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输注方式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8.05 KB
- 文档页数:2
甘露醇应用进展摘要】目的讨论甘露醇应用进展。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口服甘露醇可作为纤维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剂,效果良好。
应用甘露醇治疗B型胃炎患者,可消除症状,1个治疗有效率为67%,总有效率为100%。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效果显著。
应用甘露醇治疗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为96%。
与用氟桂利嗪治疗的对照组相似,但起效较氟桂利嗪快。
【关键词】甘露醇应用进展【药理】1.降低脑内压和眼内压,甘露醇不能进入脑组织和前房组织。
但静注高渗液后,血液渗透压升高,脑组织及脑脊液和房水的少量水分进入血液。
所以本品在临床上可用于脑瘤、头部创伤等以降低脑内压,也可用于青光眼术前以降低眼压。
2.利尿:甘露醇静脉滴注后,可迅速增加尿量及Na+,K+的排出,约10min生效,2~3h作用达高峰。
利尿原理是:①甘露醇大部分以原形迅速从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中不被吸收;②甘露醇由于扩张肾小球动脉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增加。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药物中毒等患者。
【制剂】注射液:每瓶50g(250ml)。
【注意】1.本品若漏出血管外,可发生局部组织肿胀,热敷后可消退。
如漏出较多时,可引起组织坏死。
2.心功能不全、因脱水而尿少的患者慎用。
3.活动性颅内出血患者,除非在手术过程中或危及生命时,一般不宜应用本品。
4.注射本品过快时,可产生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注射部位轻度疼痛等。
【临床新用途】1.治疗病毒性肝炎据报道,吴才贤等应用甘露醇口服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效果颇佳。
用法:口服20%甘露醇20ml,3/d。
结果:应用甘露醇治疗病毒性肝炎10d,其中降酶有效率为96%;退黄有效率为71%;增进食欲、消除腹胀的有效率为95%。
一般在服药治疗1~2d起效。
吴氏等认为,口服甘露醇具有利胆,促进胰液的分泌,加速小肠的运行及改进腹腔微循环,使腹胀改善、食欲增加、间接的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恢复。
20%甘露醇静脉滴注速度对血压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索静脉滴注不同速度20%甘露醇对血压的影响,为甘露醇引起高颅压等不良反应提供依据,以及为相应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45名术前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5min组,15~25min组和>25min 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输注20%甘露醇过程中会使血压降低,且输注的速度越快血压下降的速度越快且下降幅度越大,甘露醇输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血压,必要时需减慢输注速度或升压药物处理。
关键词:甘露醇;输注速度;血压虽然甘露醇的应用已经超过50年,认为甘露醇有着良好的安全性,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具有剂量依赖性[1],但是甘露醇应用的问题仍然存在。
大量的研究在揭示着甘露醇输注对颅内压的影响[2],而对循环的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甘露醇输注结束后对血压的影响[3],很少研究对甘露醇输注过程中循环的变化报道且没有动态的实时的记录。
笔者选择45名术前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拟行开颅手术的颅内占位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
<15min组、15~25min组和>25min组。
年龄范围从20-60岁,男女比例不限。
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能够并且愿意配合疗效观察。
无严重系统性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
近一月内没有参加其他研究的患者1.2研究用药及用药方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受试对象,根据随机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15min组、15~25min组>25min组。
患者入室后常规建立外周静脉通路,连接多功能生理监护,所有患者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并完成气管插管,于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力。
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全凭静脉维持,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钻颅骨开始时开始输入20%甘露醇,记录开始输注时及输注1min、2min、3min、5min、10min及输注结束时记录血压、心率以及输注过程中的最高血压、最低血压的数值、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
66T O D A Y N U RS E,N O V EM BER,2010,N o.I1更衣室多数不符合防止院内感染标准,通风条件差,面积小,有些简陋的诊所甚至根本无更衣室。
诊疗室、治疗室、更衣室全部混合在一起。
加之南方气候潮湿,所以如此的保存环境势必加重口罩的污染。
3.I.2口罩的错误使用口罩外层往往聚集很多外界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而里层阻挡着呼出的细菌、唾液,故而两面不可交替使用,否则会将外层的污染在直接紧贴面部时吸人人体成为传染源。
将口罩戴到鼻孔下,可使鼻腔在呼吸时吸入到口罩外面大量的细菌、病毒等,而不戴时将其挂于脖子上或吊于一边耳朵上、扯到颌下,口罩的内面将接触到工作服等物品。
造成污染且影响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
用口罩代替毛巾擦拭眼镜、脸部。
会造成口罩及医护人员脸、眼部的双向污染。
另外,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不仅因为污染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而且该做法严重违法了医院一次性物品处理规定。
3.2医务人员对121罩卫生给患者造成的影响认识不够当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口罩上的细菌、病毒可随着操作者的呼吸、说话起伏、头部运动飞扬于空气中,降落于物体表面,当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接触这些致病源,就将引发医院内感染。
3.3对策3.3.1基层卫生单位应加强医护人员口罩卫生的宣教,提高认识。
促进他们正确使用1:3罩,认真做好个人防护,降医院内感染率。
3.3.2口罩使用的注意事项使用口罩前应洗手,不可用污染的手接触I Z l罩,13罩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不用时应先洗手再取下13罩,不可将13罩挂于胸前、扯到颌下或吊于耳朵上;一般情况下,口罩使用4—8h后应更换,使用一次性E l罩时间不得超过4ht m。
3.3.3棉、纱布13罩应每天清洗,清洗前可用开水浸泡5m i n或清洗后放于微波炉内消毒f4j,而后放于太阳下或通风处晾干,再干燥保存;如条件许可,还可将口罩集中消毒灭菌处理。
参考文献1张数德,牛秀成,王德年.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与操作f M l.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169.2施雁,钱引娣.护士工作服口罩细菌污染不容忽视【J].实用护理2001.17(6):43—44。
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液 20%甘露醇溶液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针对临床20%甘露醇溶液的输注,了解经改良中长导管的使用过程,并对其使用安全性和效果做出相应的评价。
方法:本次研究由我院临床接受20%甘露醇静脉输液治疗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参与实施,共计人数58例。
按照要求,临床患者分别选用股静脉输液、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注两种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对应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人数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每组29例。
结果:关于两组患者穿刺耗时的比较,观察组较另一组对应时间值明显缩短,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除此之外,针对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发生概率均较低,组间对应概率值差异不大(P>0.05)。
结论: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液方式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较快的完成穿刺操作,还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将其用于临床20%甘露醇溶液输注治疗环节中,有利于药物疗效更好的发挥,临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甘露醇溶液;改良中长导管;安全性;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参与研究的58例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临床均接受20%甘露醇输液治疗,根据要求,所有患者分组后分别展开股静脉输液、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注方式的比较与分析,每组患者29例。
在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的整理中,关于性别,观察组与对照组男性占比分别为62.07%、58.62%;在年龄分布上,均在55岁以上,最大值82岁,(69.52±11.24)岁、(69.35±11.47)岁为两组患者年龄对应平均值;在甘露醇使用天数的统计上,均超过8天的时间,最长15天;患者的脑卒中类型有脑栓塞、脑出血、脑梗死三种情况。
以上各项信息,两组患者之间数值差异性甚小(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基本资料齐全。
②患者临床均已确诊,符合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
③均存在颅内压增高症状,医嘱中包含20%甘露醇输液治疗的相关内容,用药时间均超过3天。
④患者对本次研究处于知情且同意的状态。
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作者:肖翠萍万娟张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甘露醇外渗会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甚至坏死、残疾。
在儿科发生甘露醇外渗较成人更多,更严重。
为降低小儿甘露醇外渗引起的严重后果,积极探讨小儿甘露醇渗漏的预防现状、影响因素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阐述小儿甘露醇渗漏的护理研究进展,为今后小儿甘露醇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儿;甘露醇;外渗;皮肤损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18—02静脉输注甘露醇容易发生药液外渗,造成血管和组织损伤,尤其是儿童,发生外渗的现象更多,速度更快、程度更重,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坏死、致残【1】。
本文针对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小儿静脉输液甘露醇渗漏的预防现状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家属缺乏照顾经验等原因,小儿很容易发生液体渗漏。
20%甘露醇是高渗性药物,若发生外渗,组织难以吸收而受到损伤【2】。
我国护理人员对甘露醇渗漏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和探讨,有效地避免了外渗的风险伤【3】。
2 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2.1药物因素:(1)甘露醇的渗透压高达1098mosm/L,据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周围组织炎性变及水肿等【4】。
(2)药物和环境温度影响,据文献报道【5】对20%甘露醇在室温19~20℃的条件下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时更为严重,其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u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
2.2患儿因素(1)血管因素,由于小儿血管细,头皮毛细血管网密等特点,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渗漏几率大。
(2)年龄因素,凌云和项志英【6】在2006年对6347例输液渗漏的患儿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显示,3岁以下的患儿较容易发生输液渗漏。
临床甘露醇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经验及常见并发症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烫伤等引起的水肿、腹水等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神经学科疾病治疗中尤其重要。
作用机制甘露醇是一种多元醇,在体内不会被代谢。
静脉输入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促使水分从脑、眼等周围组织转移到血液中,从而减少脑脊液容量、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甘露醇临床应用经验甘露醇输注方案包括连续输注或脉冲式给药,脉冲式给药较连续输注效果更好,常规推荐剂量为0.25~1g/kg体重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min的时间内静脉输入。
脉冲式给药一般推荐0.25g/kg小剂量给药,100ml的甘露醇制剂能覆盖到体重80 kg以下的患者。
在突发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高的剂量,一般使用约60g(1g/kg)的剂量。
短期使用甘露醇(1.0~2.0g/kg)通过减少脑细胞外液可以最大化地减少脑容积,临床常应用于紧急降低颅内高压的一时性治疗,比如脑疝患者,外科手术操作中为了增加暴露等。
在其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达到同样的脱水降颅内压效果,往往需要增加甘露醇的使用剂量,才可能达到同等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因而脉冲式给予甘露醇尤其是时间较长者,使用小剂量的甘露醇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颅内压判断方法(1)急性颅内高压,可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样呕吐、意识障碍,但无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一般在急性颅内高压3~4天出现,7天达高峰;Cushing综合征: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是中度和重度颅内高压的表现。
(2)甘露醇应用后10~15min,典型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颅内高压需干预治疗。
(3)下一次应用甘露醇前出现典型颅内高压,用药后达到上次用药效果时,说明用药间隔时间合理。
(4)患者头痛等症状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应考虑其他原因所致。
(5)血管性头痛、静脉点滴甘露醇后头痛亦能有所缓解,是因甘露醇的扩容作用,短时间内脑血流增加,但头痛缓解持续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