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输注方式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8.05 KB
- 文档页数:2
甘露醇应用进展摘要】目的讨论甘露醇应用进展。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结论口服甘露醇可作为纤维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剂,效果良好。
应用甘露醇治疗B型胃炎患者,可消除症状,1个治疗有效率为67%,总有效率为100%。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甘露醇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效果显著。
应用甘露醇治疗偏头痛患者,总有效率为96%。
与用氟桂利嗪治疗的对照组相似,但起效较氟桂利嗪快。
【关键词】甘露醇应用进展【药理】1.降低脑内压和眼内压,甘露醇不能进入脑组织和前房组织。
但静注高渗液后,血液渗透压升高,脑组织及脑脊液和房水的少量水分进入血液。
所以本品在临床上可用于脑瘤、头部创伤等以降低脑内压,也可用于青光眼术前以降低眼压。
2.利尿:甘露醇静脉滴注后,可迅速增加尿量及Na+,K+的排出,约10min生效,2~3h作用达高峰。
利尿原理是:①甘露醇大部分以原形迅速从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中不被吸收;②甘露醇由于扩张肾小球动脉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增加。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药物中毒等患者。
【制剂】注射液:每瓶50g(250ml)。
【注意】1.本品若漏出血管外,可发生局部组织肿胀,热敷后可消退。
如漏出较多时,可引起组织坏死。
2.心功能不全、因脱水而尿少的患者慎用。
3.活动性颅内出血患者,除非在手术过程中或危及生命时,一般不宜应用本品。
4.注射本品过快时,可产生一过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畏寒及注射部位轻度疼痛等。
【临床新用途】1.治疗病毒性肝炎据报道,吴才贤等应用甘露醇口服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效果颇佳。
用法:口服20%甘露醇20ml,3/d。
结果:应用甘露醇治疗病毒性肝炎10d,其中降酶有效率为96%;退黄有效率为71%;增进食欲、消除腹胀的有效率为95%。
一般在服药治疗1~2d起效。
吴氏等认为,口服甘露醇具有利胆,促进胰液的分泌,加速小肠的运行及改进腹腔微循环,使腹胀改善、食欲增加、间接的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恢复。
20%甘露醇静脉滴注速度对血压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索静脉滴注不同速度20%甘露醇对血压的影响,为甘露醇引起高颅压等不良反应提供依据,以及为相应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45名术前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5min组,15~25min组和>25min 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
结果:输注20%甘露醇过程中会使血压降低,且输注的速度越快血压下降的速度越快且下降幅度越大,甘露醇输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血压,必要时需减慢输注速度或升压药物处理。
关键词:甘露醇;输注速度;血压虽然甘露醇的应用已经超过50年,认为甘露醇有着良好的安全性,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具有剂量依赖性[1],但是甘露醇应用的问题仍然存在。
大量的研究在揭示着甘露醇输注对颅内压的影响[2],而对循环的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甘露醇输注结束后对血压的影响[3],很少研究对甘露醇输注过程中循环的变化报道且没有动态的实时的记录。
笔者选择45名术前一般状况良好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比较三组在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拟行开颅手术的颅内占位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
<15min组、15~25min组和>25min组。
年龄范围从20-60岁,男女比例不限。
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能够并且愿意配合疗效观察。
无严重系统性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
近一月内没有参加其他研究的患者1.2研究用药及用药方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确定受试对象,根据随机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15min组、15~25min组>25min组。
患者入室后常规建立外周静脉通路,连接多功能生理监护,所有患者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并完成气管插管,于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力。
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全凭静脉维持,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钻颅骨开始时开始输入20%甘露醇,记录开始输注时及输注1min、2min、3min、5min、10min及输注结束时记录血压、心率以及输注过程中的最高血压、最低血压的数值、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
66T O D A Y N U RS E,N O V EM BER,2010,N o.I1更衣室多数不符合防止院内感染标准,通风条件差,面积小,有些简陋的诊所甚至根本无更衣室。
诊疗室、治疗室、更衣室全部混合在一起。
加之南方气候潮湿,所以如此的保存环境势必加重口罩的污染。
3.I.2口罩的错误使用口罩外层往往聚集很多外界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而里层阻挡着呼出的细菌、唾液,故而两面不可交替使用,否则会将外层的污染在直接紧贴面部时吸人人体成为传染源。
将口罩戴到鼻孔下,可使鼻腔在呼吸时吸入到口罩外面大量的细菌、病毒等,而不戴时将其挂于脖子上或吊于一边耳朵上、扯到颌下,口罩的内面将接触到工作服等物品。
造成污染且影响医护人员的职业形象。
用口罩代替毛巾擦拭眼镜、脸部。
会造成口罩及医护人员脸、眼部的双向污染。
另外,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不仅因为污染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而且该做法严重违法了医院一次性物品处理规定。
3.2医务人员对121罩卫生给患者造成的影响认识不够当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口罩上的细菌、病毒可随着操作者的呼吸、说话起伏、头部运动飞扬于空气中,降落于物体表面,当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接触这些致病源,就将引发医院内感染。
3.3对策3.3.1基层卫生单位应加强医护人员口罩卫生的宣教,提高认识。
促进他们正确使用1:3罩,认真做好个人防护,降医院内感染率。
3.3.2口罩使用的注意事项使用口罩前应洗手,不可用污染的手接触I Z l罩,13罩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不用时应先洗手再取下13罩,不可将13罩挂于胸前、扯到颌下或吊于耳朵上;一般情况下,口罩使用4—8h后应更换,使用一次性E l罩时间不得超过4ht m。
3.3.3棉、纱布13罩应每天清洗,清洗前可用开水浸泡5m i n或清洗后放于微波炉内消毒f4j,而后放于太阳下或通风处晾干,再干燥保存;如条件许可,还可将口罩集中消毒灭菌处理。
参考文献1张数德,牛秀成,王德年.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与操作f M l.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169.2施雁,钱引娣.护士工作服口罩细菌污染不容忽视【J].实用护理2001.17(6):43—44。
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液 20%甘露醇溶液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针对临床20%甘露醇溶液的输注,了解经改良中长导管的使用过程,并对其使用安全性和效果做出相应的评价。
方法:本次研究由我院临床接受20%甘露醇静脉输液治疗的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参与实施,共计人数58例。
按照要求,临床患者分别选用股静脉输液、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注两种方式,并以此为依据对应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人数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每组29例。
结果:关于两组患者穿刺耗时的比较,观察组较另一组对应时间值明显缩短,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P<0.05)。
除此之外,针对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发生概率均较低,组间对应概率值差异不大(P>0.05)。
结论: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液方式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较快的完成穿刺操作,还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将其用于临床20%甘露醇溶液输注治疗环节中,有利于药物疗效更好的发挥,临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甘露醇溶液;改良中长导管;安全性;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参与研究的58例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临床均接受20%甘露醇输液治疗,根据要求,所有患者分组后分别展开股静脉输液、经改良中长导管输注方式的比较与分析,每组患者29例。
在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的整理中,关于性别,观察组与对照组男性占比分别为62.07%、58.62%;在年龄分布上,均在55岁以上,最大值82岁,(69.52±11.24)岁、(69.35±11.47)岁为两组患者年龄对应平均值;在甘露醇使用天数的统计上,均超过8天的时间,最长15天;患者的脑卒中类型有脑栓塞、脑出血、脑梗死三种情况。
以上各项信息,两组患者之间数值差异性甚小(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基本资料齐全。
②患者临床均已确诊,符合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
③均存在颅内压增高症状,医嘱中包含20%甘露醇输液治疗的相关内容,用药时间均超过3天。
④患者对本次研究处于知情且同意的状态。
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进展作者:肖翠萍万娟张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甘露醇外渗会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甚至坏死、残疾。
在儿科发生甘露醇外渗较成人更多,更严重。
为降低小儿甘露醇外渗引起的严重后果,积极探讨小儿甘露醇渗漏的预防现状、影响因素和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阐述小儿甘露醇渗漏的护理研究进展,为今后小儿甘露醇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儿;甘露醇;外渗;皮肤损伤;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18—02静脉输注甘露醇容易发生药液外渗,造成血管和组织损伤,尤其是儿童,发生外渗的现象更多,速度更快、程度更重,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坏死、致残【1】。
本文针对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小儿静脉输液甘露醇渗漏的预防现状由于小儿群体的特殊性,家属缺乏照顾经验等原因,小儿很容易发生液体渗漏。
20%甘露醇是高渗性药物,若发生外渗,组织难以吸收而受到损伤【2】。
我国护理人员对甘露醇渗漏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诸多的研究和探讨,有效地避免了外渗的风险伤【3】。
2 小儿甘露醇静脉输液外渗的影响因素2.1药物因素:(1)甘露醇的渗透压高达1098mosm/L,据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周围组织炎性变及水肿等【4】。
(2)药物和环境温度影响,据文献报道【5】对20%甘露醇在室温19~20℃的条件下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时更为严重,其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u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
2.2患儿因素(1)血管因素,由于小儿血管细,头皮毛细血管网密等特点,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渗漏几率大。
(2)年龄因素,凌云和项志英【6】在2006年对6347例输液渗漏的患儿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显示,3岁以下的患儿较容易发生输液渗漏。
临床甘露醇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经验及常见并发症20%甘露醇注射液作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和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及青光眼、大面积烧烫伤等引起的水肿、腹水等常用药、首选用药,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神经学科疾病治疗中尤其重要。
作用机制甘露醇是一种多元醇,在体内不会被代谢。
静脉输入甘露醇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促使水分从脑、眼等周围组织转移到血液中,从而减少脑脊液容量、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甘露醇临床应用经验甘露醇输注方案包括连续输注或脉冲式给药,脉冲式给药较连续输注效果更好,常规推荐剂量为0.25~1g/kg体重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10~20min的时间内静脉输入。
脉冲式给药一般推荐0.25g/kg小剂量给药,100ml的甘露醇制剂能覆盖到体重80 kg以下的患者。
在突发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高的剂量,一般使用约60g(1g/kg)的剂量。
短期使用甘露醇(1.0~2.0g/kg)通过减少脑细胞外液可以最大化地减少脑容积,临床常应用于紧急降低颅内高压的一时性治疗,比如脑疝患者,外科手术操作中为了增加暴露等。
在其后续的治疗过程中,为了达到同样的脱水降颅内压效果,往往需要增加甘露醇的使用剂量,才可能达到同等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因而脉冲式给予甘露醇尤其是时间较长者,使用小剂量的甘露醇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颅内压判断方法(1)急性颅内高压,可出现头痛、恶心、喷射样呕吐、意识障碍,但无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一般在急性颅内高压3~4天出现,7天达高峰;Cushing综合征: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是中度和重度颅内高压的表现。
(2)甘露醇应用后10~15min,典型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说明颅内高压需干预治疗。
(3)下一次应用甘露醇前出现典型颅内高压,用药后达到上次用药效果时,说明用药间隔时间合理。
(4)患者头痛等症状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应考虑其他原因所致。
(5)血管性头痛、静脉点滴甘露醇后头痛亦能有所缓解,是因甘露醇的扩容作用,短时间内脑血流增加,但头痛缓解持续时间较短。
・106・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MedicineJournalVoL23No.12010组织中的浓度也相应增高,造成蓄积中毒:由于神经系统感染病人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新生儿及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更易引起中毒,应给予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对静脉推注青霉索还存有意见分歧,但笔者认为以避免采用为宜。
6和庆大霉素配伍静脉滴注青霉素为一有机酸,属阴离子型药物。
可与碱或阳离子型药物结合成盐。
庆大霉素为有机碱,属阳离子型药物。
两药配伍联合应用可因结合成盐而降低效价。
另外,青霉素的13一内酰胺环也可与庆大霉素的氨基酸发生交联,生成无治疗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使庆大霉索灭活。
故两药不宜配伍静脉滴注。
必要时可采用青霉素静滴,庆大霉素肌注的间隔给药方法。
7和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抑菌性抗菌药联合使用抑菌性抗菌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合成等环节,使其处于静止状态;青霉素是细菌繁殖期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作用不大,二者联合使用疗效明显降低。
同类中其它联合诸如与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索、磺胺等合用都应避免。
只有在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情危重时,采用磺胺嘧啶和青霉索联用呈协同作用。
8和细胞色素C配伍静脉滴注细胞色素C为含铁盐基性结合蛋白质,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量的铁可以催化青霉素的分解,使其降效。
9常规使用治疗感冒等病毒感染性疾病青霉素本身并无抗病毒作用。
而伤风、感冒多系病毒性感染。
如常规应用不仅造成浪费,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可造成细菌生态平衡失调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违背高效、安全、经济的用药原则。
只有当确认伴发细菌感染性征象时,才应考虑使用。
收稿13期:2009~12—14甘露醇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张静.刘杰哈药集团人民同泰连锁店(150040)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82(2010)0l一106—021关于肾损害甘露醇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中,肾损害最为常见。
甘露醇溶液静滴时疼痛的预见性护理在进行静脉输液的操作时,患者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患者在静脉输液时所产生的疼痛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输注药液的种类,比如在输注甘露醇溶液过程中就会引发患者穿刺局部疼痛。
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增加静脉输液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给予预见性护理,采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来固定针柄,应用口述评分法来测评患者疼痛情况,与传统的针柄固定方法相比较,对两种方法与患者疼痛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使找出对患者产生疼痛较小的最佳护理方法。
现将整个研究过程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10月随机选取需要静脉输注甘露醇溶液的患者150例,男74例,女76例;年龄18~65岁。
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
连续2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1次,第1天采用传统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2天采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为实验组,做自身对照比较。
15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反应清晰、表达能力正常、皮肤感觉正常,能正确表达自己对疼痛的感受。
按医嘱输入治疗剂量甘露醇药水溶液,两法滴注的药液种类、批号、浓度和量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均无渗出、局部肿胀、输液不通畅等情况。
预见性护理方法:①穿刺操作:择心理素质好、操作技术熟练、工作5年以上护师为患者实施静脉穿刺输液操作。
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均采用8.5号头皮针选择手背静脉为穿刺点,穿刺时按常规准备液体,排气备用,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血管固定。
右手持针柄,使针头斜面向上,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
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开拳头,打开调节器。
②穿刺后固定:对照组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医院临床普遍使用医用输液贴,有3条胶带1片的透气性输液贴,第1条胶带与针头垂直一字型固定针柄,第2条用中心带护垫的1条一字型固定于穿刺针眼部位,第3条置针柄下方前托针柄固定在手背第2条胶带上方,防止针头脱出血管,最后1条将针头软管绕1圈或S型固定于穿刺左侧或右侧,避开针头及血管走向前方。
甘露醇的临床应用进展摘要:甘露醇为急诊临床治疗颅内压增高最常用的药物,因其不会迅速转入脑脊液,而是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在与脑组织之间形成渗透压梯度,使水肿脑组织的水分移向血浆,在体内不被代谢并以原形经肾脏排出体外而产生脱水作用。
故一般认为,甘露醇为良好的渗透性利尿药,临床上能有效的控制各种脑水肿和颅内高压,预防脑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甘露醇的临床用途有一些新的拓展[1,9],如:治疗畸形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急性脑梗塞;治疗婴儿蒙被综合征;佐治老年人慢性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胆汁返流性胃炎、筋膜区综合征、椎动脉型颈椎病、泌尿系结石等,以下就甘露醇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论述关键词甘露醇临床应用及进展目前虽然有新的脱水药物面世,但是甘露醇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脑外伤并发创伤性休克患者,甘露醇还可暂时扩充血容量。
甘露醇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但在BBB相对完整的情况下,因其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能否清除脑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具有疑问[14]。
对于其脱水作用,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15],主张除非紧急情况如“脑疝”需大剂量(20%甘露醇250ml/次),短疗程(12小时至3天)使用外,一般宜20%甘露醇小剂量分次应用,即掌握“早期、短时、适量”的原则,过量应用且有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之虞。
总之,使用甘露醇时应注意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及维持血浆渗透压在320MOsm以下,以减轻高渗压对肾小管的损伤,防止急性肾损害,对于严重的颅脑损伤及脑血管患者,最好在ICP 监测指导下使用1 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进展1.1 对肾脏的作用[3,4]静脉输入可产生利尿利钠反应。
其机理是通过减低肾血管阻力来增加血流量,但大剂量又可引起肾血管快速收缩使肾灌注减少,在肾低灌注时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小管水,盐吸收等1.2 肾外作用因其高渗性,对中枢神经系统,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均有影响,通过使水肿器官的液体转移和再分布,可改善其功能。
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进展摘要】 20%甘露醇是一种强有力的高渗性脱水、降颅压、利尿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因其渗透压为1100mOsm/L和输液微粒的原因,加之使用中滴速快,易对血管造成损害且不易恢复,轻者可有局部酸、麻、肿、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无菌性静脉炎,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据文献报道[1],反复静脉滴注20%甘露醇,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d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及时有效地治疗滴注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现对甘露醇引起静脉损伤及防治综述如下。
【关键词】静脉滴注静脉炎治疗护理1 甘露醇静脉给药引起静脉损伤的机制1.1 药物作用1.1.1 甘露醇对血管内皮产生直接损害,激活炎症介质和丝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直接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2]。
1.1.2 甘露醇浓度高快速输注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性改变,使静脉收缩、变硬,发生无菌静脉炎[3]。
1.2微粒作用微粒的碰撞作用是导致损伤性静脉炎的又一原因。
20%甘露醇在常温下存有微粒[4],快速输注时,血内微粒迅速增加,微粒碰撞加剧,使血小板减少而易出血,局部给养不足,产生静脉炎[5]。
2 静脉炎诊断标准美国静脉输液协会1998年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0无临床症状;1+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2+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3+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3 甘露醇引起静脉损伤的护理措施3.1 输液前加温辛飞燕[6]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不同温度的甘露醇对局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造成损害程度不同,温度越低,损害越重。
35℃时,动物局部血管及其周围组织损伤最轻。
潘丽英[7]等临床研究甘露醇加温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静脉损伤。
3.2 周秀红[6]研究通过对36只新西兰兔在25℃环境中通过美国BD公司24G静脉留置针分别按5min、10min、20min、30min注射,5ml/kg、一次/8h,连续三天给药与注射生理盐水组对照。
浅谈甘露醇静脉滴入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甘露醇静脉滴注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90例需要甘露醇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全部患者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在滴注期间实施有效护理。
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输完甘露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使用甘露醇使要严格检查是否有结晶液体,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防止静脉炎发生,最大限度发挥甘露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护理甘露醇是高渗利尿脱水性液体,快速静脉滴注后可以升高血浆渗透压,从而促使组织脱水,引起渗透性利尿,其还可以消除水肿、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症状以及预防脑疝的发生[1]。
临床上使用甘露醇消肿疗效显著。
由于甘露醇属于高渗液体,静脉输注时对血管壁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出现局部肿痛,导致血管壁硬化,弹性差,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到皮下组织,很难被吸收,从而损伤周围组织,引起静脉炎或局部组织坏死,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
因此,加强甘露醇护理尤为重要。
现对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90例需要甘露醇治疗的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90例需要甘露醇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0例,女患者40例。
年龄20-80岁。
疾病类型:50例肺癌脑转移、25例脑星形细胞癌、15例卵巢癌脑转移。
全部患者均给予7d甘露醇静脉滴注。
1.2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均给予甘露醇治疗。
由于甘露醇容易引起静脉炎,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工作的落实,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甘露醇时观察是否有异常现象,若结晶、包装破损等,严密观察静脉走向周围的皮肤,严格控制用量与滴速,同时询问患者有无任何不良反应,详细做好护理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2结果90例甘露醇使用的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均顺利完成整个输液过程,滴注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3护理措施3.1避免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在体内不容易被吸收,一般都是通过肾脏排泄出,从而引起肾小管的肿胀,同时收缩肾血管,导致肾小球过滤低,最终伤及肾脏功能,因此甘露醇使用剂量尤为重要。
甘露醇注射液的应用探讨摘要】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甘露醇注射液的药理,临床应用,配伍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甘露醇药理配伍副作用甘露醇是从褐藻细胞中提制的一种脱水剂,在医疗中可以起到利尿、组织脱水等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辅助治疗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等各种水肿病症。
1 甘露醇的药用机理甘露醇为单糖,在体内不被代谢,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甚少被重吸收,起到渗透利尿作用。
用20%的甘露醇溶液注入静脉后,由于它在体内很少被分解,造成一时性的血液渗透压提高,以使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液,从而使组织脱水,减轻组织的水肿。
2 甘露醇的临床应用2.1利尿常用量为按体重1~2g/kg,一般用20%溶液250m1静脉滴注,并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30~50m1。
2.2 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0.25~2g/kg,配制为15%~25%浓度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
当病人衰弱时,剂量应减小至0.5g/kg。
严密随访肾功能。
但如果患者颅内活动性出血 (开颅手术除外)时,不能给予甘露醇注射液治疗。
除非有脑疝迹象,否则在最初几个小时内不用或慎用甘露醇。
有文献报道[1]:自发性脑出血后8小时内开始使用甘露醇的患者,其血肿增大的发生率(85.7%)显著高于8小时以后使用甘露醇的患者(17.2%)。
蔡少敏[2]观察应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病例并进行统计,得出发生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比率为20%。
甘露醇应用最好在颅内压监测下,调整用药。
临床上多将颅内压大于2.7kpa,作为需要进行颅内降压治疗的界值。
提出控制颅内高压阈值的目的是使在防治脑疝形成的同时,也应防止医源性过度降颅压而引起不良后果[3]。
甘露醇还可进入血脑屏障破坏区,加重局部脑水肿;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或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mol/L时,可引起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酸中毒等。
2.3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体重0.2g/kg,以20%浓度于3~5分钟内静脉滴注,如用药后2~3小时以后每小时尿量仍低于30~50ml,最多再试用一次,如仍无反应则应停药。
静脉输注甘露醇流程在降低小儿输液风险中的应用甘露醇在脑炎的患儿中应用极为常见,但静脉输注甘露醇常引发局部的红肿、热痛,外渗时严峻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及功能障碍。
我院于2020年~2020年中因甘露醇的外渗引发的投诉有4起。
为降低小儿静脉输注甘露醇的风险,于2020年1月,我科制订了静脉输注甘露醇的流程,降低了小儿静脉输注的风险,现报导如下:1静脉输注甘露醇的流程的成立目的正确利用甘露醇,初期发觉液体外渗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使患儿及家眷对院方给予的方法表示明白得和中意,避免因甘露醇外渗造成皮肤坏死而致使的护理纠纷。
成立进程我科护理质控小组针对静脉输注甘露醇的步骤,分析容易发生外渗的情形,制订静脉输注甘露醇的流程,并提出关键步骤。
具体流程依照医嘱预备甘露醇—→床边查对姓名确信无误—→向患儿及家眷说明及说明—→确信静脉通畅(回抽见回血)—→接上甘露醇—→紧密观看—→发觉外渗—→及时处置—→报告护士长2关键步骤的具体做法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临床上关于脑炎的患儿常需静脉输注甘露醇,由于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溶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若是进入皮下间隙后,会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而引发炎性反映[1]。
因此在甘露醇的应用前应向患儿及其家眷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内容包括:(1)甘露醇利用的目的;(2)应用进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形;(3)如何观看静脉输注局部血管及皮肤的异样;(4)如患儿输注部位显现疼痛、肿胀等异样感觉,或于输注进程中显现不明缘故的哭闹或静脉滴注减慢等现象,应及时告知护士。
确信静脉通畅对外周静脉留置,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见回血后推注少量的生理盐水,每次输液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充管,以减少静脉炎发生[2],确信静脉通路状况良好后接甘露醇。
关于回抽无回血或静脉通路无把握时,从头选择静脉进行穿刺,尽可能躲开脸部及关节处的血管。
对采纳中心静脉置管的患儿,利用前先检查中心静脉的敷料有无松动,导管外露长度是不是改变,并用淡肝素的注射器回抽,见回血后,推注少量淡肝素盐水后再连接甘露醇,对无回血的中心静脉建议慎用甘露醇,必要时从头静脉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