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爱情闺怨诗(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5 KB
- 文档页数:7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爱情闺怨诗——红妆对镜哭翠楼,喃燕双飞月如钩爱情闺怨诗诗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运用民歌常用的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的手法,先写少妇“”,后面才说她“”,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无题(九)唐·彦谦杨柳青青映画楼,翠眉终日锁离愁。
杜鹃啼落枝头月,多为伤春恨不休。
这首诗以杨柳的盎然春意闺中思妇的愁眉紧锁,杜鹃悲啼催得月落,闺中思妇春恨绵绵。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这首诗尾联运用了的手法,“冷”即指剪刀上寒冷,传达到了手上,也只这种寒冷传达到了心上,写出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凄凉。
【练习】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
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此词中“空”与王维的“空山新雨后”相同。
E.“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纳兰性德(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指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爱情闺怨诗知识回顾: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答案1、B解析“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2、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
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在天愿作比翼鸟”爱情、闺怨诗(答案)编制:三组审核:马晓英《踏莎行》(欧阳修)1、A“候馆梅残”: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这里说明离人已在路上。
B“溪桥柳细”:柳细,柳树初芽,柳叶细嫩。
C“草薰风暖”:芳草吐香,春风送暖。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意境特点是美好融和。
作用:以乐景写哀情。
用初春美好融和的风景反衬出男主人公的离愁。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春水”比喻愁情,以形象表现抽象,化虚为实。
写出了离愁的无穷无尽,增强了离愁的艺术感染力。
3、登楼只见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行文上层层深入,有如剥蕉。
4、上片写行人的离愁,下片为居者(闺中少妇)设想,这种构思上的技巧叫对写手法。
实虚结合,兼写两面,一是丰富了词的内容,二是使感情更加细腻。
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
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进一层。
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1)想象或虚写(也可写作对写手法)。
(1分)首联明明是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怀念妻子,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一定在怀念长安的丈夫;颔联诗人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而想象小儿女陪妻看月,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
(2分)这样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
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
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
故选B。
闺怨诗歌鉴赏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型,这类诗往往以女性的口吻来表达独守空闺的哀怨、寂寞以及对远方丈夫或情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
一、意象的运用1. 月- 在闺怨诗中,月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例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月亮总是高高地挂在天上,它的清冷和永恒就像女子无尽的等待。
它照着女子的闺房,也照着远方的征人或者游子。
女子在月下,可能会想起曾经和爱人一起赏月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只有自己孤单一人,于是对着月亮倾诉自己的哀怨。
这就像月亮是一个无声的听众,见证了女子从幸福到孤寂的转变。
2. 楼- 高楼常常出现在闺怨诗里。
女子住在高楼之上,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是一种被困住的状态。
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翠楼。
高楼将女子与外界隔离开来,她只能从楼上眺望远方,等待爱人归来。
楼越高,她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因为她站得高却望不见爱人的身影,只能看到无尽的远方和自己的寂寞。
3. 柳-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在闺怨诗中,柳就成了离别和思念的象征。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那如烟的杨柳,就像女子心头那挥之不去的离情别绪。
每看到柳树,就会想起爱人的离去,仿佛柳树也在为她的孤独而哀伤。
二、情感表达的方式1. 直接抒情- 有些闺怨诗是直接表达女子的哀怨之情的。
像“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直白地说出了对丈夫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已经到了让自己容颜老去的程度。
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像女子在倾诉自己的心声,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2. 间接抒情- 更多的闺怨诗是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或者自己的行为来间接表达情感的。
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没有直接说女子思念丈夫,而是通过她赶走黄莺这件事。
因为黄莺的啼叫会惊破她与丈夫在梦中相见的美梦,从这个小小的行为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一、爱情闺怨诗的定义爱情闺怨诗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闺”的本意是小门。
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
“怨”,埋怨,抱怨也。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二、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闺怨诗歌的特点。
2、了解此类诗中所写意象和寄托的感情类别。
3、掌握鉴赏此类诗的手法。
三、温故知新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忆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四、爱情闺怨诗的常见意象言愁意象:秋风、夜雨、寒夜、寒衣、白发、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又飞”“临笺泪长”等。
行为类意象:眉锁、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
室内用具: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绮席、碧纱、鸳被、相思枕、等。
建筑意象:翠楼、高楼、宫殿、玉阶、窗等。
五、爱情闺怨诗产生原因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别离迟暮源征商六、爱情闺怨诗的内容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
从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
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
七、爱情闺怨诗的常见情感1、相濡以沫的浓厚感情2、表现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3、空兰独守的思亲之怨4、情梦难圆的遗憾之怅。
5、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八、常用的技巧手法比兴(托物起兴)触景生情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用典等抑扬反衬十、补充练习:王昌龄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①云和:乐器①云和:瑟名。
②昭阳:汉宫殿名,赵飞燕之妹昭仪所居。
③西宫春怨:此用班婕妤故事,抒写失宠嫔妃之哀怨。
云和,即瑟,一种弦乐器。
闺怨阅读答案(诗歌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闺怨阅读答案(诗歌赏析)闺怨阅读答案(诗歌赏析)(明)周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2020 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爱情闺怨诗知识回顾: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 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 “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答案1、B解析“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2、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 (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 分)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闺怨》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二:(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忽”字妙处。
答:(1)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闺怨宫思【主题解说】“闺怨”指少妇、少女在闺闱中的优愁和想恨。
这种诗,有些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以及她的寂寞、冷清,对丈夫的关切、牵挂以及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二是描写美人迟暮,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三是借思妇情寄寓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慨。
诗人常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1—2)题。
(9分)点绛唇春闺[明]陈子龙①满眼韶华,东风惯②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
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③。
【注】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
②惯:照例。
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
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人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凄凉惆怅的情绪。
B.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C.“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D.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6分)答案:1、B。
B.“‘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理解错误,词中“王孙”表面指思妇心中远游不归的恋人。
本意则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
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反抗。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0篇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
云藏神女馆①,雨到楚王宫。
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
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②中。
[注]①神女馆:神女庙,据说楚怀王游高唐遇神女,过后怀王思念神女,为之立庙。
②九秋:深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说巫峡位于巴东,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出了巫山高耸入云的状貌。
B.颔联说云雾遮蔽了神女庙,雨水洒到了楚王的离宫,化用典故,目的是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
C.颈联从时间上来展现巫山的景物,其中“朝暮”指一天,“寒暄”泛指一年四季。
D.全诗辞采清丽,情意委婉,写出了巫山之雄伟,巫峡之神奇,四时之胜景,猿声之凄清。
2.颈联中的“落”“同”二字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①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①指叶衡,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借山写人,破题点明写作的缘由。
群山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想同高雅之人交流,暗示出词人以高人自勉,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
B.三、四两句借烟雨之景,表现出无限的怅惘。
无数青山被烟雨遮断,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回不前。
叶衡主战,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的希望落空。
C.下阕前两句借白发直接点出愁,可见词人心中报国无门的愤懑已难以控制。
D.下阕后两句借鸥自笑:沙鸥全身雪白,怕是愁的最高境界了。
拍手大笑实为词人的情感挣扎。
(2)在表达情感上,这首词除了借景抒情,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1、闺怨诗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爱情闺怨诗知识回顾:
题材特征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主要有赠内诗和悼亡诗。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内容情感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常用手法①比兴(托物起兴)。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
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综合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分)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答案
1、B
解析“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2、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
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
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
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
④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4.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3、B (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
4、【答案讲评】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
和平宁静的场景。
②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是和平宁静的春景,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在“路几千”的遥远边关,从征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对比鲜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5—6)题。
(9分)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C.“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了对美好纯洁恋情的赞美。
6.请找出本诗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其妙处。
(6分)
【答案讲评】
5、C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的是“双关”的手法。
)
6、【答案讲评】本诗精心选择了“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个细节。
“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
“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意和迷恋程度。
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
(9分)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宝函①钿雀②金鸂鶒③,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④.鸾镜⑤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注释]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
②钿雀:雀饰的金钗。
③鸂(xī)鶒(chì):水鸟名,又称紫鸳鸯。
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
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升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
7、下面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宝函钿雀金鸂鶒”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鸂鶒”时内心充满了悲愁苦命,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似的愿望。
B.“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
C.“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主要历程。
(6分)
答案:
3、B.“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分析有误。
这两句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写爱人远出不归,音问断绝。
4、女子晨起化妆,饰物上成双的鸳鸯触起她内心的伤感孤独;于是移目向外,试图排遣,沉香阁外吴山青翠碧绿;杨柳又轻细如丝,使她回想起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女子沉浸在回忆的悲伤中;眼前芳草茂盛萋萋,而远去之人无音讯到画楼,女子由回忆回到现实,内心有着春归人不归的隐痛和更加强烈的孤独。
无限自伤自怜之情使她窥镜自照,感叹自己的心事鸾镜和花都懂得,自己的心事有谁能知道呢?伤感自己如花的青春在无尽的等待中渐渐逝去,这是全词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