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近代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七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查阅老舍的资料,有关济南的资料。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掌握词语。
二、教学课题1.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4.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十二课。
本文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品味课文用语的准确、生动,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应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学会在学习中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有顺序地写景。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朗读指导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播放动画——瑞德瑞的《初雪》,创设情境,烘托气氛。
【PPT1】【百度MP3】瑞德瑞的《初雪》/m?word=mp3,,,[%B3%F5%D1%A9]&cat=0&g ate=1&ct=134217728&tn=baidumt,%B3%F5%D1%A9++&si=%B3%F5%D1%A9;;%B0%E0% B5%C2%C8%F0;;0;;0&lm=-1&mtid=1&d=7&size=5242880&attr=0,0&titlekey=551 338777,1969696423&mtype=22.提问:冬天,你会有什么感觉?会想到些什么?3.导入新课:是呀,一提到冬季,大家也许马上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历史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了解
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了解: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较为完善的法典;说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三、教材分析
利用地图找出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了解他们的自然环境,分析内在联系,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奴隶主剥削压迫人民的历史见证。
认识金字塔不但是统治都剥削人民的历史见证,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
难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点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
四、教学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首先进入文明时代的是哪些国家呢?
解疑综合归纳: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四大古国是何时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呢?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人类文明会产生于大河流域呢?。
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内容:(1)、收集国共双方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相关资料。
(2)、预习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编演历史短剧或诗歌朗诵。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能力知道重庆谈判,通过学习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政治较量的有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培养依据基本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蒋介石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的情况,全面内战爆发的情况,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用意,毛泽东冒着巨大的风险赴重庆的原因,以及重庆谈判所取得成果。
通过多媒体展示、资料展示、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教科书的文字描述,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的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通过学习国共双方在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之间的较量,理解民主与和平是中国人民的心声。
学史明智,以史鉴今。
理解中国和平稳定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谈判桌上的较量”“蒋介石加快内战步伐”“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一子目分析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复杂的政治斗争、《双十协定》的签定三方面的内容。
第二子目介绍了国共两党在进行政治谈判的同时,蒋介石加紧了内战的准备。
第三子目讲述国民党憾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参与意识强,具备了理性的思考分析能力。
针对这种特点,结合本课内容,“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极其复杂和激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同时这段历史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通过看图片、创设问题、小组交流、诗歌朗诵、编演历史短剧等方式,鼓励学生多思多讲,教师适当点拔,重点阐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2. 通过互联网搜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赏析》的作者韩冬及其作品。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技巧的学习与实践。
2. 《古诗赏析》的作者韩冬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3. 韩冬代表作品的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搜索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 教学互联网搜索技巧:教授关键词搜索、布尔运算等基本搜索技巧,让学生现场实践,搜索韩冬及其作品。
3. 介绍韩冬及其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了解韩冬的生平,展示其代表作品,并进行简要解析。
4. 古诗赏析:选取韩冬的一首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互联网搜索技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韩冬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古诗赏析中的表现,包括理解、分析、鉴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平台。
2. 韩冬及其作品的资料。
3. 教学PPT。
六、教学建议:1. 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
2. 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搜索和实践。
3. 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
4. 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教学难点:1. 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掌握。
2. 对韩冬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
3. 古诗赏析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时间:1. 互联网搜索技巧讲解与实践:20分钟2. 韩冬及其作品介绍:15分钟3. 古诗赏析:25分钟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技巧和韩冬及其作品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现场进行互联网搜索,提高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韩冬代表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准备:1. 准备互联网搜索平台,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进行搜索实践。
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六国论》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历史网络教案,设计者:厉庄韩冬《六国论》教学设计《六国论》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2)自学生字词,掌握实词虚词意思(3)熟读课文,初步翻译全文二、教学课题引导学生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刺北宋王朝的借古鉴今的写作手法,从而在聆听历史的回声中以史为鉴。
1、体会苏洵明达而精湛的政治见解。
2、学会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的手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其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三、教材分析《六国论》是一篇在古今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诵的优美议论性散文,作者苏洵以雄浑优美的语言、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观点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史为鉴,讽刺南宋王朝如重蹈覆辙,劝导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对辽夏采取斗争态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并学会如何初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1、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2、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多媒体课件:1、关于六国的版图和秦国的版图及其背景介绍2、关于苏洵的有关介绍3、苏辙的《六国论》课文教学之前先自己研究课文思路和主旨,对文章能做到深刻理解。
然后用在百度在网上搜索《六国论》的相关教学材料,以适合的教案做参考,确定文章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根据教学需要,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以期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教学设想本文应该通过筛选信息来理解把握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论证论点的论据,通过对论据的理解把握作者对六国破灭的观点。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研究文本为主,并设置问题加以点拨、引导。
五四爱国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爆发的必然性;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及五四精神;理解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以一首诗导入新客,为学生互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感悟五四”的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运动,使学生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学生是时代的主人翁;通过五四运动的学习,使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其五四精神,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导入新课:“公理战胜强权”是中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期许,也是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梦想。
然而,弱国无外交,欧美列强在和会上出卖中国权益,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于是,五四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那么,巴黎和会是怎样的会议?为什么中国人对它有期许?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它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然没有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
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
那一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时的背景是什么?(学生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2)袁世凯急于称帝,需要日本的支持。
那么,“二十一条”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答)略。
这对中国主权的侵害和显示出来的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
如其中第五款的一系列要求,旨在通过设立日国顾问体系来控制中国政府及警务,垄断中国的军火贸易,参与中国军备建设,这种类似对待战败国的条件,使本来就倾向于英美的袁世凯不敢贸然接受,袁世凯便将这些令人发指的条款透露给外国报社,以求得英美对日施压,迫使日本政府同意将第五款“容日后协商”。
步入近代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
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
由此引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
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
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
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
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
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
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
但丁的作品很多,
《神曲》是他的代表作。
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著名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
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
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
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
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
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二、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
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
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
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
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
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
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
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
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
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
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
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
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
(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
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
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
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
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
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史上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