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人琴俱亡》word教案 (7)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第13课《人琴俱亡》(《世说新语》)教材分析: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力求准确把握、读出情味。
学情分析: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体会到了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体会到兄弟情深。
教学目标:2.积累部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3.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读懂文章,感受兄弟亲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自学:自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能够复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
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课文,相互之间读,看是否已经读熟。
2.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简介X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学习文言实虚词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
教师补充指导。
第一段俱:(副词)都、全笃:(病)重而:承接连词左右:近旁的人,近侍何以:即“以何”,为什么都:总、竟了:完全索:要舆:轿子第二段素:一向、向来。
径:直往;既:已经因: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绝:气息中止,死亡。
初二上册语文《人琴俱亡》教案初二上册语文《人琴俱亡》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通读课文,感受到子猷、子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3、注意抓住人物的片言只语或者微小举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亲情更可贵、更长久的了;也许,在我们这个生存的空间,没有比我们挚爱的亲人的离去更令人肝肠寸断。
这或许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
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品格才华最突出的是子猷与子敬兄弟二人,这俩兄弟的感情非常好,《人琴俱亡》讲的就是他们痛人心扉的故事。
二、《世说新语》及作者。
三、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文章个别字读音。
病笃语时了不悲此以丧矣索舆来奔丧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弦既不调四、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注意翻译文言文方法。
给下面的字词注释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3、语时了不悲。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6、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第二课时一、课堂交流:1、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2、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3、请合上书回忆: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由此归纳;全文仅84字,就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原因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只言片语或细微的举动,也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才使得人物这样鲜活。
二、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十三人琴俱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
4.品味语言特色。
5.体会至爱亲情,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重点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教具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目标导学1.教师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是战国时的音乐家,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这时,遇到了一个打柴的人。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人琴俱亡》设计人:徐严兰所在单位:海安县雅周初中课案(教师用)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新授课)【理论支持】从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理念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每个学生自身潜力,唤醒学生内在自觉,以课堂为主阵地,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巩固”的教学原则,追求有效预习、高效教学、强效练习、优效辅导的“四效”境界,构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课堂,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规定:“学习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文言文教学对于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识记文学常识及生字的读音。
2.理解并识记主要的文言虚实词。
3.理解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重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人物的手足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答案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 (人名)的《世说新语》。
2. 给加点字注音。
弦既不调()掷()地恸()绝3.翻译下列句子。
(1)弦既不调。
(2)因恸绝良久。
【参考答案】1.南朝宋刘义庆2.tiáo zhì tòng3.(1)琴弦已经不协调了。
(2)(子猷)于是就痛哭了好长时间。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4.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5.你读《人琴俱亡》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参考答案】4.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
第十三课《人琴俱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成语填空练习。
望止渴立鸡群口若河应接不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
二、简介作者、作品,出示教学目标。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志怪小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出示目标: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三、学习一读课文,正确的读。
自由读课文,将课文注释中的注音读准确。
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齐读重点字词读音,师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读课文,理解地读。
学生对照注释,试译课文,如有不会的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解决。
教师解疑。
教师检测。
你能订正下列译文中的错误吗?解释划线的词……俱病笃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子敬素好琴弦既不调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便径入翻译下列句子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凭什么总听不到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就把绳子放在车上来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三读课文,发现地读。
学生思考提出疑问。
重点研讨:为何“了不悲”、“都不哭”?“琴不调”说明什么?学生质疑预设:在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子猷听见自己的亲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有悖常理呀,这怎么理解?师从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和文化特征方面引导。
为什么“琴不调”?子猷是怎样一个人?故事:夜访戴逵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十三人琴俱亡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文言实词.虚词)。
2. 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
3. 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3 2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并体会感受了父子和母子之间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写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三、请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文章《人琴俱亡》先阅读,找出不懂的字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笃(dǎ)病重了(liǎo)全完全舆(yú)轿子调(tiáo):协调掷(zhì):扔恸(tòng):痛苦,极度悲哀。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先提示后.总结)。
提示: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
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死了。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五、课堂小结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
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六、作业:背诵全文。
十三人琴俱亡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体会文中深厚的手足情。
3、能够欣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这个“手足”在这里指什么大家知道吗?对,所谓的“手足”指的就是兄弟。
那么“手足之情”指的也就是兄弟之间的感情。
我们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已经欣赏到了文学作品当中的父爱、母爱,今天呢,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回到遥远的东晋,看一看一对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体会文中深厚的手足情。
3、能够欣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
2、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体会文中深厚的手足情。
3、能够欣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模块二:字词学习《人琴俱亡》是一篇文言文。
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多注意朗读,不但要读通顺,还要注意发音准确、清楚。
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自行放声朗读课文,朗读的时候用笔把你认为读音需要注意的字词标注出来。
好,同学们一定都选择了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下面我们每个组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把自己选择的字词写出来,并注上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老师也找了一些字词,有些是同学们写到的,有些是同学们没有写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能准确的读出这些字词。
王子猷.,病笃.,都.不闻,了.不悲,索舆.,奔丧..,弦既不调.,恸.绝,亦卒.(教师实行示范朗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注意这些字词的发音了,那么下面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大家不但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读准句子的停顿。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在本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朗读字音,并根据学生朗读课文的状况作出具体指导,协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以准确的读音和断句流利的朗读课文。
人琴俱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人琴俱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人琴俱亡(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前言《人琴俱亡》作为一篇经典的古文阅读,内容深刻,启发性强,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悉《人琴俱亡》的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主旨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1. 熟悉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核心思想。
2. 掌握句子结构和段落组成方式,了解语言表达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含义。
2.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品读文学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步骤一:导入教师先引入,讨论古代音乐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史,为接下来的故事铺垫。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让学生阅读本文《人琴俱亡》,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文化内涵,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步骤三: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深度解读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自己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和疑惑。
步骤四:课外阅读与研究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阅读,并进行课外研究,包括历史人物、文化情况等等。
步骤五:写作训练教师提供话题,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重点批改学生的写作,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步骤六:复习和考核再次回归到文章,让学生进行复习和思考,掌握文章的重点和细节。
进行考核时,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回答问题,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古文,发现文言中的美。
2. 讨论教学法:集中学生的智慧,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助成长的过程。
3. 个性化教学法: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考试评分: 对学生的考试进行评分,以测试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语言技巧的掌握情况。
《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
3.改写文章内容,扩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地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展示预习: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二、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
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
(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
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
(投影)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同步导学》基础训练1;
2、《同步导学》基础训练3;
3、《同步导学》基础训练4;
4、《同步导学》预习2。
十三人琴俱亡
刘义庆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教学法】自主合作讨论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
2.作者链接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
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
新语·伤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 dǔ)都( dū)丧( sāng )( s àng )
了(liǎo)舆( yú)调( tiáo )恸( t òng )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二、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
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
东晋著名书法家。
主要作品《洛神赋》
三、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
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
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
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
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
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
(《晋书•
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
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
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病笃()了()不悲
舆()不调()恸()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2)而.子敬先亡。
(3)何以
..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
...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便径.入坐灵床上。
( 8)弦既.不调。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3.《人琴俱亡》选自作者是,他是(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
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这则故事表现了:
6.翻译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òng
2.俱:都。
而:顺承,不译何以:以何,为什么。
语:说话。
了:完全。
便:就。
索:要。
舆:轿子。
素:一向。
径:直往。
既:已经。
因:于是。
绝:气息中止。
卒:死
3.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人琴俱亡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