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33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首先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然后说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诗人屈原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课文的第3、4自然段讲屈原遭陷害被流放到南方。
秦国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万分悲愤,就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了。
这部分内容集中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辅佐楚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深受百姓爱戴。
但他却遭到权贵的诬陷,被楚王流放到南方。
但他仍然热爱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写了很多爱国诗歌。
楚国被秦国侵占后,屈原万分悲愤,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课文第5、6自然段讲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十分悲痛,想出各种办法祭奠他。
得知屈原投江后,老百姓先是“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
接着讲人们没有捞到他的尸体时,又把“大米、鸡蛋”等食物投到江里祭奠他,祈祷江里的水族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
有人还把雄黄酒倒进水里想药昏蛟龙,使它无法张口。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然后讲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祭奠屈原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讲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有些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有的内容学生不太清楚,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心理。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认识“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优秀4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篇一教学目标:认读11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培养朗读能力,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
查阅资料:大象教学课时数:1教学要求:认读11个生字,朗读课文,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及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今天,我们学习16课。
板书:大象醉酒2、简介对大象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课文,努力读正确,看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2、介绍给大家:你又认识了哪些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3、学生交流4、听老师范读:思考课文写了大象的什么事?你觉得怎样?5、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学生自由读课文,努力达到正确流利。
7、检查学生读书。
8、小组练习读书。
三、默读课文1、思考课文每段写了什么?可以分为几段?2、大象醉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觉得怎样?原因是什么?3、学生交流,师指导。
四、作业1、练习读熟课文2、摘抄好词佳句3、查阅其他动物的资料板书设计:摇摇晃晃连根拔起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篇二教学重点:1.了解李时珍著书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1、了解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2、结合课文明白“完善”的意思。
3、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
二、导入1.(课件)自读全文,思考:你对李时珍有了哪些了解?2.哪个内容是最主要的?(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
)3.哪几段写了这一过程?(3—5)三、学习课文1.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每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说说。
(原因—过程—结果)2.原因是什么?自读第3自然段,概括说说旧书有几个缺点?(不全、不细、不对)3.为什么说“比较完善”,不说“十分完善”?“比较”是相对谁说的?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完善”的理解?(更全、更细、更准)5.默读课文4、5自然段,李时珍是怎么做的?你从哪些词语、句子有被感动到,画下来。
第1篇年级:四年级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淋、湿”等10个生字,会写“雾、露”等1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 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秋天景色。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主学习。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三、合作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段进行朗读、讨论。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精讲课文1. 教师讲解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点评。
五、总结本节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精讲课文1. 教师讲解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秋天的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点评。
四、总结本节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布置作业1. 背诵第2自然段。
2. 描绘秋天的景象,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1《卖木雕的少年》一、教学目标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非洲人民同__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__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__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__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__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__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2《五彩池》教学要求: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实用(优秀9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一【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小序中,词中可见。
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18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1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那么关于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仅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1、生自由读,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1、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⑴ 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完整版精选篇2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词。
2、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搜索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展示课题,启发谈话。
边放课件(片头)教师边导入: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请大家谈一谈你知道的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实用优秀7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按四项要求预习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能用“逼真”、“不仅……还……”造句;能修改一段话,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3、了解电视科技发展之迅速,懂得4种新型电视机的名称。
教学重点、难点:继续落实单元训练点;了解文章的科普知识,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有趣。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给课文分段,读议第一段,理解“日新月异”。
教学过程:一、读题引疑,思考问题。
1、板书:日新月异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的理解。
用它来说一句话。
2、把课题板书完整。
说说自己预习课文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有哪些收获?二、预习检查,了解大意。
根据学生所谈的收获开展检查、交流。
1、通读,了解大意。
同桌一起读,相互提意见。
(1)交流难读的地方。
(2)请你随便地说说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帮助学生区分“电视机”与“电视”2、你用了哪些读书符号?重点落实:(1)提出疑难问题。
(2)分段。
三、再读课题,深化感受。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再读课题,你有话要说吗?2、课文哪一自然段总的说明了电视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1)你从哪里体会到?(2)出示:(课后练习4)在这短短几十年时间里,电视机从无声到彩色……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讨论:这句话毛病在哪里?怎么改?3、齐读,小结。
哪一种电视机令你更感兴趣,下节课来深入讨论。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读议二、三段,解疑,仿写先概括后具体说明的语段。
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讲了哪些了有趣的电视机或电视?你对哪种最感兴趣?为什么?二、写说明书,了解特点。
1、你能给它写一则简单的产品说明吗?(1)讨论: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这份产品说明里面你能写清楚什么?(2)要求:语言要简洁,准确。
2、学生自己读相应段落,试写说明书。
3、交流,评价。
教师抓住学生对于特点的概括进行指导。
三、介绍产品,表达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而教学效果最终将落实到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潜力上。
要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务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去备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3、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童话的表达特点,学习语句浅显、简洁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树”中间的“又”第二笔变为了点,然后齐读课题。
2、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把有关“去年的树”的命运的问题确定为主要问题。
)二、整体感知1、指名接读课文,其余注意倾听,看是否能朗读得正确流利。
2、正音,重点学习四个生字词的读音,齐读词语。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正确、流利,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4、再次指名接读课文,分别是从开头到“向南方飞去”、从“春天又来了”到“鸟儿向山谷飞去”、从“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到“鸟儿向村子飞去”、从“在一盏煤油灯旁”到结尾,逐段引导学生说说: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相机板书。
然后,让学生结合板书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课文,看看从中知道了些什么?2、讨论交流:(1)鸟儿和树之间有了一个什么约定?(2)这是一个怎样的约定?结合“一定”理解鸟儿的郑重承诺和决心。
(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体会二者之间的深厚感情。
3、指导朗读树和鸟儿的对话。
(练读、同桌分角色读)四、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思考:树会怎样被人伐倒?鸟儿会怎样向山谷飞去?2、根据个人理解,完成填空:鸟儿()地向山谷飞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人教版四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
(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二、自学生字新词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2、组词语宋()拴()陷()论()送()栓()滔()轮()绳()绑()铲()拖()蝇()梆()产()施()3、理解词义宋朝:朝代名。
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
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
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
议论,看法。
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
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
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
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3、思考课后习题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讲评范本五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渔夫的故事》学习目标①认识8个生字。
能正确读“规矩、胆瓶、笑逐颜开、金币、自言自语、披头散发、堡垒、铁叉、违背、解救、无恶不作、荣华富贵、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下流无耻”等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③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又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A案●导入课文,激发阅读兴趣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
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
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讲故事比赛①小组初讲,评出故事选手,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②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①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②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
《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
想读一读吗?③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
赵简子立即拉弓搭话,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
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
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17、长城
冷水滩滨江小学张丽荣(2016年期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
1、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遗产的第一站《长城》,,一起去感受长城,去体会长城,请大家欣赏课件
2、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观看了图片,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1:
学生2:
······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82页,文中有一句话是作者直接赞美长城的,也是文章的中心句,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句话。
(1)点名让个别学生读出这句话;
(2)齐读这句话,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奇迹?(奇迹就是想象不到不平凡的事情)。
是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不可想象的。
课文是怎样描述它呢?
2、小组合作学习以下三个问题:
A、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B、课文1、2自然段是怎样把长城写清楚写具体的的呢?
C、通过学习第2自然段,小导游准备上台介绍长城的结构。
3、汇报交流
师:哪些同学愿意交流?
生1:
生2:
······
随机应变,出示相应的课件
交流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绵延万里,近看长城,它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说说?
生1:
生2:
······
请小导游上台介绍长城的结构
出示有“垛子”“射口”“瞭望口”“城台”的课件。
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句:那么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呢?请自由读一读第三段。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艰难?
生1: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难?
生1
······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
师: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
师: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的劳动,请一起读一读。
师:这样的工程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一起再读。
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
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
此时此刻,你面对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
师总:是啊,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
(出示名人留言课件)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三:拓展延伸
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长
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奇迹
修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