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0人对环境的需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全期备课内容与分析:本册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本册围绕“作用与平衡”统整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等教学内容共计6个单元、23个课题,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做对比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模拟实验等基本实验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并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形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探究能力。
精心设计的三个专题研究,旨在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经历较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
本册总目标:1、能通过观察选择或提出一个可行性的关于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平衡的研究课题,并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有待研究问题;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进行假设,并能独立的设计实验,通过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等验证假设;能有一定根据地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能通过体验和实验探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及其应用;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表各种变化现象,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
2、始终保持对探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联系、达到平衡关系的兴趣;逐渐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能坚持长期对不同环境中生物的生长情况做观察记录;愿意与其他同学共同探讨问题、完成实验研究、交流实验结果、归纳结论;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敢于提出相反意见;能大胆想象,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捕捉害虫装置、太阳能热水器、保温箱等。
3、能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及生物生长的需要;能举例说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是如何相适应的;能举例说出如何辨别植物的根和茎及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能用自己的话描述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描述热传递的不同方式;举例说明保温和散热的应用;能描述地震的现象及其引起的危害等。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三、田野里的食物网: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
(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
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四、练习: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11 人对环境的影响》习题
1、下列属于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人为因素的一项是()。
A.火山爆发
B.地震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雷击
2、我国正在进行西部开发,要根本改变西部环境,必须()。
A.开垦农田,大面积种植粮食
B.开凿运河,为西部运去更多水分
C.建造工厂,增加经济收入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3、在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发现一只掉入水沟的幼年企鹅,如不及时施救,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根据《南极条约》倡导的原则,考察队员不应该()。
A.及时人工施救
B.引导成年企鹅施救
C.给予一些事物,延长他的生命
D.不予理会
4、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对生物圈造成破坏的是()。
①喷药灭虫②排放污水③植树造林④焚烧垃圾⑤养花种草.
A.①②
B.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5、在草原上,人们为了保护牧草,而大量捕杀老鼠,这一举措将给草原造成的影响是()。
A.无明显的影响
B.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C.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D.生态平衡将彻底崩溃
6、菜农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直接效果是。
减少或被消灭,而其后果是。
1。
《人对环境的需求》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本课从“我们需要它们”这一趣味性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从五个方面尽可能多地列举人类对动植物的需要并展示列举的结束,使学生产生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植物的感慨;“家庭调查”将进一步引领学生实际调查家中来自动植物的产品。
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分类和探求来源,以及对获取资料的整理,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识逐渐从肤浅转向深刻,从感性转向理性。
通过仿生产品的介绍,使学生知道人们不仅能直接利用动植物,还能在动植物的启发下改善自己的生活。
从而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活动切实让学生感悟人对生物环境的依赖。
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发现动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2、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3、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同动植物三角的关系。
并说出自己如何去适应社会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活动切实让学生感悟人对生物环境的依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植物、动物的产品及其成分说明)、(古代、现代人们依赖植物、动物的图像资料)信息表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播放多媒体课件:(古代、现代人们依赖植物、动物的图象)从这个图象中同学们看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总结:从古到今,人类一直依据植物生存,它们为我们不仅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还有其他方面。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求人们对环境的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像,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和动物,从而联想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调查探究。
研讨发现(一)1、头脑风暴游戏:人们怎样利用动植物游戏方法:A.准备五张白纸,分别写有饮食,学习,休闲,居住,保健5个不同项目。
B.全班同学分为5组,每组领取一张写有一个项目的白纸,将自己知道的此项目中人类利用动植物的方式写在白纸上。
C.把本组填写的纸片传给下一组,并接收其他小组填写关于另一项目的纸片,添加尽可能多的内容,并一直传下去。
第十课人对环境的需求活动1:我们需要它们饮食人类所吃的各种食物,几乎全部来自植物或动物,如:粮食、肉、蛋、奶、菜、水果、茶等学习许多学习用具也是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或动物,如:桌椅、书包、书本、铅笔、橡皮等。
保健人们为了自身的健康,吃的许多药品、保健品都来自植物或动物,如:甘草、当归、麝香、鹿茸、人参、金蓝鲨等。
休闲人们学习工作之余的许多活动都可归为休闲一类,如:观赏旅游景点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各种代步工具的轮胎,随身穿着携带的各种物品,家中饲养的宠物等。
居住每个人的居住环境中都会有许多和动植物相关的物品,如:构成房屋的檩椽、室内的家具等。
结论:人类生存离不开动植物。
活动2:家庭调查植物产品数量动物产品数量①植物和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拓展活动:如何适应社会环境①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②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③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11.人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本领极大地增强,向自然环境摄取的物质和抛弃的废弃物就明显增多。
本课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分析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2.能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3.能预测认为覆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那些影响。
4.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反省自己平时那些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2.能坚持做长期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造成那些影响。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小苗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
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适当的水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阳光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教学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人对环境的需求-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对环境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如何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人类对环境的需求;
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进一步了解如何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白板、黑板、彩笔、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1. 环境和人类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样子,让学生思考人们与地球的关系。
提醒学生:所以
我们要好好地保护环境,因为环境会直接影响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2. 人类的环境需求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人类和环境的需求,并围绕着这些需求组成小组。
学生根据需求列出清单,并讲述这些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思考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并讨论如何避免污染。
4. 如何保护环境
学生根据知识点和经验,列出一些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来保护环境。
然后讲述这些方法,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回答并对学生进行复习。
六、达成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对环境的需求,明白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如何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环境需求小学科学教案: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环境需求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需求。
2. 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3. 掌握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植物的环境需求。
教学难点:1. 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教学准备:1. 显微镜。
2. 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
3. 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
4. 植物种子。
5. 适合种植植物的土壤。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好奇心,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需求。
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阶段。
2. 老师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幼苗和成熟植物的部分来说明植物不同阶段的特征。
3. 学生们可以分组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植物的细胞结构,了解植物的细胞构成和细胞分裂过程。
三、了解植物的环境需求(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环境需求,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等方面。
2. 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讨论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学生们还可以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植物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
四、植物的适应能力(15分钟)1. 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包括耐寒、耐旱和耐盐等方面。
2. 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一些植物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并向全班进行分享。
五、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10分钟)1. 学生们可以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学生们需要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内容和记录方式等。
3. 学生们可以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叶片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等,并从中总结生长规律。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环境需求的重要性。
第十一课人对环境的影响活动1:动植物的“诉说”。
环境扮演者所扮演的动物或植物动植物的诉说森林环境组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草原环境组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湖泊环境组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活动2:改变一个小环境实验内容:1.在学校周围选择生长着动植物的一小块地(大约1平方米左右),记下自己所观察到的植物和动物,并将所选的地方拍摄或画下来。
2.用木板或厚塑料布盖住这一小块地,并用石头把木板或塑料布的四个角压住。
3.3~4天后,掀开遮盖物,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变化拍摄或画下来。
4.如果盖住一星期,又会发生什么变化?讨论:学完这一课,请大家描述一下环境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动物和植物的,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12.和谐相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首先以一小段综述的形式提出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问题,然后通过活动1、活动2、活动3及拓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的探究成果,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切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归纳出辩论双方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收集论据。
2.能和其它同学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表现出来。
3.能根据自己的想像,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环保型的小城镇。
4.能客观的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方案。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极参加辩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愿意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3.在畅想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
4.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举例说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种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料或相关图片。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11 人对环境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人类的活动对某种生物的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
2、能预测人为遮盖某块地时给生物造成哪些影响。
3、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去体会人类对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
2、能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扮演的水平。
2、能反省自己平时哪些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动植物的生存。
3、能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受。
4、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的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知道人类活动会对某种生物造成影响。
(二)难点:通过推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影响自身生存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人类的生存依赖与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
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进行新课:活动1:动植物的诉说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本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收集不同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可以利用收集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制作成课件。
2、活动开始前,可以紧密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教学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3、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及本地的自然状况,选取3—4种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供每组学生选择。
为便于组间的交流,每一种环境最好都有两个以上的小组选择。
4、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
在所给资料中,不必刻意避免出现那些学生尚不理解的概念,如: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
5、待各组学生都明确了本组所选自然环境中的主要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确定了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后,老师再发给各组一张人类相关活动的卡片。
第三单元人与环境
10.人对环境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
2.能发现动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与动植物的关系。
2.能有条理地向大家介绍人类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等与动植物的关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正确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不怕出错。
2.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有所发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活动切实让学生感悟人对生物环境的依赖。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家中来自动植物的各类产品的资料,如产品说明书、相关杂志等,调查表、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生活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这些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怎么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作为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的生存同样需要阳光、空气和水,需要衣食住行来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人对环境的需求。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我们需要它们
1.布置任务
教师:我们是怎样利用动植物的?让我们做个头脑风暴游戏吧!
活动内容:
①准备5张白纸,分别写有饮食、学习、保健、休闲、居住5个不同的项目。
②全班同学分为5组,每组领取一张写有一个项目的白纸,将自己知道的此项目中人类利用动植物的方式填写在白纸上。
③把本组填写的纸片传给另一个组,并接收其他小组填写的关于另一项目的纸片。
在这张纸上添加尽可能多的内容。
④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每个组都阅读了其他小组的卡片,并添加了本组想到的内容。
⑤仔细阅读本组最后拿到的卡片,向全班同学介绍上面的内容。
2.学生提出对活动的想法。
教师:对于活动内容哪位同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对活动需注意的地方进行详细说明。
学生活动。
3.汇报与交流。
各小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
汇报活动情况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谈谈参加此活动后的感受。
(人类生存离不开动植物。
)
◆活动2:家庭调查
1.布置任务
教师:家里有哪些来自动物和植物的产品呢?让我们做一次家庭调查吧!
活动内容:
①在家里各处(碗柜、抽屉、冰箱等)寻找来自植物和动物的产品,阅读介绍产品成分的标签。
②将寻找到的产品按食物、家具、衣服、运动器材、药品等分类。
③利用参考书和互联网查找这些产品中某些成分的来源。
2.学生提出对活动的想法。
教师:对于活动内容哪位同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预想一下在活动中你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对调查活动中需注意的地方进行详细说明。
(家庭调查内容已经提前布置。
)
3.汇报与交流。
利用自己找到的信息制作一张表格。
比较来自植物和动物的产品的数量,并与其他同学
所做的表格进行比较,进行交流。
4.表达与交流。
①根据所学内容准备一个演讲,描述植物和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②从杂志上剪下一些图片,用它们制作一个拼贴图,来展示人类是如何利用植物和动物的。
5.讨论。
根据所学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的?
6.阅读科学在线。
①你用过尼龙搭扣吗?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仿生产品?
②从这位工程师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拓展活动: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教师:社会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有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大家把答案填写到P42上。
学生填写。
板书设计:
第十课人对环境的需求
结论:人类生存离不开动植物。
①植物和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拓展活动: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①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②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③形成并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