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的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87.85 KB
- 文档页数:4
文旅深度融合的公共性解读作者:白凯资明贵袁祖社来源:《旅游学刊》2024年第01期公共性是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基础范畴,是一个历时态与共时态并存的“复合”概念。
当今社会,频繁使用公共性叙事与关注公共性议题,表明“公共性”已然产生了“问题”,并成为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2。
西方社会中的公共性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自然法和古罗马的共和思想与公法体系1。
随后在中世纪被教会国家主导下神权的神圣性所取代,再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以资本建构了维护部分人利益的公共政治体系,并描绘出所谓的民主、平等与自由的社会基本原则,公共权力成为粉饰金钱关系与私人行为的工具与手段,因此,常被学者们称为“虚无的公共性”2。
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实践历来强调民生与道德,封建社会时期以君主之权力实现公共性的福祉,通过集权的形式完成公共事务。
1949年后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土地改革到共同富裕,从一贯奉行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公共性格局,向世界不断贡献破解现代化背景下公共性消解困局的中国智慧,是为“真实的公共性”。
究其概念,由于多学科的话语属性,学界并未达成共识,但都认可其具有公开、平等和实在等特征,产生于特定共同体成员的交互行为与结构性活动,包含公共精神、公共空间、公共理性、公共交往等丰富内涵。
文化被看作是社会成员掌握和接受的所有才能和惯习的复合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等内容,具有价值引导、社会规范和群体聚合等功能;旅游被看作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具有形象优化、文明对话、文化传播等作用,可见文化和旅游本身便具有公共性的特质。
解读文化和旅游的公共性,透视文化和旅游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间的联系,有助于讲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中国故事。
文化以其历史性与社会性彰显着“公共”的意涵,旅游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见证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演进,并逐渐成为福祉与幸福生活的“公共选择”,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事业单位的用工政策解读事业单位的用工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依法设立的非营利性机构的集合体,事业单位具有特殊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其用工政策也相对独特。
本文旨在对事业单位的用工政策进行解读,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事业单位的用工环境。
一、事业单位的定位与特点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
相对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公共性质: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其目标是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 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主要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进行,其盈余多用于服务的改善和发展,而非个人或股东的分配。
3. 法人独立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有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权力。
二、事业单位的用工政策事业单位的用工政策主要包括招聘、录用、待遇、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定。
1. 招聘与录用:事业单位的招聘一般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进行,公示招聘岗位及条件,并采取面试、笔试等环节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定。
录用的原则是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2. 待遇:事业单位的待遇一般由国家统一规定,并与个人职务和工作经验等相关。
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以及补贴等。
同时,事业单位也会提供一些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3. 晋升与职业发展:事业单位根据个人职业能力和工作表现,设立了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计划。
员工可以通过考核、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并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
三、事业单位用工政策的解读1. 公平公正:事业单位用工政策注重公平公正原则,通过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等方式保障了招聘过程的公正性,避免了内部关系和人为因素对招聘结果的影响。
2. 岗位稳定性:事业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出现频繁调动和裁员情况。
我国新闻媒体公共性之新解
吴治文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公共性"是目前各学科讨论的热门关键词,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新闻媒体的公共性一直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
普遍认为,新闻媒体公共性的缺失是世界范围内的危机,但众多论述中却少有阐明何为新闻媒体的公共性。
本文从公共性的界定出发,对公共性和媒体公共性进行了理论梳理,并通过对新闻媒体公共性属性的探讨,试图架构出其完整面貌。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吴治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
【相关文献】
1.浅析我国书业困境中若干问题的公共性——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探索我国图书业走出困境的途径 [J], 李亚平;严华;黄霆
2.重新解读BBC“公共性”专业语境的生成 [J], 刘丽;张妤玟
3.试论新闻媒体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 [J], 张学敏;
4.公共性在我国电视媒体民生类节目中的体现及发展建议 [J], 武思敏
5.公共性视野下我国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困境及其治理 [J], 苗红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公共性的再思考摘要:当下,在公共行政动荡变革的背景下,对公共性的解读应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即关注人的改变应先于制度。
《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从“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
这其中体现的社会公正、服务理念等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性;公正;不可交换换;乐善好施一、引言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与大家一起,我们都将为城市的理想和神圣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将永不停息地激发公共的责任感我们将尊重并服从城市的法律。
这是几千年前希腊城邦公民的誓言,也是他们在公共行政生活中对公平、正义、理性等公民精神的不懈追求。
然而在经济和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政府官员高谈效率、服务的时代,公共行政的演变却像脱轨的动车,与其内在的精神背道而驰。
而再读弗雷德里克森的《公共行政的精神》,仿佛是开启了一段涤荡灵魂的旅程,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对正义、公平的渴望。
二、公共性的内涵对公共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研究,他指出“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的领域,它与私人领域是相互对立的”。
换言之,只有产权制度明晰了即存在“私人领域”的前提下才能区分出“公共领域”。
[1]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逐步成为“政府”的代名词,与其最初的阐释相离甚远。
为了更清楚地阐述对“公共”的理解,弗氏总结了五种关于公共性的不同观点并指出每一种观点的内涵与不足之处。
而这五种观点对公共性的解读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所看的角度不同,因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价值倾向与价值判断,比如政治学家一般更加关注利益集团、代议制等;而经济学家则更强调市场、顾客和理性的重要性。
对比这五种观点后,弗氏又探讨了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的构成要件。
他认为,现在语境中的“公共”建立在宪法、品德高尚的公民、对集体的和非集体的公共的回应以及乐善好施与爱心的基础之上的[2]。
也就是说这里的公共性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它意味着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为了集体的而非个人利益走到一起,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创造、交换信息的能力。
教学解读循环:个体阅读—集体阅读—个体阅读□王林摘要:语文教学解读以学生的“学”为目标,学生是解读的主体。
教学解读活动从学生个体的阅读开始,学生在个体阅读中形成初步见解,在教师的主持下再把初步见解汇入集体进行交流、讨论,形成集体解读共识,然后学生再带着集体解读的共识返回个体,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形成自我认知图式和阅读经验,又在今后的阅读中开始新的解读。
如此往复,形成教学解读循环。
关键词:教学解读;个体阅读;集体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解读的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解读,阅读就不存在,离开了教学解读,亦无阅读教学可言。
教学解读的目的不是解读,解读只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手段。
教学解读有几个核心要素:读者(学生)、中间人(教师)、文本(课文)和解读行为(阅读方式)。
在这几个要素中,读者(学生)作为个体,是解读活动的主体,既是解读活动的起点,又是解读活动的目的和终点。
教师是读者(学生)和文本(课文)两者之间的中间人,他使两者之间发生关系,是阅读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解读活动就在这四者之间展开。
教学解读以学生的“学”为目的,学生是解读活动的主体。
教学解读活动从学生个体的阅读开始,学生又把个体解读成果汇入课堂进行讨论、交流、梳理和汇总,形成班级大部分成员认可的集体解读共识,然后,学生个体再把集体解读形成的成果与自己最初的见解与认识进行对比和反思,在反思总结中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随着阅读的继续,学生又运用此前形成的方法和思路开始新的解读活动,形成自己的阅读初见,再把这些初见汇入集体的讨论中,又重新回归个体。
如此往复,形成教学解读循环。
一、教学解读始于学生的个体解读1.词语的阅读。
阅读教学活动是从学生阅读课文的那一刻开始的。
在此之前,语文课本装在学生的书包里,其性质和文具盒相同,只是课本能产生意义,而文具盒不能产生意义。
学生一旦开始阅读,眼睛看到构成课文的最基本的词语,字音和以字音为基础的语音构造对应的意义也同时产生。
公共性:走进我们生活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
视点
袁玉立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公共性的增长是当代生活世界不可遏止的趋向,是历史由阶级史、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标志.我们这个时代只要能称之为具有现代性的事物,同时也被打上公共性的烙印.公共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实践性特点是相融的,它在更为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了当代生活的丰富内容,推进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真理性认识,还从全球化的视角进一步展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公共性本质上是个人性的延伸,是现代性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特征.全球性和现代性视野下的公共性应当走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将因此清晰地认识当代生活世界,丰富我们这个时代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揭示当代世界和历史表象背后深藏的秘密,推动当代人价值观的深刻变革.
【总页数】8页(P27-34)
【作者】袁玉立
【作者单位】学术界杂志社,安徽,合肥,2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公共性:在时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解读的新视角——评《公共性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 [J], 史新阳
2.把脉发生学视野中范畴的逻辑演进——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J], 孙亮
3.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评介 [J], 贾英健
4.《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出版 [J], 班社
5.《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在当代的发展》出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性探析作者:陈文权张立强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03期摘要:公共性是公共部门的本质属性,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共部门,具有公共性这一本质属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管理行为也很自然地具有公共性的特性。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公共人力资源部门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对象的公共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价值追求的公共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公共部门公共性公共价值1.公共性的涵义探究对于公共性的理解,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阐释,从纵向的角度看,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是晚近才出现的。
[1]从西方思想史来看,公共性首先出现在政治生活领域。
在古希腊社会中,人们在追求早期民主的过程中开始关注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
城邦作为这一民主载体出现,成为最早的公共组织。
公共性的出现是随着公共生活领域出现的,城邦最早作为不同于家庭生活领域的公共生活领域出现,从那时起,公共性开始出现并受到关注。
在希腊语中,“公共”一词的意蕴是个人具有公共意识,关注公共事务之意。
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这时候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公共利益,这一时刻国家就具有了公共性的内涵。
然而,纵观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都有行政,但不具备公共性的特质。
在这些社会,国家这一形态的根本目的指向并不是全体人民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打着公共性的幌子来实现某一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形式上的公共性,没有实质上的公共性,真正涵义上的公共性应该是形式上的公共性和实质上的公共性的统一。
只有对于公共行政来说,才有公共性问题。
第9卷 第2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2 2010年4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Apr.2010文章编号:167127041(2010)022*******公共性的解读王 鑫1,周育国2(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2.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要:公共性与人类社会的存在相伴随,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彰显,其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内涵和表现有所不同。
通过梳理公共性的内涵与发展历史,揭示公共性的现实意蕴。
公共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民主性、公共理性、共生性。
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培养理性公民,建立民主国家,更有利于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公共性;现代社会;共生性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ΞInterpretation of publicityWAN G Xin1,ZHOU Yu2guo2(1.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Liaoning Univ.ofPetroleum and Chemical Technology,Fushun113001,China;2.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Dalian116029,China) Abstract:The publicity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human society and changes at all times with it,which the content and perfor2 mance is different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era.Through mak2 ing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 paper revealed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the publicity.In the modern society,the publicity 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2 mocracy,public reason and the symbiotic nature.The research on the publicity not only helps to foster rational citizens and build a democratic country,but also is good at the people’s self2 development and the achievement of their self2worth,thereby it show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2 ety.K ey w ords:publicity;modern society;symbiotic nature近年来,“公共性”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虽然这一问题早已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涵却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日益凸显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性的含义“公共”一词一般来说有两种渊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够超出自身的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二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commom”就起源于这个词,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
无论“公共”一词来源于哪一个词源,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共同点———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或者说个体存在所体现出的相互依存性———社会公共性。
“如果说在前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私’划界标准是官府或公共权力———‘官方的’是公共的,‘民间的’则是私人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公’‘私’的划界标准则可以说是家庭———家庭内的是私人的,家庭外的是公共的。
”[1]公共性除具有“公共”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1)公开性。
公共性不是发生在个体自己身上而是存在于一定的公共空间中,“对于我们来说,展现———即可为我们、亦可为他人所见所闻之物———构成了存在”[2]。
因而在这样的空间中,没有私密性。
(2)整合性。
公共性是实践主体在个性彰显中所达到的最大限度的兼容,因而是蕴涵着丰富多样性的统一。
这种多样性既充分维护了参与者的自由,又在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中获得提升,在现实的相互印证中达成共识。
(3)共在性。
主要表现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的相依性。
阿伦特著名的桌子比喻就是在说明这一特征。
“共同生活在世界上,这从根本上意味着,事物的世界处于共同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之间,就如同一张桌子的四周围坐着许多人一样;世界像每一个中间事物一样,都同时将人联系起来和分离开Ξ收稿日期:2009211207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20060458)作者简介:王 鑫(1983-),女,辽宁本溪人,助教来。
”[3]83由此,可以得出公共性的一般含义: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
在这个过程中,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推动社会发展。
二、公共性的客观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公共性生成与彰显的历史,因为公共性的实质就是人存在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因而对公共性的探讨就离不开对人的存在的探讨。
第一,公共性产生于人的需要的非自足性与非满足性。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存在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例如水、空气、食物。
这些条件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人通过劳动获得的。
人的需要的非自足性与非满足性决定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劳动或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讲不是单个人能够成就的,而必须在群体的互通有无、精诚合作中进行。
主体彼此之间的互动、交往、沟通,以及由此构成的复杂交错的公共空间,产生了公共性,并且主体之间的自发性、创新性以及行动主体的自我性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成就和表现出来。
“万物之间不仅仅有非此即彼的‘替代性’,而且还有相辅相成的‘互补性’,前者导致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导致了人类之间的合作关系。
”[4]人的存在的社会性意味着人的存在的公共属性,只有借助互助与合作,人的需要的非自足性与非满足性才能得到补救,人的生活世界才可能变得丰富。
第二,公共性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
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阐述了人的类本质:“一个种的整体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5]57一方面,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地区分开来,人才是类的存在物,有意识的类生命活动蕴涵着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5]42。
“而人就能从对象所具有的、体现了人自身的全面丰富的本质力量中,去确证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人的本质”[6]。
因而,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确证自己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人作为类存在,才使自身有限的力量被延伸、丰富和扩大化。
在人与人不断的交往中,“主体间性的逐步确立,使得共同感得以生成,共同感在主体间的认同、确认、过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幸福的分享和痛苦的分担成为可能”[7]。
在这个复杂的交往过程中,我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冲突与和谐、和谐与冲突中不断演变与提升,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得以彰显,人的公共性意识孕育其中。
第三,公共性是人的社会性的一部分。
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而人的社会性就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存在的公共性,即公共性是社会性的一部分。
以往在探究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时,看到的或追问的往往是其中的经济关系,特别是作为经济关系最深刻、最集中表现的阶级关系,并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运思下,又往往将其定位在对立性、斗争性上。
事实上,人的社会关系不仅包含斗争、排斥的一面,还包含相依、共在的一面。
也就是说,不仅要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阶级的对立性,还要看到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公共性。
并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的社会性的公共性一面愈加凸显出来。
三、公共性的历史发展公共性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关系属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因而其内涵及表现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历史阶段性。
人类社会早期,人的生存是以氏族的形式而存在的,主要是抵御自然灾害或解决氏族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公共性是隐性的,是人为了生存而本能作出的选择。
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私利凸显,但“私利”又是新一层面的“公共”的基础,公共性由隐性走向显性。
此后,公共性更多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通过人们之间的政治交往表现出来。
在古希腊时期,“公”与“私”便有着严格的界限。
“在高度发达的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
”[8]3相对这个时期的公共领域,公共性也获得了一定的存在空间。
但是,这时的公共性只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体现。
即参与者必须是自由民,而且是否能够参与城邦里的公共活动还取决于他们领主的地位及言行。
领主必须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一定数量的奴隶,品德高尚,才有资格参与公48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 共活动。
在公共领域中,公民可以对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公民能够平等交谈,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
“因此,如果说私人领域还让人有些羞涩的话,那么公共领域则使人引以为豪。
只有在公共领域中,人们才能把一切事物看得真真切切,公民才能进行平等对谈,从而把事物表达出来,并使之形象化;彼此无差别的人才能通过争论,把最好的衬托出来,使之个性鲜明。
”[9]81尽管这个时期的公共性是在有限空间和群体中,但是,在公共领域中所形成的公共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公共性与古希腊时期的公共性有所不同,它不是与私人直接相对应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