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478.90 KB
- 文档页数:5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进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和社区获得血流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检出以来,其耐药范围的扩大和耐药程度的曰益加重,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被称为“超级细菌”。
了解MRSA现状可更好治疗和避免传播。
本文对MRSA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耐药机制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MRSA概念根据2014年CLSI诊断标准,“耐甲氧西林”或“耐苯唑西林”指表达mec或对青霉素酶耐药,当头孢西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4 mg/L时可将其判定对苯唑西林耐药。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万古霉素中介或耐药MRSA,分别称为VISA(vancomycirr intermediate Staphylococcus aureus )和VRSA (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
VISA和VRSA定义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4〜8mg/L和> 16 mg/L。
MRSA具有毒性强、耐药谱广和耐药机制复杂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可分为社区获得性MRSA (community-acquired MRSA,CA-MRSA)和医院获得性MRSA(hospital-acquired MRSA,HA-MRSA)。
CA-MRSA是患者院外无感染MRSA 危险因素和入院72 h 内获得MRSA[1]。
CA-MRSA 是与HA- MRSA不同的表型和基因型一种病原体[2]。
HA- MRSA指在接触过医疗机构的个体间相互传播的MRSA菌株,HA-MRSA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也可在社区内发病。
锌能降解大鼠肝内蓄积的胶原,可能是因为锌含量下降时,乙醇脱氢酶(这种蛋白酶中含有锌)的活力会下降,使乙醇代谢减慢,从而血液中乙醇含量得以升高,导致乙醇干扰胶原的代谢。
另外缺锌亦会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进一步使肝内的胶原蓄积。
三、总结和展望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经严重的危害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虽其致病因素单一,但目前尚未能明确其发病机制,因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疗仍是当前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但是对酒精性肝病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蛋白质组学层面,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新的、更有效以及副作用低的治疗方法,医学工作者在对已有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同时也应致力于开发更有效的药物,从而在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物研究进展瑞安市人民医院(325200)蔡啸静 易林高 陈晓孩 潘文杰【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近年来MRSA 的感染率不断上升,其耐药性也日益严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
合理使用抗生素、研究开发新药对控制MRSA的蔓延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MRSA的感染现状、有效的治疗药物进行综述。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现状及流行病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指对异恶唑青霉素(如甲氧西林、苯唑西林和氟氯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菌球菌株,目前也被称为超级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临床常见病原菌,能产生多种毒素、酶及抗原蛋白。
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是造成医院和社区获得血流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和肺炎的主要的致病菌,大约30%一50%人的皮肤和鼻咽部,都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
自1961年,MRSA在英国首次发现后,其分离率逐年增加,该菌对所有的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并对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多数耐药,导致该菌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爆发流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90年代末,发现MRSA对唯一有效的糖肽类抗生素敏感性也下降,人类又一次面临高度重视新药开发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现状及临床治疗对策孙宏莉徐英春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
目前MRSA已逐渐成为全世界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目前在许多国家仍在增长,MRSA几乎对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甚至累及到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
本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对策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对策答1.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
是吗?A.是B.不是2. 根据NCCLS 判定标准,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的MIC≤4ug/ml 时为敏感。
对吗?A.不对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是引起院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
在第一个耐青霉素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甲氧西林用于临床治疗葡萄球菌感染不久,1961 年在英国发现了世界首例MRSA 。
从此,MRSA 逐渐成为全世界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目前在许多国家仍在增长,MRSA 几乎对所有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甚至累及到红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
1996年在日本首次发现了MRSA对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即万古霉素中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
VISA的出现预示着万古霉素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下降,随之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临床株是否会分离到,成为人们监测和关注的热点。
如果葡萄球菌一旦对万古霉素耐药,临床将如何治疗?所以连续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了解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对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我院细菌室从1988~2003 年连续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变迁,结果见表1 。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3138投稿邮箱:zuixinyixue@·综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的研究进展路明洋1,孙刚2*(通信作者)(1.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蒙古林业总医院 检验科,内蒙古 牙克石022150)0 引言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细菌广泛分布与自然界,可导致多种化脓性感染,还可引发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毒性休克综合征等疾病。
临床上常以是否产生凝固酶将葡萄球菌分为凝固酶阳性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 ,CONS ),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常见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状况,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心内膜炎、菌血症、骨髓炎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19世纪80年代,首先在腿部脓肿的脓液中发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随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分离出来,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人类宿主和卫生保健环境中都适宜生长[1]。
为了进一步更好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960年左右第一种半合成的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被研发出来 ,在提供了短暂的缓解后便发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2]。
事实上,有基因组证据表明,在抗葡萄球菌青霉素首次临床应用之前,已经出现了甲氧西林耐药情况[3]。
MRSA 的耐药情况和流行病学在不断变化,在这篇综述中,主要对其进行了描述。
1 MRSA的分子流行现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包括20世纪60年代的HA-MRSA 克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CA-MRSA 克隆[4]。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2020完整版)摘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影响公共卫生的重要病原体,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MRSA在生物和非生物表面上可形成生物被膜,使抗菌药物对MRSA不敏感从而加重感染。
本文就MRSA的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分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对生物被膜的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对苯唑西林最低抑菌浓度≥4mg/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携带mec A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判定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自1961年英国分离到第一株MRSA,此后MRSA的检出率和感染率不断增加,随着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对MRSA的防治,目前在部分欧洲国家MRSA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我国近年来MRSA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2],但MRSA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及多重耐药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难题,MRSA感染仍然是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形成生物被膜后的MRSA所致的感染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易产生耐药性、难以被宿主的免疫系统清除等特点,以至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关注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从而明确防治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
现对MRSA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主要成分的结构及其功能以及以生物被膜为靶点的治疗方案综述如下。
一、MRSA生物被膜的形成1.形成过程:1999年Costerton等[3]认为,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于惰性材料或活性物体表面,与其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相互黏连,形成一种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体。
生物被膜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定植、黏附、聚集、成熟和播散5个阶段,具体的形成过程是细菌存在于生活环境中,常定植于机体皮肤,也可黏附在生物体或者多聚物的表面;然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聚集在一起形成细菌团块;随着聚集细菌数量的增多逐渐形成成熟稳定的生物被膜立体三维结构,由微菌落、胞外基质和微菌落围绕的水通道组成,水通道彼此间交联成网状,具有向膜内运送养料、酶、代谢产物及向膜外排出代谢产物等功能;最后,成熟生物被膜中的部分菌体会脱离并播散到远处,从而启动下一个生物被膜的形成[4]。
综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随着抗生素产品使用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同时新研制的广谱抗生素药品也在持续出现,结果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能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了国内外专家都极为重视的公共领域的卫生健康专题。
在医院期间受到感染的基本病源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很容易在临床上发生感染现象,而且因为这种病原菌的表现是多重耐药( multi drug resistance,MDR),容易导致感染现象的突然出现和传染,也成为了在医院临床的医治阶段十分不容易处理的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及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1]。
MRSA在医院中的感染情况较为普遍,社区获得性 MRSA的感染情况因此会出现升高的迹象因此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
同时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ous aureus,VRSA),VRSA的发现可以说完全突破了各国医学上对于MRSA进行防御的较为关键的领域,所以也被人们当成了沉默的杀手( Sillent killer)以及超级细菌( Superbug),目前对于MRSA的医院中感染情况的分析实验情况以及防御和质量进行了相关表述[2]。
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历史研究有专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在英国研究并且介绍了全球第一例的MRSA[3],不久以后,不少发达国家也都陆续介绍了MRSA的感染情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伴随着抗生素的类型持续拓展以及在医院临床上的大量采用,MRSA导致病人出现恶劣感染情况的发病概率在世界各国也以很高速度在提高,因为MRSA的异质性以及多重的耐药特性,病人的身体出现感染以后的病死几率可以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并且根据专家的介绍,在英国的四十个检测机构对于MRSA的检查发现概率超过百分之五十[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现况近年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长,导致临床抗感染治疗难度增加。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数十年来,由于细菌的进化和抗生素的滥用,该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特别是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了及时了解该菌的耐药情况,本文从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对几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对于医务人员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临床耐药性加以研究,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1甲氧西林耐药机制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指表达mecA基因或具有其它甲氧西林耐药机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J。
目前,实验室利用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代替甲氧西林进行MRSA检测。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MRSA,常利用药敏纸片法(K—B 法),该法将30片头孢西丁纸片贴在培养基上,35℃培养24 h,当抑菌环大于或等于22 mm判为苯唑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小于或等于21 HnTI则为苯唑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转肽酶,其催化细胞外五肽侧链的交联而构成肽聚糖网状立体结构。
金葡菌正常的PBP有PBP1、PBP2、PBP3和PBP4 [1],B-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与PBPs结合抑制其酶活性,从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交联,使得细菌细胞壁合成被破坏而死亡。
而MRSA能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PBP2a。
PBP2a常由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对大多数8-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低,由于其可替代高亲和力的正常PBPs催化肽聚糖交联,使细菌得以逃逸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而表现出耐药性[2]。
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
然而,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万古霉素耐药机制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生素,主要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细胞壁前体D一丙氨酰一D一丙氨酸是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