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改造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8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一、案例概述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将介绍国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分析其艺术设计手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前身是一个钢铁厂。
经过改造,公园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如高炉、铁轨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景观。
同时,通过植被绿化和自然水体的引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路的特色元素,如铁轨、枕木等,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高线公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3.英国利物浦港湾改造利物浦港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工业区。
经过改造,港湾地区变身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如船坞、码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同时,通过引入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区域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设计手法分析1.保留和再利用原有工业元素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元素是关键的艺术设计手法之一。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为新的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和空间。
2.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将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引入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加入,能够软化硬质空间,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同时,生态设计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文化和艺术装置文化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工业遗产改造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能够丰富空间内涵,吸引更多人流。
同时,艺术装置的运用还可以为空间增添视觉冲击力,提升空间的艺术美感。
CULTURE文 化区域治理工业遗址的文化内涵及改造利用——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四川旅游学院 赵芯玉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三线建设”提出在中国西部的十三个省进行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国家又下令进行“三线迁移”,企业面临迁并或转型,还有一些未被迁移的企业逐步走向荒废关闭。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业社会逐渐进入现代信息化,导致许多传统产业的工厂倒闭,许多工业用地被废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合理地将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利用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研究意义首先,工业遗址的荒废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国内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是很丰富,对它的研究不深。
其次,国家越来越重视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前景。
因此,工业遗址的景观改造利用研究,这一课题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和城市建设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起步比较早,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工业遗址改造的相关理论主要有伊恩·麦克哈格(LanMcHarg)1969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提出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点。
彼得·拉茨(PeterLatz)在《废弃的质变中》提出了把工业设备、工业废弃地、铁轨等工业遗存改造成公园和其他活动空间的设计手法。
卡罗尔·贝伦斯(CarolBerens)在他的《工业遗址的再开发利用》一书中讲述了一些工业遗址景观更新的案例及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的方法手段。
实践经验有许多经典成功案例,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北杜伊斯堡公园、意大利的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英国的铁桥峡谷等。
策略2023-11-06CATALOGUE 目录•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背景和意义•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策略和方法•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案例分析•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前景展望和发展建议01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背景和意义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背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成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工业时代的结束与转型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许多工业设施不再被需要,导致大量的工业遗产闲置。
工业遗产是工业时代的珍贵文化遗产,改造与再利用有助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通过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率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可以促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
促进城市更新通过改造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促进经济发展。
创造经济价值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02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国际趋势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将其作为文化、经济和社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实践中国也开始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一些城市出现了成功的案例,如上海的杨树浦发电厂改造成的工业遗址公园。
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现状社会认知不足一些人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改造与再利用的意义了解不够,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被忽略或破坏。
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策略一些地方的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项目缺乏整体规划和策略,导致改造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破坏原有的工业遗产价值。
资金不足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修复、维护、运营等费用,资金不足往往成为项目推进的瓶颈。
法律法规不完善关于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开发者可能利用法律漏洞进行不当开发,破坏了工业遗产的原有风貌和价值。
国内工业遗址改造案例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中国拥有众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业遗址。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中国的工业革命历程,也承载着众多工人的艰辛汗水。
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工业遗址被废弃,不再起到其原有的作用。
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利用,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新场所,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文化内涵。
在工业遗址改造中,南京金陵纱厂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
作为南京纺织工业的重要一环,金陵纱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建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纺织业的日益式微,金陵纱厂逐渐废弃。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创意文化园区,为城市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场所。
在金陵纱厂的改造过程中,保护历史遗迹是关键步骤。
建筑师将原有的建筑结构保持原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空间创造和功能设计。
金陵纱厂的主体建筑物被分为两个部分:创意文化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文化中心位于原有的纱厂织布车间,通过转化为展览、表演和艺术活动的场所,使得这座古老的工业遗址焕发出新鲜生机。
同时,还规划出了创意产业园区,将文创产业和创意设计结合在一起,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充满朝气和智慧的创新创业场所。
金陵纱厂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也给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借助于崭新的文化、商业、旅游等资源开发,金陵纱厂创意文化园区成为了南京城市的新名片和文旅融合创新的新样本。
同样,上海总工会旧址的改造也是一个成功的工业遗址改造案例。
总工会旧址兴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曾经是上海劳动运动的重要场所。
经过充分的保护和修缮,总工会旧址恢复了上海旧建筑的光彩和历史的记忆,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场所。
总工会旧址的改造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原有的办公室被改造成为多功能的展览、会议和接待的场所,食堂则被改造成了一间光线明亮的小型剧院。
总工会旧址的改造除了展现传统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之外,更体现了社会的关怀和文化的繁荣。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一、德国鲁尔区。
1. 背景。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产业闻名。
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里的传统工业走向衰落,城市面临着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
2. 更新措施。
产业转型:把以前的煤矿和钢铁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
比如说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它现在是一个集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地方。
旧厂房变成了时尚的工作室、艺术展览厅,还有创意餐厅。
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充满艺术感的背景墙。
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煤矿设施,做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下到矿井里去体验以前矿工的生活,这可太酷了。
环境治理:鲁尔区以前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河流也被污染得不成样子。
在更新过程中,他们大力治理环境,清理河道,种树造林。
现在的鲁尔区,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以前的工业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公园。
像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以前是钢铁厂,现在是一个有湖泊、草地、树林的大公园,那些废旧的高炉就像巨大的雕塑一样立在公园里,孩子们在旁边的草坪上玩耍,这种对比真的很有趣。
3. 效果。
鲁尔区通过这些更新措施,成功地从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区域。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创意人才,经济也开始复苏,旅游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二、上海杨浦滨江。
1. 背景。
上海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众多的老厂房、码头和仓库。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业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而且还占据着宝贵的滨江地段。
2. 更新措施。
保留与再利用:他们没有把这些老建筑一股脑儿拆掉,而是保留了那些有特色的厂房和仓库的外立面,在内部进行改造。
比如杨树浦水厂,这可是个百年老厂,它的英式建筑风格特别漂亮。
现在水厂还在正常运营,同时它的一部分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文明展示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上海的供水历史。
还有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以前是十七棉纺织厂,现在变成了时尚的购物中心和秀场。
国内工业遗址公园改造案例
国内工业遗址公园改造案例有以下几个:
1. 北京798艺术区:原为国营798厂的老厂区所在地,后来艺术家自发集聚于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氛围,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区。
2. 上海佘山矿坑酒店:依托矿坑遗产资源,成为全球人工海拔最低的五星级酒店,设有水下餐厅、步行景观栈道、悬崖滑索、大摆锤等休闲娱乐项目。
3. 兰州中车·拾光公园:原为兰州中车机车厂柴油机分厂厂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检修和铁路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4. 旧金山多帕奇绳结步道:坐落于旧金山东南角的历史街区多帕奇,经过三个区域(水、沼泽和海岸),景观独特。
这些案例都是将废弃的工业遗址改造为公园或酒店,既保留了工业遗址的历史和文化,又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意义。
“双碳”理念下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研究——以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区为例第一篇范文“双碳”理念下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研究——以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区为例郑州,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着文化的精华。
而位于郑州市西郊的二砂文化创意园区,正是这座城市工业文明的一个缩影。
这个园区的前身是郑州第二砂轮厂,承载着几代郑州人的记忆。
如今,在“双碳”理念的指导下,二砂文化创意园区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成为了一个集文化、创意、休闲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
“双碳”理念引领下的改造“双碳”理念,即“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业遗址的改造不能再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绿色发展。
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园区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工业建筑,这些建筑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改造,变身为充满艺术气息的创意工作室、展厅和咖啡馆。
同时,园区内还增加了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等环保设施,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和水的循环利用。
工业遗址景观的改造与创新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的改造,不仅仅是对工业遗址的简单修复,更是一次对工业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新。
园区内的每一座建筑,每一片景观,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园区内的老仓库被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艺术展厅,而原本的生产车间则变身为创意工作室,这些改造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赋予了新的功能和生命。
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在“双碳”理念的指导下,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的改造还注重了生态与人文的融合。
园区内绿树成荫,景观错落有致,既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营造了一种舒适的生活氛围。
园区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吸引着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和参与,使这里成为了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的改造,是在“双碳”理念指导下的一次成功实践。
它不仅实现了工业遗址的可持续利用,也为城市增添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新地标。
2020年第24期现代园艺1城市工业遗址概述1.1城市工业遗址的产生背景工业遗产起源于工业革命最早发端的英国。
19世纪中期,工业遗产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迁移,老工业企业逐渐被淘汰或者向郊区迁移。
1.2城市工业遗址的更新利用对于一个城市,挖掘出工业遗产的政治意义,能够唤起民众对国家发展的记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使其变为旅游胜地与文化地标,工业遗产也给城市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思路。
对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成为工业考古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重要形式。
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不应是“福尔马林”式的被动保护,而应遵循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特点,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功能转换进行适应性再利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可以利用原来的生产空间,实现资源的节约,减少建筑垃圾,从而实现工业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城市铁路遗址的景观重生2.1城市铁路遗址的空间特点2.1.1优秀的历史文化。
铁路运输业自20世纪蓬勃发展以来,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影响。
2.1.2积极的城市改造政策。
近年来,由于城市旧改的兴起,许多拥有独特历史记忆的遗留工厂得到了修缮,或改造成创意园等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功能区。
2.1.3丰富的场地元素。
铁路所连通的不仅是地区之间的实体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联通了各个地方所承载的丰富的功能和多样的文化,场地周边的人与事正一刻不停地相互作用、碰撞、冲突、交融。
正如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所言,“在公共领域中,各不相同的、复杂的社会群体注定要发生相互的联系”[1]。
2.2城市铁路遗址的更新困境2.2.1与时代脱节的发展状况。
随着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不断普及,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最需要铁路运输业的第二产业外迁,城区铁路线随即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地位,逐渐被时代舍弃。
首钢高线公园借鉴意义摘要:一、引言二、首钢高线公园的借鉴意义1.工业遗址改造的成功案例2.绿色生态与工业文化的融合3.促进城市更新的典范4.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三、结论正文:首钢高线公园位于北京市,是一座将废弃的高线厂房改造而成的公园。
它的建设不仅为我国城市更新提供了成功案例,还展示了绿色生态与工业文化融合的魅力。
借鉴首钢高线公园的经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工业遗址改造的成功案例首钢高线公园原先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线厂房,随着时代的发展,厂房逐渐废弃。
通过将工业遗址改造为公园,既保留了旧厂房的历史痕迹,又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这种改造模式为我国众多工业城市提供了借鉴意义,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焕发新生,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绿色生态与工业文化的融合首钢高线公园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色生态与工业文化的融合。
公园内种植了丰富的植被,为市民提供了一片绿意盎然的空间。
同时,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址,如铁轨、厂房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业文化的魅力。
这种融合方式为其他城市公园提供了借鉴,如何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结合,打造更具特色的城市空间。
三、促进城市更新的典范首钢高线公园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周边环境的品质,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公园的建成使得原本废弃的厂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游客和投资者。
这种城市更新模式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如何通过改造废弃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首钢高线公园的改造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带动了周边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公园内的各类活动场所、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创业者、艺术家提供了发展空间。
这种以公园为载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首钢高线公园的成功改造为我国城市更新、绿色生态与工业文化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规划日报203: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城市规划这个行业到底为什么吸引你█1、会议论文|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思考——刘伯英微信公众号:众规武汉摘录: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分析1 欧洲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工业遗产的类型特别多,英国的铁桥峡谷,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象征,是世界上第一例以工业遗产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铁桥峡谷以世界第一个用铸铁结构预制构件建造的桥梁而命名。
1709年,在这里发明了焦炭,使得钢铁的产量迅速提高。
峡谷里面有一条河,是用水力作为能源,进行工业生产的(图2)。
图2:英国铁桥峡谷除了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特别重视工业遗产外,欧洲的其他国家也特别重视工业遗产。
在德国,有一系列重工业的遗产进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德国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保留有长达250米的6台高炉,并且一直保持锈迹斑斑的状态,体现出了工业遗产的沧桑感和历史感(图3)。
图3:德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除了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的工厂遗址以外还有矿山遗址,拉姆斯伯格有色金属矿,厂房建筑有城堡式的、包豪斯风格的,是著名建筑师设计的。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年代的建筑都保留到现在;措伦二号四号矿井的厂房是按照大学来建的,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图4)。
图4:德国措伦二号四号矿井工业遗产里有矿山、桥梁、玻璃厂、建材厂、砖瓦厂、盐矿等,从产业门类来说非常丰富,从建筑的艺术价值来看也是非常高的。
同时,里面也有很多新的规划思想的体现,如乌托邦的思想、社会改良的社会理想等。
因此,工业遗产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法国的皇家盐矿就是在乌托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建筑设计。
(图5)图5:法国皇家盐矿国际工业遗产与遗存的再利用,方式方法特别丰富,改造成不同功能的工业遗产有很多。
马克西米利安公园所在地区原来是一个煤矿,它现在用洗煤车间做成了儿童公园,洗煤车间装饰成大象,做的非常卡通(图6)。
图6:马克西米利安公园位于意大利的都灵菲亚特汽车厂,原来厂区的规模很大,现在变成了会议中心,商场,酒店,博物馆,会所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图7)。
2021哈尔滨市工业遗产改造的实践案例探究范文 结论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作为重要的资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对城市中的工业遗产进行有效的利用,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发挥其引擎作用。
本文以工业文化遗产的改造为切入点,将阿城糖厂的改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旧工业厂区面临的衰败问题,尝试引入文创产业,并通过合理规划设计使工业遗产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能与周边环境和城市发展相统一,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本文在研究成果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明确了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根据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和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动力。
工业遗产的改造不只是历史建筑个体的保护,还逐步扩大到了保护文物的历史环境、街区环境以及城市振兴上。
(2)工业遗址的改造利用可以将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
园区的改造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使之成为城市的基底和元素,通过都市公园的打造,将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建成区相融合。
(3)糖厂改造再利用的方向是多样的,提出阿城糖厂改造适宜走综合性开发的模式。
本文以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和上海2577 创意大院为例,针对工业遗产改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了案例介绍。
同时总结了哈尔滨市工业遗址的改造模式,通过调查发现,哈尔滨市已有工业遗址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大型商业综合体、绿地公园、博物馆,本文在对现有模式进行分析后,结合政府上位规划、SWOTs 分析和居民民意调查,认为阿城糖厂适宜将多种模式混合利用,走综合性开发的模式,即将阿城糖厂打造成集文化创意、展览展示、商业、绿地公园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4)提出了阿城糖厂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的方案,对于产业选择、功能分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设想。
在产业选择上,依托阿城原有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结合相关产业链转移趋势,总结了阿城未来如果发展文创产业可以展开的环节和领域。
城市更新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以成都市中电锦江厂为例发布时间:2023-03-07T02:27:16.017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21期作者:胡源[导读] 成都在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留下了多处近现代化工业发展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些留存了几代人的记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胡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96;摘要:成都在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留下了多处近现代化工业发展遗留下的工业文化遗产,这些留存了几代人的记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本文以成都市中电锦江厂为例为例,立足于城市发展理念,希望为类似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与利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1工业遗产概况1.1工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于2003年的7月通过了《下塔吉尔宪章》,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定义。
工业文化遗产包含了仓库、机器设备、工厂、储藏室及能源生产、传送、使用运输等生产生活场所。
它们拥有历史科学、建筑技术、社会审美等方面的价值。
1.2工业遗产的价值1.1历史文化价值工业遗产是近代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发展的一大缩影,如上海、天津,武汉等工业遗产诉说着城市的蜕变与升华。
1.2科学经济价值工业遗产包含着天才的科技发明与创造,为人类智慧代言。
将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产业更替结合起来,对其进行保护性再利用。
如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改建为展览馆、公园、甚至恢复生产等。
1.3精神价值工业遗产刻录了一代代产业工人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与奋斗历史,是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2中电锦江厂历史、现状2.1中电锦江厂历史概况项目位于成都,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仅能改善市民生活品质,还将通过片区功能重整培育形成区域比较竞争优势,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