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中医辨证施治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慢性肺心病的中医辩证施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肺心病,是因肺部、胸廓、或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疾病。
本病多由肺脾肾虚、外邪侵袭、痰瘀媾合而引起,病机为本虚标实。
1.辩证分型论治“虚”、“邪”、“痰”、“瘀”、“饮”缠绵于一体是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
热毒烈盛灼津成痰,灼伤阴血而成瘀血;痰饮为患致肺气郁滞;痰瘀互结,郁而化热,而成热毒;瘀血阻滞,气机不利,水津停滞成痰成饮。
临床实践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本病分为9型而辩证论治,治标常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宣肺行水、温阳行水等法,治本则据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调和补益,遵循回阳存阴为准则。
(1)外束风寒,痰湿犯肺型:予以主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小青龙汤加减;(2)痰热郁肺型,治应清热化痰,桑白皮汤加减;(3)脾肾阳虚水泛型:予以温阳利水,真武汤合茯苓桂术甘汤加减;(4)痰浊上犯,心脑受邪型:予以涤痰开窍,醒神通便,涤痰汤加减;(5)痰热内蕴,肝风扰动型:予以清热豁痰,开窍通便,羚羊钩藤汤加减;(6)热瘀互结,血溢络伤型:予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清热地黄汤加减;(7)气阴两虚,阴阳欲绝型:予以益气养阴,回阳救逆,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8)肺肾气虚型:予以补肺钠肾,益气健脾,补肺汤加减;(9)气虚血瘀型:予以固本益气,活血通脉,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中西医结合辩证治疗近年来我所对9种类型的肺心病的论治进行慨括总结,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双参三紫一术散”、“清热宣肺汤”、“葶苈附子汤”、“强心泻肺汤”四方,与西医常规治疗相结合治疗肺心病,疗效满意。
2.1双参三紫一术散方组为:太子参、紫丹参、苏子、紫菀、茯苓、白术、紫石英、紫杞子、黄芪、仙灵脾等量。
将上药制成冲剂,每包20g。
患者于立春起及冬至起连续服药个三个月,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急救心肺之阴、加强淡渗行水利气、扶正祛邪并行挽治肺心病病案:姜某,男,68岁。
初诊:1982年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十四年前因工作环境接触粉尘过多引起咳嗽、咯痰,并逐渐出现气短、气喘。
十年前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阻塞性肺气肿”、“高血压”,曾用益寿宁、氨茶碱、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
三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活动稍多则喘促、心悸,心前区隐隐作痛。
1981年12月中旬,因工作劳累,加以外感,气短喘促加重,难以平卧,心慌、下肢浮肿较前明显,大便漆黑,本单位医院施治无效。
1982年1月18日以“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转当地矿务局医院,经用青霉素、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及安络血、Vit K3、双氢克尿噻、地高辛等药,并输血300ml,仍未见好,乃于今年2月2日入我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喘促气短,难以平卧;咳声重浊,咯白泡沫痰;心悸;表情淡漠,神识恍惚,语音低怯;不思饮;右胁下痞块,双下肢浮肿,按之肌肤凹陷不起;两颧微红,唇甲紫绀。
西医诊为:①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②阻塞性肺气肿;③肺源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Ⅲ级,心功能不全Ⅱ级。
入院九天,均按痰饮内伏、水气凌心、肺失宣降治疗,用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温化痰饮、宣降肺气,病情仍未缓解。
遂于1982年2月10日请赵老会诊。
当时患者抬肩喘息,坐卧不安,胸憋闷,气短促;咳嗽、咯痰白而黏,不易咯出;恶寒发热,汗出涔涔,口干渴,双目幻视,两手麻木。
诊查:唇甲紫绀,双膝以下浮肿,两颧红。
舌体胖大紫暗,苔白厚腻,脉疾。
查:桶状胸,有轻度三凹征,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左侧较多,右侧可闻及干鸣音。
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遥远。
肝在右肋下2.5cm,轻压痛,肝颈征(-)。
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典型的肺型P波。
痰培养两次均有甲型链球菌生长。
辨证:心肺阴虚,久劳化热,痰湿伏肺,气血运行受阻。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当遵循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的原则。
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体质、症状表现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扶正固本与祛邪兼顾。
具体来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可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因肺、胸廓或肺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继而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的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长此以往均可转变成肺心病,出现呼吸和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肺心病的患者可见胸闷,气急喘促,动辄加剧,心悸,肢体浮肿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心病的病因起先以肺气虚为主,后出现气阴两虚,再逐渐发展为阳虚。
由于反复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促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
病程中可形成痰、瘀等病理产物,常虚实兼夹,互为影响。
急性发作时咳、痰、喘症状加重见咳嗽多痰、痰白而稀为主的寒痰壅盛者,拟化痰理气为主,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佐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细辛,或加服中成药苏子降气丸;咯吐粘稠痰色黄,或伴发热、汗出等痰热较著者,治以清肺化痰常用方为桑白皮汤加鱼腥草、金荞麦等,或贝羚胶囊、金荞麦片等成药;咯痰清稀、尿少肢肿、心悸阳虚水泛者,可用五苓散合真武汤加葶苈子等温阳化饮,泻肺利水。
稳定期肺气亏虚者,常见气短、自汗、怕风、易感冒,可予玉屏风散、补肺汤加少许健脾化湿药,或常服利肺片有很好疗效;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者,见动则气促、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可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之人参蛤蚧散加金匮肾气丸等,亦可用蛤蚧定喘胶囊等。
“久病必瘀”,“瘀”是形成肺心病的主要环节,既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疾病的重要原因,故治疗始终不忘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能降低血粘度和循环压力,改善缺氧,减轻肺水肿,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
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
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
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
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则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则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若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则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则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若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则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则泛溢于肌肤,则引起水肿,上则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则喘甚等心气虚的症状,久则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通它脏,所以肺病不但可累计它脏,其他各脏的病变亦可累及肺,正如古人所言:肺不伤不咳,脾不伤咳而无痰,肾不伤咳而不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辨证施治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属于中医的“肺胀”、“咳嗽”、“喘证”、“心悸”、“血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肺高则上气肩息”的记载,是关于本病症状的描述。
多因咳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心、肺、脾、肾功能失调或虚损,经络失用,津、水、血、气失和而发病。
病位在心在肺,涉及脾肾,症候表现虚实夹杂。
1 辨证施治1.1外寒内饮证候:喘咳气喘,遇寒加剧,胸闷憋气,心悸,痰白清稀或呈泡沫状,或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肢体痛楚,口不渴,舌质淡暗,苔薄白滑润,治法:解表化饮,祛痰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15g,桂枝15g,白芍15g,北细辛6g,干姜9g,半夏10g,甘草6g,五味子15g,瓜蒌15g,杏仁12g。
加减:咳痰量多者,加白芥子、苏子;恶寒发热,周身关节疼痛甚者,加羌活、白芷[1]。
1.2痰热壅肺证候:咳喘气短,痰多黄稠,喘不得卧,面赤心烦,心悸痞闷,口干而渴,面浮肢肿,口唇发绀,舌红绛,苔黄,脉多沉数或沉滑。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方药:清金保肺汤加减。
天冬20g,麦冬20g,沙参20g,石斛15g,玉竹12g,葶苈子15g,杏仁10g,瓜蒌20g,茯苓15g,当归15g,甘草6g。
加减:痰腥味异常或呈绿色者,加鱼腥草、败酱草、黄芩、山栀;胸憋、气短重者,加苏子、厚朴;口唇发绀甚者,加丹参、丹皮、赤芍。
1.3气滞血瘀证候:心悸怔忡,喘而胀满,腹胀纳呆,口干,渴不欲饮,两颧红赤,便秘,舌绛无苔,舌质隐青或有瘀点或瘀斑,脉多沉涩或结代[2]。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调营饮。
莪术10g,川芎15g,当归15g,元胡20g,赤芍20g,大黄5g,槟榔15g,陈皮15g,大腹皮20g,葶苈子15g,茯苓15g,桑白皮20g,细辛3g,肉桂10g,白芷15g,甘草9g。
加减:喘而胀满明显者,可加瓜蒌、厚朴;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者,可加丹参、地鳖虫。
对付肺心病,中医也有招!发布时间:2021-11-30T05:23:50.6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月15期作者:周怀治[导读]周怀治(叙永县摩尼中心卫生院;四川泸州646418)肺心病是一种由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心脏病,患有肺心病的患者,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必须及时治疗肺心病,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肺心病时,通常都会选择西医手术治疗,然而治疗肺心病,中医治疗也有独特的治疗优势,本文就带大家深入了肺心病的相关病症以及中医治疗肺心病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患者。
一、肺心病的主要原因(1)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引起肺心病的另外一种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胸廓运动障碍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患者患有脊柱后、侧凸等疾病时,这类疾病与内风湿性关节炎等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病情的加重,最终会引起患者患有肺心病。
(2)支气管、肺疾病肺心病的发病原因和支气管疾病以及肺疾病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是引发肺心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类情况下引起的肺心病危害非常大,所以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否则就会引发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3)肺血管疾病肺心病和肺血管疾病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当患者的肺血管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时,就会累积到患者的肺动脉,从而引起患者出现过敏性肉芽肿等疾病,随着病情反反复复的发生,都会诱发肺心病。
二、肺心病的症状(1)咳嗽引起咳嗽的因素比较多,而肺心病也会引起患者患有咳嗽症状,这是因为肺心病患者的支气管壁受炎症细胞的长期浸润而导致咳嗽,通常患者在咳嗽的过程中还伴随有局部水肿充血的症状。
(2)呼吸困难当患者吸入空气不足时,就会引发呼吸困难,而临床上很多患有肺心病的患者也都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随着肺心病病情的发展,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也会变得更加明显。
(3)胸痛胸痛是肺心病的主要症状,胸痛是由于肺心病的患者胸部壁层胸膜受炎症波及以及右心室长期缺血导致。
患者在咳嗽的过程中,会引起胸骨下发生隐痛的症状,而这种胸痛的症状和心脏缺血引起的疼痛基本一致,导致患者难以区分患病原因。
肺源性心脏病6月份主讲谢斯芸肺原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病因]按原发病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三类:一、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最为多见,约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尘肺、慢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造成的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形,以及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可引起胸廊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导致肺功能受限,气道引流不畅,肺部反复感染,并发肺气肿,或纤维化、缺氧、肺血管收缩、狭窄,使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发展成肺心病。
三、肺血管疾病甚少见。
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均可使肺小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肺动脉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发展成肺心病。
[发病机制和病理]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的因素很多,但先决条件是肺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反复的气道感染和低氧血症。
导致一系列的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一)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高碳酸血症的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二)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解剖学因素系指肺血管解剖结构的改变形成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障碍。
主要原因是:1、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支及支气管周围炎可累及邻近的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腔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
2、随肺气肿的加重,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也造成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心血管科肺心病中医诊疗方案肺心病是指心脏病引起的慢性肺动脉高压症的综合症。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心悸、水肿等。
肺心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等。
1.辨证施治:中医强调治疗的时候首先要辨证施治。
对于肺心病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包括肺气虚、湿热蕴结、气阻血瘀等。
-肺气虚型: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少气、胸闷等症状。
可以使用益肺气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等,同时搭配补益药物如人参、熟地等。
-湿热蕴结型: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可以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如连翘、荆芥等,同时搭配化湿化痰药物如陈皮、茯苓等。
-气阻血瘀型:患者表现为胸痛、气短、水肿等症状。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桃仁等,同时搭配行气利水药物如木香、茯苓等。
2.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认为肺心病是由于心阳虚衰而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肺心病时需要注意调理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补阳益气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等。
同时,也可以搭配养阴润燥的药物如黄精、麦冬等。
3.改善气血循环:肺心病患者常伴有水肿、气短等症状,说明气血循环不畅。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红花、当归等,同时搭配化湿利水的药物如茯苓、木通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理心理状态和饮食习惯。
肺心病患者应避免情绪波动,保持愉快、舒畅的心境。
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食物。
总之,肺心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等。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中医治疗肺心病的疗效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注意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肺心病中医辨证施治
在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并发肺气肿的后,日久不愈,累及心脏,形成肺心病。
肺
心病由于同时肺脏和心脏的病变,因此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兼有这两个器官改变的表现。
症见: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心悸、少动即喘、舌红发紫、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尿少、五心烦热不得卧、大便干燥等症状,最后形成肺性脑病,危及生命。
该病起初的治疗主要放在滋阴补肾方面,待症状缓解后,再服用中药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也会取得理想的疗效。
肺心病是在肺气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病程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比较高,因此,在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阶段,患者应及时治疗,阻止其并发肺心病。
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脏病之一。
以下几点供肺心病患者
自我保健参考:
1.严寒到来时,要及时增添衣服,不要着凉,不能让自己有畏寒感,外出时更要注意穿暖。
因一旦受凉,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加之肺心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引起病毒和细菌感染。
一般先是上呼吸道,而后蔓延至下呼吸道,引起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此外,脚的保暖对肺心病患者也十分重要,不可忽视。
2.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
天气晴朗时早上可到空气新鲜处如公园或树林里散散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气功、做腹式呼吸运动,以锻炼膈肌功能,并要持之以恒。
出了汗及时用干毛巾擦干,并及时更换内衣。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坚持力所能及的运动,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能改善肺功能。
运动量以不产生气促或其他不适为前提。
避免到空气污浊的地方去。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早上应打开窗户,以换进新鲜空气。
在卧室里烧炭火或煤火,尤其是缺乏排气管时,对肺心病患者不利,应尽量避免。
4.生活要有规律。
每天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何时进餐,何时大便,何时外出散步,都要有规律。
中午最好睡睡午觉。
心情要舒畅,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
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火气难免大些,应尽量克制,不要发脾气。
5.吸烟者要彻底戒烟,甚至不要和吸烟者一起叙谈、下棋、玩牌等,因被动吸烟对肺心病患者同样有害。
有痰要及时咳出,以保持气道清洁。
6.要补充营养。
肺心病患者多有营养障碍,消瘦者较多,但又往往食欲不好。
原则上应少食多餐,还可适当服一些健胃或助消化药。
不宜进食太咸的食品。
7.肺心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往往很不典型,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能不明显,有时仅表现为气促加重、痰量增多或痰颜色变浓。
这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耽误。
8.自己不要滥用强心、利尿和心得安类药物。
因用药不当可加重病情,甚至发生意外。
9.有条件者可进行家庭氧疗,这对改善缺氧,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都有所裨益。
10.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严寒到来之前可肌肉注射卡介苗注射液,每次1毫升,每周2次,共3个月。
这样可减少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