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351.50 KB
- 文档页数:17
医学心理学课件第十四章医患关系一、引言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心理干预对疾病的影响。
医患关系作为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从医患关系的定义、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改善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医患关系的定义三、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1.医生因素:医生的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都会影响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患者因素:患者的病情、心理素质、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和家庭支持等都会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
3.医疗环境:医疗机构的设施、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都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4.社会因素:医疗政策、法律法规、社会风气等都会对医患关系产生间接影响。
四、医患关系的作用机制1.情感支持:医患关系中的情感支持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信息传递:医患关系中的信息传递有助于患者了解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信任与默契:医患关系中的信任与默契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角色互动:医患关系中的角色互动有助于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应对疾病。
五、改善医患关系的策略1.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生的沟通技巧,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患者的满意度。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4.完善医疗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5.提高患者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医患关系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医患关系的定义、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改善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医患关系中的问题,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医学心理学》学生课后作业 (1)一、题目一 (3)1、测验1 (3)(1)人格维度分析 (3)(2)气质特点分析 (3)2、测验2 (4)3、测验3 (5)二、题目二 (6)1、可选择的量表有: (6)2、原因: (6)三、题目三 (6)1、病人的心理需要 (6)2、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7)(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 (7)(2)病人的情绪特征 (7)(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 (7)(4)病人的个性改变 (7)四、题目四 (7)1、医患关系的概念 (7)2、医患关系的特点: (7)五、题目五 (8)1、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及特点 (8)2、影响因素 (9)(1)医师对医患关系影响 (9)(2)患者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9)(3)就医过程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9)(4)社会传媒导向 (9)一、题目一1、测验1测验判断:测验1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的调查结果。
简要介绍:艾森克人格问卷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根据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和主成分分析法编制而成,分儿童(7岁~15岁)与成人(16岁以上)两种版本。
我国龚耀先主持修订的儿童、成人问卷各由88个项目构成。
问卷按E、N、P和L四个量表计分,其中包含三个人格维度: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和一个效度量表:掩饰性(L)。
特点:量表项目较少,易于测查。
结果分析及解释:(1)人格维度分析①N维度T分:35,表示典型低分神经质特征,情绪稳定,反应慢而且弱,又容易平复,通常是平静的、很难生气。
②E维度T分:40,表示倾向型低分内向特征,安静离群、保守、交游不广、但有挚友,行为不易受冲动影响、瞻前顾后,做事有计划、严谨,生活有规律,倾向悲观,踏实可靠。
③P维度T分:40,表示倾向型低分精神质特征,温柔、善感,比较随和。
④L维度T分:50,表示中间型(掩饰分既不高也不低),受试者测试时部分题目有“考虑社会的评价和期许而未根据实际情况作答”的情况,但是并不频繁发生。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医患关系概述医患关系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医学心理学的重要考察内容,为大家总结相关知识点。
(1)医患关系的概念医患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病人关系的一个专门术语。
广义的医患关系其中的医不仅指医生,还包括护士、医技人员以至管理人员:患不仅指病人,还包括与病人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
所以,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病人为中心的人群的关系。
(2)医患关系的内容①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所谓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即不是关于诊疗实施本身医生与病人的相互关系,而是关于医患交往中的社会、伦理、心理方面的关系。
②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所谓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是指在诊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医务人员与病人的相互关系。
(3)医患关系基本模式技术性医患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①主动被动型:医师完全主动,患者完全被动;医师的权威性不受任何怀疑,患者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其特点是医生为病人做什么,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婴儿。
适用于某些特殊病人,如意识严重障碍的病人、婴幼儿病人、危重或休克病人等。
②指导合作型:医师和患者都具有主动性。
医师的意见受到尊重,但患者可有疑问和寻求解释。
其特点是医生教会病人做什么,模式的原型是父母-儿童适用于急性病病人的医疗过程中。
③共同参与型:医师与患者的主动性等同,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与实施。
医师此时的意见常常涉及患者的生活习惯、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整,患者的配合和自行完成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其特点是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模式的原型是成人成人。
适用于慢性疾病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病人。
【经典例题】下面关于指导合作型的医患关系模式的说法最正确的是( )。
A.患者无条件地配合医师诊治B.患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C.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自己治疗D.医师虽处指导地位,但患者也有一定主动性E.患者与医师有同等权力和主动性答案:D。
心理学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医患关系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它涉及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升病人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心理学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体现在医生的沟通和倾听能力上。
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需要倾听患者的诉求和关注点,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心理学的沟通技巧和倾听训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通过倾听患者的心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心理学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还表现在疾病预防和康复过程中。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不利影响。
心理学的干预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负面情绪,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通过心理干预,患者可以更好地适应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心理学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医生的自我保护和职业倦怠预防上。
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常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情绪负荷,这可能导致医生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医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境,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总之,心理学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帮助患者应对负面情绪,提升康复能力。
此外,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医生自我保护,预防职业倦怠。
因此,医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医生的心理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