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内容: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

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

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

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例一:刘××,男,46岁,住院号:33021。被火车撞伤,深度昏迷14小时,于80年1月19日6时收住外科。查:体温36.4℃,脉搏12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80毫米汞柱,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射存在,眼睑水肿,且有瘀斑,鼻筷有瘀血,头皮裂伤,外耳道无血及脑脊液流出,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可闻及粗大鼾声。诊断:脑挫伤,因无开颅探进指征,采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抗感染及支持疗法,住院21天,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处于半昏迷状态。遂结合中医治疗,开窍通络,行气活血。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生姜2片,葱白两根,九剂,神志渐趋清楚,能简单答话,仅感头晕头痛,无呕吐,进食正常,能下床活动,住院47天,痊愈出院。随访三年,能政党工作,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

例二:张××,女,42岁,职工,住院号:47299,骑自行车跌倒,昏迷红二十分钟,剧烈头痛,呕吐4天,于1982年1月19日收中医科。查:体温37.1℃,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8/70毫米汞柱,神志模糊,急性痛苦病容光焕发,头枕部、顶部和额部有明显压痛,诊断:脑挫伤。治以开窍通络,行气活血。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6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6克,生姜三片,葱白三根,二剂,呕波士顿止,进少量半流汁,仍头晕头痛,继守上方十剂。头痛止,能下床活动,食欲增进,住院35天,痊愈出院,随访一年,能正常工作,无后遗症。

例三:翁××,男,26岁,工人。住院号:31667,从行进的机动三轮车上跳下,左手及鼻唇部着地,当即昏迷,于1978年10月27日下午半收外科。查:体温38.7℃,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毫米汞柱,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左头顶有3×2厘米的伤痕,鼻及上唇擦伤,左腕擦伤肿胀明显。诊断:脑挫伤。治以养血安神,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与归脾汤化裁:枣仁15克,远志9克,石菖莆6克,郁金9克,当归12克,

赤芍9克,桃仁12克,枳壳9克,苡仁30克,茯芩15克;8剂。神志清楚,头痛身痛减轻,精神尚可,食欲增进,二便调和,能下床活动,住院23天。痊愈出院。随访二年半,能正常工作。

(二)通里攻下与活血化瘀法治疗争腹症

急腹症常见腹痛,腹胀,便结等,多属六腑等病象,腑的功能是以下行通降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即所谓“不通则痛”,因此,“以通为用”是治疗急腹症的总则,我们根据《金匮要略》“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灵活运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与活血化瘀等药组成复方,治疗20例急性阑尾周围脓肿,均获满意疗效。(见附表)

附表急性阑尾炎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总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活血化瘀中药方

日常活血化瘀中药方案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 1、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 2、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 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 1、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 2、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举例: 1、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 1、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 2、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 1、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内容: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瘀血学说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 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例一:刘××,男,46岁,住院号:33021。被火车撞伤,深度昏迷14小时,于80年1月19日6时收住外科。查:体温36.4℃,脉搏12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80毫米汞柱,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射存在,眼睑水肿,且有瘀斑,鼻筷有瘀血,头皮裂伤,外耳道无血及脑脊液流出,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可闻及粗大鼾声。诊断:脑挫伤,因无开颅探进指征,采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抗感染及支持疗法,住院21天,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处于半昏迷状态。遂结合中医治疗,开窍通络,行气活血。通窍活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内容: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

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 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

活血化瘀的中药

活血通络中药 这类药物具有流通血脉、疏通络脉的作用。络脉可分为十五络、络脉、孙络,由经脉分出,呈网状散布于全身各处,配合经脉网络五脏六腑,以运行营卫气血。如血瘀脉中,络脉不通则会引起疾患,如固定不移的疼痛,包括刺痛、割痛,按之痛剧,久痛不愈,反复发作者,以及局部感觉异常、活动不利等,均可用此类药物。 麝香:辛,温,入心、脾经。活血通经,善走窜,内服外用均可使壅闭之络脉开通,亦能促进苏醒。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皆可以之急救。《本草纲目》谓之诸风、诸气、诸血、诸痛、诸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皆宜以此疏导开通。叶天士治顽痹,王清任治上部瘀血,皆以之通络定痛。 马钱子:性苦,寒,大毒,人肝、脾经。消肿止痛,多用于伤、外科。王清任谓之“龙马自来丹”,即以此为主药。近年来多用于癌症,亦有验案。外用能治面瘫,煎服可治乳糜尿。惟此品毒性剧烈,需如法炮制后方可入药。 全竭、蜈蚣:辛,温,有毒,入肝经。具有镇痉、止痛、解毒等作用,二药合用名“止痉散”,吞服能立止头痛,善搜剔经络血瘀,故久病、怪病与血瘀兼有风征者,用之多有效。蜈蚣能促使疮面收口生肌,又可治噎膈。乳香、没药:苦,平,人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能治血凝不通所致之痛经与外伤性疼痛、风湿痹痛,还有通经作用。两药每每相兼而用。 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消散血积,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的证候。近年来用作止痛剂颇验。另有藏红花性寒,兼能凉血解毒。 桃仁: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临床与红花合用,为活血化瘀的基本药物。桃仁除具有调经止痛、治伤消肿等作用外,还能润肠,可使瘀热从大便排出,肠瘫、肺瘫、肠燥便秘以及血瘀化热者多用之。 王不留行:苦,平,入肝、胃经。临床多用以通利血脉,上能通乳汁,下可通经闭。用其软坚、通痹、消肿之功,颇有疗效。 穿山甲:咸,微寒,入肝、胃经。善走窜,能活血散瘀,通行经络,可消瘫肿。已化脓者,可促其自溃,亦治痹痛、癥瘕。近代用作升高白细胞计数及治疗特发性血尿。 螳螂:咸,温,入心、肝、大肠经。散瘀血,兼能通便。可用于不全性肠梗阻;配全竭、蜈蚣能治癌肿疼痛;又能入心泻热,以治小儿急惊风抽搐。 鬼箭羽:苦,寒,入肝、大肠经。破血通经,用治瘀阻腹痈,风湿痛,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变形、活动不利,有除痹活络之功效。近年又用以治癌肿、糖尿病者,也有疗效。 苏木:甘、咸,平,入心、肝、脾经。功效有类红花,少则和血,多则破血,多用于跌打损伤、瘀阻腹痛。外用治血肿。与人参同用,有改善心功能的效果。 自然铜:辛,平,入肝经。多用于外伤性骨折,瘀滞疼痛。有散瘀止痛,续筋接骨之效。 活血消癥药 这类药物能祛除瘀血,消散癥积,适用于瘀血结聚的癥结肿块。《医林改错》谓:“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故凡肿胀包块,按之硬痛,固定不移而经久不消者,均为瘀血所致,如肝硬化、肝脾肿大、子宫肌瘤以及各种肿瘤与血肿、包块均是。活血化瘀药物,能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故能消除肿瘤。虫类药在这类药物中比重大,叶天士说:“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因其能走窜攻坚,破血逐瘀,消散癥积之力独胜。 廑虫:咸,寒,人肝经。破血逐瘀,消癥散结。用治跌扑损伤、肝脾肿大。因功善搜剔,故久瘀者多用之。人参鳖甲煎丸与下瘀血汤皆有之,单味研末吞服,治腰部扭伤有效。 水蛭:咸、苦,平,有毒,入肝、膀胱经。破血消癥,散瘀之力较强,药理证实其具有抗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是清代富有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家王清任的代表著作,该书以特有的瘀血学 说而闻名遐迩。其中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瘀血症的证治。王清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 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 虚实……血有亏瘀”,在这一思想主导下,结合古人的理论和其自己的实践经验,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地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补气活血和祛瘀活血等治疗法则,把 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了三十多首方剂,为祖国 医学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全书列方33首,其中除2首外用方外,具有活血化瘀 作用的方剂有22首,至今仍被临床广泛使用。 《医林改错》所述祛瘀活血法中,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还有“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等,各方都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活血逐瘀、止痛作用。此五方至今仍临床应用甚广,而在组方和功效、主治上又有所侧重和不同。 1 通窍活血汤 方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组成。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 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 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伍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 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之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且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 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 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方中麝香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王清任强调指出“此方麝香最要紧”;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故为通旭活血之品;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酒乃辛散之品,善通血脉,如汪昂所说:“用为响导,可行一身之表,行药至极高之分。”通窍活血汤是以方剂的主要功能而命名的。可治疗脱发等十四种病症。这些病症症状表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病机却都是瘀血。如“伤寒、瘟病后头发脱落”是“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眼疼白珠红”是因“血为火烧,凝于目珠”;“耳聋年久”乃“管外有瘀血,靠挤管闭”所致;“糟鼻子”、“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等都是皮里血瘀;牙疳是血瘀牙床;出气臭是血府血瘀 和血管血瘀;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等皆是周身血管血瘀。总之,头面 四肢,周身血管血瘀面出现的各种病症,都是通窍活血汤的适应症。其瘀血表现的特点有:(1)局部颜色的改变,如“白珠红”、“糟鼻子色红”、“牙床紫”、皮肤青紫、皮肤白斑、青筋 暴露等;(2)发热,牙疳、劳病等皆有发烧,其特点是外无表症,内无里症的午后发烧至 夜晚加重;(3)血管异常,如青筋暴露、酒糟鼻鼻表面出现的高低不平,状似赘瘤,紫印 脸成片凸起等;(4)毛发枯焦脱落;(5)月经紊乱;(6)自然界气候变化对病证复发或 加重等影响;(7)其他如眼疼、心烦急躁等。 2 血府逐瘀汤 药物组成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血府逐瘀汤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 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 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又能开胸膈滞气,宣通气血,有助于血府瘀血的化解 与运行,与枳壳、柴胡同用,尤善开胸散结,牛膝引瘀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更易运行;甘草缓急,通百脉以调和诸药。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活血化瘀诸方中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 以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从所治症目来看,王清任列举了属于血府血瘀的病症有头痛、 胸痛、噎膈、不寐、多梦、呃逆、心悸等十九种,这些病症虽然各不相同,但只要有瘀血证 据可查,就可以使用本方。王清任根据临床经验,提出血府血瘀证的特点有:(1)疼痛。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_0

---------------------------------------------------------------最新资料推荐------------------------------------------------------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临床应用研究作者: 朱林平,孙仕润,孙仁光,曹旭焱,徐宗佩单位: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2.山东省即墨市中医院; 3.天津中医药大学【摘要】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最活跃、最有成效的领域之一,并且广泛运用于内、外、妇、皮肤科等科,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硬皮病、肝硬化等多种疾病。 就活血化瘀法在内科临床常见病中的应用做一概述。 【关键词】血瘀证;活血化瘀;综述 Study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Zhu Linping,Sun Shirun, Sun Renguang, et al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an TCM University(300150) Abstract: stasis syndrome and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has become one of most active fields in the study of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M, and broadly used in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gynecology and dermatology,including many dise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 diabetes, tumor,chorioitis and cirrhosis.It makes summary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in common diseases of internal medicine. Key words: 1 / 8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本文将从活血化瘀的定义、治则、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疗法。 一、活血化瘀的定义 活血化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活动血液、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溶解和代谢,从而达到消除淤血、通畅经脉、促进气血流通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瘀血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会导致血液不畅、经脉不通,引发多种不同疾病。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不同病症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活血化瘀的治则 活血化瘀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原则是活动血液、疏通经脉、消除瘀血。其治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气活血:首先要通过启动人体内的气血循环来活 动血液,使其流畅通畅。中药方剂“四物汤”中的当归补气活血,就是一例。 (2)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需要消除淤血,也需要通过行 气来促进血液循环。行气活血可以采取一些体育锻炼、按摩、拔罐等方法来实现。

(3)化瘀通经:淤血对经脉的影响十分严重,消除瘀血需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来促进瘀血的代谢和溶解,达到通畅经脉的目的。 三、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疾病,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病症: (1)中风:中风患者往往伴有血管阻塞、血栓形成等问题,活血化瘀可以帮助恢复血管通畅,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中风康复。 (2)痛经:痛经主要由于瘀血引起,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消除瘀血,缓解疼痛。 (3)淤血性皮肤病:例如银屑病、湿疹等,都属于淤血性皮肤病,采用活血化瘀的疗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病情。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全身微循环障碍和瘀血,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淀粉酶活性,从而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四、注意事项 使用活血化瘀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定制,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名老中医李明富临床经验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

名老中医李明富临床经验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2000多年来,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活血化瘀治则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并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一些世纪病、疑难病运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和长足的进展。近30年来,活血化瘀治则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医学界长盛不衰、最为活跃的领域。李氏在整理前辈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瘀血学说并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活血化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氏首次系统整理瘀血理论文献并形成完整的瘀血学说。早在60年代初期,李氏在著名中医学家李斯炽等名师指导下,广泛阅读了中医古籍中有关“瘀血”的重要文献,通过对《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直指方》、《医林改错》、《血证论》等医籍的深入研究系统整理,首次从概念、历史源流及理论发展水平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全面整理了传统中医学瘀血理论。并首先提出了“瘀血学说启始于内经,奠基于仲景,经历代的演进,至清代而大为发展,尤其是由于王清任、唐容川、周学海等的努力,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一结论至今为多种活血化瘀研究专著所沿用。 李氏瘀血学说的主要内容可以从瘀血的含义、形成原因、临床诊断依据及活血化瘀疗法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瘀血的含义何谓瘀血?在中医学里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如:①《说文》谓“瘀,积血也”;②《证治准绳》、《皇汉医学》等认为:污秽之血为瘀血;③《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为瘀血。由此可知,瘀血主要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而停积于体内)的血液。可以认为,瘀血是中医病因病机的一个概念,它既是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

活血化瘀类中药的临床运用 什么叫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的中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的中药材,主要治疗血瘀证。以疏通经脉、活血祛瘀,去除瘀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草药称之活血化瘀药。什么叫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分蓄血证及瘀血证。蓄血证属实热证,瘀血证多与气滞及寒凝有关。血液运行的管理系统: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血液运行的特点:血液与气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至血亦至;气止血亦止;气滞血亦滞。血脱气亦脱,气随血亡。血与津液的关系: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的属性:血属阴,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得黑则止。瘀血的形成因素?气虚——推动无力;血流动缓慢而停滞。气滞——气滞血亦滞;血寒——得寒则凝,寒滞经脉血热——热迫血妄行,溢于脉外,停滞皮肤腠理。跌打损伤(内外伤)——离经之血,停滞于脏腑、经脉之外。瘀血致病的特点:疼痛—如刀割、针刺,疼点固定,疼处拒按,夜间加剧。肿块—在表者色多青紫,在内者坚硬不移。出血—反复不止,颜色紫暗,中夹血块,便如柏油。面色黧黑—如黑变病、黄褐斑口唇、指甲紫暗—如肝硬化紫斑—各种紫癜皮肤甲错、皲裂—如鱼鳞病、银屑病、湿疹等青筋外露—如静脉曲张舌—颜色紫暗,瘀斑、瘀点脉象—涩(特点)治疗瘀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治疗出血(如吐血)三宜三不宜: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降气就是降火。宜活血不宜止血—止血不当则易留瘀,宜平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使肝失藏血与调节之功。止血不忘祛瘀活血化瘀的中药有哪些?一、按活血祛瘀中药作用轻重特点分为4类1、作用轻缓,伴有养血活血作用,如当归、三七、茜草、赤芍、丹参;中成药如:当归丸,三七片等2、作用较强,伴有活血祛瘀作用,如川芎、益母草、挑仁、红花;中成药如:复方益母丸,培坤丸,桂枝茯苓丸等;3、作用很强,伴有通络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中成药如;血府逐瘀胶囊,跌打损伤丸,长春红药片等;4、作用峻猛,伴有破血散结作用。如土元、水蛭、虻虫、干漆、穿山甲;中成药如:大黄蛰虫丸二、按活血祛瘀中药不同作用特点分为5类

中医活血化瘀药物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活血化瘀药物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内科学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瘀血是中医内科病中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产物,也是疾病进展与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活血化瘀是内科病的一个主要治法。我们在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遵循传统药性,辨证选用活血化瘀药 遵循传统药性理论是临证使用中药取效的前提,活血化瘀中药的使用也不例外,突出表现在对其四气及归经的区别遣用方面。 1.1以四气为据选药

有些疾病治疗,当以温通活血药为主,如现代临床治疗冠心病常以活血化瘀为主或首选方法[1]. 因心主血脉,血脉以和为顺,为防寒遏血脉,多用偏于温通的活血化瘀药,如川芎、当归、红花、桂枝等,使血脉调和、阳气宣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脉瘀滞较重及有血瘀、痰浊蕴而化热酿毒征象者,用药亦不能一味苦寒,应于方中佐薤白、姜黄、桂枝等温通之品。再如治疗消化性溃疡,选用活血化瘀药亦注重温通。因该病以脾胃阳虚为主,血得温则行,不可因局部热瘀而过用寒凉活血之品,否则将损伤脾胃之阳,寒遏血脉而致瘀结难解,使病情难愈。临床常选用温性活血药如桂枝、川芎、当归等,牡丹皮、生地黄等凉血活血药一般不用,即使应用,亦配伍温通之品,以防寒凝血脉。 有些疾病治疗当以凉血活血药为主,如急性胆囊炎出现黄疸者,应以清热利湿药为主,辅以苦寒清热之品。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赤芍、郁金等凉血活血药,一可佐助清热,二含活血利水之意,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再如肝硬化早期,常用丹参、赤芍、泽兰等凉血活血药,不选用辛温而燥的活血化瘀药,以免动血耗血。其他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所致血尿、紫癜性肾炎的治疗,均应以凉血活血药为主。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全书两卷,以气血脏腑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古典医籍中关于人体脏腑的某些错误进行了厘定。王氏突出血瘀等证的辩证治疗,所载活血化瘀诸方,对后学颇具启发意义。该书论点鲜明,创新性强,文图并茂,重视实践,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 中医专业>> 医案研究>> 《医林改错》活血化瘀名方的临床应用 人们一般认为,王清任所创立的方剂都是为活血化瘀而设的。实际上,王氏的方剂是以“瘀”立论,从气血功能入手针对多种病症而设的。其方剂按功效大体上可 分作六类:一为逐瘀活血类,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 汤、身痛逐瘀汤5方,在全书中最能代表王氏“活血理气”以使“气通血活”的总体立 方原则。二为补气活血类,如补阳还五汤、助阳止痒汤、黄芪赤风汤3方,其中补阳还五汤开中风证以补气活血法治疗的先河,对近代中风证治疗的影响也最为巨大。 三为解毒活血类,如解毒活血汤、会厌逐瘀汤、通经逐瘀汤3方,方中含有作者对“瘟毒”等疫疠之气所致流行性疾病的独到见解,解毒活血的原则是他对传统治则的 创新。四为活血祛痰类,如癫狂梦醒汤,概括了王氏从痰、瘀治疗癫狂的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学治疗精神系统疾病的内容。五为温补扶正类,如急救回阳汤、可保立 苏汤、止泻调中汤、足卫和荣汤4方,体现了作者扶正而不专事补益、培元不忘活血理气的学术思想。六为单验方类,如保元化滞汤、抽葫芦酒、蜜葱猪胆汤、刺猬 皮散、小茴香酒、龙马自来丹、黄芪防风汤、黄芪甘草汤、硇砂丸、木耳散共9方,这些方剂,配伍简单,使用便捷,不少是吸收历代流传于民间的土单验方中的精华。 后世对王清任学说的运用,主要反映在他创制的系列方剂,特别是活血化瘀方剂的 应用上。现以最常用的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为例来说明。 一、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创制血府逐瘀汤的主旨,是针对胸部疾病而设的,同时也用于其它部位与瘀血相关的疾患。按照现代的分法可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疾病、消化系疾病,而后世在实际应用上有更多的发挥,有资料报道的可包括以下方面:心血管系统疾 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休克),神经、精神系统疾 病(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脑震荡、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脑动脉硬化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失眠),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胰腺 炎、食道癌、呃逆),呼吸系统疾病(喘息性支气管炎、血气胸),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乳糜尿、糖尿病性肾病、慢性前列腺炎、尿路结石、性功能障碍),妇科疾病(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增生、流产后闭经、更年期综合征),外科疾病(粘连性肠梗阻、肋软骨炎、脾切除术后低热、胸部挫伤、阑尾周 围脓肿),外周血管疾病(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五官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

陈可冀:临床善用活血化瘀疗法

陈可冀:临床善用活血化瘀疗法 (一)注重气血辨证结合八纲 陈氏在学术上重视气血相关理论,推崇人身以气血为本,人之有形不外血,人之有用(功能)不外气,气血平和,阴平阳秘,则身安无病;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则疾病由生。由此而言气血为患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本质之一。因而,在诊治过程中,十分强调气血辨证。他指出“古人所云:人之一身不离阴阳,所谓阴阳,如果以气血二字予以概括,亦或不为过”。认为气血辨证较之阴阳辨证更为具体、实用,它不仅可反映阴阳辨证的主要内容,而且可弥补八纲辨证之不足,气血辨证既是辨病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又是施治中的主要依据,故在临床上善执气血辨证之牛耳,结合八纲和脏腑辨证的方法诊治内伤杂病,可统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于一体,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气血学说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已充分认识到了气血相关的重要性。如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医学真传·气血》篇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与血,无处不有”的记载。《不居集》中则说“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息”。 《血证论》亦云“人身之气,游于血中,而出于血外,其气冲和,则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皆强调了气与血息息相关,互根互用,气血和畅,循行不休是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的重要生理条件。气血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形成了气血辨证的理论基础。《素问·调经论》曾有论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元·朱丹溪也指出“气血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均强调了气血失调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故有“百病皆生于瘀”、“久病入络为瘀”、“怪病多瘀”

活血化瘀片的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片的功能主治 1. 什么是活血化瘀片? 活血化瘀片是一种传统中药制剂,由多种中药组成。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当归、 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片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主治作用。 2. 活血化瘀片的功能 活血化瘀片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达到活 血化瘀的效果。它具有以下功能: 2.1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片能够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的流动,从而消除血液淤 积和瘀滞。它可以减少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血液的供氧能力和营养输送能力,增强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 2.2 散瘀止痛 活血化瘀片具有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它能够通过活血化瘀, 舒缓痉挛和痛经等症状。同时,活血化瘀片还具有减轻肌肉疼痛和关节疼痛的功效。 2.3 缓解炎症 活血化瘀片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肿 胀和红斑。它还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形成。 2.4 舒筋活络 活血化瘀片可以促进筋骨的康复和恢复。它能够增加筋膜的弹性,缓解肌肉僵 硬和肌肉痉挛。同时,它还具有保护关节软骨和滑液的作用,减少关节炎症和关节疼痛。 3. 活血化瘀片的主治 活血化瘀片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 3.1 痛经 活血化瘀片可以调节妇女月经的相关问题,改善经血量和质量。它可以缓解痛经、经前期综合症等相关症状,减少月经不调和经期疼痛。

3.2 风湿痹痛 活血化瘀片对风湿病和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可以减轻关节疼痛和肌肉 酸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减少关节肿胀和红斑。 3.3 跌打损伤 活血化瘀片对跌打损伤有较好的疗效。它能够减轻肌肉疼痛,消肿止痛,并促 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同时,它还能够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瘀血和淤血。 3.4 瘀血症状 活血化瘀片还可以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如淤血性皮炎、瘀斑等。它能够促进瘀 血的消散,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引起的皮肤瘙痒和红斑。 3.5 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片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它可以改善心脑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注意事项 在使用活血化瘀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服用前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医生的指导进行服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活血化瘀片成分过敏的患者慎用。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5. 结论 活血化瘀片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缓解炎症等功能的中药制剂。它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疼痛、风湿病、跌打损伤、瘀血症状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使用。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摘要: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逐年增多,尤其是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大部分临床医生只注重中药药理作用,而不能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功效结合患 者的舌脉症象进行辨证分析用药,无法实现药证相符的目的。本文就临床中常用 的几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药理作用、中医辨证使用,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该类疾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全球的头号死因。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同 样居于死亡原因首位,每年约有270万死于该类疾病[1]。基于这种情况,心血管 疾病治疗药物,特别是中药活血化瘀药的临床用量非常大,相应的,活血化瘀药 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多。笔者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针对临 床用量较大的几种活血化瘀药进行药性分析,希望能给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1 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活血化瘀药属中药注射剂,其临床应用应遵循中医诊疗的原则。但由于目前 多数医院的临床医师更擅长于西药的药物治疗,中医中药基础薄弱,导致在活血 化瘀药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未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既辨病又 辨证,不仅区别“病”的异同,更注重“证”的区别。例如,同为感冒,中医临床又 根据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 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 予适当的治疗。同样,同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存在中医证型上的区别,用药理 应加以区别。例如,葛根素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同为活血化瘀药,但葛根素注 射液原生药性凉;而川芎嗪注射液原生药性温。依据中医辨证原则,葛根素注射 液适用于心血管病热证患者,体质虚寒患者不宜使用。而川芎嗪注射液适用于心 血管病虚证患者,对阴虚阳亢、痰热内盛等热证患者不宜使用[2]。 另外,由于心血管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患者多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因此中 西药合用、多种药物制剂同时应用现象普遍,一方面,不合理的中药-中药及中药-西药配伍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为了追求临床疗效,很多临床医生将具有相似功能的活血化瘀药联用,不仅增加了用药风险,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加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此类药品临床上广泛使用,很多医生只注重现代药理研究,而不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活动性出血疾病,出凝血功能障碍及糜烂 性胃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临床应用中要格外慎重。 2 临床常用活血化瘀药分析 针对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中的主要问题,为方便临床辩证用药参考,下面就 目前临床应用量较大的几种活血化瘀药的性能进行分析介绍。 2.1 丹红注射液其组成成分为丹参、红花。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 血脉、散瘀血,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辅药。丹 参为沉降之物,红花为升浮之品,二药配合一升一降,内外通和,去瘀生新以奏 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临床适用于瘀血阻络型胸痹、卒中。 2.2 脉络宁注射液其组成成分为牛膝、元参、石斛、金银花、红花。牛膝味 酸性平,具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元参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养阴之效;石 斛味甘性寒,养阴清热;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红花性温,化瘀通络。五药相

简析活血化瘀法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应用

简析活血化瘀法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应用邮编:715300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咽炎、鼻炎、中耳炎的患者共136例, 按随机分配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另一组 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 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 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化瘀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总 有效率、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但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用,以达到最佳的治 疗效果。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耳鼻喉科;疗效 耳鼻喉科疾病常见于临床,但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佳等[1]。近年来,活血化瘀法在耳鼻喉科的临床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活血化瘀法是一种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为基本理论,通过改善 局部血液循环疏通经络、促进组织代谢和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本 研究旨在探讨活血化瘀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并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 和应用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咽炎、鼻炎、中耳炎 的患者共136例,按随机分配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共68例, 其中男性35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42.38±2.36)岁,最小年龄为19岁,

舒肝理气与活血化瘀

舒肝理气与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 疏肝理气,即疏肝,疏散肝气郁结的治法。按五行而论,肝属木而性喜条达,主疏泄,为藏血之脏。设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条达,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气横逆、郁结,呈现种种病变。疏肝理气具有疏理肝脏气机,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 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肠鸣腹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痛经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元胡、陈皮等。 临床注意事项:使用疏肝理气应注意掌握郁结之主证。疏散之品久用易伤气阴,故临床兼见血亏气虚者,须与养血益气药合用。 能够疏肝健脾理气的6种食物: 肝是“将军之官”,它喜条达,主疏泄。因此,如果肝脏失于条达,很多人就会出现两肋胀痛、胸闷不舒服、看见东西就恶心、吃油腻的东西就想吐、平时吃饭也不香,还经常感觉肚子里有阵痛等症状。疏肝理气的方法有很多,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疏肝理气的食物。 1 、莲藕:藕能通气,能健脾胃顺气。 2、萝卜:可顺气健胃、祛寒消痰。以青萝卜疗效最好,红皮萝卜次之,如胃寒的女性,可用排骨或牛肉炖萝卜汤吃 3、山楂:善于顺气活血、化食消积。但胃酸多的女性慎用。如果是血瘀体质,可用山楂煮红糖水喝,可补血解郁。 4、玫瑰花:玫瑰花有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功能,可用玫瑰花泡茶饮。 5、金银花、菊花、炒决明子:将三者泡绿茶可降火,亦有轻微的疏肝理气之功。 6、乌梅:乌梅冰糖煮水可滋阴,夏日可常喝,效果很好 月季花泡水可活血化淤,但效果一般,若是化淤日常用品鲜有效果。 季节中,肝对应春天,春天是养肝最好的季节。一位台湾中医主

张多吃绿芯的黑豆,说是补肝。 五色中,肝对应青色,所以多吃绿色蔬菜,对肝脏也是有好处的。 叹息法 方法:全身放松,先深呼吸后,再尽量呼气,在呼气时发出“嘘”(xū)音,并尽力瞪目,重复10次。 作用:可调和脏腑,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的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 1 / 7 ~ 奶粉「618专场」享买赠惊.. 荷兰美素佳儿金装,618年中回馈,专享买赠,好礼任性派,参与.. 广告 一般来说,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出现血淤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类人群典型的症状是,常常伴有憋气、心痛等不适;身体某处时常有针刺般的疼痛,夜间更严重些;面色灰暗无光,容易有黑眼圈。引起血淤的原因有三种: 1.外伤而没有伤口仅在局部造成淤块肿痛。 2.血液运行不畅或无力。 3.受寒气或热气影响,导致血液滞留。 中药:活血化淤有丹参、三七、当归、红花、桃仁、川芎、延胡索、鸡血藤、乳香、没药、玫瑰花等。疏肝理气如柴胡、芍药、香附、

17种活血化瘀法及临床经验分享

17种活血化瘀法及临床经验分享 1 活血清热法和活血解毒法 先生认为:热毒内遏,可熬血成瘀;瘀血郁结,也可以蕴热化毒。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则为瘀热、瘀毒之证,宜用活血化瘀与清热配伍或活血化瘀与解毒配伍。清热者一般选加黄芩、黄柏、知母、大黄、羊蹄、石膏、地骨皮、青蒿、柴胡、连翘等;解毒者一般选加银花、连翘、贯众、蚤休、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升麻、败酱草等。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谷丙转氨酶增高,单用清热解毒药往往无效,先生认为:这由于瘀血与热毒相互搏结有关,主张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同用,常用药物有生川军、桃仁、地鳖虫、紫参、丹参、羊蹄根、田基黄、岗稔根、赤白芍、蒲公英等。常能改善肝功能,使谷丙转氨酶直线下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可有发热、咽痛红肿、口干、小便短赤混浊、苔薄黄、脉数等急性感染的热毒症状,又有肾区叩痛,腰酸腰痛,浮肿等瘀血表现。先生对于中医辩证为瘀热互遏的肾炎,常采用生地、丹参、赤芍、银花、连翘、茅根、六月雪、蒲黄、黄柏、木通、益母草等的复方治疗,疗效比较显著。 活血清热法与活血解毒法,已被实验证明能改善病变部位的微循环,使抗感染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加强抑菌和减毒作用。此外还能在调节机体反应,增强免疫能力,在改善全身及局部的血液循环的基础上达到抗感染的目的。先生指出:有些药物由于兼有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两方面的功效,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紫参、白花蛇舌草、红藤、败酱草、落得打等,对瘀热、瘀毒的治疗能一举两得。 2 活血益气法 活血益气法用于气虚血瘀之证,症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面目浮肿或胸痛或胁痛或偏瘫舌质微紫,舌体胖嫩,脉细涩或结或代,先生在活血化瘀药中选加党参(人参)、黄芪、白术等。如先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 作用与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药物的作 用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心脑 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分析两组药物作用显 效时间、住院时间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对比发现观察组药物作用显效、住院 时间均更短,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应用活血化瘀中药为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特性改变密切相关,以往应用常 规西药治疗该病患者,如利尿剂、强心剂等,虽然能够缓解病情,但部分患者疗 效欠佳[1]。活血化瘀中药普遍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等功效,用于治疗后能够 促进患者血小板功能、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善,从而减轻心脑血管缺血、缺氧程度,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2]。鉴此情况,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活血 化瘀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00例2021年1月2021-12年月时段进入本院诊治的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性别:男32例,女18例; 年龄:45~55岁,均值(50.24±3.64)岁;其中,脑血管疾病25例,心血管疾 病25例。观察组50例,性别:男30例,女20例;年龄:45~55岁,均值(50.39±3.45)岁;其中,脑血管疾病28例,心血管疾病22例。参与研究者 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