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走进生活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
与同学们谈地理? 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充分预习,熟悉活动题内容,以备上课集中讨论。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课前预知-----我自信我能行小组讨论:1、今天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
同学们了解地理吗?知道在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2、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活动一、完成P.2读图活动。
活动二、完成P.3读图活动。
活动三、完成P.4读图活动。
2、表达交流: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二、怎样学好地理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善于观察。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并积累知识。
3、勇于探究主要应注重哪两个环节。
收获之窗-----我努力我充实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你们认为地理有用吗?能否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2.记住地球最大的周长,平均半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各种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导入:利用2009年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那么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二)导学部分: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形状存在着“”与“”的假说。
让地理走进生活——三年级地理教案设计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具有学术性、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而且,作为小学学生,他们面临着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理学的课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而让地理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则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该采取多种策略,包括鼓励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引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等等。
作为一名三年级地理教师,我将下面的几篇教案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学习地图的基本方法;2. 了解地球上主要大陆和水域的分布;3. 了解自己居住城市周边的地域环境,掌握简单的地理术语。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地图的基本方法(1)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2)学习地图上的地理符号;(3)学习距离的表示方法。
2. 地球上主要大陆和水域的分布(1)学习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等大陆的位置;(2)了解各洲的特点和经典景观,如长城、埃及金字塔、南极冰川、亚马逊河等;(3)了解各海洋的位置,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
3. 了解自己居住城市周边的地域环境(1)学习房山区的地理图案和简单的地理术语,如山脉、平原、盆地、岛屿等;(2)了解房山区风光,如燕山、百花山、周口店等。
三、教学方法1. 演讲法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展示世界各大洲、海洋、地形等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
2.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游戏,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环境,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 视听教育法选用生动形象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地理知识的清晰呈现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出视频或呈现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以及世界各大洲、海洋的分布。
让地理走进生活我们已经是高中生了,地理知识也已学了不少,俗话说学以致用,在当今这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社会,我们是否更应当让地理走进生活!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
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滑坡、泥石流、旱涝灾害、台风寒潮等。
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
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今天我们就拿几种说说,先来谈谈地震,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
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臵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所以我们要做好防护措施:震前预防措施1.准备3日份的饮水、药品、干粮、手电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纳在救急袋内,但须随时留意食物与电池的期限,放臵在全家人便于取用位臵,以防不时之需。
2.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火灾;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熟悉住家环境,清楚那里是最好避难场所,预先想好逃生路线。
4.家人问应互相约定地震后应该如何联系及安全后之会合地点。
让地理走进生活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与同学们谈地理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充分预习,熟悉活动题内容,以备上课集中讨论。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课前预知-----我自信我能行小组讨论:1、今天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节地理课。
同学们了解地理吗?知道在地理课上会学习哪些内容吗?2、在第一节地理课上,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对“地理”的理解,列举一些属于“地理”的事物和现象。
活动一、完成P.2读图活动。
活动二、完成P.3读图活动。
活动三、完成P.4读图活动。
2、表达交流: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二、怎样学好地理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善于观察。
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并积累知识。
3、勇于探究主要应注重哪两个环节。
收获之窗-----我努力我充实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你们认为地理有用吗?能否用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什么是“地理”。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知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2.记住地球最大的周长,平均半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各种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导入:利用2009年7月24日的日全食引出月亮、太阳都是圆的,那么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二)导学部分: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形状存在着“”与“”的假说。
让地理走进生活作者:黄芳来源:《创新时代》2017年第10期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就是说,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
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也是地理课改的关键所在。
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何等重要。
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地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上下功夫。
课堂乃小生活,生活乃大课堂。
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接受地理。
一、紧贴生活,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明显的感受:自己可以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说明自己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
能让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地理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程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因为生活中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中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中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例如,“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利用近三天的天气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的含义,通过前一天的三则新闻:乌鲁木齐大雪天气、长沙早晨大雾天气、长沙午后迎来大风降雨,展现天气多变的特点。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让地理走进生活》说课稿一、教材概述《让地理走进生活》是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上册的教材。
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理的基本概念、地球与地图、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等内容,通过生动丰富的实例与案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事物,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地球与地图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地球文明发展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了解地理概念的具体应用。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关系,解决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枯燥和抽象印象。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引入: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学是什么以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概念解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地球与地图•理解地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现象,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特征,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
•理解地图:给学生展示地球仪和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和地图的关系,并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
3.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位置对于生产、生活和交通等方面的重要性。
•区域特征的认识:利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域的特点,并了解其原因,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利用生活实例和案例,将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让地理走进生活自古而今,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
而今,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何等重要。
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上下功夫。
课堂乃小生活,生活乃大课堂。
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接受地理。
一、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地理,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的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进行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非常密切,首先笔者开门见山地用英语提问:“How ‘s the weather today?(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地理老师居然用英语提问,感觉很新鲜,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纷纷积极举手回答:It ‘s sunny(晴朗的) It ‘s cloudy (阴天的) It ‘s windy(多风的)It ‘s cold(冷的)……,然后请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报的学生播报给大家,师生共同归纳天气包含的主要内容。
又如,由于学生对沙尘暴现象有切身体会,给学生放了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目睹天昏地暗,风沙肆虐的景象时,如临其境,感染力极强,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这时教师引用《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
”学生都露出会心的微笑,此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沙儿为什么飞,这种灾害是怎么形成的?”,随着悬念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
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描述和研究地球的各种现象,也涉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因此,地理学也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初中地理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了解地球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途径。
而要更好地了解地球,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地理知识,还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因此,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重点: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一、概述从教学目的出发,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是希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同时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因此,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二、实践方法为了让初中地理教学走进生活,需要采用多样的实践方法。
以下是一些可以实施的方法:•采用生动的故事和例子。
故事和例子是很好的传达知识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同时,这些故事和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参观地理景点。
参观地理景点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一种有效途径。
这些景点可以包括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参观地理景点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地理现象,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环境的关注。
•进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可以观察各种地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收集各种实际资料。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更好地理解地球。
•制作地图、海报和模型等作业。
制作地图、海报和模型等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在制作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将以上方法应用到教学中。
例如,在进行地理知识讲解时,可以加入相应的故事和例子。
在进行单元学习时,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或参观地理景点。
让地理走进生活教材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始地理课程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感受到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体会到地理在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即地理科学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好地理的动机。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要求系统、全面地认识地理。
在知识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的目标,只要初步了解、知道、认识即可,地理知识的形成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多次的认识和提高,故本节只是起着初始引入和渗透的作用。
教学重点启发、引导、调动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在于是否激发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法建议1、依托课本的图像和问题展开思考活动。
2、增加开放性,在课本图像和问题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联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深化认识。
3、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相互交流启发,让学生在参与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及地理科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动机。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教学案例:[引入]老师与同学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一下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师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并可巧妙的导入主题: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是什么课吗?有道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什么?1、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活动1:知识抢答(1)暑假是学生们的快乐节日,今年的暑假,小明和爸爸妈妈计划去滑雪,他们准备去哪里?:(B)A.巴西B.阿根廷C.欧洲D.美国(2)雪王国长年冰雪覆盖,六月时也在不断的下雪,而且整天都是黑夜……”请问雪王国在哪个大陆?:(南极大陆)(3)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A) A.亚洲 B.非洲 C.欧洲(4)下列哪种语言不是联合国语言?:(B)A.俄语 B.日语 C.西班牙语 D.阿拉伯语(5)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A)A.船帆 B.船舷 C.船头 D.船尾(6)安安圣诞节要去美国,以下哪件东西是她的必备物品:(A)A.厚重的衣物 B.防暑的药品(7)Kate对伙伴们说:“我的家乡在世界领土面积第五大的国家。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地理教学浅谈作者单位:江东镇初级中学作者姓名:李政权论文内容摘要:各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身边的事引入课堂,提醒大家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寻找与地理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适当引用古诗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增添课堂气氛而又略带些文学色彩;巧用实验来解释课堂问题,瞎猜测的现象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既让学生学得有趣又可让学生初步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世界观和学习观;自制简单教具,化抽象为直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时事热点,要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将地理知识教活学活等讲授地理课的方法,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初一地理教学浅谈歌曲《一剪梅》中唱道,“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如果我们教师能将其中意思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做到“无怨无悔”,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要让学生爱上地理课,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价值,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地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使用的是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许多的教师对此有些不适应,其实这是时代进步、教育变化、观念流动的具体体现。
一、谈身边的事、兴趣引入课堂本学期七年级所使用的是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教材在编著上有着明显地域性特点,而且在“绪论”部分给出了三个内容,即“地理学习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和“怎样学好地理”。
在学习“地理学习什么”这一小节时,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进行直接解说,而是首先提问:“今天大家上学带雨衣了吗?”“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带呢?请同学们在教材上找出的在何种情况下该带雨衣的内容。
让地理走进生活自古而今,教育者总在不断探索,如何“授人以渔”,为人师者仍在苦苦寻找,能让莘莘学子真正爱学、乐学的法宝。
而今,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何等重要。
对于自我约束力不太强的中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兴趣问题,我们要想使学生成为地理课的乐之者,就要千方百计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好上下功夫。
课堂乃小生活,生活乃大课堂。
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让学生接受地理。
一、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地理,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的兴趣,逐层深入地引导其去提炼、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天气预报的教学时,考虑到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
首先可以开门见山地用英语提问:“How is the weather today?”(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老师用英文提问,感觉很新鲜,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比较积极,于是,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师生共同归纳天气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又如,生活在较为湿润地区的学生,对沙尘暴没有多少了解,且有些神秘,给学生放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目睹天昏地暗,风沙肆虐的景象时,如临其境,感染力极强,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心中升起一种忧患意识。
这时教师可采用《还珠格格》里的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此时,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教师可以抓紧时间提出问题:“沙儿为什么会飞?这种灾害性天气是如何形成的?”随着悬念地产生,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正所谓“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学生只有怀着无比高昂的兴趣才能让知识地获得变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