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监察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改革和发展,其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1.早期监察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监察制度主要以丞相巡行制度为代表。
皇帝或丞相会派遣巡行官巡查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表现,以维护王朝统治的稳定。
这种制度具有初步的监察功能,但通常受到皇帝或丞相的控制。
2.唐代削弱监察:在唐朝,监察制度逐渐衰落。
政府更加集中权力,官员的任命和管理由中央控制,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减弱。
唐朝末年的宦官专权也加重了监察制度的腐败。
3.宋代设立东厂和西厂:宋代建立了东厂和西厂,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秘密警察机构,具有强烈的政治监察功能。
这一时期监察制度变得更为严密,但也更具专制性。
4.元明清监察体系:在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得以恢复和发展。
明清两代分别设立东厂、西厂和东厂、西厂两大体系,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此时监察制度更为完善,涵盖了对官员、地方政府和民众的监察。
5.清朝提出提举制度:清朝的监察制度在封建体制下得以改进,引入了提举制度,允许民众举报官员的不正之举。
这一制度使得监察制度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早期的相对简单和受中央控制的制度,到后来的更加复杂、多元化和社会参与度更高的制度。
然而,监察制度也受到封建体制的限制,对官员的权力和特权的监察有一定局限性。
近代以来,中国监察制度经历了更大规模和制
度性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
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
在唐太宗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设立了巡视制度。
巡视制度的特点是官员定期到地方巡视,监督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廉洁程度。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御史台,作为监察机关,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官员的政绩和廉洁程度。
在唐朝中期,御史台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唐朝中期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加强对军队的监察等,这些措施都增强了御史台的权力。
同时,唐朝中期的御史台也呈现出了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其选拔标准和考核制度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在唐朝晚期,监察制度出现了问题。
由于皇帝的权力削弱,御史台的监察作用也受到了影响。
一些御史台的官员出现了腐败现象,而且一些官员也因为政治原因而被罢免。
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时代特点。
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制度建立、制度完善和制度成熟。
在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皇帝的权力起到了关键作用,皇帝通过加强御史台的权力来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
同时,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当时御史台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特点,这些特点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在地方上的管理制度一、唐代地方官制唐朝地方官制主要由州、县两级组成。
州是地方政权的最高行政机构,县是州的下属行政单位。
州、县设有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州官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兼顾政治、军事和民族事务。
县官的设立则是为了贯彻州的政令,管理地方民事。
在州、县官制之下,唐代地方政府还设有司官来管理司法事务、监察官来监察地方官员的执政行为等。
唐代地方官的选拔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政治才能的官员;二是通过世袭制度选拔,即通过家世高贵的家族或父母曾经为官的后代直接继承父辈的官职。
这两种选拔途径并行不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官员的政治素质和继承传统的合法性。
二、唐代土地制度唐代的土地制度基本上实行了赋役并举的原则。
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农民是土地的使用者。
农民按照不同的赋税标准向国家缴纳粮食和农具等财物。
税收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农民的耕作技术等因素来确定。
此外,农民还需要向地方官员交纳脂肪、牛、犁、工人等资源,作为土地使用的费用和国家的其他需要。
在唐代,土地通常是氏族私有的,但它的使用归国家所有。
除了税收以外,土地上的婚嫁、分家、祭祀等活动都受到严格的法律管理和约束。
唐代还实行了土地的均田制度。
按照这一制度,国家会对土地进行重新测量、划分和调整,以保证每个农民都能拥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耕地。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农业生产中的不公平现象,促进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力的提高。
三、唐代税收制度唐代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五种税收:一是田赋,即农民向国家缴纳的粮食和货币税;二是户口税,即根据家庭人口和收入等情况向国家缴纳的税金;三是茶盐税,即国家向农民征收的茶叶和盐等货物税;四是商税,即商人向国家缴纳的货币税;五是兵役税,即国家征召农民参军服役而向国家缴纳的税金。
唐代的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底层的利益。
农民因为高额的田赋和其他税收而负担沉重,这导致了社会上层和下层的矛盾激化, 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动乱。
唐代监察制度唐代监察制度是唐朝政府为了规范官员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实施的一种制度。
该制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监察机构的建立,二是监察措施的执行。
在唐代,设立了中央监察机构和地方监察机构。
中央监察机构主要包括御史台和门下省监察御史;地方监察机构主要由刺史、州刺史及县令等官员担任监察职责。
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察中央文武官员的表现,地方监察机构则负责监察地方政府和军队的表现。
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上下级监察制度。
监察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监察措施来执行其职责。
首先,监察机构有权对官员进行巡视,随时了解他们在职务上的表现和品行。
其次,监察机构可以接受群众的举报,对举报对象进行调查并责令其作出答复。
再次,监察机构可以随时传唤官员到机构,进行询问和调查。
最后,监察机构对违法行为和失职的官员可以进行追究和惩罚。
唐代监察制度的实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监察制度有效地约束了官员的行为,使他们不敢滥用职权和腐败。
其次,监察制度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因为他们相信政府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的错误。
再次,监察制度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使政府更加清廉高效。
然而,唐代监察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监察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皇帝的支持和委任,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其次,一些官员可以通过贿赂和其他手段逃避监察机构的调查和惩罚。
再次,监察机构的人员素质不一,存在一些不称职的人员,导致了监察工作的不公正。
总的来说,唐代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维护了官员行为的廉洁和公正,增强了政府的管理效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唐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对于后来的监察制度影响深远,为后世政府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朝监察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而辉煌的时期,其监察制度也非常发达,为政府提供了有效的监督和纠错机制,保障了政府的廉洁和效率。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唐朝监察制度。
唐朝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监察、问罪和复查三个环节。
首先是监察。
唐朝的监察制度除了设立常设的监察机构外,还实行了临时的巡抚制度。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不同层级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管和审查。
唐朝设立了内监、长官、县丞及众监察院,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巡抚官,监察各地的官吏。
监察官员可以随时进行巡查,对官员的政绩、廉洁程度、政务等进行检查和评估。
同时,监察官员还可以接受民间举报,并进行调查。
监察机构除了监察官员外,还监察贪污腐败、冤狱等问题。
这些监察机构的设立和监察官员的工作使得官员们没有办法逃避监察和审查,有效地维护了政府权威和纪律。
其次是问罪。
唐代问罪制度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对官员进行调查和问责的过程。
唐朝中央设置御史台,负责对官员进行问责,处理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唐御史台是唐朝监察机构的核心,由三监、六员、二十五正、五十尉组成,负责对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和问责。
唐代的问罪制度注重程序公正,通过调查收集证据,进行审判和判决,保证了问罪的公平和公正,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渎职违纪的官员进行惩罚和处理。
这样一来,就起到了震慑官员们的作用,保障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廉洁。
最后是复查。
唐代的监察制度中还设置了复查机构,对问罪的结果进行复查和调查。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问罪的公正性和正确性。
唐代的复查机构由吏部和御史台共同负责。
复查机构通过对问罪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确认是否有错判或合理化的地方,并进行纠正。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问罪和惩罚的公正性,提高问罪制度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总体来说,唐朝的监察制度非常发达和完善,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问责,确保了官员廉洁奉公。
监察、问罪和复查三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监察体系,保障了政府的稳定和廉洁。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演变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演变,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从古到今都是个大工程。
想当年,咱老祖宗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监察制度像个刚出生的娃娃,啥也不懂。
秦朝的监察官叫御史大夫,管着监察百官和地方官,忙得像陀螺似的,眼睛都得长到脑门上。
到了汉朝,监察制度开始长大了。
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专门监督地方官。
刺史们啊,一出门就得带着一副火眼金睛,啥事儿都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有一次,有个刺史见地方官贪污,气得脸都绿了,立马上书皇帝,皇帝一听,龙颜大怒,立马将那贪官给拿下了。
魏晋南北朝时,监察制度就像个青春期的少年,变得复杂多变。
官员们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监察官给盯上了。
有一回,有个官员被监察官发现他私下里收受贿赂,吓得他魂飞魄散,连夜逃跑,结果半路上被抓了回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唐朝的监察制度可谓是到了鼎盛时期,御史台成了监察的中枢,御史们个个都是监察界的“包青天”。
有一次,御史发现宰相张易之兄弟贪污腐败,立马上奏,结果皇帝大怒,直接把他们给流放了。
这事儿在朝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说御史台是皇帝的“千里眼”、“顺风耳”。
宋朝的监察制度更像是个老成持重的中年人,设立了“谏官”和“御史”,专门负责监察和谏言。
有一次,皇帝赵匡胤想提拔一个亲信当官,谏官们一听,立马站出来劝谏,说这样做有失公平,皇帝听了也只好作罢,心想这些谏官真是“皇帝的良心”。
到了明朝,监察制度又有了新的花样,设立了“六科给事中”,专门负责弹劾百官。
有一次,有个给事中发现都察院的官员贪污,立马写了奏章,皇帝一看,龙颜大悦,立马将那贪官给革职查办了。
这事儿在朝堂上像个炸弹一样,炸得官员们人人自危。
清朝的监察制度嘛,基本上是明朝的老路子,但又加了些新玩意儿,设立了“军机处”,监察官员的权力更大了。
有一次,军机大臣发现地方官私自卖官鬻爵,立马上奏,结果那地方官被革职查办,搞得满朝文武都紧张兮兮的,生怕自己哪天也被查出个啥来。
对唐朝监察制度的认识和评价
唐朝的监察制度是指通过设立监察官员来监督政府官员的行为,以防止腐败和不当行为。
唐朝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御史台和检察使
两个部门。
御史台是专门负责监察官员的机构,御史们可以弹劾宰相、宰相以下的官员,对政府的决策和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检察
使则是地方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
这一制度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了约束官员的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的廉洁。
从积极方面来看,唐朝的监察制度有助于减少官员的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公正性。
监察官员可以通过弹劾和监督,促
使官员遵守法纪,维护国家的政治清明。
然而,唐朝的监察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监察官员的权力
较大,有时会被滥用,导致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
此外,监察制度
也未能完全防止官员的腐败和不当行为,一些官员仍然能够通过各
种手段规避监察,导致制度的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总的来说,唐朝的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约束官员的行为,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中具
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对后世的监察制度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唐宋政治制度
唐朝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唐朝实行了成熟的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和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
六部则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掌管人事、财政、礼仪、军事、司法和工程建设等事务。
这种制度使得决策、审议和执行分立,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分散了宰相权力,强化了皇权。
2.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打破了贵族世袭垄断官位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也使得更多士人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3.府兵制与募兵制:初期采用府兵制,后来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即职业军人制度,改变了军事力量的基础。
宋朝政治制度:
1.中央集权强化:宋朝吸取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幅度削弱地方权力,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武将的地方军权,大量派遣文官出任地方官职,形成了重文抑武的政治格局。
2.二府三司制:在中央政府层面,宋朝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主管财政,与中书门下(即宰相机构)并立,这样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确保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3.科举制度深化:宋朝继续发扬科举制度,并且更加注重理论和文学素养的考察,从而培养了大量的文官队伍,导致了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和扩大。
4.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在地方层级,宋朝设置了路作为高于州县的一级行政区划,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5.监察制度:宋朝设有御史台等监察机构,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督,维护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自古即有监察制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弄权、贪污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公共财产被大量挪用,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齐国大夫鲍叔牙提出“举直错枉”,并成立了监察机构来监督官员的行为。
此后,中国的监察制度开始逐渐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御史台、官仓、酒库等机构,以监察官员的行为。
御史台成为了独立的监察机构,掌握着监察所有官员的权力。
从汉朝开始,御史台更加扩大了其权限,成为了监察和审问官员的主要机构,管理官员的任命、晋升、调动、贬谪等。
唐朝时期,御史台被分为监察、审讯、役事三个部门。
其中监察部门以监督官员的行为为主,审讯部门则以审查各级官员的违纪行为为主,役事部门则主要处理军事和财政方面的事务。
唐朝时期的监察制度比较完善,御史台的地位和作用也比较重要。
随着时间的发展,元朝时期,设立了三法司、监察御史等机构,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和惩治。
明朝开始,设立了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以及都察院和提刑按察使等监察机构,其对于官员的监察更加严格,也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监狱、提审和审判机构。
清朝时期,监察制度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变革。
首先是清朝政府意识到西式的制度的必要性。
它成立了多个新的机构,在各省区设立了巡抚使、按察使等职务,这些巡抚使和按察使的职责就是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此外,它还设立了大宗仓、都察院、学政等其他机构,强化了监察制度。
到了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设立了许多新的机构和部门,包括监察院、保安处、各级法院等机构,监察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历程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不同的监察机构,它们对于官员的任命、晋升、调动、贬谪,以及对于官员的行为进行监察和惩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监察机构一度被滥用权力,但是在其职责得到严格规范和监管的情况下,它们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唐朝的监察制度唐朝一直以多元文化和开明精神闻名于世,其当朝政权是采取严格的监察制度和管理措施,其后续政权也是如此。
唐朝的监察制度非常严格,以保证当朝统治者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唐朝的监察制度是基于封建社会统治政治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的措施。
唐朝的监察制度主要正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官府、乡里和官署。
官府负责赋予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面的管理权力,乡里是各居民社区中的行政机构,负责办理当地社会事务,官署则是唐朝实行的最高行政机构,对官府和乡里的工作进行监督。
官府的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建设、督办和监督。
建设是指政府建立社会制度、监督部门和实施政策,以维护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督办是指政府督促官员履行职责,监督是指政府定期检查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纠正。
乡里的职责包括执行政策、管理和监督。
执行政策是指乡里在居民社区内实行政策,以便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管理是指乡里根据政府的规定,制定有关居民日常生活的规章制度,并对违反规定的家庭成员进行处罚;最后,监督是指乡里检查官员对居民的管理是否规范,以及新进入社区的人是否满足当地社会秩序要求。
官署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有责任监督和审查官府和乡里,以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官署主要分为三个部门,即地方部长、监察官和院长。
地方部长负责监督官府的行政工作,检查官员是否按照职责履行职务;监察官负责检查乡里的行为,以及督促居民遵守政府的规定;院长则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监督官员,确保政府政策的落实。
唐朝监察制度的实施和完善,不仅保证了当朝统治者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而且受益于民众,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唐朝的监察制度也为后面的政权所受用,影响着中国的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的发展。
隋唐监察制度
隋唐监察制度是指在隋唐时期建立的专门用于监督官员及其行政行为的制度。
该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隋朝初期由官员自主推举监察,唐朝中期建立专门的监察官司。
在隋朝,官员自主推举“监察御史”对官员进行监察,其职责包括对官员的贪污腐败、犯法违规等行为进行调查,并向皇帝和中央政府反映情况。
这一制度虽然有很大的监察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监察力度不统一、容易被利益牵连等。
到了唐朝中期,监察制度得到了重视和改进。
唐朝建立了专门的“御史台”和“检校台”,设立了专门的监察官员,由政府任命,具有独立的监察权限和职责,并且定期向皇帝汇报。
这使得监察制度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规范化的行政机构,有效地保护了朝廷廉政和人民利益。
综上所述,隋唐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行政制度的一部分,用于规范官员行为、保障政治稳定和公正。
这种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对今天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的营造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朝监察机构的内容大全监察机构是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是管理行政监察事务的行政机关。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唐朝监察机构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唐朝监察机构的内容御史台所属机构有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
三院监察官品阶不同、职掌分明,构成一个十分严密的监察系统。
高宗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御史大夫为大司宪,御史中丞为司宪大夫。
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左、右肃政台,睿宗景云二年令并而为一,仍称御史台。
至开元初年始定制。
台院台院的侍御史在监察官中地位较高,从六品下,额定四员,其职主要是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公廨杂事。
推即推鞫狱讼,唐代由御史台官员负责和参与的推鞫形式,有西推、东推和三司推。
西推、东推为台院将对中央及诸州的审讯事务划分为东西两个部门。
三司,本来指御史台、中书、门下三个机构。
三司推则是一种特别审判,遇有重大案件,则由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一同审判,为三司推事(《通典.职官典》)。
弹即弹劾,弹劾违法的官吏是侍御史的基本职责,御史行弹劾有一定的手续和仪式。
对五品以上的大官的弹劾多采取仗弹的方式,即在皇帝坐朝时,御史服朝冠,对着仪仗宣读弹文。
弹劾对那些犯不法行为的大官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弹劾是「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实质是在朝廷起诉,是把司法权拉入行政权的一种形式。
公廨杂事指台内的日常事务。
侍御史知杂事,就是总判台事,相当于台院的负责人。
殿院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地位仅次于侍御史,从七品下,定额六员,其职务是掌殿廷供奉的仪式。
殿中侍御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检查朝班时百官的仪态行履,维护朝廷的秩序和尊严。
此外也有推按狱讼、监京城仓库和分巡两京的任务。
察院察院的监察御史在监察官中品阶较低,正八品上,额定十员,但职掌范围却十分广泛,权限也大。
巡按郡县,检查地方官吏,为作为监察官的主要任务。
监察御史出使在外,往往数月半年。
从高宗开始,监察权开始直属皇帝,监察官因直接受皇帝委派,气派很大。
唐朝的监察制度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监察
制度也是相当完善的。
唐朝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京官监察和地方官员监察两个方面。
首先,唐朝的京官监察制度十分严格。
京官监察是由中央政府下设的机构进行监察的。
唐朝设立了御史台,由御史们进行监察。
御史台设有御史中丞、御史中郎等职位,负责监察朝廷的各级官员。
御史台有权进行巡视,检查官员的政绩、品德和职责履行情况,特别是对权臣和公主的维护,以保证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廉政。
其次,唐朝的地方官员监察制度也非常完善。
唐朝通过设立地方监察机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地方监察机构有大都督府、制置使府等。
大都督府负责对一区域内的官员进行监察,制置使府则负责对具体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地方监察机构有权调查举报,对地方官员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确保地方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监察制度。
例如,唐朝规定官员上任前要进行考试,并且上任后要接受监察机构的监督,确保官员的任职能力和廉洁。
唐朝还设立了告示牌,让百姓可以随时进行举报,对于举报的问题,监察机构将会进行核实并采取相应措施。
这些措施提高了监察制度的效果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唐朝的监察制度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完善的。
通过京官监察和地方官员监察两个方面的监察机构,唐朝确保了中
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加之其他强化措施的实施,唐朝的监察制度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朝监察规章制度
唐朝监察制度,也叫做“明制”,实行于六朝时期,是一种专门针对
官吏的制度。
它划分了三个层次,即中央、直属各省的省级,以及地方各
县衙的县级。
一、中央
中央的监察机构设立于唐朝位于开封的玄武门之外,叫做“太常寺”,也叫“礼部寺”。
它是由宦官主持,负责对宫廷官员的监督。
太常寺的官员负责收集、分析和整理民间诉求,并准备报告提交给掌管。
此外,太常寺还负责向宦官报告官员在公务上的不当行为,使宦官及
时发现问题官员,给出处分。
二、省级
每个省都设有一个省级监察机构,叫做“曹府”或“招衣”,它位于
省府中心,也受宦官掌管。
其中,招衣旗下还设有驻京部、太守部和县令
部等分队,督管官员的执行行为。
每个省的曹府从府到乡有官吏,所以曹府可以穿插督查官吏的行为,
保证官吏遵守法令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行政问题。
三、县级
县级监察机构叫做“衙门”,它位于县衙中心,负责收集、分析、整
理各县官员的情况。
衙门的官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检查各县的官吏,并根据情况给出相
应的处分。
此外,衙门还负责搜集民间的信访投诉,以及积极推行地方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总之。
唐朝监察制度一、唐代监察机构的设置唐代监察制度共设监察御史、参察员和防伪员三种监察机构,分别负责监督皇宫内外的官员。
1.监察御史:唐朝监察机构中最重要的监察机构,又称为御史台。
每年由皇帝亲自任命两名御史中丞负责,由20名正从九品监察御史、正八品掌侍御史、从八品提举及下邑监察御史、从九品司勋员、从九品参事制书郎等组成。
监察御史是唐朝的高级监察机构,直接负责对皇宫内外的官员进行监察,其权力最高。
2.参察员:是唐朝监察制度中的一种中级监察机构,主要负责对各级政府机构的官员进行监察,遇有违法行为时及时上报皇帝,由皇帝进行处理。
参察员也可以参与到监察御史监察公务员中来。
3.防伪员:也是唐朝监察制度中的一种中级监察机构,具体职责是对一些重要公文进行检查和鉴别,避免发生伪造事件。
二、唐代监察制度的职责唐代监察制度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政府官员的工作责任,防止他们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纵容奸滑、奢侈游荡等行为。
此外,唐朝监察制度还承担着以下职责。
1.查办官员违法行为:唐朝监察机构不仅仅是监督政府官员的行为,在官员发生违法行为时,还有权查办这些违法行为。
2.追究官员过失:唐朝监察机构还有权追究官员的过失和失职行为,定性和处罚官员的过失程度。
3.查监部门财务:为了保证政府的财务安全,在唐朝,监察机构还有权对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政府财务的安全和公平。
三、唐代监察制度的作用唐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加强唐朝政府监督管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正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约束官员行为:唐代监察制度有效地约束了政府官员的行为,防止了他们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等不良行为,保证了政府公正性和廉洁性。
2.加强政府监督:唐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了政府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了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公正性。
3.强化政府管理:唐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使政府各级单位的行政管理更加完善,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正性。
汉唐监察制度的演变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汉唐监察制度的演变,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
想想看,从汉朝到唐朝,这监察制度就像一棵老树,枝繁叶茂,经历了风风雨雨,变化可不小。
汉朝那会儿,监察制度刚冒头,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娃娃,摇摇晃晃的。
御史大夫这个官儿,管得可宽了,啥事儿都得管,监察、审计、行政都得插一脚。
皇帝就指望他能把朝政捋顺了,忙得像陀螺似的。
你瞧瞧那时候的监察官,个个都得是全能选手,不然可应付不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汉朝的监察制度还是有点儿意思的。
比如说,御史大夫和刺史都得上书奏事,皇帝一瞧,哎哟,这事儿还真不少。
于是乎,皇帝就得像个老中医,瞧瞧这病根儿在哪儿,然后开个方子治治。
到了唐朝,这监察制度可就翻天覆地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要治国,先得治吏。
于是,监察制度像吃了大补药似的,立马精神抖擞。
这时候的监察官,专门负责监察官员,查处贪污腐败,就像个猎手,专门盯着那些不老实的家伙。
唐朝的监察官,个顶个儿都是精兵强将。
他们不像汉朝的御史大夫那么杂,而是专职监察,专门盯着官员的一举一动。
要是发现谁贪污受贿了,立马就得上报,搞得那些官员个个都像过街老鼠,瑟瑟发抖。
这时候的御史台,俨然成了朝廷的眼睛,啥事儿都瞒不过去。
监察官们就像是皇帝身边的耳目,啥事儿都得汇报。
皇帝一听,哎哟,这事儿还真不少。
于是乎,皇帝就得像个老法官,判决这些官员的罪行。
你想想看,唐朝的监察官们,那得有多大的压力啊。
每天都得像个侦探似的,到处查案子。
有一次,有个监察官发现了一个贪官,立马就上报了。
皇帝一听,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立马就把那个贪官给办了。
这事儿在朝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都说监察官们真是铁面无私。
不过,监察官也不是啥事儿都顺风顺水的。
有时候,他们也得面对各种阻力。
有些官员背景深厚,关系网铺得像蜘蛛网一样,监察官们想查也查得头疼。
有一次,有个监察官查到了一个大官的头上,结果呢,那大官背后有人撑腰,监察官差点儿被整得灰头土脸。
唐朝的监察制度————————————————————————————————作者:————————————————————————————————日期:唐朝是社会组织内部自我调控的一种行为机制。
步入阶级社会,国家组织诞生之后,行政监察就成为国家组织的自我调控机制。
它在维护国家组织及个人的行为规范,保持行政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夏代进入阶级社会。
国家诞生以来,随着国家组织的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职能、阶级压迫职能的不断强化,行政监察这种国家组织的自我调控行为,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了增强。
唐朝,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繁荣。
盛唐气象的博大宽宏,辉煌灿烂,给人留下的记忆隽永绵长。
唐代监察制度与唐代政治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唐朝监察制度的组织构成唐朝监察制度可分为行政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监察两大系统。
行政组织内部的监察,主要由尚书丞及吏部负责。
尚书丞的下属有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员外郎各一人。
《新唐书•百官志》:尚书省“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
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又“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知宿直、为丞之贰。
以都事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给纸笔。
”它的属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等。
尚书丞主要负责对行政组织尚书省内部行政过程的监督,“举稽违”、“察稽失”。
吏部的监督主要属行政过程终了的考察。
通过对行政效果的评价——考课,达到行政督促的目的。
主持这项工作的是吏部考功司,吏部考功司的组织如下:考功郎中一员,从五品上(龙朔二年改为司绩大夫,咸亨初年复旧);考功员外郎一员,从六品上(龙朔二年改为司绩员外郎,咸亨初年复旧);主事三人,从八品上;令史十三人;书令史二十五人;掌固四人。
行政组织外部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台负责。
然而,由于谏官组织的发展,并且谏官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谏官组织在行政组织外监察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因此,唐代的行政组织外监察可以说是由御史台与谏官共同担任的。
唐代初年的御史台组织,基本沿袭隋代,其后特别是武则天时期经历多次变动与调整,最终形成了三院分职的组织系统。
[1]三院即台院、殿院与察院。
御史台组织结构如下:御史大夫一员,为御史台首长。
龙朔二年,随着御史台改为宪台,御史大夫改称大司宪。
其后又改肃政台大夫,再后又分设右左肃政台大夫。
神龙初年(705年)改称左右御史台,设左右御史台大夫。
延和元年(712年)废右御史台,恢复唐初的称谓。
御史大夫秩本从三品,会昌二年(842年)。
晋升为正三品。
御史中丞二员,为御史大夫的副手。
随着御史台机构的分立、改称,亦先后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司宪大夫、肃政中丞等。
秩本正五品上,会昌二年(842年)晋升为正四品下。
唐代有时不设御史大夫,则御史中丞为御史首长。
在这一时期内,御史台设置经常发生变革,说明当时政局极不稳定,最高统治者利用增设监察机构的办法来加强对政治上流的监督,以巩固其统治。
唐玄宗即位后,进入了唐代的全盛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御史台机构和官吏的设置才基本上固定下来,建立了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治事的制度。
御史台分置三院或,内部分工更细、更明确了。
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在监察之中的严密监察系统,这表明了御史台制度的完备和成熟,这在我国监察制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台院,相当于御史台总部或办公厅。
设侍御史六人,[2]一说为四人。
[3]侍御史当中资深者一人,“知杂事,谓之杂端”、“台内事专决,亦号台端”,[4]其地位相当于台院之首长。
《唐六典》说:“三院各有院长,议罚则询于杂端也。
”据此,杂端又可以称之为院长。
其于五人,一人知公廨;一人知弹;一人知西推、赃赎、三司受事,号副端;一人知东推、理匦等;一人司东都御史台。
侍御史秩从六品下。
又设侍御史里行使,为非正式官,无员额限制。
台院属吏有主簿一人,从七品下,相当于秘书。
“掌印,受事发辰,核台务”。
[5]录事二人,从九品下;主事二人;令史七十八人;[6]书令史二十五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二人。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人,秩从七品下。
其组织分工如下:同知东推一人,与台院知东推御史一起,监太仓出纳;廊下食史二人,监朝官廊下就食;左右巡一人,分巡京城内外,京城外以京畿为界,纠举巡区内不法之事;内供奉三人,监察殿中朝廷礼仪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另有殿中里行,为非正式官,无员额限制。
殿院的职能,原本是“掌殿庭供奉之仪”,即纠举国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但其职能的外化,已超出了其职名所概括的范围,特别是同知东、西推,监督中央财政;巡视京畿,“京畿诸州兵皆隶焉”。
[7]使其有了监察中央行政机构的职权,在某些方面,它的形象类似于汉代的司隶校尉。
殿院的其他属吏有: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八人。
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五人,[8]一说十人,[9]秩正八品上。
察院的职能,是从事监察的基础性工作。
其主要职能一是巡察地方,设十道巡按,巡按有判官二人为副手,事情繁杂时,还有支使。
二是监督太府、司农等中央财政部门的出纳。
三是监督尚书省,设六察官,监督尚书六部,实为明六科给事中的滥觞。
四是对军事活动的监察。
五是司法监察。
从三院分职的角度看,察院的工作无疑是最基础、最广泛的监察工作。
察院的属吏有:计史三十四人;令史十人;掌固十二人。
唐代执行行政组织外部监察的还有谏官组织。
严格来讲,唐代谏官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组织,它只是中书、门下二省部分职能的行使机构。
在汉唐间近四百年的沧桑中逐渐形成的三省制度,尚书省属国家行政组织;中书与门下则属于国家政治的谏议机构。
一般而言,中书省有出令权,门下有封驳权。
讽谏政治,驳正违失是门下省的重要职责。
但唐高宗时中书省也开始设立谏官,因而中书省也有了部分谏诤监督权。
门下省谏官主要有:左散骑常侍二人,“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
”[10]秩正三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
”[11]秩正四品下。
武则天时,设铜匦四,接受天下告奸、行政投诉等事,谏议大夫为知匦使之一。
唐德宗时,经历调整,确定御史中丞为理匦使,谏议大夫一人为各匦使。
给事中四人。
给事中也是门下省的重要官员,一方面他要“分判省事”,另一方面要“与御史、中书舍人听天下冤滞而审理之。
”[12]左补阙,“常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
”[13]中书省的谏官有:左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
其职能与门下省的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大夫、左补阙、左拾遗相同。
唐代谏官组织的发展,将行政组织外部的监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它将来自社会下层以及官僚层面的舆论监督、举报、投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与御史台所掌握的行政监察相结合,有力地提高了监察效能。
二、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1、在立法上对治吏作了全方位的规定从科举选拔官员开始到官员的依法行使职权,从对官吏经常性政务的守职监督到对渎职犯罪的加重刑罚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唐律关于具体犯罪的加重刑罚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唐律关于具体犯罪的总共有445条,而官吏的犯罪条款只占一半以上。
[14]整个唐朝可称为一部监察法。
这种立法的细密,有效地巩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也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2、监察权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唐朝形成了以御史制度为核心的监察系统,御史台作为中央的专门监察机关,与行政机构互不隶属,其行使监察职权是代表皇帝,只向皇帝负责,具较强的独立性。
同时,唐律还赋予监察官吏特殊的礼遇,以加强其权威性。
《唐六典》卷六十二载,御史出按,”州县祗迎,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
再如言官,当庭与皇帝“庭争”时,不受法律追究。
3、监察对象的广泛性唐律对各类官吏的履行职守情况都进行监督。
第一类是各部门职司官员。
第二类是地方官员。
如《户婚律》规定,脱口及虚报年龄,以逃避课役的,处一年至三年徒刑不等。
第三类是司法官吏,主要围绕审讯、判决,人犯捕捉监察及执行等活动进行监督。
第四类是军事官员,《擅兴律》、《卫禁律》、《捕之律》各《杂律》都有明文规定对军事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治。
4、设专门的谏议官,约束皇权唐朝形成了一整套的谏官制度,使谏议官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皇帝的行为加以约束,为实现君臣共治,维护唐朝的清明政治发挥了一定作用。
唐太宗的“圣明”之处,在于他知道皇帝肯定会出错,亟需臣纠正,否则,“日以继日,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三、唐朝监察制度的不足和缺憾1、紧抓中央,放松地方唐朝检查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对中央百官的监察远远重于地方官员的监察。
唐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品秩分别为正四品和从三品,负载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七品。
从组织形式看,中央的御史台分为“三院”,职能广泛。
而地方监察官员一般没到省一级(道),而州县之下则非中央监察直接涉足,仅由各级省长或其副职监理或者“自纠”,其权能设置及实效远不如中央之制。
此种制度对于整个王朝危害颇深。
到了唐朝后期,随着节度使的设置,逐渐由兼领监察。
而节度使变成封疆大吏,对地方也无监察可言,而地方监察工作实际就不存在了。
地方失察与节度使做大,是一体两翼,最终导致朝代灭亡。
2、权权相掣,皇权受益唐代监察权与其说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滥用不如说是皇帝假托他手严查群卿。
监察制度的所有流弊莫不源于此。
首先,权力机构设废、官员任免、条令取舍无不严格受制于皇帝个人意志。
其次,监察职权行使仰仗皇权庇护。
最后,皇权强弱直接影响监察职能的实现,至若唐朝中后期,地方权重,皇权削弱,则中央对地方监察之权大打折扣。
3、机构膨胀,职权繁杂唐朝沿袭前一朝的弊病,监察机构膨胀,职权繁杂,监察官除有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外还有审判权、司法权,御史台设有台狱,可拘禁囚犯。
由于职权过于庞杂,使唐朝末年一部分监察官吏演变为地方军阀,重蹈汉代刺史割据地方的覆辙。
4、监察落空,委身党争监察雇员位卑权重,他们要想在官场中站稳脚跟,要么依附皇权,要么委身权贵,缺少独立人格。
随着党争愈演愈烈,监察权也极易沦为党争工具。
例如:武则天为了打击李姓诸王和拥唐反周的大臣,重用索元礼、来俊臣等酷吏为御史,借用纠弹百官的名义,道听途说,罗织罪名,严刑逼供,滥杀无辜,使得监察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唐朝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成熟和完善的代表,虽然从阶级本性来说,它最终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但是其某些做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对于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监察制度是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