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磁共振操作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0.67 KB
- 文档页数: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操作注意事项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是一种通过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影像技术。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分辨率高等优点,在医学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
然而,MRI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注意事项对于操作人员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MRI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MRI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史、过敏史、体重等。
然后,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因为磁场会对金属物品产生吸引力,可能造成伤害。
此外,患者还需更换特制的MRI服装,以保证成像的质量。
2. 定位扫描定位扫描是MRI的第一步,其目的是确定要扫描的部位。
通常,操作人员会使用定位扫描的图像来辅助后续扫描的确定。
在这一步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扫描要求,调整扫描范围和方向,以确保获取到所需的影像信息。
3. 参数设置参数设置是MRI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成像的效果。
操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方式、扫描时间、图像分辨率等。
不同的参数设置会对图像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4. 扫描执行在参数设置完成后,操作人员开始执行MRI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以免影响图像质量。
操作人员会监控扫描的进程,确保扫描的过程中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此外,为了提高成像的质量,操作人员还需与患者配合,以确保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动作。
5. 影像处理与解读扫描完成后,操作人员需要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质量。
通常,这一步包括去除噪声、调整对比度、重建图像等工作。
完成图像处理后,操作人员将结果交给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
二、操作注意事项1. 安全措施由于MRI使用的是强磁场,使用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操作人员需牢记有关磁场的安全知识,如避免进入磁场区域时戴金属物品、远离磁场强度较高的区域等。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使用教程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原理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人体组织中的氢核进行扫描,得出高分辨率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使用教程,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一、准备工作1. 确定扫描对象: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之前,需要明确扫描的是哪一部位的人体组织,如头部、脊柱、关节等。
2. 了解禁忌症:核磁共振成像对某些人有禁忌症,如植入金属物、心脏起搏器等,应在进行之前咨询医生,并告知相关信息。
二、操作步骤1. 穿着:医生会要求扫描对象脱去身上的全部金属物品,并穿上医院提供的无金属制品。
2. 定位:扫描对象需要躺着,将要扫描的部位与扫描仪对齐。
医生可能会使用定位标记或固定装置来确保扫描的精准性。
3. 导入参数:医生会根据扫描对象的需要设置相关参数,如扫描层数、扫描时间、分辨率等。
4. 进行扫描:扫描对象需要尽量保持静止,不可以移动或改变体位。
在扫描时,会听到一些嗡嗡声和轻微的震动,属于正常现象。
5. 等待结果:完成扫描后,医生会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详细的图像。
通常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
三、注意事项1. 寒暖适宜:由于核磁共振室温度较低,扫描对象可能会感到寒冷。
建议患者在前往核磁共振室之前穿着厚一些的衣物。
2. 保持安静:在扫描过程中,扫描对象需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成像质量。
需要在扫描仪内保持不动,并听从医生或技师的指示。
3. 咨询医生:如果扫描对象感到不适或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咨询医生或技师。
4. 孕妇慎用:核磁共振成像对于孕妇来说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妊娠早期。
如果怀孕或有可能怀孕,应事先咨询医生并告知情况。
5. 术前禁食:某些核磁共振扫描需要术前禁食,如腹部扫描。
在进行这类扫描之前,需要遵循医生的指示,避免进食特定的食物和饮料。
四、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1. 高场强:现代核磁共振仪中使用的磁场强度越来越高,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
磁共振的操作方法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或物体内部图像的医学检查技术。
下面是一般的MRI操作方法:
1. 做好准备:将患者放置在一个特制的MR机(磁共振机)的托盘上,并确保患者能够保持舒适和静止。
2. 移除金属物品:患者需要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发夹、牙套等。
这是因为MRI使用强磁场,会导致金属物品产生吸引力,可能对患者和机器造成损害。
3. 定位:将患者定位到正确的扫描区域。
通常会有一个患者定位装置,如一个头架,以确保扫描的部位准确。
4. 注射对比剂(可选):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注射一种叫作对比剂的药物,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异常区域的可见性。
5. 进行扫描:MRI技术会产生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内部图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尽可能静止。
在这个过程中,MR机会发出一些响声,可能会给患者戴上耳塞或耳机以减少噪音对患者的影响。
6. 完成扫描:扫描过程一般会持续几分钟到一小时不等,取决于所需图像的部位和种类。
7. 结果解读:一旦完成扫描,医生会解读图像并进行诊断。
MRI图像非常详细,可以清晰显示人体内部的不同结构,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并制定治疗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对人体没有明显的伤害。
然而,因为MRI使用强磁场,所以具有金属植入物、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的患者,可能需要避免进行MRI检查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殊处理。
磁共振(MRI)颈椎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包括Bra),如粘贴膏药需去除。
线圈:头颈联合线圈或脊柱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膝部用海绵垫垫高,减轻颈椎运动。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用海绵垫固定,注意保护听力。
定位位置:下颌角水平。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冠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如使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需进行扫描校准序列。
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SCIC能纠正信号均匀性,Asset可加快扫描速度。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2 FSE,矢状面T2加权序列在横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线,在横轴位上调整层面,范围包括颈椎椎体及两侧横突,矢状位上调整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
扫描范围上至小脑上缘下至Th2水平,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及脑脊液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吞咽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1 FSE,矢状面T1加权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去除上下饱和带,可缩短扫描时间,为了减少扫描时间不添加前饱和带。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STIR,矢状面STIR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及脑脊液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吞咽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轴位: AX T2 FSE 横轴面T2加权序列在矢状及冠状面上定位。
颈椎曲度测量方法颈椎曲度是指颈椎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所形成的曲度,通常分为颈椎前凸和后凸两种曲度。
颈椎曲度的测量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颈椎的健康状况,并为相应的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颈椎曲度测量方法。
1.医师观察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医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颈椎姿势和头部的位置,来初步判断颈椎的曲度状况。
正常情况下,颈椎应该呈现前凸的曲度,即从侧面看呈现C形。
如果颈椎过于前凸或后凸,都可能是颈椎健康问题的表现。
2.X线摄影法:这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方法,通过拍摄颈椎的X线片来测量颈椎曲度。
患者需要在一套设备中固定头部和肩部,然后医生会让患者在正位和侧位两个角度拍摄颈椎的X线片。
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影像观察患者的颈椎曲度,包括前后凸度、角度和形状等。
3.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颈椎图像。
通过使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MRI可以生成包括软组织在内的三维图像。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测量颈椎的曲度,并进一步评估颈椎的健康情况。
4.电子测量法: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颈椎曲度测量方法,使用了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
患者需要戴上一种带有传感器的头饰,然后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姿势来测量颈椎的曲度。
传感器会记录并传输数据到计算机上,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获取相应的曲度测量结果。
5.光学测量法:这种方法使用了三维光学扫描仪和计算机软件,可以实时测量和分析颈椎的曲度。
患者需要将头部放在一个特定的座椅上,然后由扫描仪对颈部进行扫描。
计算机软件会根据扫描结果生成颈椎模型,并计算曲度的相关参数。
无论使用哪种测量方法,医生在评估颈椎曲度时还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颈椎曲度的测量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来进行,并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操作规程一、前言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是一种重要的医学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正确的操作规程对于保证医用核磁共振仪器的正常运行和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医用核磁共振仪器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准备工作1. 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证书。
2. 操作前需检查设备及配件是否完好,确保无损坏。
3. 保持操作环境清洁整洁,确保操作台面干净无杂物。
三、操作步骤1. 打开电源,启动核磁共振设备,并等待系统自检完成。
2. 根据患者的病历信息和医嘱,设置扫描参数和扫描范围。
3. 协助患者正确躺倒在扫描床上,并固定好位置。
4. 进行扫描前的校准工作,保证扫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启动扫描程序,注意观察扫描过程中的情况,确保图像清晰。
6. 扫描结束后,关闭设备,打印或保存扫描结果,并通知医生进行诊断。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2.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专注,严禁操作人员离开操作台。
3. 禁止患者患者携带金属物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免造成伤害。
4. 对于急救设备和药品应随时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五、维护保养1.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2. 每天使用后及时清洁设备,避免灰尘积聚和污染。
3.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调试,保证扫描准确无误。
六、结束语医用核磁共振仪器操作规程是确保核磁共振检查质量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遵守规程,正确操作设备,我们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希望全体操作人员牢记规程,细心操作,共同维护医疗设备的安全与稳定。
愿医用核磁共振仪器为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门子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西门子磁共振常规扫描流程介绍目录1.第一节Siemens MR颅脑扫描流程2.第二节Siemens MR颈椎扫描流程3.第三节Siemens MR胸椎扫描流程4.第四节Siemens MR腰椎扫描流程5.第五节Siemens MR上腹部扫描流程6.第六节Siemens MR男性盆腔扫描流程7.第七节Siemens MR女性盆腔扫描流程8.第八节Siemens MR膝关节扫描流程9.第九节Siemens MR髋关节扫描流程10.第十节Siemens MR肩关节扫描流程第一节Siemens MR颅脑扫描流程一、患者摆位1.头部扫描请配戴耳塞及耳机,保护听力。
2.摆位时,患者肩部贴近头颈联合线圈下方,左右居中,头部两侧使用海绵垫固定。
3.定位时,提醒患者闭眼保护视力,激光定位十字线位于患者眉心。
第二,扫描推荐方案脑部常规平扫推荐扫描方案1 .localizer2. t2_tse_tra / t2_blade_tse_tra3.t1_tse_tra/t1_tirm_tra_深色流体/t1_flash-2d_tra4. t2_tirm_tra_dark-fluid5. ep2d_3scan_trace_tra6. t2_tse_sag / t1_tse_sag三、颅脑常规扫描定位方法图1-1颅脑轴位扫描定位方法1.轴位(图1-1):在矢状面图像上定位轴位图像,扫描线平行于胼胝体前后缘连线。
冠状定位图像调整角度为左右对称,轴向定位图像可以通过按住键盘上的ctrl键进行旋转。
图1-2脑部轴向扫描定位方法2.冠状位(图1-2):矢状位图像上定位冠状位,根据扫描目的调整角度,如常规扫描,扫描线平行于脑干;图1-3脑部轴向扫描定位方法3.矢状位(图1-3):在轴位图像上定位矢状位,平行于中线,在冠状位上调整上下范围。
如果需要扫描海马体,让扫描线垂直于颞叶。
第二节西门子mr颈椎扫描流程患者摆位:1.确认患者头颈部所有佩戴物品已取下,颈部无石膏。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二.脊椎MRI扫描检查技术㈠颈髓及颈椎MRI扫描技术检查1.适应证①颈椎骨岛·颈椎畸形·颈髓脊膜彭出症·颈髓积水·神经管闭合不良;②化脓性颈椎炎·颈椎结核·蛛网膜炎·颈髓空洞症:③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多发性硬化;④原发良恶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2.扫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病人在进入MRI室之前需除掉随身携带的所有金属物品·磁性物件,以免产生伪影或造成危害。
3.扫描检查与图像显示技术⑴线圈柔软表面线圈⑵病人体位与扫描中心参阅头颈部内容⑶扫描方位①横断扫描在矢状位像上选择横断扫描层面,沿左右旋转横断层面,使其与感兴趣区脊髓相垂直。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用左右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
在横断面定位像上对横断面扫描中心进行校正,并选择适当的横断面FOV.②矢状扫描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图像作定位图像。
在冠状面定位像上选择矢状扫描层面,并沿前后轴旋转层面,并使扫描层面与颈髓或颈椎CC平行。
再在矢状面定位像上设定饱和带和相位编码方向,如果要观察椎间盘和椎体病变,应用CC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并在CC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CC方向视野外组织回卷伪影。
如果要观察脊髓病变,应用前后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在前后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运动对脊髓造成的伪影。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
③冠状扫描在矢状定位图像上选择冠状位扫描层面,并沿左右轴旋转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感兴趣区段哦脊髓或椎体平行。
再在横断位定位像上沿CC轴转动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椎体左右轴平行。
最后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设定相位编码方向和饱和带。
其余方法请参阅矢状扫描的内容。
4.部分正常颈髓及颈椎MRI图像介绍MRI信号特征为:①脊髓的灰质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与T1加权像上,其信号强度比较高,白质的信号强度较低。
在T2加权像上,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灰质的影像呈蝴蝶型;②在T1加权像与质子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低,而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高。
磁热疗法操作程序一、目的减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软组织扭伤、软组织挫伤、肌肉劳损、颈肩腰腿痛、术后痛。
二、禁忌症出血倾向,严重的心、肺及肾疾病,高热,恶性肿瘤晚期及恶液质患者,各种外伤急性期,围手术期,各种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病灶,金属内固定患者。
三、使用方法1、选用合适的治疗垫:颈肩部位用颈肩治疗垫,其它部位用标准治疗垫。
2、治疗垫(有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治疗面,治疗面才有温度,与治疗部位的皮肤或衣服接触)以痛点为中心摆放,需要时用绑带绑住。
可以隔着薄衣服进行洽疗,温度依舒适耐受为度,一般控制在40℃~60℃之间,时间30分钟。
3、选用治疗模式: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选用Ml模式;软组织扭伤、软组织挫伤、肌肉劳损、颈肩腰腿痛、术后痛、选用M2模式。
四、操作步骤1、开机前的准备:(1)首先将治疗仪放置台车上。
(2)连接电源线:将治疗仪配备的电源线一端插入治疗仪电源接口中,另一端插入标准的良好接地的电源插座中。
(3)连接治疗垫:把治疗垫连线的插头插入主机的插痤中,并旋紧螺帽。
(4)检查插头、治疗垫连线是否连接良好。
注意:治疗垫连线没有连接好或插头没有插上,仪器不能正常启动。
如果按下了启动键,蜂鸣则一直响,面膜上的按钮失去作用,此时必须关闭电源,连接好治疗垫连线,仪器才能正常启动。
2、接通电源开关,时间显示为30,如果数码管显示不正常或操作有误,可关闭电源,稍等片刻重新启动操作。
3、根据病人的病情,按照使用方法中的说明选择相应的治疗垫和治疗模式。
4、调节时间升降键,将时间调至治疗方案中的数值,一般为3 0分钟。
5、按下启动键,数字“1”或“2”下面的指示灯亮,时间开始倒计时,此时,输出下面的指示灯一闪一闪,仪器正在进行检测,10秒钟后,输出下面的指示灯灯亮,仪器开始工作。
此时可用检磁器了解治疗垫释放的磁场强度(将其靠近治疗垫,可看到检磁器中的小磁铁激烈地跳动,检磁器越靠近治疗垫,小磁铁跳动越大)。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屡等。
4.外伤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F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险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WI、T=>W1.冠状面T3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
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FoV):18-25cmo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o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128X256或256X512等。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
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I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I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证】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MRI磁共振成像使用手册磁共振成像仪各个按键功能简单介绍1.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MRI(磁共振成像)仪器中各个按键的功能。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进行强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作用,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帮助。
了解MRI仪器的按键功能,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图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按键功能介绍本章将逐一介绍MRI仪器的各个按键的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2.1 打开/关闭电源在MRI仪器的控制面板上,有一个用于打开和关闭电源的按钮。
按下此按钮后,电源会开启或关闭。
在使用MRI仪器前,务必确保电源已打开,并仔细遵循MRI仪器的开机和关机步骤。
2.2 启动/停止扫描MRI仪器的扫描功能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通过按下启动/停止扫描按钮,可以开始或停止扫描过程。
在按下扫描按钮后,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扫描的参数,然后扫描仪器将开始对被测体进行扫描。
2.3 选择扫描类型MRI仪器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扫描,如T1加权扫描、T2加权扫描、DWI扫描等。
选择扫描类型的按钮通常布置在仪器的控制面板上,通过按下不同的按钮可以选择不同的扫描类型。
2.4 调整扫描参数MRI仪器的扫描参数决定了最终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在仪器的控制面板上,有一组用于调整扫描参数的按键或旋钮。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对扫描过程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
2.5 切换图像模式MRI仪器可以生成不同的图像模式,如横断面图像、矢状面图像、冠状面图像等。
通过按下切换图像模式的按键,可以在不同的图像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这对于医生或操作人员来说,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分析所生成的图像。
2.6 增加/减少图像对比度图像对比度是指图像中不同区域之间的明暗差异。
通过按下增加/减少图像对比度的按键,可以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使得图像中的细节更加清晰可见。
2.7 图像保存/导出MRI仪器生成的图像可以保存或导出到外部存储设备或计算机中。
通过按下图像保存/导出的按钮,可以将当前图像保存或导出到指定的位置和格式。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编辑:小伟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
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
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256×192;FOV:220mm×220mm。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
层厚4-6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或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肚脐.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
层厚5-8mm;层间距1-2mm采集。
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FOV:180mm×180mm.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
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312×256;FOV:320mm×240mm。
横断位:扫描方位及脉冲序列T2加权层厚5-8mm。
层间距:1-2mm采集矩阵:256×256 FOV:180mm×180mm。
MRI技术常见部位操作指南头颅平扫+增强:HEAD+C 膝关节+增强:R-L-KNEE+C 鼻咽部平扫+增强:NOSE+C 腿:R-L-LEG 颈部平扫(软组织)+增强:NECK+C 手:R-L-HAND 颈椎平扫+增强:C-SPINE+C 腕关节:R-L-WRIST 胸椎椎平扫+增强:T-SPINE+C 踝关节:R-L-ANKLE 腰椎平扫+增强:L-SPINE+C 眼眶:ORBITS 全脊柱:C-T-L-SPINE 内耳+水成像:IAC+MRU 盆腔+增强:PEL+C 骶尾椎平扫+增强:S-SPINE+C 前列腺+增强:PRO+C 足:R-L-FOOT 髋关节+增强:HIPS+C 肘关节:R-L-ELBOW 上腹部(ABD)+MRCP(胆胰管水成像)+C垂体+增强:PIT+C 脑功能成像:动脉-MRA,静脉-MRV,磁敏感-SWI,弥散-DWI 肩关节: R-L-SHOULDER常用术语:横断位:TRA 冠状位:COR 矢状位:SAG 定位时用其他两个方向定位当前方向,比如需要定位横断位则用冠状位与矢状位来定位。
一、头颅平扫+增强:HEAD+C 中心线:听眦线平扫定位:定位方框中间的线大致平行于胼胝体膝部与胼胝体压部的连线,下缘到小脑下缘。
MRA定位:框上缘略高于胼胝体即可 MRV定位:框上缘定于头皮SWI定位:与平扫大致相同,主要包含全部病变区域二、颈椎+增强:C-SPINE+C,腰椎同颈椎中心线:下颌骨下缘平扫定位:SAG矢状位:方框纵向与椎体平行椎间盘横断位:等矢状位出来后再定位,用扫描好的矢状位及定位像的冠状位定位。
注:如果是骨折,肿瘤等椎体病变则横断位重点扫目标椎体,这时需要改层数(12层),有时需要改层厚,具体以包括全部病变范围为准。
三、膝关节+增强:R-L-KNEE+C 中心线:髌骨下缘平扫定位: SAG 矢状位定位:用定位像的横断位与冠状位定位,中点放在关节间隙中心COR冠状位定位:用定位像的横断位及扫描出来的矢状位定位,方向大致与胫腓骨方向平行。
仪器操作流程磁共振成像仪的扫描程序仪器操作流程:磁共振成像仪的扫描程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用于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
为了获得准确而清晰的MRI图像,需要进行仔细的仪器操作和正确的扫描程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磁共振成像仪的操作步骤和主要扫描程序。
一、仪器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MRI扫描之前,应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并处于安全状态。
首先检查仪器的电源和连接,确保连接牢固稳定。
然后,进行系统自检,包括校准和保养。
最后,检查扫描室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确保没有任何具有磁性的物品或设备进入。
只有完成这些准备工作,才能开始MRI扫描。
2. 预扫描调节在开始正式扫描之前,需要进行一次预扫描调节,以确保仪器的性能和图像质量。
这通常包括调整扫描仪的参数、校正扫描仪的几何失真等操作。
通过预扫描调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为后续的扫描程序做好准备。
3. 患者准备患者在进入MRI扫描仪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说明,以帮助他们放松并配合扫描。
然后,患者需要除去身上的任何金属物品,包括首饰、手表、手机等。
患者还需要更换医院提供的特殊服装,以避免任何干扰扫描过程的物质。
4. 扫描姿势设置根据需要扫描的部位和目的,医务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调整身体姿势和位置。
有时还需要使用特殊的固定装置,以保持患者在扫描过程中的稳定性。
正确的姿势设置对于获得准确的图像和避免图像失真至关重要。
5. 扫描程序选择根据需要扫描的部位和疾病类型,医务人员选择合适的扫描程序。
常见的MRI扫描程序包括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等。
各种扫描程序有不同的参数设置和扫描时间,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最适合的扫描程序。
二、主要扫描程序1. T1加权T1加权是MRI中最基本的扫描程序之一,用于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构。
在T1加权图像中,脂肪组织呈现为亮信号,而水分和其他组织则呈现为暗信号。
颈椎磁共振操作方法
颈椎磁共振是一种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观察和诊断颈椎问题的方法。
下面是颈椎磁共振的操作方法:
1. 病人准备:病人需脱下所有金属制品,如首饰、手表等。
医生会询问病人有无心脏起搏器、荧光剂过敏等情况,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
2. 机器调试:病人躺在磁共振机的检查床上,医生会调整病人的身体位置,使颈椎部位处于扫描范围内。
3. 执行检查:一旦病人就绪,医生会启动磁共振机进行扫描。
病人需要尽量保持不动,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4. 完成检查:一般来说,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至1小时不等。
待检查完毕,医生会根据观察到的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颈椎磁共振是一种无创伤且安全的检查方法,但由于病人需躺在狭窄的扫描仪内,可能会令某些人感到不适。
因此,在接受检查时,病人需尽量放松心情,以帮助顺利完成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