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革新——以苗族蜡染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3
苗族蜡染艺术元素在我创作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蜡染是苗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赋予了苗族蜡染独特的魅力。
在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我发现苗族蜡染艺术元素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还能传递文化和情感。
首先,苗族蜡染艺术元素在我的创作实践中起到了装饰作用。
苗族蜡染图案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花鸟虫鱼等各种元素。
这些图案可以用来装饰作品的表面,使其更加美观。
在我的创作中,我常常根据蜡染元素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图案进行应用,使作品更具观赏性。
其次,苗族蜡染艺术元素可以传递文化和情感。
苗族蜡染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的创作中,我常常运用苗族蜡染元素来表达对苗族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通过运用苗族蜡染元素,我试图传递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
最后,苗族蜡染艺术元素在我创作实践中还发挥了创新的作用。
苗族蜡染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我发现其中的元素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我的创作中,我常常将苗族蜡染元素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创新的尝试不仅丰富了我的创作,也使苗族蜡染元素在现代艺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苗族蜡染艺术元素在我创作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它具有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传递文化和情感的功能,同时也能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探索苗族蜡染艺术元素的应用,为我的作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于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调查——以贵州省织金县部分苗族村寨为例摘要: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蜡染刺绣,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苗族民间一直流传着。
刺绣和蜡染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工艺。
然而近年来,蜡染刺绣的传承和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为此,本人作为一个苗族人,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让更多的人重视对蜡染刺绣这一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部分苗族村寨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并到相关工艺厂亲自体验蜡染刺绣服饰的制作过程的这些方式,着重了解蜡染刺绣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字:贵州苗寨;蜡染刺绣;传承与保护;应对措施一.前言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刺绣艺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刺绣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刺绣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妇女,以蜡染刺绣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
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于衣裙的某个部位,不能擅自挪动位置。
花纹多是世代相传,变化不大。
有的花纹是属于纪念性的,传授多代,不能舍弃或更改。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刺绣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已渐动摇。
伴随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
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刺绣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
而且,由于蜡染刺绣服饰的制作过程复杂且繁重的服饰未得到很好的改装创新,对于当今追求多元化的时代,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追求。
苗族蜡染图案现代设计创新和应用论文(共5则范文)第一篇:苗族蜡染图案现代设计创新和应用论文(共)一、苗族蜡染图案的特点贵州有很多少数民族会做蜡染,尤以苗族为甚。
贵州安顺被誉为“蜡染之乡”,是少数民族传统蜡染中最著名、最典型的。
苗族的蜡染图案多半是花、草、鸟、兽、虫、蝶等,根据图案的寓意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民间传说、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动植物组合图案。
民间传说:如,蝴蝶纹来源于苗族神话古歌《妹榜妹留》与《十二个蛋》中的故事,龙纹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旋涡纹来源于民间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图案都是根据本民族的传说或者信仰衍生至今的,具有深刻的寓意。
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鱼鸟纹的内涵是生殖崇拜,是歌颂生命力的美的纹样。
动植物组合图案:花草植物纹表现的是自然与生活,如荞花、蕨花、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
不难看出,苗族人热爱生活,这些花纹通过他们的创造,有的大气、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构图精美,手法多样,富有艺术力和表现力。
二、蜡染图案在现代设计中运用的不足图案的创新最主要的是对原有图案的理解,并将其简化,就像中国汉字一样,但简化不是从繁到无,而是再简也能体现出本民族的东西。
我们在设计图案时,考虑更多的还是怎样对传统元素进行对接,找出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图案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
综观当代设计现状,存在以下不足:其一,一些图案设计只是在传统蜡染的基础上,模仿和微改以前的蜡染图案,设计出的新图案没有原来的耐看。
其二,由于设计水平不高,没有获得很好的市场效应,使设计者更加缺乏信心。
其三,抄袭、模仿国外的图案,本土品牌较少。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图案的设计对于市场营销至关重要。
在手工时代,人靠的是感官和技能,而在高科技时代,艺术创作更强调思维、观念的重要性。
三、苗族蜡染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如同文字一般,蜡染图案可以作为载体,用来记录和传承民族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记忆。
苗族蜡染纹样描绘了人们对宗教图腾的崇拜,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向往。
贵州千户苗寨的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贵州千户苗寨,这座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落,承载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传统工艺如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等,不仅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然而,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传统工艺与时俱进,实现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苗族刺绣,以其精美的图案、细腻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而闻名。
传统的刺绣工艺多依赖手工,绣娘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一针一线地勾勒出美妙的图案。
然而,手工刺绣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的生产和市场推广。
现代科技的介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例如,通过数字化设计软件,设计师可以将传统的苗族刺绣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利用电脑绣花机进行批量生产。
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图案的精髓,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同时,利用 3D 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更加立体、逼真的刺绣作品,为苗族刺绣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意空间。
银饰锻造是苗族传统工艺中的另一瑰宝。
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备受人们喜爱。
但传统的银饰锻造工艺主要依靠手工敲打和模具铸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银饰锻造带来了新的变革。
激光切割和 3D 打印技术可以精确地制作出复杂的银饰部件,提高了生产的精度和效率。
此外,运用现代电镀技术,可以使银饰表面更加光滑、亮丽,增强其抗氧化和耐腐蚀性能,延长银饰的使用寿命。
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苗族银饰可以更广泛地展示和销售,拓宽市场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银饰文化。
蜡染,作为苗族古老的印染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传统的蜡染工艺需要手工绘制蜡纹,然后进行染色,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误差。
现代科技的引入为蜡染工艺带来了创新和改进。
例如,利用数码印花技术,可以将设计好的图案直接印制在布料上,再进行染色处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图案的准确性。
视觉设计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在中国悠久的服装设计历史中,工艺水平一直是衡量服装本身的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也从侧面反映了穿戴者的身份与地位。
蜡染技艺早在六朝时便开始流行,隋代宫廷非常喜欢收录蜡染手工艺品。
人们最早是利用蜜蜡在织物上绘成各式美丽的花纹与图案,然后浸染、脱蜡,形成蜡染作品。
精美的工艺使蜡染布在古代宫廷织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当前传统蜡染技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被较好地应用于服装工艺领域。
文章首先分析传统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其次研究其在现代服装工艺设计中的价值体现,最后探讨苗族蜡染在当今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革新。
一、传统苗族蜡染的文化内涵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汉书》即有“斑衣”的相关记载。
东汉时期,蜡染技术逐渐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人们已经可以染出多种颜色的蜡染织品,各具特色。
早期的蜡染技艺主要被用于民间,是百姓日常的生活用品。
先民将图腾和富有美好寓意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以传递思想感情,表达美好的期望。
随着历史的发展,采用蜡染工艺的织物逐渐演变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成为王公贵族、富贾商客的消费品,这推动了蜡染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在漫长的染织工艺发展历史中,苗族蜡染工艺的历史尤为悠久,且传承至今。
苗族人在赋予这项技艺审美功能和实用苗族蜡染在现代服装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王烁涵摘要:苗族蜡染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
该文旨在研究传统蜡染技艺和现代服装工艺的结合,以推动传统文化的良性传承与当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苗族蜡染服装工艺设计创新图1图241(下转第45页)功能的同时,还通过蜡染工艺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对故乡的留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民族意识的影响下,保护、继承传统工艺也成为苗族人对祖先情感的体现[1]。
二、苗族蜡染在现代服装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作为一项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技艺,蜡染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
苗族蜡染技艺的大学生作文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油画的浓烈色彩,素描的细腻线条,可要说有一种技艺带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又神秘得如同古老传说中的魔法,那非苗族蜡染莫属了。
第一次接触苗族蜡染,是在学校组织的民俗文化展览上。
一块蓝白相间的布就像一个神秘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那上面的图案,有像星星一样闪烁的花朵,有灵动得仿佛要跃出布面的蝴蝶,还有一些奇怪又充满韵味的几何图形,组合在一起就像苗族人民生活的小世界被搬到了这块布上。
后来我了解到,苗族蜡染可真是个费功夫的活儿。
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魔法仪式,从开始的准备就充满了讲究。
苗族的姑娘们(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小伙子加入这个神奇的创作啦)先得把白布准备好,这白布就像是等待被施魔法的空白画布。
然后就是蜡刀出场了,那小小的蜡刀就像魔法师的魔杖。
蘸上加热后的蜡液,这蜡液可是关键,温度得刚刚好,就像魔法药水的调配,太烫了蜡会流得不受控制,太冷了又没法在布上顺畅地画画。
她们拿着蜡刀在布上开始画画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在看一场无声的舞蹈。
手腕轻轻转动,蜡刀在布上留下一道道痕迹,线条粗细均匀,图案流畅自然。
我自己试着画了一下,那蜡刀在我手里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完全不听使唤。
我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像蚯蚓在爬一样,和苗族姑娘们手下那些精美的图案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画好图案后,就到了染色的环节。
这染色就像是把画好魔法阵的布放进神秘的魔法池里。
把布浸到染缸里,蓝色的染料慢慢渗透进去,而有蜡的地方就像有一层保护罩,染料进不去。
等染好拿出来晾干后,再把蜡去掉,哇,奇迹就出现了。
蓝白相间的精美图案就像从布的深处浮现出来一样,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魔术表演,充满了惊喜。
苗族蜡染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还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史书。
每一个图案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可能是对祖先的敬意,可能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说那些蝴蝶图案,在苗族的传说里,蝴蝶妈妈是他们的祖先,所以蝴蝶图案就像是一种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
苗族蜡染技艺的大学生作文《苗族蜡染:指尖上的蓝色魔法》苗族蜡染,那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我最初对它的了解啊,就像莽撞的小鹿闯进了神秘的森林,充满了好奇与懵懂。
记得有一次去贵州旅游,那是个满是青山绿水的地方,就像画卷一样。
我走进了一个苗族的小村落,那里的房屋不像大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都是矮矮的,透着一种古朴的味道。
刚进村口,就瞧见一位苗族老奶奶坐在自家门口忙活。
她面前摆着一大块白布,旁边是一个小铜锅,锅里煮着些神秘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蜡。
老奶奶眼神专注,手中拿着一个小小的铜刀,就像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法棒。
她熟练地把铜刀伸进锅里蘸上蜡,然后在白布上轻轻一点,一条细细的蜡线就出现了。
那线条流畅得很,就如同山间的溪流。
我凑上前去看,心里琢磨着,这蜡点在布上有啥用呢?老奶奶丝毫没被我这个冒失鬼打扰,继续着她的工作。
她开始画起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像牛角一样弯弯的形状,还有像花朵一样的图案。
这些图案从她的手下慢慢呈现,仿佛在讲述着苗族古老的故事。
我忍不住问老奶奶,这蜡染到底咋做的。
老奶奶笑着跟我说,这布上有了蜡呀,等会去染上蓝色,那有蜡的地方就染不上色,把蜡煮化了,就成了现在这样的图案喽。
看着老奶奶如此专注的神情,我想这蜡染恐怕不仅仅是个技艺,更像是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从那时候起,我就对蜡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在村子里溜达的时候,我还看到不少人家都在做蜡染。
有姑娘在给做好的蜡染衣服缝漂亮的花边,那衣服上的图案就像蓝色天空里漂浮的白云样精致。
还有小孩子拿着一块小布,学着大人的样子在上面乱画蜡线,弄成了个小花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苗族蜡染真是神奇,它把苗族的文化、生活态度都包裹在了那一片蓝色与白色当中,就像一个不说话的朋友,安静地讲述着苗族的故事。
《我与苗族蜡染的“亲密接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苗族文化体验活动,其中就有蜡染这个项目。
刚听到要开这个活动的时候,我的心啊就像小兔子在蹦跶,太兴奋了。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局限于传统应用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文章从传统蜡染技艺和蜡染图案设计两方面对苗族蜡染的传承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传承方法。
标签: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创新蜡染技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贵州苗族蜡染于2006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
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全球现代化消费文明的结合大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
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前些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捧,到现在中国梦的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使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苗族传统蜡染,更多地被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企业所青睐,慢慢地,苗族传统蜡染的创新设计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苗族蜡染技艺特点苗族蜡染实际上的原理是利用蜡进行防染。
苗族民间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炭盆、染缸等。
蜡染所用的织物一般都是苗族女性自织的土布、亚麻等,防染材料则主要是蜂蜡和石蜡,至于染料则是蓝靛及其他植物染料。
整个蜡染的传统制作过程是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
接下来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用蜡刀蘸蜡汁点画于布上。
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后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融化的蜡经冷却回收后可以再次使用。
点蜡的布料在蜡熔化后会现出没有上染颜色的白色花纹。
之后,再将蜡染布反复漂洗,使残留的蜡脱干净,蜡染布的制作就算完成。
传统工艺制作蜡染的传承与创新摘要:蜡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和创造性。
在当前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举措。
本文重点对传统工艺制作——蜡染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传统工艺;蜡染;传承;创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蜡染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迷人的艺术表现力。
与传统的绘画和雕塑不同,蜡染是一种多元融合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蜡染作为美术教学素材,可以有效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美术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艺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蜡染工艺的传承传统技艺的传承环境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大学校园或是职业学校中,通过社团活动开展蜡染实训课程等方式是很好的传承和创新的阵地。
通过老师讲解、图片欣赏、视频观看、分组查找资料、海报设计、橱窗展示等方式学习蜡染知识、宣传蜡染技艺、传承蜡染文化。
通过系统的实训,掌握蜡染制作技巧,创新蜡染设计。
(一)传承蜡染文化蜡染纹饰题材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蕨菜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等纹样。
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
几何纹样包含有十字纹、万字纹、太阳纹、回纹以及各种方式方形纹等自然物象几何化的纹样,多是他们祖先留传下来的。
这些纹样都有古老的传说,按习俗,这类蜡染图案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二)传承蜡染技艺传统的蜡染工艺制作主要有五个工序:织布、点蜡、制作靛蓝染料、浸染、脱蜡,最后再将制作好的蜡染布料做成苗族传统服饰。
1.织布苗族传统蜡染工艺从自己种植棉花、采收棉花、纺线到织成布匹需要大小70 多道工序。
浅谈苗族蜡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实践研究摘要:蜡染是苗族的一项传统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传承,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阐述了苗族蜡染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传承的一些教学探索。
关键词:苗族蜡染意义传承教学实践一、苗族蜡染概述蜡染,也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我国的染织工艺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时期)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
二、传承意义重大首先,苗族蜡染是活历史的文化再现, 苗家妇女利用蜡染倾其心血去绘、去染,去记录她们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和情感,并寄托着她们的希望,苗族蜡染正是这记录历史的载体。
其次,苗族蜡染是崇尚自然的追求,蜡染图案主要的来源是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如螺旋纹、蝴蝶纹、蕨菜纹等,都是生活常见的,其花纹有疏有密,各种自然纹相互交错、浑然一体,表现了苗族人们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然的美好愿望。
第三,苗族蜡染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苗族人勤劳和智慧的载体,其结构严谨,图案特别讲究“对称性”和“归整性”,每一个构图都体现着智慧,每幅图案都反映着苗族人民的内心情感世界, 每一笔都透着灵气,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她们的勤劳。
因此,苗族蜡染的传承,除了对制作工艺本身之外,传承的更是苗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智慧。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程主要在初一年级进行,因为初一的孩子学习任务比较轻,学习起来专注程度会高一些,所以我将一个学年40周作了一个大致的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4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工具及示范作品的筹备。
第二阶段16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与蜡染相关的内容,通过操作演示、优秀作品赏析、学生合作学习、创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图案的创造力和提高民族图案的审美能力,引导其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以达到本次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