样粪便;耳部、口鼻部、后躯及股内侧皮肤发红、淤血、出血斑、丘疹,背部皮肤毛孔出血,眼结膜炎,咳嗽、喘;后躯无力、不克不及站立或摇摆、转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二)尺度株蓝耳病病毒感染症状表示各种各样,主要包含:1、母猪主要表示为散发型繁殖障碍,表示为猪场有一定比例的母猪出现早产、流产、产死胎、弱胎、无乳或少乳等。
此外,还偶尔出现母猪猝死、高烧等症状。
2、新生仔猪出现高烧、喘、腹式呼吸、眼睑水肿、死亡等;新生仔猪表示正常时,往往在保育阶段仔猪出现各种继发感染,断奶后死亡率增加。
在很多猪场,蓝耳病已成为断奶猪健康状况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3、由于蓝耳病往往易与猪瘟、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等病毒病并发感染,临床需作鉴别诊断;继发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时,罕见急性出血性病变,病猪发烧,死亡迅速,剖检见全身性出血性病变(类似猪瘟);并发弓形体感染时,常引起病猪高烧及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征候群。
猪高热综合征病因分析及盼治措旋杜桂欣王老七刘丽娟2006年以来,以高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红、厌食为特征的猪群发疫病流行全国,众多猪场遭受严重损失,尽管对该病的发生原因众说纷纭,但不容置疑的是在所谓的猪高热综合征猪体内,经常检测i{{多种致病病原.如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猪瘟病毒、伪狂犬、支原体、猪链球菌、弓形体等。
因此,也可以说猪高热综合征就是一种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临床表现形式,其实类似这种临床表现形式在2006年以前也曾多次报道,只不过因为发病范嗣小,死亡率低而未引起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猪高热综合征逐渐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养猪者带来猪只死亡和大量药费支出的直接损失,而且还影响到猪的生长发育,引起母猪的流产和不孕。
笔者根据f晦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谨供业界同行参考。
一、猪高热综合征的流行特点:l、疫病传播快,一个猪场中一旦有猪只发病,2~5天波及全群,10天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
2、猪高热综合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发病猪场猪只以体温升高,厌食、呼吸困难,皮肤出现红斑为主要特征。
患病猪死亡严重,死亡率高达20%一70%,严重的接近100%。
母猪发病出现流产或不发情症状较多,返情率在30%以上,流产率在10%~40%左右,单纯抗生素治疗几乎无效。
二、猪高热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猪高热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呈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猪群中的表现不完全一致,根据以往的现场调查和诊治,主要的症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5口c,精神沉郁,采食量明显下降.或食欲废绝。
结膜潮红,后期可见结膜炎,部分病猪眼睑水肿,眼部分泌物增多,猪有明显泪斑。
2、发病初期患猪皮肤发红,随着病情发展耳部、臀部腹下多处皮肤f{;现明显紫红色斑块和出m点,有些猪毛7L有铁锈色渗血点。
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m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
3、呼吸道症状明显,部分猪打喷嚏和流鼻涕。
猪高热病流行及预防摘要:猪“高热病”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成猪和母猪,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部分病猪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
关键词:猪;高热病;流行;预防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前言近几年来,高温季节在淮安市清浦区及周边地区均发生以高热不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治愈率低的猪病,给养猪户造成了重大损失,根据地方兽医提供的病情和临床资料,笔者分析认为夏季温度高、湿度大是猪“高热病”主要原因,同时还会继发多种感染性疾病,为了让养殖户对该病对此病有更好的了解和预防,特对此病作初步研究,以供同行参考。
1 流行特征1.1 新、老病合并感染猪瘟、猪肺疫、气喘病、猪丹毒、水肿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圆环病毒病、亚洲i型口蹄疫、猪ii型链球菌病、非典型猪瘟等合并感染。
1.2 老病新发猪肺疫、链球菌病发病率有所增加,且耐药性也有所增强,目前单一病原感染而导致的高热疾病已少见,大多呈现出呼吸道、繁殖障碍、腹泻等多种综合症,并发、继发感染普遍,也使病猪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
1.3 传播速度快疫病传播速度快,猪群分阶段发病,在同一个猪场中通常中大猪或母猪先发病,2~5d波及全群,10d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
疫情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不仅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而且在春、秋、冬季均可发生。
2 临床症状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40.5℃以上,病重猪死亡快;部分病猪呼吸困难、喘气急促,喜伏卧,流清鼻涕、流浓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有结膜炎症状;部分病病猪粪便秘结、呈球状,也有的猪有腹泻现象,尿黄而少、混浊。
病猪多全身苍白、贫血现象,被毛杂乱,死后有败血症变化,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会出现流产,产死胎和不孕现象。
在对猪病多发地区猪场观察时发现,饲养环境差、饲料差的养殖户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3 病理变化肺肿胀、变硬且出血化脓,肝脏肿大,部分呈黄土色,肾脏肿大,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出血点,心脏内膜有出血点,部分病猪的肺,胃出血、糜烂,死猪回肠、盲肠、结肠粘膜上覆有糠麸样物质,剥离后有小的溃疡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