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8.02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国粹之一。
下面是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1. 起源和发展:京剧起源于北京地区,起初是清朝宫廷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京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并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段低谷后得到复兴。
2. 剧种和剧目:京剧包括武戏、文戏、近代戏等多种剧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名旦(梅派、花派、青衣派、老生派)和四大名旦(程派、高派、孟派、沈派)。
著名的京剧剧目包括《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白蛇传》等。
3. 表演特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注重唱腔、身段、表情和化妆等方面的表现。
其独特的唱腔包括“二黄”、“三黄”、“四黄”等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唱法。
4. 服装和化妆:京剧的服装和化妆非常精美,角色的服饰和妆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不同角色的服饰和妆容可以反映出其身份、性格和社会地位。
5. 演出形式:京剧的演出通常在舞台上进行,舞台背景以绢幕和道
具为主,利用灯光、音乐和动作来营造气氛。
京剧也常常在戏曲剧院、剧场和节庆活动中演出。
6. 保护与传承:京剧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同时,为了推广和传承京剧,许多京剧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以上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欢迎你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京剧的表演艺术。
关于京剧的资料简短
京剧,又称京杂戏、北京话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形成于1790年代,流行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京剧由歌唱、舞蹈、曲艺、武打、念白等元素组成,其中表演技巧最为复杂,最能体现京剧特色的是面部表情艺术——“脸谱”。
脸谱对京剧的演出有很大影响,它可以表达角色的性格、内心情感,使演出更加生动逼真。
在乐曲方面,京剧乐曲风格丰富,既有传统的南琴、北琴,也有现代的电键盘、吉他、口琴等,使得整个曲调更加活泼动感。
除了表演方面的传统,京剧还具有独特的服装。
它的服装依据角色设定而不同,比如一般的门生服装就比较简单,而豪门的人物服装就会比较华美,有时甚至会采用宫廷式的装饰。
最后,京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文学内容。
京剧大多以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基础,把社会上的不同阶层、社会现象以及人物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深受观众的喜爱。
总之,京剧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表演方面,也体现在服装、音乐等方面。
它
的文学内容更是多姿多彩,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独特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关于京剧的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主要类型,历史悠久,在流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该剧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可以将其归结为四类:昆曲、越剧、像派和京剧。
京剧在演员外表上具有斗鸡眼、娥眉特别的妆容,以及舞台上所表演的各种技巧;在
表演节奏上有动态和静态组合,配上伴奏乐器,有着极强的情趣。
特别是武打术的表演,情节的暗示编排,都被充分体现出来,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表演艺术,以至于当地的政府也
十分重视它。
此外,京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语言,是一种模仿特殊声调系统的语言。
由于中
国传统音乐更注重和声,所以京剧演员需要学习唱诵古曲,使用特殊的民族乐器,并建立
声音编排技巧。
在表演艺术中,京剧也重视表情表达和蒙太奇等表演技术,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与武侠小说的形象有很大关联,而新京剧表演方式则与此前的流行剧类型截然不同,将保留了京剧传统通俗舞台技术,同时也兼容更多的表演风格。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变迁更加快速,越来越多的演出
单位转移到电视上,使得最传统的演出技艺逐步没落,也深受影响。
在未来,京剧还会有很多发展机会,我们应当在整顿行业标准、建立演出机构、改良
票房分配系统、优化表演环境、发展青少年观众教育、拓宽秀场市场等方面注重表演形式
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演出氛围,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复兴。
有关京剧的资料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
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
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
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
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
如“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像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而“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
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
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
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
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京剧的资料简介京剧,又称为“平剧”、“京韵大鼓”,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中晚期的北京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门类之一。
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美学思想。
京剧自20世纪初起迅速发展,并远播海内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当时主要表演的剧种是元杂剧。
明代末年,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类曲艺在京城逐渐流行起来。
其中,元杂剧与其他地方剧种相结合,形成了京剧的雏形。
到了清朝时期,京剧逐渐发展壮大,并定型为现今的样貌。
清朝时期的京剧以皇宫各大剧院为主要演出场所,得到了皇帝和贵族阶层的支持,也使得京剧的流派更加多样化。
京剧的特点京剧的音乐以打击乐器如锣、鼓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唱腔上,京剧分为生、旦、净和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角色特点和唱腔风格。
表演上,京剧注重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演员要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肌肉的变化,刻画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京剧还融入了舞蹈元素,舞台上常常出现旋转、跳跃等华丽的舞蹈动作。
代表作品京剧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白蛇传》、《赵氏孤儿》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的改编,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相结合。
京剧的演出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单个角色的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和对唱。
同时,京剧还以其华丽的戏服和精致的舞台布景而闻名,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视觉享受。
影响和发展京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戏剧和舞台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并广为世人所称赞。
尤其在20世纪初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引起了西方观众的极大兴趣,成为当时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虽然京剧在年轻一代的观众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京剧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京剧的资料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京剧的历史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背景:
京剧起源于清朝晚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在北京地区以徽班、净川戏、秦腔等地方戏曲为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它吸收了很多地方戏曲的元素,融合了当时流行的音乐、舞蹈、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点和表现形式:
京剧有四大表演基本功:唱、念、做、打。
唱指唱腔,分为生、旦、净、末等不同的唱腔类型。
念是念白,即讲话、吐字,表现人物心情、性格等。
做指动作、表演动作。
打则是武打动作,包括各种武术和舞蹈。
脸谱是京剧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角色特征,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坚毅等。
代表作品和角色:
京剧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霸王别姬》、《三岔口》等。
其中,角色有生、旦、净、末,每种角色都有特定的表演特色和表演技巧。
生角通常是男性演员扮演的,分为文生和武生,饰演男性角色。
旦角是女性角色,分为正旦、花旦、老旦等,饰演女性角色。
净角是丑角,通常是扮演些滑稽幽默的角色。
末角则是饰演配角或临时角色。
影响和传承:
京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京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仍然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着观众和学习者。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京剧的资料1. 介绍京剧,又称为“宫廷大戏”和“国粹”,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和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并在清朝时期逐渐形成,后来成为整个中国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表演和化妆等艺术元素而闻名,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布景来讲述剧情。
京剧有四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其中包括唱腔、念白和对白、动作和打斗。
京剧的演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才有资格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2. 历史发展京剧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北京,最初是在皇宫中演出的宫廷娱乐活动。
它吸收了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的优点,并加入了当时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世纪后,京剧开始在京城以外的地方演出,并逐渐成为广为流传的戏曲剧种。
20世纪初,京剧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传统文化艺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然而,京剧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逐渐恢复了它的地位,并在戏曲界保持了领先地位。
3. 基本元素3.1 唱腔京剧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京剧的唱腔采用了单音调的形式,即“四大板块”。
这些板块包括“宫、商、角、徵”等不同的音调,通过调子的变化和音乐的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状态。
京剧的唱腔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咬字清晰的技巧。
3.2 表演技巧京剧的表演技巧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京剧还注重姿势和眼神的运用,以及身体的舞动和动作的流畅性。
演员还需要学会使用道具、化妆和戏服,来完整地呈现角色形象。
3.3 舞蹈舞蹈在京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京剧的舞蹈动作优雅而独特,常常以优美的身段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态。
舞蹈在京剧中与唱腔和表演技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3.4 化妆京剧的化妆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脸谱化妆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通过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运用,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地位。
京剧资料1. 简介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京剧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独特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2. 起源与发展京剧起源于明代,其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其他戏曲剧种的影响。
起初,京剧的表演形式较为简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融合了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清朝中期,京剧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不仅在剧本内容上进行了创新,还引入了多种舞台布景和化妆技巧,使得剧种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而在20世纪初,京剧又受到了西方戏剧和歌舞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表演形式。
3. 表演形式京剧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唱、念、做、打四个基本技巧,即唱戏曲唱段、念白台词、做动作和打武术。
唱是指演员用特殊的腔调唱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念则是演员根据剧本的要求念出人物的台词;做是指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打则是指演员在剧中需要进行武打动作时的表演。
京剧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具备高度的舞台表演能力,并且要熟练掌握唱腔、念白、做动作和打武术等技巧,通过精彩的表演为观众展现出精彩的戏剧效果。
4. 剧情与剧目京剧的剧情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学作品,涵盖了众多的题材。
其中,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京剧常见的剧目。
京剧的剧目众多,除了经典剧目外,还有现代题材的新编剧目,使得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与时俱进,保持了其在中国戏曲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5. 著名演员京剧有许多著名的演员,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的演绎风格而成为了京剧界的传奇人物。
其中,梅兰芳被誉为“国剧之父”,他的表演风格独具匠心,影响了整个京剧的发展;程砚秋则以其刚劲有力的唱腔和魄力十足的演技而闻名于世;荀慧生则以其柔媚细腻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6. 保护与传承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古代京剧知识点总结一、京剧的特点1、音调京剧的音乐以宣传凸显的曲调为基础,集汉、蕃、西多种音乐要素于一体,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2、唱腔京剧的唱腔有大小唱、二黄、三黄、唢呐、龙袍、宣鼓等多种唱腔,各具特色。
其中,大小生、花旦、老生、丑角四大行当各自有着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3、表演形式京剧注重形体和动作的协调配合,强调形神兼备,要求演员的动作端庄大方,姿态优美。
4、化装服饰京剧的化装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既要突出角色特点,又要符合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造型美观又不失真实感。
五、发展历程1、清代京剧起源于清代的北京,继承了明代的弹词、说唱和评剧的表演元素,融合了水浒、西湖、青松、昭君等各类戏曲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剧种形式。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京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在各地流传开来,形成了以京、派、豫三家为代表的三大流派。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注重对外交流和继承发展,形成了以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演员。
六、表演内容1、主题内容京剧的主题内容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名著传说、古今题材、官场故事、军事传奇、民间传说等,展现了各种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
2、脸谱京剧的脸谱十分鲜明,主要有红脸、黑脸、白脸、花脸等,寓意不同,形象栩栩如生。
3、表演技艺京剧的表演技艺包括唱腔、念白、动作、化装、道具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技术要领和表演要求。
七、技艺要领1、唱腔京剧的唱腔要求演员音准精确,力度适宜,音调圆润,音色悦耳动听,声音穿透力强。
2、念白京剧的念白要求演员语言清晰,抑扬顿挫分明,行文匀速,节奏感强,语气自然。
3、表演动作京剧的表演动作以划拳、打盹、扭身、扑打、拐子为基本功底,动作要求端庄大方,姿态优美。
4、化装京剧的化装要求演员妆面精致,色彩搭配协调,突出角色特点又不失真实感。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京剧的特点、发展历程、表演内容和技艺要领。
京剧的基本知识京剧的基本知识京剧曾称平剧,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京剧的基本知识,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京剧的发展史清代初期,昆腔、京腔盛行北京。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
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了京剧现代戏。
二、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唱腔分为“二黄”和“西皮”两种声腔。
“二黄”是一种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的声腔,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西皮”是一种节奏紧凑,旋律起伏变化较大,唱腔流畅、轻快、明朗、活泼的声腔,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三、京剧的场面和剧种京剧的乐队称做“场面”或“文武场”管弦乐部分叫做“文场”打击乐部分叫做“武场”著名剧种360多种: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秦腔、川剧、昆剧、粤剧、花鼓戏四、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是依据人物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 生、旦、淨、丑” 是什么 ? 其实不過是角色分类。
“ 生” 是男性正面角色,“ 旦” 是女性正面角色,“ 淨” 是性格鮮明的男性配角,“ 丑” 是幽默滑稽或反面角色。
每种角色又有表明身份的脸谱、扮相等,只要演员一上场,你一望便知。
生:是男性角色的统称.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表演特征、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纱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等.小生:戏曲行当名。
属“生”行分支。
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
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声发声。
老生,亦名“须生”。
戏曲行当名。
属生行分支。
在传统戏曲中,泛指带胡须(即“髯口”)的角色。
专门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红生:戏曲行当名。
属“文武老生”行。
武生亦兼之。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资料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已有2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有“国剧”之称。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中国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
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
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
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
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
京剧脸谱在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源众多,除上述者外,还有如下几种:1、借鉴生活中血统遗传的原理。
如张飞之子张苞,孟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等,袭用其父脸谱,关羽的儿子关平等约定俗成,渐成定例。
2、依据剧中人物姓名,附会色调,确定脸谱。
如齐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脸,青面虎因“青”字勾绿脸,浪里白条张顺因“白”字勾白脸,黑风利、乌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脸。
3、以讹传讹;一些剧中人物的脸谱来源于“讹传”(音讹、义讹),加以附舍。
如文天祥因与闻太师之“闻”同音勾红脸。
钢属黑色,刚与钢同膏,因此京剧旧例,凡性格猛烈刚强之人多勾黑脸,如《草桥关》剧中的铫刚,(徐策跑城9剧中的薛刚)《庆阳图》剧中的李刚,均因名字中有“刚”字而勾黑脸(京剧界素有“三刚不见红”之说)。
关于京剧的资料介绍
1、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2、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3、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4、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
京剧的简介京剧,又称“京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明代,发展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表演和音乐伴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间。
当时,一位名叫李时中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创办了一支戏班,专门演出四本忠孝剧。
这四本剧就是《斩白蛇》、《宇宙洪荒》、《贵妃醉酒》和《望江亭》。
这些剧目的演出形式和唱腔特点,成为后来京剧的基础。
京剧的唱腔以“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为特色。
其中,“唱”是指演员以特殊的喉音唱出角色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念”是指演员通过念白的方式来表达角色的台词。
“做”是指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塑造角色的形象。
“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武打动作,通过拳脚和器械的搏斗,展示角色之间的战斗和较量。
京剧的服装和化妆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们身穿绚丽多彩的戏服,头戴花冠或戴花钗,面部化妆得精致而夸张,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京剧的剧目种类繁多,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战争、爱情等各个方面。
有历史剧如《赵氏孤儿》、《红灯记》等,有神话剧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还有传说剧如《窦娥冤》、《西施》等。
这些剧目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吸引了无数观众。
京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大段的唱腔,也有精彩的念白,还有精确的动作和灵活的舞蹈。
演员们通过精心排练和训练,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京剧的音乐伴奏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京剧音乐由弦乐、木鱼、锣鼓等乐器组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音乐通过与演员的合作,使整个戏剧更加生动和感人。
京剧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剧开始走出国门,赴世界各地演出。
京剧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
京剧的行当有哪些?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末行呢?其实,末行现在已经并入净行了。
4.丑行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
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谭、汪、孙三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艺术。
老生行当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继余叔岩之后,便是著名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
小生表演中则出现了俞振飞、姜妙香等派。
京剧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所创的四派影响最大,另外还有李多奎等。
净行中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成一派。
潭派——谭鑫培(老生)孙派——孙菊仙(老生)李派——李春来汪派——汪桂芬(老生)刘派——刘鸿声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明余派——余叔岩梅派——梅兰芳(旦角)麒派——周信芳荀派——荀慧生(旦角)尚派——尚小云(旦角)马派——马连良程派——程砚秋(旦角)裘派——裘盛戎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
在京剧逐渐成熟之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另外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早在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就在表演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初随程长庚等人学唱老生,后博采众长,改革旧的老生唱腔,创造出细腻婉转的谭派唱腔。
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
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
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
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
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
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
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
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
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
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
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江派"。
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
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
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
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
京剧流派的繁荣虽刺激了京剧的发展,但又使戏曲艺术疏离了文学的追求,偏于一隅向前发展,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人色彩。
京剧有很多派,我们常听到“某某是学哪一派的”“某某是某派的传人”等等,感觉非常的高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从京剧的行当说起,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我们知道,京剧总的来说分为四个行当,即生、旦、净、丑。
最早期在元朝时,是生、旦、净、末、丑,后来将末行划入生行,成为现在这样。
生:在京剧中表现男子,有小生、老生(即是末)、武生等等。
如图:生┏━━━━╋━━━━━━┓小生老生武生┏-━┻┓┏━━┻┓┏━━━┻━━━┓小生武小生老生武老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小生:用来表现年青的男子,唱腔多用假嗓,在京剧中行话叫做“小嗓”。
这类角色非常多,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
代表派有叶派,叶盛兰开创。
武小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打为主的小生角色,《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例子。
代表派有叶派,叶盛荣开创。
老生:用来表现老年男子,可以根据胡须的颜色来区分他们的年龄。
代表派非常多。
马派:马连良谭派:谭鑫培余派:余叔岩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麒派:周信芳(艺名七龄童,麒麟童,故称麒派)言派:言菊仙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称为四大须生。
武老生:顾名思义,是以打为主的老生角色。
长靠武生:表现武将时,身后插的四杆小旗,称之为靠。
长靠武生,就是指这种扎着长靠以打为主的行当。
如《挑滑车》中的高宠。
短打武生:同样是武生,但不扎靠,穿薄靴。
以短打为主的武生,《三岔口》就是比较经典的短打武生戏。
代表派有盖派:盖叫天。
旦:古写“狚”,是一种擅饰的小兽。
在京剧中,为女性角色。
如图:旦┏━━┳━━━╋━━━┳━━┳━━┓武旦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彩旦在过去尚有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色旦、搽旦等等。
武旦:相当于生中短打武生,轻装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十三妹》中的十三妹就是此行当。
刀马旦:相当于生中长靠武生,扎靠重装的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如《七星庙》中的佘赛花,《天门阵》中的穆桂英。
花旦:性格活泼的年轻女性,如《红娘》中红娘。
代表派有荀派:荀慧生彩旦:一般饰演媒婆等角色,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可以说是旦角中的丑行,也是一出戏中出嚎头的地方。
青衣:性格文静的年轻女性,因为一般寒门女子,穿青皂色长裙故而得名。
代表派有:梅派:梅兰芳荀派:荀慧生程派:程砚秋尚派:尚晓云张派:张君秋其中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晓云被称作“四大名旦”老旦:年老的女性,如《岳母刺字》中的岳母,《打龙袍》中的李皇后等等。
代表派有李派:李多奎净:俗称“花脸”,京剧中脸谱就是由此诞生的。
因为满脸涂抹油彩,非常不净,反其意故名为“净”,净中都有那些行当呢?如图:净┏━━━━━━╋━━━━---━┓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铜锤花脸:因为在《探皇陵》、《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主要以唱功为主,发音多用鼻音和脑后音。
包拯、黄盖、徐延昭、尉迟恭等等都是以这种行当来表现。
主要派别:裘派,裘盛荣。
架子花脸:也就动毋就会“哇呀呀”的那种性格较暴燥或诙谐的那种。
如张飞、李逵、牛皋等等。
代表有金派:金少山,袁世海先生也是此派。
武花脸:以打为主的花脸。
在一出戏中,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花脸,主要的以唱为主的,称之为“大花脸”,其它的则是“二花脸”。
丑:鼻端涂白,滑稽可笑的角色。
丑┏━━┻━━┓文丑武丑文丑:较多,通常意义的丑,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法门寺》中的刘公道、《群英公》中的蒋干等等好了,京剧的行当和派大概就是如此,希望您从这里可以有所了解。
◆程长庚(京剧早期老生)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
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
是对京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长庚自幼坐科徽班,出科后随父入京,搭三庆班,曾向米喜子问艺,以演《文昭关》及《战长沙》显露头角。
◆谭鑫培(京剧老生的流派)谭鑫培,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卢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
◆梅兰芳(京剧旦角流派)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体系,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丰富的不断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
◆侯喜瑞[京剧花脸(净行)流派]侯喜瑞承暮年的黄润甫,得其苍迈沉郁,又根据个人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造,建立了侯派蓊脸艺术表演体系,是现代净行三大家中唯一专擅架子花脸的流派。
侯派特色主要体现在身段、工架和念、做方◆杨鸣玉(京剧早期丑角流派)杨鸣玉(1815-?),江苏扬州人,因排行第三,固人称杨三。
自幼入苏州科班学昆生后改昆丑。
奠定扎实的文武戏的功底。
道光年进京后搭四喜班,武戏能演《盗甲》、《问探》等,文戏能演《借靴》、《测字访鼠》、《风筝误》等。
与朱莲芬合演《活捉三郎》,表演生动,功夫非凡,被称为双绝。
由于其艺术高超,名声远播,在他病故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的说法,足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