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时期婚姻制度的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5.45 KB
- 文档页数:6
一、制定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百年近代史变革的历史时期,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传统家族制度逐渐瓦解,人口流动增大,观念触动,尤其是中国传统封建婚姻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推动婚姻制度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于是各种声音开始呼吁婚姻法的制定。
为了满足这个迫切需要,民国政府于1930年通过法律程序制定了《民国婚姻法》。
这部法律是当时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实质内容。
它以新婚主义为指导思想,对婚姻家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确保了婚姻合法性和婚姻自由等重要原则。
二、内容《民国婚姻法》总共有六章六十八条,内容涵盖了婚姻的许可和剥夺、婚姻的应向和废止、男女双方的权、义和禁、就近结婚、离婚和婚姻抚养费等方面。
《民国婚姻法》中的婚姻许可和剥夺规定了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男女双方年龄、血缘关系、健康状况等。
婚姻的应向和废止规定了骗婚、非法行为和婚姻无效等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男女双方的权、义和禁条款确保了婚姻双方的平等权益,规定了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离婚问题也是《民国婚姻法》关注的焦点。
该法规定了婚姻自由离婚的原则,但同时设立了一定的限制和条件。
对于婚姻抚养费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男女双方对子女抚养的责任。
三、实践效果《民国婚姻法》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该法律的制定打破了封建家族制度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为婚姻自由提供了明确保障。
婚姻许可和剥夺的规定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避免了婚姻中出现不当行为和欺诈行为。
其次,民国婚姻法规定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双方的公平权益。
这为当时封建社会中男权思想的改变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婚姻平等权益争取打下了基础。
总之,1930年的民国婚姻法是中国历史上婚姻制度现代化迈进的一次重要实践和研究。
这部法律的制定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在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权益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当代中国婚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婚姻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婚姻制度主要表现为群婚制,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被排除,演变成了不同群落之间同辈男女通婚的制度。
到了新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年以前,婚姻制度转变为由女性主导,是母系氏族社会。
而到了新石器晚期,距今约4000-6000年前,氏族部落由母系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则由男性主导。
在夏商时期,主流婚姻制度转变为一夫一妻制。
然而,在贵族之中,一夫多妻的制度也非常明显,且这种婚姻有很多是政治联姻,比如商朝就经常与异族方国联姻。
到了周朝,婚姻制度与夏朝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
但不同的是,西周时代就规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婚姻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
到了春秋时期,婚姻制度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诸侯和卿大夫都要在严格的等级之内迎娶异姓女子,当然,天子之女有时候也会下嫁诸侯。
以上就是婚姻制度历史的一个大致概述,从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不过要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可能存在差异,且可能受到地域、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
婚嫁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婚嫁风俗呈现出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婚嫁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古代婚嫁风俗
古代婚嫁更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如中国古代有"娶妻纳妾"、"重男轻女"等风俗;印度则有"童婚"、"窒息新娘"等陋习。
这些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分化和对女性地位的歧视。
2. 近代婚嫁风俗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些陈旧落后的婚嫁陋习逐步被废除。
如中国在20世纪初就废除了纳妾制度,印度也禁止了童婚。
同时,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婚姻更多建立在双方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
3. 现代婚嫁风俗
现代社会,婚姻更加注重个人自主权和男女平等。
同性婚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获得合法地位;单身生育、无性婚姻等新型婚姻方式也逐渐被接受。
与此同时,为了追求个性化,一些新型婚礼形式如海外婚礼、主题婚礼等开始流行。
婚嫁风俗的发展演变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未来婚姻将更加多元化、现代化,彰显人性尊严和个人价值。
只有与时俱进、包容多
样性,婚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