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5汪诗梦新个性化辅导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29.23 KB
- 文档页数:6
论述类阅读总体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留意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简释:“总体要求”主要明确了阅读(考查)的范围:①特殊留意“外”字;②四种文体。
阅读的重点:①留意说理性、逻辑性;②分析三要素。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简释:“文中重要概念”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或短语,主要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考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结构困难、对理解文意有干脆影响的句子。
这条是指依据详细语境领悟或说明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
2.分析综合 C(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释:它是重要考点。
所谓“筛选”,即依据标准搜寻、辨别、提取相关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简释:从论述类文本角度看,所谓“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把握段内层次;且常把“结构”与“思路”结合起来考查。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所谓“中心愿思”,在论述类文本中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简释:该考点涉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命题实践中,“三要素”往往不是分开考查,而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考查。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简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倾向。
作者的观点看法,可能是干脆表述出来,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可能是集中表述,也可能是分散表述。
全国卷对此考查不大明显。
年份卷别选文三年试题考点文题题材题号题干分值2024 卷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探讨》历史学(文字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 卷Ⅱ《塞壬的歌声》文艺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3) 卷Ⅲ《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历史学(文艺学)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2024 卷Ⅰ《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法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3) 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历史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 卷Ⅲ《留住乡愁》社会学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说明:考点序号见前面“分项考点”的序号)1.选文特点:①选材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②文体以论文为主;③话题生疏,话题和观点基原来自比较前沿的学术探讨成果。
名思教育个性化辅导教案〔3〕除P 点外,直线PH 与抛物线214y x =有无其它公共点?并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2〕①证RAH PQH ∴△≌△;②设214P m m ⎛⎫⎪⎝⎭,,证AP=PQ ;〔3〕求直线PR 的解析式与抛物线方程214y x =组成联立方程组,讨论方程组解的情况。
【例2】〔福建南平〕〔1〕如图1,图2,图3,在ABC △中,分别以AB AC ,为边,向ABC △外作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BE CD ,相交于点O .①如图1,求证:ABE ADC △≌△; ②探究:如图1,BOC ∠= ; 如图2,BOC ∠= ; 如图3,BOC ∠= .〔2〕如图4,已知:AB AD ,是以AB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AC AE ,是以AC 为边向ABC △外所作正n 边形的一组邻边.BE CD ,的延长相交于点O .①猜想:如图4,BOC ∠= 〔用含n 的式子表示〕; ②根据图4证明你的猜想.【思路点拨】〔2〕②由正n 边形的内角定理,证ABE ADC ∴△≌△。
xl QC PA OB HRy可以对它们的平方进行比较:2m n 2-=22()m n ∴-当22m n -当22m n -当22m n -〔1〕如图2,把这张标准纸对开得到的“16开”张纸按如下步骤折叠:第一步 将矩形的短边AB 与长边AD 对齐折叠,点B 落在AD 上的点B '处,铺平后得折痕AE ; 第二步 将长边AD 与折痕AE 对齐折叠,点D 正好与点E 重合,铺平后得折痕AF . 则:AD AB 的值是 ,AD AB ,的长分别是 , .〔2〕“2开”纸、“4开”纸、“8开”纸的长与宽之比是否都相等?假设相等,直接写出这个比值;假设不相等,请分别计算它们的比值.〔3〕如图3,由8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构成“L ”型图案,它的四个顶点E F G H ,,,分别在“16开”纸的边AB BC CD DA ,,,上,求DG 的长.〔4〕已知梯形MNPQ 中,MN PQ ∥,90M =∠,2MN MQ PQ ==,且四个顶点M N P Q ,,,都在“4开”纸的边上,请直接写出2个符合条件且大小不同的直角梯形的面积.【思路点拨】〔3〕证HDG GCF ∴△∽△,FBE GCF ∴△≌△,设DG x =,建立关于x 的方程解之;〔4〕参考图3分二类情形讨论。
理性思维的深化[对应学生用书P59]1.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明确] (1)感知须要理性的分析。
(2)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3)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4)段落支配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2.为什么说感知须要理性分析?[明确] 分析就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这种分解就是相识上的深化。
感知往往是比较朦胧的,为了深化自己的相识,须要对自己的感知进行理性分析。
3.如何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明确]对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适当抽象,找到最能表现感知的语句。
用形象而富有内涵和意蕴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理性思索。
4.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呈现理性化分析的深化轨迹的。
[明确]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文中那些标记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的递进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性思维是依据纵向结构由浅入深一步步向前推动的。
[对应学生用书P59]技法1|感知须要理性的分析任何感知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不是简洁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相识的深化,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相识事物的目的。
感性理性区别感性是生命存在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情感与表情转换。
它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所见所闻的点滴,投之于眼、形之于心的本能反应比如望见美的东西我们微笑,望见丑的东西我们恶心;爱了我们微笑,恨了我们难过,乐了我们快乐,苦了我们忧愁理性是人对待一切事物时的理智、醒悟、思想成熟的体现,它须要人拥有确定的沉稳度、思索性、人生阅历值,然后自然协调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合理的概括如推断好坏,评价优劣转化感性与理性有时互衬互托,有时却是南辕北辙。
不同的年龄,其感性与理性体现比例大小也不相同,年少时感性多于理性,年长时理性多于感性。
第四课扬起个性的风帆
【课题】扬起个性的风帆
【课时】1课时
【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性特征,个性与人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个性,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个性特征,个性与人的发展。
难点:塑造良好的个性。
【教学学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二:
情境一中人物的性格点评:情景二中人物的性格点评:
【课堂小结】
性格对个体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青年时期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可谓是再造自己性格的黄金时期。
【作业】
选择一件自己比较有信心,但一直没有勇气或害怕失败不敢做的事情,当然所选择的事情一定要是积极的,对自己成长有利的事情。
比如,参加一次写作、歌咏或者绘画比赛,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地和你认为不喜欢你的人交往,主动承担班集体的一些活动等。
只要你认真做了,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只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努力,事实上已经在进步了。
你会发现,勇敢地跨出了做的第一步,生活已经慢慢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写一下自己的实战心得与体会。
【板书设计】
1、什么是性格?
2、性格在人生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我的性格怎样?怎样完善性格?
4、什么是气质?
5、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教学反思】
学生了解了性格、气质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