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多长时间检查一次比较好
- 格式:doc
- 大小:71.01 KB
- 文档页数:1
我应该牢记的9个检查时间1、血糖:每半个月查1次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
正常值:空腹:4.1—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5.0—7.8毫摩尔/升2、糖化血红蛋白:每3个月查1次正常值:4%—6%。
说明:(1)一次血糖高,但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表明平时血糖控制得不错;(2)一次血糖正常,而糖化红蛋白升高,表明此次测量前较注意控制血糖,但最近2—3月血糖控制得不好;(3)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高,表明一段时期血糖控制不佳。
3、血脂系列:1—3月查1次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糖尿病血脂异常患者在治疗期间应1—3月复查一次。
若血脂降为正常后,可3个月至半年查一次。
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和程度来选择或调整用药。
4、尿微量白蛋白:3个月查1次(1)如果尿检正常,3个月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2)如曾有过间歇性尿微量白蛋白,经治疗后消失,可半年查一次。
(3)如果是第一次发现尿微量蛋白,应复查。
也就是说,不要因为一次尿检结果就下肾病的诊断。
一般认为:3—6个月内有两次尿微量蛋白异常,且排除其它原因后,才能诊断糖尿病肾病。
5、尿常规:1—3个月查1次目的:了解患者是否有尿路感染和糖尿病酮症。
注意:(1)如果尿蛋白及尿常规检查有问题,应进一步检查血肌酐和尿素氮以及肾脏B超。
若血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说明肾脏排除血液中的废物或有毒物质的能力下降了。
(2)若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现象,应该随时去医院检查尿常规。
6、血压:天天查高血压对于糖友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高血压可促进和加重糖尿病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等。
合并高血压的糖友理想的血压控制值是小于130/80毫米汞柱。
糖友应该坚持天天测,可测定不同时间段的血压,以摸清血压波动规律。
注意:若血压高且不稳定,还要做动态血压监测。
7、心电图:1—3个月1查心脏受损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且常有无症状的情况。
因此,定期检查心电图尤为重要,一般1—3个月查1次为宜,若病情稳定,宜半年1查。
查尿常规注意事项查尿常规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查尿常规之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患者需要在收集尿液前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收集尿液前,患者需要仔细清洗双手和外阴部,以防止细菌的污染。
最好选择一个干净的容器来收集尿液,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避免使用有残留物的容器,如洗涤剂或其他化学物质,因为这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干扰。
其次,患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收集尿液。
一般来说,上午的第一次排尿通常不会被收集,因为这个样本可能会受到夜间尿液的影响。
最好选择在一天中的中间时间段收集尿液,例如上午10点至下午2点之间。
在这段时间内收集的尿液更为准确,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的泌尿系统健康状况。
此外,患者在收集尿液前还需要注意自身的饮食和饮水情况。
在进行查尿常规之前,患者需要避免摄入咖啡、茶、酒精和其他刺激尿液的食物和饮料。
同时,要保持正常的饮水量,以确保尿液的稀释程度适当。
如果尿液过于浓缩,可能会导致常规检查结果异常。
最后,患者在收集尿液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在开始排尿时,需要先将外阴部清洗干净,然后开始排尿。
只需要收集尿液中间段的尿液,而不是第一部分或最后一部分的尿液。
收集到足够的尿液后,要将容器盖子盖紧,避免尿液的污染和挥发。
如果在收集过程中尿液有外观、气味或颜色上的异常变化,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总之,进行查尿常规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泌尿系统健康状况。
患者在进行查尿常规之前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尿液收集的时间选择、饮食饮水的控制以及正确的收集方法。
通过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检查结果,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如何做好尿液检查及注意事项今天在值班的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儿,拿着一个尿管在验尿室徘徊,我一问才知原来是要做尿液检测,我问她这都等了多久了,她告诉我已经重新做了好几次了,了解完情况,我说这都几个小时,尿液里的红细胞早就已经被破坏掉了,肯定检测不出来了,而且上次检验的时候你没有清理外阴道,这肯定会混进一些阴道分泌物,这就很容易造成重新检测的情况。
后来我发现有很多人在进行尿液检查的时候都是一脸蒙,有很多注意事项并不了解,那么这就很容易造成重检或者是检测不出来的情况,那么接下来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尿常规检测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吧。
一、晨尿最佳尿液检测中,新鲜的晨尿是最好的,有的人中午过来检测,没有尿液,就提前喝一大瓶水来催尿,其实这个做法并不提倡。
为什么我们要选新鲜的晨尿,就是因为我们夜间饮水比较少,经过这一晚上,肾脏排到尿液中的成分已经被储存在膀胱当中进行浓缩了,那么我们在检测晨尿的时候的检查效果是最真实的。
二、尿量在10毫升以上要进行尿液检查的时候,尿液不少于10毫升,才能保证结果的真实性,之前遇到一个孩子,拿着5毫升的尿液就来检测,这是不够的,这个就要注意了,一定不能少于10毫升。
三、女性取样一般女性在取样的时候,记得要避开经期,为的就是防止阴道的分泌物会混合到尿液当中影响检测的结果。
同时如果不是经期,就要注意在检测之前用酒精湿巾,清理好外阴道,在进行取样,这样也是避免有白带混入其中,影响尿检的结果,这两点各位小仙女们,需要牢记。
四、最好留取中段尿之前有一个患者,就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在尿常规检查中要留取中断尿,这都是我排出来的,有什么区别吗?我们的尿液可以分为“前段”“中段”还有“后段”。
一般情况下,前段尿和后端尿比较容易被污染,因此在做尿常规检测和尿细菌检查的时候,我们都比较建议患者取中段,这个阶段的尿是最好的,没有污染也最准确。
五、容器的干净在做尿检的时候,一定要采用一个干净的容器,而且要保证容器内没有任何残留。
尿常规中需要注意哪些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于各种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有关健康的医疗方面。
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重视,每年定期体检的人数也增长较快。
在健康体检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较多的体检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有较多的注意事项还需我们了解。
一、尿常规检查的概念尿常规是目前医学上三大最常用检查项目的一个,是在泌尿系统疾病确诊、治疗以及预后中常用的无法取代的首选方法。
尿常规是判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首选检查。
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尿液的变化,了解尿液的性质,包括尿色、尿量、尿液酸碱度以及尿液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尿糖、尿蛋白、病原菌等,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的病变情况。
尿常规检查包括的项目主要有,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蛋白;尿葡萄糖;尿酮体等检查。
成年人每天排尿量1至2L,儿童按照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人的4至5倍。
尿液反映了机体的代谢状况,是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许多肾脏病变早期也可能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
尿常规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征兆。
而尿常规检查对一些全身性疾病和人体一些脏器中直接干扰人体尿液改变的疾患,如急性糖尿病、出血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检查,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使用意义。
同时,对小便的化验检查还能够体现一些疾患的诊断疗效和预后。
利用这些检验,有助于确定相应的病征。
尿常规检验还涉及小便量、色泽和透明度、气味等。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尿常规从8项到11项依次增加了尿白细胞检测,尿比重检测、尿维生素C检测,极大的提升检测速度,更好的为疾病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尿液的主要检验指标包括:第一,尿白细胞,一般人尿中也可少许出现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用以检查泌尿系统疾患,如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
第二,酮体是乙酰醋酸(百分之二十)、β-羟丁酸(百分之七十八)及丙酮(百分之二)的统称,酮体含量如果高于肾阈值,就会形成酮尿,主要适用于糖代谢障碍和脂类不充分等氧化性疾病或状态下的辅助治疗。
检验科尿常规复检规则尿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尿液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代谢异常等方面的情况。
但是,由于尿液的成分较为复杂,很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误解。
因此,在进行尿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一些复检规则,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常规复检规则。
1.临床要求:严格按照医生的临床要求和患者的病情来进行尿常规的复检。
例如,在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时,复检的间隔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可以在症状缓解一周后进行复检。
2.正确收集:尿液的采集要正确无误地进行,采集时要注意不要弄混入尿液中的其他物质,如静脉导管液、阴道分泌物等。
避免尿液采集时的交叉污染。
3.标本保存:采集好的尿样应在两小时内送到检验室进行检测,如果延迟时间较长,可将尿样放在4℃冰箱中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
同时,要注意标本保存的温度和环境条件,以避免样本的变化。
4.标本标识:每个样本都应正确标识,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信息。
避免样本的交换和混淆。
5.检验项目:复检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对已检测的异常指标进行检查和分析。
一般来说,尿常规检测的项目包括尿液外观、尿比重、尿pH值、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红素、尿潜血、尿白细胞和尿红细胞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要求进一步检测其他指标,如尿沉渣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等。
6.结果解读:复检的结果应由专业的医师进行解读,并与初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一致,则结果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如果复检结果不一致,则需要再次进行检测,或进行其他相关检查以进一步确认。
7.结果报告:复检结果应写在报告中,并准确明确地记录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
对于异常指标,应在报告中进行标注,并解释可能的原因和临床意义。
如果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不一致,则应在报告中特别说明,并说明原因。
尿常规复检规则标准
尿常规复检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用于评估肾脏
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复检的规则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间隔,通常情况下,尿常规复检的时间间隔应根据具体
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如果初检发现异常,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何
时进行复检。
如果初检结果正常,临床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进行尿
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复检项目,尿常规复检通常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酮体、潜血、亚硝酸盐、白细胞等指标。
在复检时,医生可能会根据初检结果以及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是否
需要重点关注某些指标。
3.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尿常规复检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因
为个体差异、疾病类型和临床情况都会影响复检的标准。
因此,复
检的规则标准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4. 与其他检查的结合,尿常规复检的结果往往需要结合其他临
床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
医生可能会将尿常规复检的结果与血液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
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尿常规复检的规则标准应该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初检结果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制定的。
在进行尿常规复检时,患
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验尿有哪些注意事项验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分析尿液的成分和性质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验尿的注意事项:1. 准备事项:进行尿液检查前,需要准备一些常规的器具和设备,如尿杯、纸巾、洗手液等。
同时,应将尿杯彻底清洗干净,并确保没有异味。
此外,为了保持准确的检查结果,还需要注意不要用漂白剂、肥皂或其他化学物质洗刷尿杯。
2. 收集尿液:收集尿液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注意尽量采集晨尿。
晨尿一般是人体代谢产物最为浓缩的尿液,可提供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其次,需要先将外阴部进行彻底清洁,以避免尿液中的细菌或其他杂质的污染。
最后,使用干净的尿杯采集尿液,注意不要接触其他物体,以免污染。
3. 注意尿液的保存:一旦尿液采集完毕,应及时封好尿杯,并确保盖子密封,以防止尿液的外界污染。
在尿液保存过程中,应将其放置在避光、阴凉和干燥的环境中。
同时,为了保持尿液的新鲜性,最好在采集后2个小时内送到医院进行检查。
4. 注意饮食和药物的影响:饮食和药物会对尿液的成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尿液检查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过多的色素类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以免影响尿液的颜色和化学成分;- 药物方面,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药物,尤其是影响尿液成分的药物,比如利尿剂、抗生素等。
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在尿液检查前停止相应药物的使用。
5. 注意尿液的运输:在将尿液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时,应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尿液的稳定性。
首先,尿液应放置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止泄漏。
其次,不要暴露在阳光下或高温的环境中,以防止尿液变质。
最后,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避免尿液长时间放置。
6. 注意个人卫生:在验尿前后,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这包括彻底清洁外阴部,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沐浴液或卫生纸;尽量不要触摸尿杯的内部表面,以免污染尿液;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尿液,在收集尿液时最好使用专用的小漏斗。
泌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泌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检查之一,用于评估泌尿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在进行泌尿常规检查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患者在进行泌尿常规检查前需要空腹2-4小时,以避免食物和饮水对尿液成分的干扰。
因此,最好在早晨进行此项检查,早餐后至少间隔2小时再进行检查。
其次,患者在进行泌尿常规检查前需充分饮水,以便尽快排空膀胱并获得足够的尿液样本。
通常建议患者在上次排尿后至少保持2小时的尿潴留,然后在检查前饮用适量的水,并在30分钟到1小时内进行排尿。
第三,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应避免进行泌尿常规检查。
月经期间,尿液的成分可能会受到血液的污染和干扰,导致结果的误差。
因此,最好选择在月经结束后一个星期内进行这项检查。
第四,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前至少需要停药48小时。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尿液样本的分析,尤其是抗生素和利尿剂等药物。
因此,在进行泌尿常规检查前应与医生沟通,停药一段时间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第五,患者在进行尿液收集时需要注意正确的收集方法。
首先,定位好尿液容器,确保容器干净无菌。
女性患者需在排尿前先清洗外阴部,以避免细菌污染尿液。
然后,用中段尿收集法收集尿液样本,即在开始排尿后收集中间部分的尿液。
最后,将尿液样本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以防止尿液成分的变化。
第六,如果患者在检查前有特殊情况或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例如,如果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尿液培养和敏感性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此外,如果患者有血尿、蛋白尿或糖尿病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尿液检查和相关检查。
最后,患者在进行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与医生积极沟通,告知自己的病史、用药情况和症状,以便医生能够更好地评估结果并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总之,进行泌尿常规检查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特别注意,如空腹、充分饮水、避免月经期、停药等。
尿常规质量控制尿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用于评估肾脏功能、筛查泌尿系统疾病以及监测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尿常规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
一、目的尿常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的尿常规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追溯性。
二、质量控制样品1. 内部质量控制样品:实验室应使用经国家认证的尿常规质控品,确保其质量稳定和可追溯性。
2. 外部质量控制样品:实验室应参加相关的外部质量评估计划,定期接受外部质控样品的检测,以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质量控制频率1. 内部质量控制: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内部质控,包括低、中、高三个水平的质控样品。
2. 外部质量控制:根据外部质量评估计划的要求,定期参加外部质量控制活动,普通为每月一次。
四、质量控制方法1. 内部质量控制:每天进行质控样品的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进行质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判断实验室的质量水平,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 外部质量控制:接收外部质控样品后,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及时将结果上传到外部质量评估计划的数据库中。
根据外部质量评估计划的反馈结果,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1. 内部质量控制:根据每天的质控结果,计算出质控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并进行图表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实验室的质量水平,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 外部质量控制:根据外部质量评估计划的反馈结果,对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比较实验室的结果与参考结果的一致性,判断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六、质量控制记录和报告1. 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应建立完整的质控记录,包括每天的质控样品检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以及采取的纠正措施等。
质控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并定期进行回顾和评估。
儿童别忽视尿常规检查作者:陆岩岩来源:《家庭医学》2015年第05期尿液中的问题不仅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还可以发现很多疾病的“踪迹”,而且免去了抽血的疼痛。
医生建议,2岁以上的儿童应每年查一次尿常规,对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儿童健康的晴雨表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尿色、透明度、酸碱度、尿比重、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以及尿离心后沉渣做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管型计数。
尿液标本常用随机尿,取材方便,常用于门诊,但受饮食、运动、药物等影响。
盛放尿液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
对女婴或不配合的婴幼儿留尿前应清洁外阴,以免污染,尤应避免粪便混入。
标本应尽快进行送检,室温中放置可使细胞溶解。
若不能及时检查,应将所取尿标本冷藏。
尿液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份“晴雨表”。
许多肾脏病变早期可能无症状和体征,但这时尿液检查已有异常。
如果未能及时对早期慢性肾脏病进行有效干预治疗,进入终末期肾脏病后必须依赖肾脏替代治疗,即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尿常规检查能说明什么问题尿常规不但可以反映尿液的酸碱度、比重等,如有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更能进一步提示该患儿需进行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及追踪、随访,以免延误病情。
分析尿液成分的变化,则能为肾脏病变和功能状态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提供依据。
尿常规中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均提示肾脏泌尿系统存在疾病可能。
首次尿常规检测异常者应进行第二次尿液检查,如两次检查均有异常,应及时到肾脏专科咨询或就诊。
尿中出现红细胞增多,常说明泌尿系统有肾脏疾病如IgA肾炎等;白细胞增多,说明有尿路感染,尤其女孩更应重视;大量蛋白尿如伴有高度浮肿,可能有肾病综合征存在。
在检查儿童尿常规时还需注意尿中蛋白定量、血尿定性及定量。
如果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超出正常值,需进一步检查有关血液生化,如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肌酐等以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以进一步明确临床分型。
别忽略儿童持续血尿检查血尿是小儿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有血尿不一定就是肾脏有病,因为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会出现血尿。
尿常规多长时间检查一次比较好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对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也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那我们应该多久检查一次比较好呢?
(1)专家建议健康人每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
(2)对高危人群:有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病家族史等人员,要例行相关检查。
高危人群要增加尿监测频率,3~5个月尿检一次。
(3)如发现有眼睑或下肢浮肿、青年高血压、泡沫尿、尿色变深、腰酸痛、夜尿频多、贫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4)已婚女性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尿中有白细胞,也要早诊断、早治疗。
健康专家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肾病的患病率为8%至9%,与其他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相比,慢性肾病表现得更为隐匿,起病时没有明显症状,许多病人开始就医时就已经发展成为尿毒症。
肾脏除具有排尿功能外,还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肾脏负责制造促进造血的促红素,一旦缺少促红素,人就会贫血。
暴饮暴食已被证实有害肾脏健康;同时,服用抗生素过量时会妨碍肾脏功能。
此外,一些人由于工作紧张经常憋尿,而尿在膀胱里潴留太久,导致细菌过快繁殖,细菌很可能经由输尿管感染到肾脏,高血压、糖尿病更是导致慢性肾病的高危因素。
因此,预防肾病,一定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并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早期肾脏疾病的许多信号都会从尿常规检查中反映出来。