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标准:确保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质量良好,不受外界污染和干扰。
样本应采集新鲜的全血,避免血液凝固和溶血。
2. 仪器质量控制标准:确保使用的血常规分析仪器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检验人员质量控制标准:确保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操作仪器和处理样本。
操作人员应接受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4. 质控品质量控制标准:质控品是用于评估检验方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标准物质。
质控品应具备稳定性、可追溯性和与患者样本相似的特性。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采集:采集血常规检验所需的血液样本,遵循标准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流程。
确保样本采集器具有无菌性,避免外界污染。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离心、分离血清等。
确保样本处理的步骤正确无误,避免样本变质和污染。
3. 仪器校准: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标定。
校准过程中应使用标准物质,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控品测试:每天开始进行血常规检验前,应先进行质控品的测试。
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标准化测试和校准。
记录测试结果。
5. 样本测试:在质控品测试完成后,开始进行血常规检验样本的测试。
根据仪器的操作流程,将样本放入仪器中进行测试。
确保操作正确无误。
6. 结果分析:测试完成后,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与质控品的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录测试结果和分析数据。
7. 故障排除:如果出现仪器故障或测试结果异常,应及时进行故障排除。
检查仪器的操作和校准是否正确,确认样本处理是否规范,排除干扰因素。
8. 质量评估:定期对血常规检验的质量进行评估。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控制1.1 选择合适的设备和试剂:血常规检验所使用的设备和试剂应该是经过认证的,并且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在选择设备和试剂时,需要考虑其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定期检查设备的状态:定期检查血常规检验设备的状态,包括仪器的校准、灵敏度和精度的检测等。
如果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应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1.3 定期检验试剂的质量:定期检验血常规检验试剂的质量,包括试剂的保存条件、有效期限和使用前后的质量检测等。
如果发现试剂存在质量问题,应及时更换。
二、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2.1 标本采集的规范操作:血常规检验的标本采集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包括选择合适的采血针、采血管和采血部位等。
采集时要注意避免空气污染和血液污染,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纯净。
2.2 标本保存的条件: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需要妥善保存,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标本保存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必须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2.3 标本保存的时间:血常规检验标本的保存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超过时间可能会导致标本质量下降。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确保标本保存的时间不超过规定的时间。
三、操作人员的质量控制3.1 培训和教育:血常规检验的操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了解血常规检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规范。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操作人员才能准确地进行血常规检验。
3.2 操作规范的执行:操作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操作中的差错和偏差。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细节,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质量控制的记录和分析:操作人员需要记录每次血常规检验的相关信息,包括设备和试剂的使用情况、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条件、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一、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1. 精确性:血常规检验结果应与真实值尽可能接近,误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 稳定性:同一样本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应该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3. 重复性:同一实验室内,同一样本应该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
4. 灵敏度:血常规检验应能够检测到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或监测治疗效果。
5. 特异性:血常规检验应能够区分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病理变化。
二、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一套内部质量控制系统,包括使用质控品、设立质控规则和监测质控结果。
(1)质控品的选择:选择与临床样本相似的质控品,确保其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2)质控规则的设立:根据质控品的特性和实验室的要求,设立合理的质控规则,如均值、标准差、西格玛限等。
(3)监测质控结果:每天进行质控样本的检测,记录结果并与质控规则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结果。
2. 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参加外部质量评估,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自身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参加外部质量评估项目:选择有资质的机构或组织,参加其组织的外部质量评估项目,如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检验中心的评估项目。
(2)及时反馈和改进:根据外部质量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实验室人员,并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人员培训和质量管理:实验室应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1)技术培训:定期组织血常规检验的技术培训,包括新方法、新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规范等。
(2)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文件管理、标本采集和处理、仪器维护和校准等,确保整个检验过程的质量。
4. 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定期对血常规检验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然而,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标本采集、仪器校准、质控品的使用、操作规范和数据分析。
正文内容:1. 标本采集1.1 采集方法:正确的采集方法是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基础。
包括适当选择采集部位、采用无菌技术、避免血液污染等。
1.2 采集时间: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应该在固定的时间范围内采集血液样本,以减少时间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1.3 标本保存:正确的标本保存方法可以防止血液样本的变质和污染,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仪器校准2.1 仪器校准的重要性:血常规检验仪器的准确性对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可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校准方法:根据仪器的要求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调整。
这包括校准仪器的各项参数、清洁仪器等步骤。
2.3 校准记录:每次校准后,应该及时记录校准结果,以备后续的质量评估和分析。
3. 质控品的使用3.1 质控品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质控品对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质控品应该与实际检测样本具有相似的特性,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质控品的使用频率:根据实验室的需要和要求,合理安排质控品的使用频率。
通常情况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质控品的检测,以监控仪器和操作的准确性。
3.3 质控结果的分析:对质控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纠正,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操作规范4.1 操作培训: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血常规检验的操作技术和规范。
4.2 操作流程:建立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减少人为误差的发生。
4.3 操作记录:对每次血常规检验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采集时间、操作人员、仪器使用情况等,以备后续的质量评估和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样本质量控制标准:血常规检验的样本应符合以下标准:新鲜、完整、无污染、正确采集和储存,并且采用适当的抗凝剂。
2. 设备质量控制标准:血常规检验所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
设备的误差范围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试剂质量控制标准:所使用的试剂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在有效期内。
试剂的储存条件应符合要求,避免受潮、变质等情况。
4. 操作质量控制标准: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操作。
5. 质量控制品标准:质量控制品是血常规检验中用于评估仪器和试剂性能的重要工具。
质量控制品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进行检验和比对。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质量控制:对于每个样本,操作人员应仔细检查样本的标识和采集情况,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异常样本,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2. 设备质量控制:定期对血常规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校准时应使用标准质控品进行比对,记录校准结果并进行分析。
3. 试剂质量控制:试剂的储存条件应符合要求,避免受潮、变质等情况。
每次使用试剂前,应仔细检查试剂的有效期和外观,确保试剂的质量。
4. 操作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交叉感染和误操作。
5. 质量控制品使用:定期使用质量控制品进行质量控制检验,评估仪器和试剂的性能。
质量控制品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要求进行比对和记录。
三、质量控制结果分析对于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结果,操作人员应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估。
分析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 仪器和试剂的误差范围:根据质量控制品的比对结果,计算仪器和试剂的误差范围。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验项目,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匡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一、质量控制标准1. 内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自行设定的一套标准,用于监测仪器、试剂和操作流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内部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样本稳定性:检验先后血液样本的保存条件和时间应符合标准要求,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
- 仪器校准:定期对血常规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试剂质量:使用经过验证的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稳定和准确性。
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实验室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比对,评估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
外部质量控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参加质量评估: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血常规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
- 结果分析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方法1. 样本稳定性控制:- 样本采集: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避免样本受到外界因素的污染或者变化。
- 样本保存:将采集的血液样本迅速送至实验室,并按照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保存,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
2. 仪器校准控制:- 仪器校准:根据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定期对血常规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质控品检测:使用经过验证的质控品进行检测,检查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记录检测结果。
3. 试剂质量控制:- 试剂选择:选择经过验证的试剂,确保试剂的质量稳定和准确性。
- 试剂保存:按照试剂的要求,储存和保存试剂,避免受到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4. 外部质量控制:- 参加质量评估:定期参加由相关机构组织的血常规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然而,由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因此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
正文内容:1. 人员培训和标准化操作1.1 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定期组织血常规检验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
1.2 标准化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严格控制每个步骤的操作时间、温度等因素,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2.1 定期校准:血常规检验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校准过程中要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比对,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2 质控品的使用:医院应定期购买质控品进行检验,通过与标准结果的比对,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及时调整仪器的参数。
3. 样本采集和保存的质量控制3.1 样本采集技巧:医务人员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应掌握正确的采集技巧,避免造成样本污染或溶血等问题,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质量良好。
3.2 样本保存条件:采集到的血液样本应妥善保存,避免受热、受冻或受到其他不良条件影响,以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4.1 数据收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数据收集系统,记录每次检验的结果和相关参数,以便进行后续的统计和分析。
4.2 数据分析:通过对质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仪器偏差、人员操作不当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 质量控制的持续改进5.1 定期评估:医院应定期对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进行评估,包括仪器设备、人员培训、操作流程等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5.2 经验总结:医务人员应定期召开经验总结会议,分享和交流质控经验,共同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
引言概述: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项常规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于医生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由于样本收集、仪器校准、人员操作和质量控制等因素的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因此,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于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正文内容:1.样本收集的质量控制1.1采血技术的标准化要求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样量,避免样本量不足或稀释过多的问题。
采用适当的采血动脉或静脉,避免混入血管外物质对结果产生影响。
采用专业的护理操作,避免样本污染或损坏。
1.2样本保存与运输使用适当的收集容器和抗凝剂,避免血液凝固和采样误差。
样本保存条件要符合要求,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导致样本变质。
采取合适的样本运输方式,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溢漏或破损。
2.仪器校准和操作的质量控制2.1仪器校准的频率和方法确定校准周期,根据仪器性能和生产厂家建议进行校准。
选择合适的校准样本,保证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仪器参数设定正确。
2.2仪器操作的标准化要求操作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熟悉仪器使用说明书和操作程序。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标本顺序、试剂和标准品的适时更换,避免污染和误差。
仪器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3.质量控制结果的判读与分析3.1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和使用选择稳定性好、与正常样本接近的质控样本。
保证质控样本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受污染的样本。
根据不同的分析项目和仪器要求,选择合适的质控样本测定范围。
3.2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分析根据质控数据的变异程度,计算出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指标。
利用西格玛(Sigma)值进行质量控制结果评估,判断是否满足质量要求。
4.异常质量控制结果的处理与纠正4.1异常结果的判别与排除制订明确的质量控制规则,根据不同项目和仪器设定质量控制范围。
当质控结果超出范围时,及时判别异常原因,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步骤。
一、质量控制标准1. 精确度:血常规检验结果应与真实值相接近,误差应在可接受范围内。
2. 准确性:血常规检验结果应与实际情况相符,能够准确诊断患者的疾病。
3. 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检测,结果应保持一致。
4. 稳定性:血常规检验结果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稳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二、质量控制步骤1. 样本准备: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验仪器,根据仪器要求采集和保存血液样本。
确保样本的新鲜度和完整性。
2. 标准品校准:根据仪器的要求,使用标准品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3. 质控品检测:使用质控品进行检测,质控品是已知浓度的样本,用于评估仪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根据质控品的结果,可以调整仪器的参数,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内部质控:每天开始工作前,进行内部质控。
选择已知浓度的质控品进行检测,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评估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 外部质控:定期参加外部质控活动,将样本送到质控中心进行检测。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比对,评估自己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6. 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建立质量控制记录表格,记录每次的质控结果。
定期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仪器和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并制定改进措施。
7. 故障排除和维护: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处理故障。
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三、质量控制数据分析1. 均值和标准差:计算每一个质控品的均值和标准差。
均值反映了仪器的准确性,标准差反映了仪器的重复性。
2. 质控图:绘制质控图,将每次的质控结果标记在图上。
通过观察质控图的走势,可以判断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质控限:根据质控品的浓度和要求,计算出质控限。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和健康状况。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
一、质量控制标准1. 仪器校准:血常规仪器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应按照仪器生产商的指南进行,包括校准血球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项目。
2. 质控品使用:质控品是用于评估仪器和试剂盒性能的标准样品。
应选择与实际样本相似的质控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控品应具备稳定性、可重复性和与实际样本相似的特性。
3. 质控结果评估:质控结果的评估应根据质控品的参考范围和仪器的精密度要求进行。
常用的评估方法有西格玛(Sigma)规则、西格玛质控图、质控指标等。
4. 质控数据分析:定期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
分析结果应包括质控品的平均值、标准差、西格玛值等指标,以及与参考范围的比较。
二、质量控制方法1. 日常质控:每天开始工作前,应进行日常质控。
选择不同水平的质控品进行测试,记录结果并进行评估。
如果质控结果在参考范围内,可以开始进行实际样本的检测。
2. 定期质控:每个月或每个季度,应进行定期质控。
选择质控品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
通过对定期质控结果的分析,评估仪器和试剂盒的性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外部质控:参加外部质量评估(EQA)是血常规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自己实验室的检验水平和准确性。
及时纠正不准确的检验结果,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
4. 质控记录:对每次质控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质控品的批号、使用日期、测试结果等信息。
记录应保存一定时间,以备查证和分析。
三、质量控制的意义1.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2. 及时发现和解决仪器和试剂盒的问题,减少误差和偏差。
3. 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增强患者对实验室的信任感。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
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
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
推荐用EDTA-K2抗凝。
抗凝血标本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24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应及早推片镜检。
4.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 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
1.试剂的合理使用:原则上使用原仪器配套试剂。
但国内开发出经过原装试剂严格对照,并经科学鉴定认可的试剂也是可以使用的。
注
意试剂保存时间、保存温度。
2.标本要求:血样符合要求,采血管清洁,血液混匀,无凝块、无溶血。
3.做好室内质控:每日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看仪器各项参数的测定值是否在X±2s以内,符合要求后再做病人标本。
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4.注意仪器的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
常见堵孔原因:①采血时用棉花擦吸管,纤维混入②采血过浅,凝块形成③蛋白堵塞孔道④标本落入灰尘⑤使用后冲洗不够,停机时间长试剂结晶堵口⑥血液未混匀,有凝块。
5.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①高粘滞血症冷球蛋白增高或冷纤维蛋白增高,非晶体物聚集,使白细胞、血小板增高。
②血液中白细胞过高影响红细胞计数,或有核红出现影响白细胞计数③异常血红蛋白患者红细胞溶血不完全,之白细胞结果假性增高;④M蛋白增多,M蛋白与溶血剂发生反应,白细胞假性增高⑤血栓前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⑥高脂血症使Hb假性增高⑦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影响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血小板聚集:致血小板计数过低,直方图右移,但不与横坐标重合,不显示MPV值。
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溶血病人或红细胞碎片干扰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右移并抬高,不显示MPV。
处理办法: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和有核红。
手工计数血小板
(三)分析后质量管理:
1.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白细胞分类是否需要显微镜检查。
(溶血不完全、有核红、血小板聚集)
2.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判断白细胞计数时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不完全溶血、有核红、血小板聚集。
3.分析实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
如RBC、HCT与MCV,Hb、HCT与MCHC,RBC与MCH之间,RDW与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具有相关性。
4.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分析异常结果是否可从临床角度加以解释,或是否与其它实验参数相关。
5.定期征求临床人员对本室结果的评价。
临床医师对实试验数据的评价是质控重要环节。
双方需加强沟通。
及时纠正法规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不断改进工作。
当实验结果与临床医师判断不一致时,有时是病情变化,请不要忽视。
检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便于临床医师沟通和有效分析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