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牡丹亭》看传统昆曲文化的韵致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融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牡丹亭》与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中,《牡丹亭》作为一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戏曲作品,更是对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牡丹亭》的历史背景、剧情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探讨其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一、《牡丹亭》的历史背景1.宋元时期:《牡丹亭》是元代文学家汤显祖根据明代文学家具准所创作的《还魂记》改编而成。
当时,戏曲演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文化交融:汤显祖的改编使得《牡丹亭》融合了南北戏曲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演形式。
正是由于这种融合,使得《牡丹亭》能够在中国戏曲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二、《牡丹亭》的剧情内容1.爱情故事:《牡丹亭》以幽儿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两人因缘巧合相识,并在牡丹亭中相知相爱。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压制和命运的捉弄,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2.精神追求:故事中还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尤其是幽儿在枯木逢春、赴月宫借花病等情节中,展现了对真爱、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点1.音乐表演:《牡丹亭》融合了汉族音乐和元曲的表演方式,以及北方曲艺音乐和南方戏曲的表演形式。
音乐演唱以高亢激昂、婉转动听为主,配合表演者的声音、唱腔和乐器演奏,使得《牡丹亭》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2.舞蹈表演:在《牡丹亭》中,舞蹈是一个重要的表演形式。
特别是舞剧《牡丹亭》的出现,更是让戏曲舞蹈发挥到了极致。
舞蹈的动作、节奏与剧情相结合,使整个表演生动、鲜活。
3.文学创作:在戏曲文化中,文学创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牡丹亭》以优美的诗词和精彩的对白为基础,展现了汤显祖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角色扮演:《牡丹亭》中的角色多样性丰富,演员在扮演角色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技巧和表现力。
他们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演绎出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以昆曲《牡丹亭》为例陶蕾伃【摘要】昆曲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昆曲艺术从社戏走进剧院、从面对面的交流到可以通过多种电子载体承载进行广而远的传播,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景象。
本文以昆曲《牡丹亭》为例,从当代昆曲艺术的新发展入手,探讨当下昆曲发展变革的动力和机遇。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传播;昆曲;牡丹亭;艺术发展【作者】陶蕾伃【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 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昆曲乃百戏之祖,发源于十四世纪的中国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改良而遍及全国,自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为全盛时期。
此后出现“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败退,昆曲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其生存空间重新退回到了江南民间。
在现代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一再陷入困境,昆曲艺术自然不能独善其身,面临濒临灭绝的危机。
直至2001年,昆曲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昆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了更多受众的认识和理解,昆曲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
2004年,白先勇先生对昆曲《牡丹亭》进行整编、排演,引起了轰动,迎来了昆曲发展的新篇章。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契合当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而发展的,在昆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鼎盛到落寞,到今天再次吸引人们的眼球,与昆曲本身内容的革新是息息相关的。
(一)青春版《牡丹亭》对原著的整合与改编《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昆曲的经典剧目。
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呼唤个性解放,崇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该剧详细描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泯灭,在当时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尤其是感情受到压抑的女性。
随着时间流逝,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在发生改变,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和感受也相差甚远。
原版的《牡丹亭》离开了那个时代背景,很难让现代观众理解和接受。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昆曲表演,剧目正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牡丹亭》。
这次观演,我深深感受到了昆曲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杂剧,通过婉转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唱腔,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被誉为“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这场昆曲表演中,我被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艺所折服。
他们凭借婉转动人的唱腔、精准的身段和高超的面部表情,将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每一次的手势舞动、脸谱变换和足尖点地,都展现出了昆曲独特的韵律美和美学意境。
观看这样一场精彩的昆曲表演,让我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欣赏。
而昆曲中的音乐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表演中,演员们用独特而婉转的声音,演唱了一首首动听的曲调。
这些曲调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结构和节奏,让我仿佛穿越到古代的文人雅集之中。
它们温婉而又悠扬,让我沉浸在其中,体味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演员们的表演和音乐,昆曲牡丹亭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道具简洁而美观,舞台布景则通过绢幕、花鸟图案和山石背景等元素,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幻而又美丽的世界。
这些设计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观念,令人赞叹不已。
此外,观演中我还注意到,昆曲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与现代社会的许多情感和人性问题仍然息息相关。
尽管背景和时代有所不同,但爱情、友情、亲情、婚姻等主题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和描绘。
这让我想到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们的生活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观看昆曲牡丹亭这场表演,让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优美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了我深深迷恋的艺术形式。
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代文化浪潮中,我们更应该珍视和传承这样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荣光。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古典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经典昆剧大戏,它的演出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昆曲艺术,由此可见,昆曲艺术是可以经久不衰的。
“青春版”《牡丹亭》是一部古典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经典昆剧大戏,其制作人是当代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
与传统演绎不同的是,它的演出选用了一批青年演员,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俞久林(饰演柳梦梅)和沈丰英(饰演杜丽娘)都还是苏州昆剧院的学生,所以为“青春版”。
《牡丹亭》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久居闺门的太守女儿杜丽娘游园惊梦,在梦中和一位执柳的青年相遇,一见钟情,醒来后感到美梦不再,一病不起,死后埋葬在自家花园的梅树下。
三年后,秀才柳梦梅偶然拾到了杜丽娘生前的自画像,对其如痴如醉。
此时杜丽娘的魂魄仍然在人间徘徊,当她终于看见自己的梦中情人时,设法向他说明了自己的隐情。
于是柳梦梅挖开坟墓,使杜丽娘还阳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
昆曲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却是滞后的,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在昆曲濒临灭绝的时候,“青春版”《牡丹亭》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并且使我们的大学生也加入到欣赏昆曲的行列?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昆剧《牡丹亭》传承及创新的研究吴新雷青春版《牡丹亭》的独特创意和杰出成就(华文文学,2005,12-26.)梳理了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评析,他提出的“青春版”构想共有四层意思。
比较全面的分析了青春版《牡丹亭》中的“青春”。
赵哲新时期昆曲艺术的现代化———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华中人文论丛,2013,05)主要新期昆曲的现代化进行分析、探讨、研究了昆曲展的兴衰历程,以及新期下以青春版《牡丹亭》代表的昆曲的发展之路。
这些文章很好阐述了“青春版”牡丹亭是如何在传统《牡丹亭》的基础上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以及结合现代化生活、设备等进行大胆创新。
昆曲《牡丹亭》的当代传承:值得庆幸的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五六十年代,梅兰芳、白云生等老一代的戏曲名家曾经多次活跃在舞台上,他们亲自排演、办学,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承昆曲艺术。
牡丹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我走进牡丹亭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时,突如其来的现代元素让我心生疑惑。
传统与现代,两者的碰撞在这里如此明显,让我无法忽视。
牡丹亭,这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的剧院,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它见证了无数传统戏曲的演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才。
然而,随着现代戏剧的兴起,牡丹亭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我走进牡丹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鲜艳的灯箱广告。
传统的戏服与现代时尚的服装并排展示在窗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广告为牡丹亭带来了商业化的氛围,剧院不再仅仅是一个传统艺术的表演场所,更是一个商业品牌。
我步入牡丹亭的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巨大的宣传画,画中的主角是一位著名的年轻偶像歌手。
我不禁感叹,曾经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世界里,现在却充斥着流行文化的符号。
年轻观众们带着手机自拍,与传统的梨园艺术相映成趣。
这种现象让我开始思考,传统与现代是否可以和谐共存?走进剧场,我沉浸在舞台的独特氛围中。
传统戏曲的表演让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宫廷。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
歌舞与电子音乐交织在一起,舞台灯光的变换让我目不暇接。
传统的表演形式与现代的舞台技术完美结合,产生了视听上的冲击。
观剧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传统是文化的根基,是我们历史的延续与传承;而现代则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审美与品味。
两者的碰撞,有时带来难以接受的冲突,有时又产生出令人惊艳的火花。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牡丹亭这座剧院中并非孤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墨守成规。
艺术需要时刻与时代保持同步,并不断向前推进。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艺术才能发展出新的面貌。
牡丹亭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我对艺术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如果传统艺术能够以新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那么它就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潜力。
传统戏曲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它不应该被时代抛弃,而是应该与现代相结合,创造新的艺术价值。
《牡丹亭》的戏剧艺术与文化意义《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传世名剧,作为元曲四大名剧之一,它的戏剧艺术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牡丹亭》的戏剧艺术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一、戏剧艺术《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所创作,并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语言表达和精妙的舞台设计,展现出独特的戏剧魅力。
首先,《牡丹亭》以它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故事讲述了唐代宰相的儿子杜丽娘与南海国王景阳冈之间因缘巧合的相遇和相爱,并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和困难。
通过紧凑的情节安排,剧作成功地展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爱情的触动,让观众产生共鸣。
其次,在语言表达上,《牡丹亭》采用了融情诗歌和戏曲唱词的形式,使得剧作更具诗意和音乐性。
例如,其中脍炙人口的“恋情唤红豆,别恨隔幽旬”的唱词,不仅呼应了剧情的发展,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最后,《牡丹亭》在舞台设计上也有独到之处。
通过布景、服装、化妆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剧作将唐代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以及神仙世界的神秘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上的各种动作和舞蹈也赋予了剧作更多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沉浸其中。
二、文化意义《牡丹亭》不仅在戏剧艺术上具有突出的表现,更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首先,《牡丹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剧中景阳冈与杜丽娘的相遇和相爱正是在牡丹盛开的季节发生的。
这种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契合,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合天道,万物全胜”的观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其次,《牡丹亭》关注了爱情和婚姻的价值。
剧中的杜丽娘与景阳冈之间的相爱虽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这种对真爱的追求和对婚姻的肯定,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的体现,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最后,《牡丹亭》还体现了对道德伦理的关注。
《牡丹亭》人文精神的挖掘与现代诠释作者:王森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在古代戏曲作家里,“情”是不变的主题,而将“情”写到极致的,唯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丹亭》所深蕴的人文情怀,将“至情”作为歌颂的理念,深刻地鞭策封建桎梏意识,从呼唤美好的“至情”精神中来表达无数才子佳人的衷肠情思,也让《牡丹亭》成为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佳作。
本文将着重挖掘《牡丹亭》的人文情怀,并就其现代意义进行阐释。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人文精神;现代意义翻开中国的戏剧扉页,汤显祖及其《牡丹亭》成为耀眼璀璨的一个亮点,犹如强劲的暖风,透进心田,激荡而催人遐想,并于沉思中启迪人生的意义。
近四百年来,对于《牡丹亭》的识读与研究从未停止,而汤显祖所传递的非同一般的胆识与睿智,更让每一位读者为之惊叹,无限感慨。
一方面,《牡丹亭》所表达的“至情”理想,发出了更多人的情感希冀;另一方面,《牡丹亭》的语言论辩,将传统戏剧的格律与文采进行融合,流传至今仍不失典范。
还有,从《牡丹亭》的解读中,仿佛不枯竭的矿藏,其丰富的人文文化与精神旨趣,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永远丰碑。
在田仲一成的《论中国戏剧从宗教祭祀中产生的过程和环境》中,其在最后结论中这样写道“对于中国的宗族制家庭,男女主人公都是依赖玉帝、观音来获得精神寄托,摆脱不了对精灵的祭祀。
唯有《牡丹亭还魂记》中杜丽娘,却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复活’,彰显了中国戏剧创作新时代的到来”。
由此来看,汤显祖与其《牡丹亭》,在中国戏剧创作思维上,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固化结构,特别是在摆脱神佛的护佑上,褒扬了个人的自主意识,也成为中国戏剧做出了不朽贡献。
一、曲意至深、现实与理辨的融合经典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牡丹亭》的里程碑地位并非随意,而是表现在其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
首先,在创作体制上,挑战传统封建“精英文化”的传奇手法,特别是明初时期,戏曲文化由俗转雅,而受“精英”士大夫的影响,使得传奇体制失去了原本赖于生存的大众土壤。
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摘要】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整部戏曲的审美观念、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音乐美学之中。
在审美观念上,昆曲追求“雅致”、“含蓄”、“典雅”,注重内在修养与审美品味的培养。
通过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昆曲能够深刻描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丰富心灵世界,将人情世态以婉约之形展现于观众眼前。
人物塑造方面,昆曲善于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音乐美学则是昆曲独特的表现方式,传统乐曲悠扬动人,配合戏曲表演增添情感色彩。
昆曲《牡丹亭》中的传统美学思想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在当代得到传承与发展,启发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昆曲《牡丹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审美观念,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人物塑造,音乐美学,文化影响,传承与发展,戏曲艺术启示。
1. 引言1.1 昆曲《牡丹亭》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昆曲《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昆曲中独特的审美观念、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特点。
在昆曲中的审美观念中,强调“雅俗共赏”,既有高雅的文人意趣,又有通俗的民间情感。
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雅”、“道雅”、“佛雅”等多元的美学理念,使得昆曲作品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昆曲通过精心的意境营造,利用舞台布景、服饰、音乐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观众在欣赏昆曲时往往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情感表达方面,昆曲借助音律与词藻精致的唱词,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包括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独具魅力,还能触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人物塑造和音乐美学方面,昆曲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描绘和音乐与歌词的完美结合,昆曲将传统美学理念融入到作品中,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每一段音乐都饱含着深邃的内涵。
昆曲《牡丹亭》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对当代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从《牡丹亭》看传统昆曲文化的韵致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融合
作者:兰继洲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
摘要:《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经典剧目,近年来青春版《牡丹亭》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极大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传承传统昆曲文化的同时,促进传统戏剧与当代戏剧文化的融合发展。
其借鉴意义主要包括:第一,注重意境美,讲究写意性;第二,结合现代舞台审美,引入现代元素;第三,内容只删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力求在新时代文化浪潮中保持昆曲的影响力,使昆曲在保持传统韵致的同时,契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牡丹亭;昆曲;当代戏剧;发展融合
《牡丹亭》作为昆曲中的经典剧目,不仅成就了昆曲的辉煌,同时昆曲的婉转悠扬亦成就了《牡丹亭》的不朽地位。
《牡丹亭》这一传统戏剧中的代表,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审美标准,展现出传统昆曲文化的韵致。
《牡丹亭》这一昆曲剧目,自明代以来就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反复传唱、经久不衰。
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流行文化的兴起,如何在新时代文化浪潮中保持昆曲的影响力,使昆曲在保持传统韵致的同时契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要,是切实需要考虑的问题。
《牡丹亭》作为传统经典昆曲中的代表,透过其剧目的演变与发展,即从传统《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转,探讨传统昆曲文化的韵致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融合。
借鉴传统昆曲与融合现代戏剧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意境美,讲究写意性
昆曲作为传统文化之代表,与中国古代审美一脉相承,讲究写意性,追求意境美,通过内敛含蓄的表现手法,表达思想、传递情感。
这一点与西方艺术特征有所不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通过具体、细致的表达,生动还原客观现实,将对原物的还原程度,作为判断艺术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1]]与此同时,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作为传统艺术的代表,追求的是一种意境,讲究有神韵,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渲染烘托剧目的内在气氛。
传统昆曲并不局限于对现实的临摹,这代表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标准,所谓诗情画意就是人们追求的美的体验。
与此同时,现代戏剧艺术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或者说受到西方审美标准的浸染,现代戏剧似乎少了几分传统昆曲中的含蓄之美,更加直白、简单易懂,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快节奏文化消费的需要。
但现代戏剧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不能没有“根”,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文化的
审美需要,现代戏剧有必要更加注重意境美,传承传统昆曲的韵致,追求写意性,充分发扬《牡丹亭》所独有的诗歌的韵律,让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重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2结合现代舞台审美,引入现代元素
传统昆曲文化与当代戏剧艺术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迁移,更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传统昆曲的传承也应当充分考虑当前观众品味、舞台特点、现代技术等多方面的变化,将传统昆曲与现代戏剧完美融合。
一方面,适当加入现代舞美效果,提高传统昆曲的视觉效果。
传统昆曲的韵致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等神态来传达,讲究形神兼备,观众主要通过近距离的细致观察来体味其中的情感;与此同时,现代舞台场地宏大,观众人数众多,位置在十几排之后的观众其实很难观察到演员神情的精妙,因此,有必要结合现代舞台宏大、观众人数众多的特点,在戏曲中融入一定的现代舞美效果,通过现场气氛的渲染,提高全场观众的视觉体验,但应当注意的是现代舞美效果的加入不应当喧宾夺主,不能忽视戏剧演员本身的魅力。
感受到那种热烈而缠绵的氛围。
例如《还魂》一折中杜丽娘的起死回生,剧本中只是写开棺后杜丽娘回生,而在青春版《牡丹亭》中则有现代舞美效果的加入,舞台上则是杜丽娘从舞台深处渐渐地升上来,这样一种舞台装置的运用,非常好地表现了杜丽娘还魂的过程,优雅、浪漫,且富于诗意。
[[2]]另一方面,适当引入现代舞台科技,与现代戏剧艺术完美融合。
当今,现代舞台科技发展迅猛,包括灯光、3D投影、烟雾、立体舞台等科技元素的加入,使现代戏剧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因此,在传承传统昆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舞台科技的最新成果,规避传统昆曲只有简单单调布景的弊端,使其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要,提高年轻人的接受度,更好地传承、发扬传统昆曲的韵致。
3内容只删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关于戏剧的传承与发扬,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原汁原味也是人们需要考量的重大问题,避免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传统文化的内在韵味。
青春版《牡丹亭》虽然有对传统《牡丹亭》在形式上的诸多改变,但是内容上的始终如一,也是其获得认可的关键。
青春版《牡丹亭》在内容的编排上坚持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内容只删不改,因为小说原著内容过长,难以通过一场戏剧全部表现出来,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删减,但是其坚持只删不改的原则,是为了保持其作品内在韵致的始终如一,避免删改过程中,变成了全新的曲目,完全背离了小说作者或者是经典戏剧的一致性。
[[3]]人们看传统剧目追求一定的创新性的同时,并不认同对原作的肆意修改,因此,当代戏剧艺术在表演传统剧目的过程中,采取只删不改的方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
内容只删不改,可以最大限度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符合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当前,许多传统曲目的再现,未收到良好效果,甚至获得广泛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将原作改的面目全非,虽然修改也是一种再创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修改者的思想与审美,但观众基于对传统剧目根深蒂固的认识们往往很难接纳过分的修改,因此过度的修改王王招致批评,因此,旧剧新演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尺度,主义保留原作的内在核心,尽可能最大程度上符合人们对原作的认知,最大限度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
《牡丹亭》作为传统昆曲文化中的代表,其青春版的巨大成功,对于发展当代戏剧艺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借鉴传统昆曲与融合现代戏剧主要应当注意注重意境美,讲究写意性;结合现代舞台审美,引入现代元素;内容只删不改,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促使传统昆曲的韵致在当代戏剧艺术发展中的融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必要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程晶.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J].文艺研究,2005(11):104-109+162.
[3]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福建艺术,2011(06):15-18.
注文:
[1]程晶.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诠释[J].文艺研究,2005(11):104-109+162.
[3]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福建艺术,2011(06):15-18.
作者简介:兰继洲(1985.5-),男,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