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散文化小说特征1.故事情节淡化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缺少戏剧性冲突;选取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片段特写的形式呈现。
2.虚化人物散文化小说中少有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缺少丰富化和个性化的鲜明特征。
而且一般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特定的环境情韵)散文化小说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4、突出情调主旨较含蓄,多是通过“气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02摇摆式、对话式、突转式小说结构及作用摇摆式(一波三折式):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使结构简洁明快。
采用对话的手法,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03抑扬、伏笔、铺垫作用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铺垫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04小说开头方式及作用悬念式开头开头提出疑问,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作者:罗文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2期摘要:小说在语体风格上表现出其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特点,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和不同小说的各有特色都和语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对于小说的语体的分析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研究为例,对小说的语体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体;严歌苓;叙事时间;角度;修辞作者简介:罗文娟(1989-),女,白族,云南省丽江市人,文学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1语体是人对语言运动规律的应用,而小说的语体承载着小说的整体,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和不同小说的各有特色都和语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对于小说的语体的分析,是小说鉴赏的重要步骤。
本文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研究为例,对小说语体的特征做出浅显的分析。
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小说的语体有独有的特征。
小说是叙事语体的下位语体,它将各种文体及话语形式杂糅之后熔铸,从而使之成为文本叙述的有机成分。
现代中国小说语体在有机地借鉴西方小说语体形式的同时,加以变革与创造,形成自己“格式特别”的崭新的小说语体格局和规范。
以下就以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研究为例,对小说语体的特征做出浅显的分析。
一、叙事时间的特色中国的古典小说,在叙事时间模式上,大多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序进行描述,即使有打乱时序的倒叙、插叙、补叙的尝试,也基本使用连贯叙述的方法。
伊利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中指出:“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凡是我所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的。
”[1]中国传统小说的时间意识并不那么强烈,在不断受到西方小说影响的过程中,渐渐体现出强烈的小说叙事时间的观点,既重视时间在小说中的重要价值,又“加以戏剧性地利用”,运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与自己的感觉方式来自由切割、扭曲小说的时间,增大审美的信息量,留下读者参与再创作的艺术空白,从而获得某种特殊的美学效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维语体特征赏析【摘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多维语体的运用,展现了长江横渡战役的壮丽场面。
文章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英勇士兵的英雄事迹,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作者通过巧妙运用多维语体,使文章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文章在情感渲染和景点描写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使读者对长江横渡战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多维语体特征的运用展现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启示。
整体而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成功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感染力。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多维语体、特征赏析、历史背景、语言表达、情感渲染、景点描写、生动性、作用、艺术成就、启示。
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描写解放战争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文学作品。
该文章深入展现了1949年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壮丽场景,表现了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和顽强意志。
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可追溯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四军长江战役,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在艰难的战斗中渡过长江,踏上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征程。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生动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震撼场面,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2 作者简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以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思想闻名于世,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中国作家”。
鲁迅曾在日本留学,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的影响,同时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厚感情。
他致力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制主义,倡导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
第5讲鉴赏小说语言特色分析文本基本特征对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修辞技巧、刻画人物的技巧、遣词造句的技巧等.对小说文本特征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
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故事”与“新编”的解读,都属于对小说文本特征的深度考查。
一、语言特色鉴赏题鉴赏小说语言特色,要熟悉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和描写技巧,深入阅读文本,精准判断分析。
☞掌握核心知识(一)小说语言常见的风格类型豪放与柔婉豪放景象→境界开阔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大多激越昂扬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另外,语言风格的赏析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时代特色。
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如“斗私批修"“早请示晚汇报”等词语反映了“十年探索”时期的时代特征;“共享汽车”“手机支付”“云计算”则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
(2)地域特色。
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比如老舍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北京,他的《骆驼祥子》中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
(3)语体特色。
口语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则典雅庄重.(二)分析命题角度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呼兰河传(节选)》](3)(2018·全国卷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有声电影》)☞落实关键能力鉴赏语言特色“3角度”根据句子(段)内容,判断其语言风格和运用了什么技巧。
作答时可以采用“3角度”法全面赏析,具体做法如下:☞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2020·浙江卷)阅读《雪》(阅读文本见“本专题第2讲[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题干中要求就“语言特点”进行“赏析”,可从词语的选用(叠词、动词、形容词等),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句式的选用(长短句交错运用,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语言的风格(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方言口语等)这些角度来加以分析。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摘要:莫言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奇幻丰富的想象力抒写着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平实质朴的故事。
其作品的语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夸张奇异,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色彩语言的绚丽多姿等特点。
莫言在勾勒每一个淳朴的生活画面时,都是以他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展示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人生。
本文以《红高粱》、《四十一炮》等作品为例,来探讨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特点;启示1、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这与他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劳动的经历是密切相连的,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过早的辍学,过早的参加繁重的农村劳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留给他的是孤独、饥饿、穷困、苦难的记忆,因此,莫言小说叙述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
如《白狗秋千架》中的一处描写“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
”她平平地说“要是不嫌你小姑人模狗样的,就抽空来耍吧,进村打听‘个眼暖’家,没有不知道的。
”“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
”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
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
”这是男主人公回到家乡偶遇暖小姑的一次对话,描写暖的语言如“人模狗样”、“耍”、“个眼暖”、“行行好”等词语,这与女主人公的农妇身份和生活境遇相符,描写男主人公的语言时也呈现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身为大学老师的我衣锦还乡,面对眼前憔悴不堪的农妇与十几年前貌美如花的暖判若两人的形象令我难以置信,而我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和有一定文化身份相符合,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自然而然的转到农事上,及其复合人物的普通农民身份。
2、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莫言喜欢用民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曾说:“老百姓讲话都是借助于某个事物,它多数都是务实的,没有什么空的东西,因此非常具有文学性。
归纳总结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作为一种自由度较高的文学形式,具有多样性的文体特点。
本文将归纳总结小说的几个主要文体特点,包括叙事性、描写性、对话性以及思辨性。
一、叙事性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对事件、人物的描述与展示,来传递故事情节与发展。
小说的叙事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性叙事:大部分小说采用线性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
读者可以通过叙事的连贯性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 多角度叙事:有些小说会采用多角度叙事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这种方式能够展示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立体感。
3. 叙述者的存在:在小说中,通常会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他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叙述者的存在对故事的展开和揭示非常关键,通过他的观察和陈述,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内心。
二、描写性描写是小说中用来展示人物、环境、心理等多个方面的手法之一。
小说通过描写细节和情景,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小说的描写性特点主要包括:1. 人物形象描写: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人物形象描写可以通过外观特征、行为举止、对话等多个方面来展示。
2.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场景、气氛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故事所处的具体环境与情感。
环境描写可以通过色彩、声音、气味等方面来呈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3. 心理描写: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动机等。
心理描写可以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行为细节等方式来表现,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考过程和心理活动。
三、对话性对话是小说表现人物之间交流以及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方式。
小说通过对话可以呈现角色间的互动,传递信息与情感。
小说的对话性特点主要包括:1. 直接对话:直接对话是小说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言语交流来展示剧情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中的语言特点专题(含答案)近年来,高考对散文的语言艺术进行考查,主要从分析文本或某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两个角度进行。
考查方式包括赏析画线句子、分析修辞手法、描写画面、分析人物语言特色和整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等。
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的重要方面,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这些手法可以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排比句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强化表达的情感。
描写手法包括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视嗅听结合、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
这些手法可以使描写生动、细腻,刻画事物逼真、形象、鲜明。
字词的使用也是表达技巧的重要方面,如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
叠词可以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也可以强化意思,起到强调作用,使上下文联系紧密。
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可以使语言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的运用也是表达技巧的重要方面,如反复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不同句式的交错运用,可以使文章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语言风格也是表达技巧的重要方面,包括质朴通俗、委婉含蓄、亲切自然、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口语化、文白相间、方言运用等。
语体方面,书面语结构严谨,口语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与人物身份相符。
在语言特点方面,平实是现代文中高频出现的一种语言特点,而华丽则常出现在浪漫主义、花间派诗人的作品中。
明快晓畅和含蓄蕴藉则相当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刚健和柔婉则常出现在诗歌中,分别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
在喀吾图,裁缝店很常见,因为人们身材高大宽厚,需要量身定做的衣服。
我们租的店面虽小,但很温暖,因为烧炉子会让房间变得特别暖和。
我们还养了金鱼,用来转移顾客注意力,让他们看到美丽的鱼儿后,谈价钱时口气会软下去。
老头儿很少进店,而女人们则经常来瞅一瞅,看看有没有中意的布料。
当地儿媳妇也会来做裙子,她们会用鸡来付订金,而我们则会收下。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指导:小说语言特点与风格(考点探究+强化训练+答案解析)【考点探究】一、“语言特点”典型角度1.用词——叠词、文言词(文白相间)、拟声词、动词、形容词2.句式——整散结合(反复句、排比句、对偶句),长短结合,肯定与否定(不是……而是)3.标点(句类)——反问句、设问句、感叹句4.修辞手法——引用、双关、反语、比喻、拟人、夸张5.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6.语言风格——豪放、柔婉、质朴、华丽、诙谐、简洁、细腻7.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结合,褒贬色彩8.音韵角度——抑扬顿挫,节奏感,旋律美,音韵和谐,一唱三叹9.地方色彩——方言(京味京韵……)10.表现手法——想象与联想11.艺术效果——暗示性,形象性(诗化,诗情画意)……12.语气——口气,态度,节奏13.文体角度——小说(对话描写,个性化语言)14.文字排列的特殊形式二、语言与小说三要素1.以语言(对话)描写为主,叙述很少——作用:通过对话反映生括,揭示人物性格。
2.个性化语言——作用:三言两语,凸现人物个性、身份喝地位。
3.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与情节(场景)三、小说语言特点的高频考点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
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
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
4.小说的语言风格,诸如平实、雅丽、幽默、含蓄、活泼、冷竣等。
四、语言表达艺术(一)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基础语文手册》P409)“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
考试要求能够分析这类句子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多角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方法如下。
1.看词语的运用注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文言词等的使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可以使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叠词、拟声词富有韵律美,起强调作用;恰当使用文言词语,使语言典雅、端庄。
小说语体的特征分析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它自己的一些特征,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典小说以及现代小说的语体特征
语体是在运用全民语言时,为适应特定语境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
语体具有全民性、体系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因为其语法上、语用上的一些独特的特征而获得了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体的地位。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别谈论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语体的特征。
1,古典小说语体在叙事时间上的特点:以顺叙为主
说模式的叙事时间上,主要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时序描述,即使有所谓的“凌空跳脱法”,打乱时序,使“中者前之,后者前之,前者中之后之”的倒叙、插叙、补叙的尝试,也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所谓“共时”的叙述方法。
但是到本世纪初在未接触西洋小说之前,中国小说的叙事时间基本上是连贯叙述的方法。
在
接触、翻译、评价、模仿西洋小说的林纾、梁启超等所谓新小说家的笔下,对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时间虽有所变革有所触动,但基本仅于模仿,正如茅盾所说,“也只能模仿西洋小说的布局罢了”。
因为他们深受中国传统的史传笔法和传统小说的模式熏陶甚深,不得不囿于既成的小说写法的思维定势。
而且他们的文学观念,尤其是梁启超的小说“群治”观,基本没有超越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固有观念。
既然强调小说的“群治”功利,则必须适合“群”之所听或读小说的接受要求,那么顺时的连贯叙述方法则是最适合“群”之口味要求的。
2,现代小说语体在叙事时间上的特点:多元化
代小说真正在叙事时间上的变革是在五四以来,其中,鲁迅无疑是先锋和开山。
“战斗檄文”和开创日记体小说来肯定其开山地位,这是不大确实的。
早在鲁迅之前,所谓新小说家徐枕亚、周瘦鹃都运用日记体写过小说。
然而他们的日记体小说与鲁迅的日记体小说,在自觉而巧妙地运用小说时间方面则是迥然相异的。
前者仅仅借用日记体的形式,仍是正常顺序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狂人日记》则打乱了时序的安排,完全凭借狂人所感觉的时间,自由切割、扭曲,既无完整的故事,也无较完整的情节,却在有限的篇幅塑造了狂人形象,蕴涵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因此,鲁迅的《狂人日记》之所以石
破天惊,不仅在于其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而且在于小说语体方面全新的表现技巧,包括对小说叙事时间的处理。
《狂人日记》中有两个时间系统,一是现在,一是过去;过去的事件借主人公的感受、联想插进现在的时间进程。
二十年前就踹了古久先生陈年流水账一脚;前几天听说狼子村吃人;年幼时听大哥讲“易子而食”;四五岁听大哥讲“割股疗亲”……这一系列联想不但零碎,而且不曾遵循自然时序依次出现。
倘若从狂人四五岁写起,依次写到踹流水账,听说狼子村吃人,被作为疯子关起来,悟出满本历史都写着“吃人”二字;或者按现在的框架,把往事联想理顺,让其依次出现,固然也能表达其反封建礼教的思想,但却难保其艺术魅力。
至少狂人那骚动不安、天马行空般的胡思乱想的心态便无法表现出来,而作者对这“正常”的“理智”的“清醒”的世界的反讽,便只好付诸阙如,《狂人日记》便也只能成为一部一般意义的“控诉书”。
如此切割、扭曲时间借助小说主人公“狂人”的谵言呓语、逻辑中断、语句闪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将过去与现实交织一体,这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首创,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
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是指作者采用哪个角度来构造自己作品中的小说世界。
1,古典小说语体的叙事角度特点:单一性
事”。
他们像下棋一样摆布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故事,作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即使戊戌维新以来至五四前夕的新小说家,在翻译外国小说时感到他们的叙事方式与中国古典小说有很大不同,企图突破全知全能的叙述方法,但收效不大。
2,现代小说语体的叙事角度特点:多样性
人称的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但不完全用那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
如《阿q正传》,就是以第一人称手法并用旁知观点叙述,是“我”稽考阿q的姓名、籍贯、行状。
从第二章《优胜纪略》到第九章《大团圆》结尾,有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在作品以外来描述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又有次知观点(透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角度来叙述)的叙述,往往用人物的“见事眼睛”互写。
综上所述,现代小说语体的叙事角度是多样化的。
1,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
听故事作为主要传播和接受的审美方式而存在和发展。
这表现在小说结构方面,则是情节连贯、有头有尾、有曲折有高潮、故事性很
强。
2,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以人物刻画为结构中心
三大支柱的理论框架,并且影响颇大。
当时的小说理论著作,大都热衷于史蒂文森关于小说构思的三种途径的名言,并且多处引用,“短篇小说可分为三类,其目的有在发生动作感应者,有在发生人物感应者、亦有发生环境感应者。
”
呈现“格式的特别”,不仅有其理论基础,而且在作品中也表现突出。
他的小说不一定要讲出故事,不一定有头有尾,不一定有高潮结局,也不一定在布局上曲折动人。
总之不以情节为结构中心,而以人物性格刻画为结构中心。
在鲁迅小说中,找不出连贯自头至尾的情节及封闭完整的故事,有的多为人物动作、活动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一个又一个片段。
这些片段有很难连成传统小说那样曲折回环、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链。
从而显示出现代小说语体的明显特征。
本文仅对此做了粗略的探讨,其余的还有待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周芸邓瑶周春林.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渝光王兴中.语言学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鲁迅论文学与艺术[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a].鲁迅论文学与艺术[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6]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j].小说月报.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