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络理论2013第二章图论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39
电网络理论第二章图论第二章图论图论是电网络理论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对象是图。
图是由节点和边构成的一种抽象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其他相关领域。
本章将介绍图论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以及在电网络中的应用。
1. 图的定义和表示方式图由节点(也称为顶点)和边组成。
节点表示图中的元素,边表示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
图可以分为有向图和无向图两种类型。
有向图中的边有方向性,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单向关系。
无向图中的边没有方向性,表示节点之间的无序关系。
图可以用邻接矩阵或邻接表来表示。
邻接矩阵是一个二维数组,用于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
邻接表则是由链表构成的数组,每个节点对应一条链表,链表中记录了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系。
2. 图的基本术语和性质图论中有一些基本的术语和性质,包括:- 路径:指从一个节点到达另一个节点所经过的一系列边和节点。
- 简单路径:路径中不含有重复节点的路径。
- 环: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路径。
- 连通图: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路径的图。
- 强连通图:有向图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路径的图。
- 子图:由图中部分节点和对应的边组成的图。
- 度:节点所连接的边的数量。
- 入度和出度:有向图中节点的入边和出边的数量。
3. 常用图论算法图论中有许多重要的算法,下面介绍其中几个常用算法:- 广度优先搜索(BFS):用于查找图中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同时可以用于遍历图的所有节点。
- 深度优先搜索(DFS):用于遍历图的所有节点,通过递归的方式沿着路径向前搜索,直到没有未访问的节点。
- 最小生成树(MST):通过连接图中的所有节点,使得生成的树具有最小的总权重。
- 最短路径算法:例如迪杰斯特拉算法和贝尔曼-福特算法,用于查找图中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 拓扑排序:用于对有向无环图进行排序,使得图中的节点满足一定的顺序关系。
4. 图论在电网络中的应用图论在电网络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 网络拓扑分析:通过图论算法可以对电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了解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目录1. 基本网络元件与网络性质 (1)1.1 网络变量 (1)1.2 基本网络元件 (2)1.2.1 电阻元件 (2)1.2.2 电容元件 (3)1.2.3 电感元件 (4)1.3 网络性质 (5)1.3.1 线性与非线性网络 (5)1.3.2 时变与时不变网络 (6)1.3.3 元件的无源性和有源性 (6)1.3.4 网络的无源性和有源性 (9)1.4 二端口元件 (9)1.4.1 阻抗变换器 (9)1.4.2 阻抗逆变器 (11)1.5 零器和泛器 (12)2. 网络图与网络方程 (15)2.1 网络图论基础 (15)2.2 拓扑矩阵 (18)2.2.1 关联矩阵 (18)2.2.2 回路矩阵 (18)2.2.3 割集矩阵 (19)2.2.4 拓扑矩阵之间关系 (20)2.3 矩阵形式的基尔霍夫定律 (21)2.4 直接法分析 (24)2.5 网络矩阵方程 (26)2.6 改进的结点方程 (29)2.7 混合变量方程 (31)2.8 含零泛器的结点方程 (32)2.9 撕裂法 (34)3. 网络函数 (40)3.1 多端口网络的短路参数矩阵 (40)3.2 多端口网络的开路参数矩阵 (42)3.3 多端口网络的混合参数矩阵 (43)3.4 含独立源的多端口网络 (46)3.5 多端网络的不定导纳矩阵 (47)3.6 原始不定导纳矩阵 (48)3.9 不定阻抗矩阵 (57)4. 网络状态方程分析 (60)4.1 网络状态变量的选取 (60)4.2 线性非常态网络的状态方程 (62)4.3 建立状态方程的系统公式法 (64)4.4 含受控源的系统公式法 (67)4.5 多端口法 (68)4.6 状态方程的时域解 (70)4.7 状态方程的变换域解 (73)5. 网络定理与网络等效 (77)5.1 特勒根定理 (77)5.2 伴随网络 (78)5.3 互易定理 (82)5.4 对偶网络 (83)5.5 网络等效 (86)5.5.1 等效网络 (86)5.5.2 保留结点集合 (87)5.5.3 边界结点集合 (89)5.6 戴维南等效与诺顿等效 (90)6. 网络变动计算与灵敏度分析 (94)6.1 参数变动定理 (94)6.2 补偿法 (96)6.2.1 矩阵求逆辅助定理 (96)6.2.2 变动网络的补偿法计算 (97)6.3 灵敏度 (99)6.4 增量网络法 (100)6.5 伴随网络法 (102)7. 二阶RC有源滤波器 (108)7.1 二阶滤波函数 (108)7.2 运放的时间常数 (111)7.3 有限增益正反馈滤波器 (113)7.4 无限增益多路负反馈滤波器 (118)7.5 多运放二阶RC滤波器 (121)7.6 基于电流传输器的RC滤波器 (123)7.6.1 电流传输器 (124)7.6.2 电流传输器运算单元 (125)7.6.3 基于电流传输器的滤波电路 (127)8. 滤波器综合基础 (129)8.2.1 电抗函数的性质 (133)8.2.2 福斯特综合法 (134)8.2.3 考尔综合法 (135)8.3 二端口带载LC网络实现 (138)8.4 滤波器的逼近函数 (140)8.4.1 巴特沃思滤波器 (141)8.4.2 切比雪夫滤波器 (145)9. 高阶有源滤波器 (150)9.1 滤波函数的转换 (150)9.2 元件模拟实现 (154)9.2.1 仿真电感实现 (155)9.2.2 频变负电阻实现 (156)9.3 运算模拟实现 (157)9.4 级联法实现 (159)10. 开关网络分析 (164)10.1 分析直流变换器的状态平均法 (164)10.2 准谐振变换器的分析 (167)10.3 传递函数转换 (170)10.4 开关电容网络的分析 (174)11. 非线性电阻网络 (180)11.1 非线性电阻网络方程 (180)11.2 分段线性化方法 (182)11.3 牛顿 拉夫逊法 (184)11.4 友网络模型法 (186)12. 非线性动态网络 (190)12.1 相空间、轨线 (190)12.2 平衡点类型 (193)12.2.1 平衡点领域的线性化 (193)12.2.2 二阶线性状态方程组的平衡点 (194)12.3 稳定性分析 (197)12.4 周期解与极限环 (199)12.4.1 极限环形式 (199)12.4.2 一些极限环的判据 (200)12.4.3 拟周期振荡 (201)12.5 非线性电路的分岔 (203)12.6 混沌振荡电路 (206)12.6.1 混沌振荡的特点 (206)12.6.2 李雅普诺夫(Lyapunov)指数 (209)12.6.4 超混沌电路 (213)13. 非线性动态网络解法 (216)13.1 动态网络的数值解法 (216)13.2 摄动法 (219)13.3 平均值法 (221)13.4 谐波平衡法 (223)13.5 铁磁谐振电路的分析 (224)13.5.1 铁磁谐振电路的谐波解 (226)13.5.2 铁磁谐振电路中的次谐波 (229)1. 基本网络元件与网络性质这里所称的网络是指电气网络,即电路。
电网络分析综述电路CAD技术是电路分析、设计、验证的有力工具,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进入纳米时代,电路的规模越来越大,工作频率越来越高,芯片上市时间越来越短,以集成电路CAD为基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已经成为提高设计效率、优化电路性能,增加芯片可靠性和提高芯片合格率的新兴产业,渗入到集成电路设计的每一阶段。
电路CAD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涉及电路理论、半导体器件物理、线性与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最优化涉及、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等多个领域。
纳米时代的到来既为电路CAD技术带来了机遇,也使之前面临更大的挑战。
随着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以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基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电子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并已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
它的兴起与发展,又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迅速发展。
当前,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大,而电子产品在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却日趋激烈,产品在社会上的收益寿命越来越短,甚至只有一二年时间。
处于如此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电子世界,电路设计工作者必须拥有强大有力的EDA 工具才能面对各种挑战,高效地创造出新的电子产品。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量和图形功能还正在发展之中,电子CAD和EDA技术还没有形成系统,仅是一些孤立的软件程序。
这些软件在逻辑仿真、电路仿真和印刷电路板(PCB)、IC版图绘制等方面取代了设计人员靠手工进行繁琐计算、绘图和检验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集成电路和电子系统的设计效率和可靠性。
但这些软件一般只有简单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处理的电路规模不是很大,计算和绘图的速度都受限制。
而且由于没有采用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技术,程序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交换也不方便。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计算机与集成电路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EDA技术真正迈向自动化并形成产业的时期。
这一阶段,EDA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实现逻辑电路仿真、模拟电路仿真、集成电路的布局和布线、IC版图的参数提取与检验、印制电路板的布图与检验、以及设计文档制作等各设计阶段的自动设计,并将这些工具集成为一个有机的EDA系统,在工作站或超级微机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