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抗菌消臭剂,地毯抗菌剂,塑料抗菌剂,布料抗菌剂,长效防霉驱螨剂,抗菌防霉整理剂,防霉抗菌防臭剂
- 格式:docx
- 大小:26.65 KB
- 文档页数:4
抗菌防臭整理剂ATB9800结构或组分:天然甲壳质改性高分子化合物;用途及应用方法:适用于处理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纤维素纤维和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也可以处理腈纶等织物的抗菌处理;1、浸轧工艺:〈1〉用量:10~40g/L〈2〉工艺流程:织物→浸轧抗菌溶液(浸轧温度10~30℃;轧液率60~90%,工作槽液量要小) →烘干(100~120℃) →高温拉幅(140~150℃×20~30s)2、浸渍工艺:〈1〉用量:2~5%(o.w.f)〈2〉浴比:1:10〈3〉处理温度:40~60℃〈4〉处理时间:30~40min包装贮存:25kg、120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韩笑纺织品抑菌整理技术进展的回顾杨栋樑资料来源:全国染整新技术协作网简讯一、抑菌整理的由来在人类生活的环境里,微生物的足迹是无处不在的。
土壤里、流水中、大气以及邻近地面的天空间,到处有它的亲朋好友,其种族有几千种之多,同时繁殖力尤为惊人(约20分种可繁殖一代)。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微生物打交道,享受它赋予的恩惠,同时,某些微生物会造成物质的霉变、腐烂、如侵入人体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纺织品上沾附的微生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会迅速繁殖形成菌丝或霉斑,以及由于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致使天然纤维(如棉)降解或产生恶臭味,造成服用性能的恶化。
人们为防止微生物损害天然纤维的服用性能,很早(约1900年左右)就开发防霉整理。
至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首先出现切断纺织品作为传播致病菌媒介链的卫生整理(SaniitizedFinishing)产品,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健康对微生物发起的新一轮绞杀。
卫生整理产品一出现就受到酷爱清洁卫生的日本人的青睬,不久,日本人提出卫生整理不如抗菌防臭整理更能表达产品的特征。
随着市场上抗菌产品的开发,而抗菌一词的定义涉及内容的广泛性,1996年后,又将开发抗菌性能更好的称谓抑菌整理。
卫生整理的出现是人们将纺织品作为人的第二层皮肤来防御微生物的入侵肌体,而卫生整理先改为抗菌防臭整理,到现在的抑菌整理,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在对待纺织品与微生物关系处理的几个阶段,也是抗菌整理技术进步的写照,本文拟对此进程和进一步的发展作些叙述;以就教诸同好。
抗菌防臭整理剂ATB9800结构或组分:天然甲壳质改性高分子化合物;用途及应用方法:适用于处理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纤维素纤维和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也可以处理腈纶等织物的抗菌处理;1、浸轧工艺:〈1〉用量:10~40g/L〈2〉工艺流程:织物→浸轧抗菌溶液(浸轧温度10~30℃;轧液率60~90%,工作槽液量要小) →烘干(100~120℃) →高温拉幅(140~150℃×20~30s)2、浸渍工艺:〈1〉用量:2~5%(o.w.f)〈2〉浴比:1:10〈3〉处理温度:40~60℃〈4〉处理时间:30~40min包装贮存:25kg、120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韩笑棉织物用有机胍类抗菌整理研究彭宴起朱平王炳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及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1作者简介:彭宴起1982-1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型纺织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摘要】探讨了有机抗菌剂盐酸聚六亚甲基胍整理到棉织物上的最佳工艺条件,确定了抗菌剂的浓度、pH值,交联剂的种类及其用量,还对抗菌织物的白度和强力等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1%的抗菌整理液中加入1%的柠檬酸,pH8-9,浴比1:15时可以获得抗菌效果优良的抗菌织物,且具有好的耐洗性。
【关键词】盐酸聚六亚甲基狐;棉织物;柠檬酸;抑菌率【中图分类号】TS 195·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7)06-0008-0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纤维织物因其服用的舒适性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棉织物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如棉织物受霉菌和真菌的侵袭比合成纤维敏感得多,所以需要经过抗菌整理剂处理,目前棉织物抗菌整理使用的抗菌剂根据成分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天然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
天然抗菌剂主要为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受资源的限制,应用推广有一定困难;无机抗菌剂这类化合物的耐洗性很差,杀菌作用比较慢;有机抗菌剂主要包括醛类、酚类、醇类、过氧化物类、胍类、醚类等,这些有机抗菌剂虽然耐洗性比较好,但除了胍类抗菌剂,大部分有机抗菌剂具有毒副作用,能引起皮肤病,对人体有害(某些单体甚至有致癌作用),耐热性差、易分解、有气味,使用寿命短[1],而胍类抗菌剂处理到棉织物上后不但无毒(对人体不存存致癌性、致变性和致畸性)、无味、无刺激性、耐高温,抗菌性好,而且耐洗性也很好,抗菌效果持久。
纺织品卫生整理实际应用探讨山东纺织科学研究所刘学提要本文介绍了新近研究开发的、有机硅季胺盐类整理剂STU-AMlO1的主要性能及特点。
对其整理工艺和抗菌效果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其他类型卫生整理剂并不具有的加工质量简易检测方法,并对卫生整理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近年来,纺织品卫生整理(又称抗菌防臭整理或抗微生物整理)在国内引起重视,并取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截止八六年底,上海、江苏、河北、山东及北京等地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关注。
可以赋予纺织品抗菌防臭(或抗微生物)性能的化学制剂品种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有机重金属化合物,如β-羟基喹啉酮、二甲基苯基锡乙酸酯、苯基二辛汞、三丁基醋酸铅和烷酸锌等2、一些染料及助剂,如;三苯甲烷类染料、TMM-THPC等3、一些有机钛、有机铝、有机锆化合物与四环素等抗生素合用4、芳香族卤素化合物类,如;α-溴代肉桂醛、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5-氯-2-(2,4-二氯苯氧基)苯酚等5、有机硅季胺盐类化合物,如;日本信越化学公司的Polon MF5O,美国道康宁公司的DC-5700等[1][2][3][4][5][6]。
但是,虽然一些化学制剂可使纺织品具有抗微生物的性能。
可是同时也有害于人体。
为此,日本在七十年代初确立"含有害物质的家庭用品规定法"、"生活消费品安全法",作为整理剂的有机汞等化合物被禁止使用[2]。
目前日本市场上主要是以有机硅季胺盐和芳香族卤素化合物类的整理剂加工的产品[1][7][8]。
而美国的有关法律则更为严格,美国道康宁公司于1975年开始生产的DC-5700得到了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和美国食品医药品局(FDA)的批准。
据说,自1973年以来也只有DC-5700这一只卫生整理剂得到了EPA的认可[9]。
其他一些工业化生产卫生整理产品的国家,如加拿大、瑞士、英国、联邦德国等也都有相应的法律限制有害物质的使用[10]。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
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
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
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韩笑医用棉/涤纺织物耐久性抗菌整理烟台北方装饰布有限公司马英华王健栾景玺陈义忠【摘要】本文介绍了棉/涤混纺织物耐久性抗菌整理及增白整理,并就抗菌剂的用量、工艺配方,工艺条件、交联剂、轧液率、焙烘条件等因素对织物抗菌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研究表明,该抗菌整理工艺大大改善了织物的抗菌性能。
【关键词】抗菌荧光增白剂棉/涤混纺织物0.前言众所周知,纺织品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如果细菌附着在织物表面,则所有纤维素纤维可被细菌分泌的外细胞酶降解生成可溶性葡萄糖而被吸入到细胞壁。
这样菌类在纤维的表面由表向里使纤维降解,即细菌可在纺织上繁殖进而传播。
公共场所中的纺织品成了细菌传播的途径,在医院中病菌的传播危害的后果更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条件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抗菌纺织品的问世格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目前,人们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改善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的,第一种方法是将抗菌剂用于合成纤维的混融纺丝中的掺混法。
用这种方法合成的抗菌产品的特长,在于它是纤维内部混入抗菌剂,故其耐洗涤性能良好,但另一方面它产生抗菌效果所需的时间长。
第二种方法将有机抗菌剂用交联剂涂敷于织物上,而使之固着的方法。
根据坯布的状态,大多采用涂层、浸渍、喷雾等方法进行包覆。
纳米ZnO在抗菌拒水拒油整理方面的应用研究赵晓娣姚金波丁毅府佳萍天津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300160作者简介:赵晓姊(1979-),女,硕士在读【摘要】通过纳米ZnO与拒水拒油整理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棉绒织物实施抗菌整理加工。
并介绍了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机理、偶联剂的偶联机理以及整理液的制备方法,通过拒水拒油性能的测试优化出最佳工艺,借助拒水拒油的作用来防止细菌的粘附,从而进一步提高织物的抗菌性能。
【关键词】纳米ZnO抗菌拒水拒油偶联剂【中图分类号】TS1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5)01-0013-03本文研究了纳米ZnO与拒水拒油整理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高速搅拌作为辅助手段,通过偶联剂来增加纳米ZnO粒子与拒水拒油整理剂间的配伍性,有效防止纳米ZnO粒子间的团聚,使其稳定均匀的把纳米ZnO分散在拒水拒油整理剂中,通过拒水拒油性能的测试优化出最优工艺,借助拒水拒油的作用来防止细菌的粘附,从而进一步提高织物的抗菌性能。
1 纳米氧化锌的特性及抗菌机理纳米氧化锌粉体难溶于水,无味、无毒、质地细腻,其粒径约为30-100nm,粒子形状为粒柱形,纳米氧化锌由于其颗粒尺寸的微细化,比表面积急剧增大,产生了与普通氧化锌不同的界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具有颗粒小、表面活性强、分散性好等特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广谱范围的细菌、霉菌具有优良的阻繁和杀灭功能。
这些特殊性质赋予其成为良好的抗菌材料。
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机理可能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光催化抗菌机理,即纳米氧化锌在阳光,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下,在水和空气中能自行释放自由电子(e-),同时留下了带正电的空穴(h+),h+可以激发空气产生活性氧[(0)],微生物与(0)发生氧化反应而致死。
第二种是金属离子溶出抗菌机理,即游离出来的锌离子接触细菌体时,与酶蛋白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而将细菌杀死。
有充分实验证明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机理应该是两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1]。
织物的消臭整理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蓝克健【摘要】本文介绍了消臭整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该公司利用TF-3000消臭整理剂对针织内衣织物进行消臭整理的试验工作。
并对测试消臭效果的方法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消臭整理TF-3000消臭剂消臭效果检验方法0.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对于来自于人体与环境的某些不良气味,进行消臭整理,赋予人的生存空间以清新自然的气息,防止刺激性气体对人体皮肤的侵害,将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臭气物质很少单一存在,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的生成物。
臭味的产生一般有:(1)自然界微生物发生的生物化学变化;(2)动物体内消化、发酵、代谢的生理变化;(3)植物生长代谢的分解产物;(4)来自燃烧、热分解以及在工场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的结果,形成有恶臭的物质,其中(1)是恶臭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纺织品在人体穿着过程中会沾污很多汗液、皮脂以及其它各种人体分泌物,同时也会被环境中的污物所沾污,这些污物是各种微生物的良好营养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以及分解织物上的污物,产生氨等刺激性气体,导致对皮肤的异常刺激作用。
因而,添加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以预防臭气的产生为主的办法,称为防臭;而对织物表面处理,以消除产生的臭气的办法,称为消臭(或除臭)。
本文探讨的是消臭方面的内容。
1.消臭的机理分析当前的消臭整理按目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除去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恶臭,如称四大恶臭的氨(汗臭、尿臭),硫化氢(蛋类腐败臭),三甲胺(鱼类腐败臭),甲基硫醇(大葱腐败臭),以及低浓脂肪酸臭。
第二类是除去香烟烟雾产生的臭味(主要是尼古丁及乙醛)。
第三类是除去房屋装饰带来的甲醛气味。
人体各部分的分解物,如来自汗与尿的分解物(氨、三甲胺),来自汗液分解与脚臭(低级脂肪酸),来自下阴部的臭气(硫化氢)等,不同地区、民族和工作生活习惯的人,数量不尽相同。
消除此类气体,改善人的空间环境,是消臭整理的目标。
抗菌整理剂ATB9800适用于处理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及含有胺基纤维的纺织品,如棉、毛、丝、麻、腈纶等织物。
是一种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非溶出型持久抗菌整理剂。
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并能防止细菌再生和繁殖,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用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ATB98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
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韩笑新型抗菌剂壳聚糖双胍盐酸盐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研究李秀丽1,董朝红1,朱平1、2,翟海群11、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及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l;2、武汉科技学院“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郑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3作者简介:李秀丽(1982-)女,山东寿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型纺织化学品制备及应用【摘要】以壳聚糖和双氰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抗菌剂——壳聚糖双胍盐酸盐,合成路线简单,成本低:用FTIR表征了其结构,同时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双胍盐酸盐具有比壳聚糖更强的抑菌性:【关键词】壳聚糖;壳聚糖双胍盐酸盐;抗菌性【中图分类号】TSl9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50(2009)08-0001-04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脱乙酰后的产物,是一种天然碱性多糖,具有优良的生物亲和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容易制成各种衍生物。
因其来源极其丰富,无毒,能溶解在醋酸和其它有机酸中,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医药领域[1]。
尤其是抗菌性,近年来,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抗菌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与传统的抗菌剂相比壳聚糖的抗菌活性低,且壳聚糖不溶于水,只能溶于某些稀酸溶液,因而限制其在很多方面的应用[2]。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结构或组分:三氮杂苯衍生物高效紫外线吸收材料;用途及应用方法:可用于棉、丝、毛、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织物的高效持久型防紫外线整理及提高部分染料的日晒牢度;1、浸轧工艺:〈1〉工艺配方: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15〜50g/L 交链剂AF6900 15 〜50g/L〈2〉工艺流程:浸轧防紫外线溶液(轧余率70%〜80% T烘干(90〜110 C)T高温拉幅(170〜190CX 30s 或120〜130CX 3〜6min)2、浸渍工艺(只适用于纯涤纶和锦纶织物及纱线):〈1〉工艺配方: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2% 〜6%(o.w.f)〈2〉工艺流程:与染料同时加入到液槽,工艺与分散染料染色相同包装贮存:25kg、120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C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韩笑织物的紫外线遮断整理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工学院赵阿金【摘要】本文分析了织物的紫外线遮断整理原理,开发了紫外线遮断整理剂,其所整理的产品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对不同织物的工艺实验,可认为开发的整理剂适用于纯棉、涤棉、尼丝纺等织物。
【关键词】紫外线紫外线遮断加工织物0.前言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引起严重关切。
酸雨,农药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被肆意砍伐等情况时有报导。
二氧化碳,氟氯化合物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致使地面紫外线辐射剂量大增,影响人体健康,引发皮肤红斑。
黑化和皮肤癌变。
并且引起纺织品褪色和脆化。
提高纺织品对紫外线遮断性能的研究及其工业化生产,是近年兴起的。
日本在这方面占领明显地位,各公司生产的紫外线遮断织物已大量上市。
从九二年底起,我们也进行织物的紫外线遮断剂及遮断加工整理的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紫外线遮断剂及影响紫外线遮断加工整理工艺研究。
1.紫外线遮断整理1.1原理和遮断剂织物的紫外线遮断加工整理原理,是在织物上施加一种能反射和/或有强烈选择性吸收紫外线,并能进行能量转换,以热能或其它无害低能辐射,将能量释放或消耗的物质。
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结构或组分:三氮杂苯衍生物高效紫外线吸收材料;用途及应用方法:可用于棉、丝、毛、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织物的高效持久型防紫外线整理及提高部分染料的日晒牢度;1、浸轧工艺:〈1〉工艺配方: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15~50g/L交链剂AF6900 15~50g/L〈2〉工艺流程:浸轧防紫外线溶液(轧余率70%~80%)→烘干(90~110℃)→高温拉幅(170~190℃×30s或120~130℃×3~6min)2、浸渍工艺(只适用于纯涤纶和锦纶织物及纱线):〈1〉工艺配方:防紫外线整理剂HTUV100 2%~6% (o.w.f)〈2〉工艺流程:与染料同时加入到液槽,工艺与分散染料染色相同包装贮存:25kg、120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韩笑紫外线的应用紫外线应用方面如下:化学:涂料固化,颜料固化,光刻生物学:灭菌仪器分析:矿石,药物,食品分析应用:人体保健照射,诱杀害虫,油烟氧化,光触酶(二氧化钛)化学-光化学不饱和聚酯紫外线固化涂料优点:●干燥固化时间很短●没有挥发性溶剂,无公害●不需加热固化●涂料不用密封保存生物-灭菌细菌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和核蛋白的吸收紫外线的最强峰在254~257nm。
细菌吸收紫外线后,引起DNA链断裂,造成核酸和蛋白的交联破裂,杀灭核酸的生物活性,致细菌死亡。
优点:快速二次污染紫外线对常见细菌病毒的杀菌效率(辐射强度:30000μW/cm2)环境卫生中的应用[1] 杀菌、脱臭的原理波长200~290nm的紫外线能穿透细菌、病毒的细胞膜,给核酸(DNA)以损伤,使细胞失去繁殖能力,达到快速杀菌的效果。
波长200nm以下的短波长紫外线能分解O2分子,生成的O*与O2结合产生臭氧O3。
紫外线和臭氧具有强的氧化分解包括恶臭在内的有机分子的能力,UV/O3并用的相乘作用在空气净化处理中发挥强大威力。
纳米银抗菌粉TEB9600适用于棉、丝、毛、涤纶、锦纶及其混纺等对手感与白度要求不高的织物的抗菌整理。
纳米银离子通过载体与织物结合,溶出的Ag+与细胞膜及膜蛋白结合,导致细胞立体结构损伤并产生机能障碍。
它可以高效完全去除织物上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从而防止运动装、内衣、袜子、鞋衬里、毛巾、地毯、过滤材料、装饰用布、家纺织品等的霉变和臭味。
SGS、Intertek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TEB9600符合美国AATCC100标准及日本JIS L 1902-2002标准等。
赫特公司提供世界著名的HERST 吊牌,并免费提供织物抗菌性能测试。
韩笑纳米技术在织物功能性整理中应用有关问题的探讨杨栋樑全国染整新技术应用推广协作网一、纳来技术的由来[1-4]195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如果人类能够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来加工材料和制造装置,我们将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发现"。
这是关于纳米科技的最早梦想。
德国于1984年首先研制出第一种金属纳米材料,美国在1987年也研制成氧化铁纳米材料,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于199O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这标志着纳米科学的诞生,以及纳米科学正式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以上取得的成就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问世,能精细地研究这一尺寸范围物质结构,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休戚相关的。
以致隧道显微镜的发明人Binming和Rohrer也荣获了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公认,纳米技术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项目之一,都表示出极大的关注,并投入了巨资,加快了纳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步伐。
如美国己有30多所大学在研究纳米技术。
克林顿政府时期设立了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NI),2001年拨款约5亿美元。
布什政府时期也大量拨款。
他们希望在10年内,用纳米纤维做的服装中埋入传感器和微型计算机进行生命信息、色彩变化,战场隐蔽方面的监测,并具备高度防弹性和穿着舒适性。
棉织物用有机胍类抗菌整理研究
彭宴起朱平王炳
青岛大学"纤维新材料及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山东青岛266071
作者简介:彭宴起1982-1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型纺织化学品制备及应用
【摘要】探讨了有机抗菌剂盐酸聚六亚甲基胍整理到棉织物上的最佳工艺条件,确定了抗菌剂的浓度、pH值,交联剂的种类及其用量,还对抗菌织物的白度和强力等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1%的抗菌整理液中加入1%的柠檬酸,pH8-9,浴比1:15时可以获得抗菌效果优良的抗菌织物,且具有好的耐洗性。
【关键词】盐酸聚六亚甲基狐;棉织物;柠檬酸;抑菌率
【中图分类号】TS 195·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7)06-0008-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然纤维织物因其服用的舒适性等特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棉织物本身存在一些缺点,如棉织物受霉菌和真菌的侵袭比合成纤维敏感得多,所以需要经过抗菌整理剂处理,目前棉织物抗菌整理使用的抗菌剂根据成分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天然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
天然抗菌剂主要为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受资源的限制,应用推广有一定困难;无机抗菌剂这类化合物的耐洗性很差,杀菌作用比较慢;有机抗菌剂主要包括醛类、酚类、醇类、过氧化物类、胍类、醚类等,这些有机抗菌剂虽然耐洗性比较好,但除了胍类抗菌剂,大部分有机抗菌剂具有毒副作用,能引起皮肤病,对人体有害(某些单体甚至有致癌作用),耐热性差、易分解、有气味,使用寿命短[1],而胍类抗菌剂处理到棉织物上后不但无毒(对人体不存存致癌性、致变性和致畸性)、无味、无刺激性、耐高温,抗菌性好,而且耐洗性也很好,抗菌效果持久。
胍存在于蛋白、核酸、链霉素等天然产物及甜菜、稻壳、蘑菇和豆类等多种植物中,人和动物体内也含有微量的胍,但游离胍很不稳定,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胍,所以胍通常以胍盐的形式稳定存在,如盐酸胍、硝酸胍、碳酸胍、硫酸胍、硬脂酸胍等。
胍盐是胍基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衍生出种类繁多的胍基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内其强碱性、高稳定性、较好的生物活性等优良特性,从而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地应用在化学医疗、农产品防护、食品和日用品,纺织品等方面[2]。
目前国内对于胍类聚合物在棉织物上的应用工艺研究还很少,因此,在实验中,选用一种新型的具有活性基团的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作为抗菌剂对棉织物进行功能整理,并对其整理工艺进行了研究。
1 试验
1·1 织物试样
纯棉漂白布40×40 133×72(青岛装饰布总厂)
1·2 试剂
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广东奥纳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氢氧化钠,氯化钠,蛋白胨,牛肉浸膏,琼脂粉,金黄葡萄球菌,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BT-CA,乙二醛,戊二醛,柠檬酸,次亚磷酸钠。
1·3 试验仪器
立式气动小轧车,烘箱,小样定形烘干机,酸度计,电子天平,净化工作台,电热恒温培养箱,冷藏冷冻柜,小型压力蒸汽灭菌锅,全自动缩水率试验机,全自动测色色差计,多功能织物强力机。
1·4 抗菌织物整理过程
按照工艺处方先后加入抗菌剂、交联剂、交联催化剂,用lmol/L NaOH调pH为8-9,浴比l:15配制抗菌整理液。
工艺流程:二浸二轧(轧余率80%)→预烘(温度80℃,5min)→焙烘(160℃,3min)→水洗→烘干(80℃)。
1·5 测试指标
1·5·1 抗菌织物的抑菌率
按照国家纺织行业抗菌标准FZ/TO 1021-92测试抗菌织物的抑菌率。
1·5·2 抗菌织物耐洗性能的测试
参照GB/T8629-2001标准,按照4A程序(用于特殊整理织物的洗涤程序)对经过抗菌整理的织物进行洗涤,测定其抗菌性能。
1·5·3 抗菌织物性能的测定
整理织物的断裂强力、撕破强力、白度等指标分别按照GB3923-83、GB3919-83、GB3819-1983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测试。
2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加交联剂对抑菌性与水洗的影响
将不同浓度的抗菌剂在没有交联剂的情况下整理到棉织物上,测定织物抑菌率与水洗次数的关系,测试结果见表1。
表
注:N表示水洗次数;整理液pH8-9;二浸二轧轧余率80%,预烘80℃,5min;焙烘160K,3min;水洗;烘干80℃(下同)
由表1可以看出,不加交联剂整理的抗菌织物经水洗之后其抑菌性下降很快,水洗五次之后抑菌率已经低于45%。
说明单纯使用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整理的抗菌织物不耐洗。
原因是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是--种阳离子的化合物,其分子中的胍基与纤维素在实验中织物整理的条件下不发生反应,不能够固着在纤维素纤维上,仅仅通过范德华力、氢键和单胍的阳离子性吸附在织物的表面。
因此,只用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整理的织物耐洗性不好,需要加入交联剂来提高其耐洗性。
2·2 交联剂种类对抑菌性与水洗的影响
分别选用乙二醛、戊二醛、柠檬酸和BTCA作为交联剂整理织物,织物的抑菌率与水洗次数关系见表2。
表2 不同交联剂整理织物的抑菌率与水洗次数关系
注:N表示水洗次数;所用抗菌剂、交联剂、交联催化剂用量均为1%,pH8-9;整理工艺同表l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多,不加交联剂和用乙二醛、戊二醛作为交联剂整理的抗菌织物的抑菌率下降比较快,水洗十次后抑菌率已经很低,这是因为醛基在碱性条件下和纤维素交联程度不够所致。
因此,不使用乙二醛和戊二醛来做进一步的抗菌性能试验。
而用BTCA和柠檬酸做交联剂整理的织物的抑菌率下降比较小。
水洗30次后其抑菌率仍大于80%。
由此可以确定BTCA和柠檬酸作为交联剂具有好的耐洗性。
2·3 交联剂用量对抑菌性与水洗的影响
选择抗菌剂用量为1%,交联剂用量为0.5%和1%的BTCA和柠檬酸整理的抗菌织物进行浸渍培养法抑菌率试验,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交联剂用呈整理织物的抑菌率与水洗次数关系
注:N表示水洗次数;抗菌剂1%,pH8-9;整理工艺同表l
由表3可以看出,加入交联剂BTCA整理的抗菌试样水洗后的抑菌性比不加交联剂整理的试样好很多,而且加入BTCA为l%比其为0.5%的耐洗性好得多。
因为交联剂BTCA的分子中有四个羧基,都可以同纤维素中的羟基发生反应生成羧基纤维素,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地与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反应。
另外,交联剂柠檬酸的加入提高了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化在棉织物上的耐洗性,而且经1%的柠檬酸整理的织物比其为0.5%整理的抗菌织物的耐洗性好。
其原理基本同BTCA。
对于交联剂BTCA和柠檬酸来说,在相同用量下,经交联剂BTCA整理的抗菌织物水洗后其抑菌性稍好于经交联剂柠檬酸整理的抗菌织物,但由于成本原因,本试验采用柠檬酸作为交联剂。
2·4 pH值的确定
为了确定整理液的最佳pH值,选择了整理液pH分别为3、5、7、8、9、10,进行整理,整理的扰菌织物进行浸渍培养法抑菌率试验,测试结果见表4。
注:N表示水洗次数,柠檬酸1%,抗菌剂1%,整理工艺同见表l
由表4可看出,布酸性或中性条件下整理的抗菌试样不耐水洗,而在碱性条件下,织物耐水洗性良好。
原因可能是因为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溶液中胍基易吸引正离子形成稳定的阳离子而使溶液呈碱性,在酸性条件下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与酸作用,使与纤维结合的抗菌剂的量减少,导致抑菌率下降。
在碱性条件下,碱可促进抗菌剂与纤维的交联,使抗菌效果更好。
2·5 织物强力及白度变化
对经过1%抗菌剂、1%交联催化剂和交联剂分别是BTCA和柠檬酸整理过的织物进行强力和白度测试,结果见表5。
表5 织物的强力和白度
注:强力值均为纬向
由表5可知,对于经过抗菌剂与交联剂共同整理过的织物其物理性能的变化不很大。
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大,织物的物理性能的下降也趋向明显。
不论是BTCA还是柠檬酸,其断裂强力、撕破强力都有一些下降,而柠檬酸整理过的布样由度下降稍大。
但都在织物应用允许的范围之内。
3 结论
(l)将盐酸聚六亚甲基单胍(PHMA)和交联剂柠檬酸均以用量为1%、pH8-9条件下整理到棉织物上,洗涤30次后,其抑菌率仍可达到80%以上,具有较好的耐洗性。
(2)通过试验所用最佳工艺条件处理所得织物其主要物理性能的变化在织物应用允许的范围之内,可以满足织物服用性能的需要。
(3)用胍类抗菌剂整理棉织物是使织物获得抗菌性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其环保及对人体的无毒害性等优点使之具有很理想的应用前景。
4 参考文献
[1]商成杰邹承淑张洪杰,国内外织物抗菌卫生整理的进展[J]印染助剂,2003,20(5);1-4
[2]高海翔鲁润华汗汉卿,胍基化合物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1,21(7);48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