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解读共28页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8
吉林省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新政策解读•相关推荐吉林省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新政策解读养老保险,全名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是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在到了国家规定的劳动责任的年龄,或者因年迈而缺失劳动能力无法再进行工作后的基本生活问题而创建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吉林省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新政策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省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定体系,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形势,促进和引导有参保愿望且有缴费能力的城乡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为此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吉人社办字[2015]93号),现就93号文件在贯彻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市社会保险局王涛副局长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提问。
一、参保范围1.城乡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范围有哪些?答:具有吉林省户籍的城乡居民。
2.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可不可以采取趸交的方式补缴缴费年限?答:不可以。
93号文件明确规定,本办法适用于未参加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员。
3.吉林省户籍的城乡居民,男40周岁以下,女35周岁以下可不可以按照93号文件办法申请一次性缴费?答:不可以。
93号文件规定男年满40周岁及以上、女年满35周岁及以上,由于个人原因未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按照本办法参保。
4.超龄人员(男60周岁及以上,女55周岁及以上)人员可不可以按照93号文件办法参保缴费?答:可以。
5.符合93号文件参保范围的人员,参保时需带哪些证件去社保局参保缴费?答:符合93号文件参保范围人员应携带本人身份证到户籍地社保局参保缴费。
.6.参保人员一次性缴费后,去外地工作,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吗?答:不可以。
凡是按照93号文件办法一次性缴费的人员不可以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可在外地建立临时账户,达到领取养老待遇年龄时将临时账户转回一次性缴费地,在一次性缴费地领取养老保险待遇。
解读《关于统一和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的通知》为妥善处理《社会保险法》实施前我省用人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和职工中断缴费、应保未保等问题,统一和规范我省企业养老保险补缴政策,努力实现“应保尽保”,省人社厅、财(鲁人社发〔2015〕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统一和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的通知》29号)。
(一)关于补缴范围和条件。
补缴是针对2011年6月30日(含)前所形成的欠费。
具体考虑两种情况:一是对目前仍与用人单位保持劳动关系,但未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确实存在应保未保年限,单位和职工如有补缴的意愿和能力,可以补缴应保未保年限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是具有我省户籍,曾有过工作经历的,没有参保,或中断缴费的人员,以及具有我省户籍的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身份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关于补缴基数。
对单位身份补缴的,按社保经办机构核定的历年欠费基数,单位和个人分别补缴;对个人身份补缴的,补缴基数均为所在市执行的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
(三)关于个人账户和缴费工资指数。
以单位职工或是个人身份补缴,均按8%的规模补建或计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以个人身份补缴的,在省内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或计发基本养老金时,补缴期间历年的缴费工资指数不打开,统一认定为0.6。
(四)关于补缴年限和年龄限定。
一是强调男必须满45周岁、女必须满40周岁以上,重点解决《社会保险法》实施以前的未参保大龄人员。
二是以个人身份补缴的,一次性补缴的年限不得超过10年,补缴时间不得早于所在市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统帐结合”的时间,个体工商户补缴时间不得早于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时间。
即该年龄段的补缴人员必须要有5年以上的实际缴费才能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
三是这部分群体中如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
四是补缴后实际缴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时满15年的,可领取基本养老金;不满15年的,可按照《社会保险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以及我省关于延长缴费的有关规定办理。
《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政策解读问:新的养老保险规定在参保范围上作了哪些调整?答:新的养老保险规定在原有“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城镇劳动者”的基础上,将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了参保范围。
问:新政策在缴费基数上有哪些新的规定?答:按照新政策,本市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由上一年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本市将在今后的五年(2007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内实行逐步过渡政策:2007年4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最低缴费基数为2006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同理,2008年至2011年最低缴费基数分别为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5%、50%、55%、60%,2011年以后缴费下限统一到国家规定的上一年平均工资的60%。
问:政策对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作了哪些规定?答:2号令实施(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被保险人即“新人”,退休后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2号令实施(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后退休的被保险人即“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改革后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与被保险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水平紧密挂钩,形成了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
为确保新、老计发办法合理衔接平稳过渡,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京劳社养发21号文件规定了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五年过渡期(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
对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按新、老计发办法进行比较,新办法低于老办法的,补足其差额;高于老办法的,适当控制增长幅度,2006年退休的,基本养老金增长幅度不超过按原办法计算的20%;2007年退休的,不超过40%;2008年退休的,不超过60%;2009年退休的,不超过80%;2010年退休的,不超过100%。
城镇职⼯基本养⽼保险规定⼀、城镇职⼯基本养⽼保险规定1、职⼯养⽼保险的基本制度(1)缴费规定:企业(企业⼯资总额的20%)+个⼈(个⼈缴费⼯资的8%)(2)统筹基⾦于个⼈账户相结合个⼈账户全部由个⼈缴费形成,个⼈帐号的存储额⽤于职⼯养⽼,不得预⽀;但是可转移、继承。
(3)计发办法26号⽂规定:基本养⽼⾦由基础养⽼⾦和个⼈帐户养⽼⾦构成。
38号⽂规定:基础养⽼⾦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均⼯资和本⼈指数化⽉均⼯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满⼀年发1%;个⼈帐户养⽼⾦以个⼈账户存储额除以计发⽉数。
特殊规定:A26号⽂实施前退休的,按国家原有规定发养⽼⾦,同时执⾏调整。
B26号⽂实施后,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不发基础养⽼⾦,个⼈帐号存储额⼀次性⽀付,终⽌基本养⽼保险关系。
2、38号⽂件的新要求(1)扩⼤覆盖范围所有城镇个体⼯商户和灵活就业⼈员都要参加基本养⽼保险;缴费基数统⼀为当地上年度在职职⼯平均⼯资,缴费⽐例20%,其中8%计⼊个⼈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基本养⽼⾦计发办法发放。
(2)做实个⼈账户继续抓好东三省的做实试点;抓紧做好其他地区扩⼤做实试点的具体⽅案。
(3)建⽴调整机制根据职⼯⼯资和物价⽔平,不断调整基本养⽼⾦⽔平,2010年企业职⼯⼈均养⽼⾦超过1200。
(4)提⾼统筹层次在完善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尽快提⾼层次实现省级统筹。
(5)发展企业年⾦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建⽴企业年⾦,实⾏完全积累,市场化管理和运营。
⼆、新型农村社会养⽼保险规定新农保制度的创新有两个⽅⾯:1、实⾏基础养⽼⾦与个⼈帐户养⽼⾦相结合的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付最低标准基础养⽼⾦。
2、实⾏个⼈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3、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未参加城镇职⼯基本养⽼保险的农村⾮学⽣居民,可以在户籍地参加新农保。
4、基⾦筹集(1)个⼈缴费:每年100-500元,五个档次;参保⼈可⾃主选择,国家可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集体应给予补助,标准由村民会议确定。
养老保险新规定是什么(养老保险最新政策解读)进入2023年了,马上即将迎来虎年春节。
2023年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年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们或许会有四项新制度出台,究竟是哪些制度呢?让我们了解一下,看看哪些人能够最受益。
第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2023年,确定要开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了。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包含了参保缴费和待遇调整等政策的统一,另外还要统一基金收支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和经办服务体系等等。
养老保险全国缴费政策的统一和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企业职工参保是极大的方便。
职工不必因为在这里交几年养老保险,在那个地方交几年养老保险,最终办理退休的时候还要全国到处寻找。
由于全国各个地方参保缴费政策的不一样,各地的缴费负担不一样。
像北京、上海等地灵活就业人员还会受限于户籍的限制,无法当地参保。
统一缴费政策,确实能够在全国营造公平的参保环境。
养老金全国统一调整,过去的时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的范围、调整的幅度、调整的基本原则等要求。
这种情况下,由于各地的养老金水平不一样,增加同样的养老金幅度,仍然容易出现“强者恒强”的调整差距。
全国统一调整以后,养老金水平较低的地区和老人,养老金调整时会得到一定水平的倾斜照顾。
全国能够不断缩小养老金水平差距。
第二,病残津贴制度。
病残津贴制度,主要是针对一些因病非因工伤残失去劳动能力、但是又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个人提供的一种生活保障。
《社会保险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但是全国目前还没有实现统一的制度。
十四五规划提出,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
遗属待遇政策,2023年9月份已经出台并落实。
或许2023年病残津贴政策也能够迅速推动落实吧。
落实病残津贴制度以后,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又增加了一重保障,对于就业职工更有吸引力了。
第三,延迟退休政策。
养老保险最新政策解读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简称《决定》),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养老金计发办法及企业年金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现将《决定》主要内容摘录并解读如下: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原文: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解读:从2006年1月起,国家将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除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外,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都要参加养老保险。
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二、做实个人账户原文:做实个人账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解读:目前我国除东北三省外,其他省市均执行的是1997年的政策规定,即单位和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一部分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另一部分存在个人账户中。
但由于制度设计的欠缺,“养老金制度从开始实施到现在,这些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是空的。
各地在财务上实行混账管理的办法,允许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相互调剂使用,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费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
”个人账户因此成为“空账”。
当前“空账”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增加,到2005年末将达到8000多亿元。
今后国家将吸取东北三省社保改革试点的经验,研究制订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具体方案。
三、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原文:凡是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解读: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仅为15%,养老金缺口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当年的养老保险费收入不够支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一是空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